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陶坚  页数:535  

前言

  迅猛发展和强势崛起的中国,对现存国际体系的冲击大、影响深。关于这一冲击和影响的过程、性质、方向和作用机理的连续跟踪研究和深入理论分析,很有必要。  从现状看,国际体系与中国依然是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的关系,而不是相反。即使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挑战霸权的实力,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态势,但中国并没有从典型的应战者变成标准的挑战者。①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从过往的适应性融入,开始转向建设性塑造。  在2012年7月7日召开的“世界和平论坛”上,习近平宣示“中国已成为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多次提到了“建设性作用”和“建设性参与”。②建设性,已经成为理解崛起的中国与现存国际体系之间关系的一把钥匙。一、全面改变自己来适应外部环境  中国国际行为的“适应性融入”特点,在过去30多年里表现得相当明显。  (一)明确目标,下决心改变自己以适应外部世界。适者生存,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史证明共产党人是精于此道的。尤其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变自己的努力表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各个领域,极为深刻、极其全面。尽管这一进程因为“先易后难”的改革模式现正进入“深水区”而步履维艰,但总的方向和大的趋势未变。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讲话强调,应“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表达了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内容概要

  中国崛起是近30年来国际社会最重要的事件,它对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重大的国际体系压力。尤其是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崛起的节奏“被加快”了,由此导致国际体系的压力空前增加,学界对中国崛起的研究空前关注。《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就是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提高,为我国实现和平崛起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中国崛起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宏观、概括的层面对有关中国崛起的相关理论概念内容作一个梳理;第二部分是有关中国崛起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主要阐述了中国崛起的国际影响力问题,中国崛起对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大国关系(以中美关系为代表)、周边关系(以中日关系、中国-东盟关系为代表)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国际体系中的其他国家崛起对中国的启示,主要研究了国际体系中大国崛起的历史地理周期问题,以及其他国家(含欧洲大国、俄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崛起给中国的启示和影响。

作者简介

  陶坚,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与教学。    林宏字,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研究与教学。

书籍目录

从适应性融入到建设性塑造(代序)第一编 关于中国崛起的理论研究第一章 中国崛起的研究综述第二章 公民社会维度下的中国崛起第三章 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差异第四章 北京共识的理论内涵及影响第五章 中国模式的理论内涵第二编 中国崛起对国际体系的影响第六章 中国崛起中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力落差分析第七章 “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第八章 中国崛起与国际经济秩序变迁第九章 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第十章 中国崛起与中日关系第十一章 中国崛起与中国-东盟关系第三编 国际体系中其他国家崛起对中国的启示第十二章 大国崛起的历史地理周期第十三章 欧洲大国崛起的历史教训第十四章 俄罗斯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十五章 美国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十六章 日本崛起对中国的启示与影响第十七章 印度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后记

章节摘录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文化的差异本身亦构成了交流的内在动力。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与文化品质,不再是电视屏幕上用以消费的边疆,而是一种现实的全方面体验。而这种体验所形成的中国印象,将直接决定中国文化崛起的成功与否。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表明,政治与经济的崛起并不必然带来文化的崛起。普鲁士的大国崛起并没有带来其国家形象的提升,相反其国家形象却通常被符号化为“强壮的、冷酷的、野蛮的欧洲的匈奴人”。对于后发崛起的发展型大国而言,一方面对先进国家的借鉴、模仿虽然可以在政治、经济的制度建设上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却可能阻碍本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型的国家在发展优先性选择中,通常会更加关注经济、军事等物质性理论,因此其文化发展可能会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尽管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将建设文化强国设定为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目的,但是相比于快速增长的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形象并没有充分体现中国崛起在现代性、全球化语境中的含义,仍然停留在文化古国的层面,而没有实现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提升。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其一,是我国的文化生产模式主要依托于政府主导的事业组织与市场导向的商业组织。比较全球文化强国的生产模式,可以发现在我国的文化生产模式中,公民社会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它既无法在权威性上与政府文化产业竞争,也无法在市场效益、消费功能上与商业文化相竞争。这种缺陷导致了在我国的文化生产往往只具备国家主义与消费主义的视角,而欠缺了市民社会的人文关怀。这导致了我国的文化输出始终给人以“太官方”或是“太商业”的印象。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