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树藤萝花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知识出版社  作者:阿滢  页数:213  字数:180000  

前言

  四年前,接读阿滢散文集《寻找精神家园》之后,我曾写过一篇《泰山阿滢》。最后一段写道:  泰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众鬼归宿(不是地狱,地狱是佛教带来的)。早年读李广田的散文《山鬼》,在奇丽的野花闲草后面,隐藏着一个悲惨的人间故事。阿滢有幸生活在泰山脚下,他的文章便有了野花的艳丽与人间的真情,再加上山鬼的凄艳,阿滢有福了!  先阐释几句:中国的鬼都,最早在度朔山,执掌者是神荼、郁垒。《楚辞》称为“幽都”,谓:“后土所治也。”但无地域方位。东汉起始,搬到了泰山。管事者是泰山府君,泰山令。唐宋时期,升格为东岳大帝。民间传说甚至认为,泰山神是阎罗王的上司。西汉以来,佛教传人中国,带来了地狱与十殿阎王的传说。后来者居上,渐渐顶替了泰山神。但中国的神只也未闲着,又将本土化鬼都搬到了四川丰都。  李广田,山东籍作家,著名散文家。曾任云南大学校长。“文革”中遭迫害而死。出版过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灌木集》、《金坛子》、《西行记》、《日边随笔》及长篇小说《引力》等。《山鬼》’(误。应为《山之子》)写泰山故事:哑巴一家,以靠从悬崖上采摘野百合花卖给游客维持生活。他的爷爷、父亲先后从悬崖上掉下摔死(传说被山鬼捉了去),但哑巴仍“子承父业”,还得从这条死路上去谋生。  今年,一连得到阿滢两本新书:《九月书窗》(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秋缘斋书事》(三编)(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很快看完,有些不满足,还想多读几本,想想有些好笑,阿滢又不是印书机,怎么能够一年出书数本?老母鸡还要打抱呢。不料,阿滢还真的不休息,连续作战,又要出新书了。日前来电话,命我为其新著作序。惊喜之余,连忙答应,又连忙搜集材料,搜索枯肠,来写这篇序。  阿滢的勤奋有目共睹。下海,我不知道他是亏是盈。但回过头来做书,日记中常常反映出来的窘困,看来并未发财。编刊物,一方面团结四方宾朋,弘扬一方乡土文化;另一方面受尽主管部门的憋屈,还要千方百计拉赞助,不舒心,也不省心。此中滋味,我太有同感、苦感了。所差者,勿需找钱耳。但他仍然兴致勃勃,一路高歌向前。写了那么多散文、书话,还有天天上网的日记。这即是鲁迅所说的“韧”。一点一滴,点点滴滴,做出成绩,做出实绩。让嫉妒者、眼红者自己去跳楼。  《那一树藤萝花》是一部记人散文集,记读书人、写书人故事。这就决定了它的特质:书香味。书如果读痴了,是读不出《聊斋》里的美女来的。读书,须与现实社会相接;读书,要读出人情味来。以文会友,以书交友。阿滢的两部散文集《寻找精神家园》、《九月书窗》,体现出的正是这一种特质。《那一树藤萝花》中,当有更精彩演示。  阿滢待友,有山东人的共性。如王国华所说:“他怀着一颗向善之心,与人为善,称兄道弟,称师道友,敬重着每—个与他打交道的人。”(《(秋缘斋书事)三编·序》)但这只是阿滢性格的一个方面,如果只有这一个方面,梁山伯也就集结不起一百零八条好汉了。阿滢还有刚决、刚硬的一面。他写《小豆棚》作者曾衍东,我看正是他的夫子自道:  曾衍东……仕途坎坷,直至50岁迟暮之年由人举荐,任湖北江夏县令,后调任巴东县令。曾衍东个性清高、倔强。他曾在《日长随笔》中写道:“人所不能做的,我偏要做去;人所不能减的,我偏要减去。”这种性格在中国官场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63岁那年,因断案而触怒巡抚,而他坚持“此官可去案不移”,终被降罪罢官,流放温州。  长江上游千峰万岭遭砍伐,云南今年大旱。自3月1日始,我即率工作组赴双柏县抗旱。无钱,惟“督查”而已。一查抗旱经费必须分分厘厘到位,二查不能渴死一人一畜。每日在哀牢山深处行走,读人生这本大书,也读尚存于深山密林中的“仁义礼智信”。山东圣人孔子日:“礼失,而求诸于野。”底层中人的仗义与自我牺牲精神,在在令我感动,时时让我热泪盈眶。故近来不读书,读人。心甘情愿大写“歌德”诗,情不自禁高唱:“上帝在民间。上帝就是人民。”然而,这已是现实,不是书事了。  2010年5月11日于风啸斋

内容概要

  《那一树藤萝花》以书为主线,钩沉往事,记述了梁实秋、胡适、陆蠡、叶灵凤、邵洵美、林语堂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的逸闻趣事,以及与谷林、文洁若、姜德明、苗得雨、张炜、王稼句等师友的交往;录及了现当代有品位的书人和当今中国有品位的书事。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昨日星空
 被误解的梁实秋
 说不尽的邵洵美
 偶遇林琴南
 林语堂与胡适
 林语堂与叶灵凤
 《海星》和陆蠡
 朱自清的第一本诗文集
 郁达夫选编《散文二集》
 由《罗亭》想起丽尼
 刘大白与《旧诗新话》
 蒲松龄的幸福生活
 阿英与书
 孙犁和他的《书衣文录》
第二辑 书缘情缘
 鱼雁忘年交——我与谷林先生的情缘
 此情可待成追忆——我与文洁若的书缘
 访姜德明先生
 和弘征先生的一段书缘
 幼苗得雨老亦壮
 孙永猛:《藤萝花》下的逝者
 杂家陈子善
 走近海迪
 出卖文章为买书
 品茗夜读龚明德
 “书爱家”龚明德
 徐雁:构筑书香社会的倡导者
 收藏张炜
 感觉马旷源
 瞧,这个人!
 书人萧金鉴
 江南才子王稼句
 天津有个罗文华
第三辑 城市蠹鱼
 初识自牧
 夜访伍立杨
 董宁文:营造书香社会的义工
 灯下窗前长自足
 小潜徐明祥
 书香盈盈一水间
 励双杰: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楣
 于晓明:日记文学的倡导者
 川上纤夫
 布衣书人
 刘莸的家庭杂志
 忆老单
 异友
 情重锦官城
第四辑 书林漫步
 曾衍东与《小豆棚》
 胡山源和《文坛管窥》
 路大荒和《蒲松龄年谱》
 吕剑自印《半分园吟草》
 周海婴的《镜匣人间》
 圆性法师的《风》和《镜子》
 艺术家吴藕汀的奇言异语
 包立民巧汇《百美图》
 刘运峰和《书林独语》
 纽约书市一蠹鱼
 跨国书缘
后记

章节摘录

  梁实秋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独自一人完成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浩大工程。然而几十年来,他却一直是以反动文人的面孔出现在鲁迅作品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直到80年代后期,大陆才解除出版梁实秋作品的禁令。梁实秋长期被人们所误解,与30年代他与鲁迅等人的两次著名的论争有关。  第一次是和鲁迅关于文学的阶级性的论争。梁实秋指出鲁迅在翻译中“死译”的毛病,并在《文学有阶级性吗?》一文中称“资产是文明的基础”,“拥护文明,便要拥护资产”,“一个无产者假若他是有出息的,只消辛辛苦苦诚诚实实的工作一生,多少必定可以得到相当的资产。这才是正当的生活斗争的手段。”这本是千真万确的语言,却被扣上了在竭力维护资产制度和资本家利益的帽子。冯乃超撰文骂梁实秋是资本家的走狗。梁实秋在《资本家的走狗》一文中说:“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家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本来是一场文学论争,最后竞成了对人格的攻击,鲁迅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由于鲁迅后来被人为地奉为了“神”,所以他的一句话就为梁实秋定了“成分”——反动文人。解放前夕,他到台湾师范大学教书,他的作品在大陆遭到封杀,留在大陆的子女也受到株连,遭到迫害。  当时的左翼作家叶灵凤在《现代小说》第三卷第三期发表了以《梁实秋》为题的小说,丑化梁实秋。并在《萌芽》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梁实秋说他是无产阶级。这真有点使人担心呢!不曾面聆梁教授的人,听我随便述点这位无产阶级的起居罢,我只说一句话,请你们拟想这位人物罢:一部汽车——翠绿的,崭新的,而且里面垫着为我们都不认识的上等的呢绒。这是梁教授每次来学校时坐的(不消说是他的了吧)。你们想这汽车里装的是只什么怪物?——无产阶级,哧哧!”其实这一切都是捏造的,梁实秋自己根本没有汽车,每天都是自己乘车前往学校的。真不明白叶灵凤这么仇视资产阶级的人的余生是怎样在奉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度过的。柏杨先生命名的“酱缸蛆”用在这些人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正是这些酱缸蛆任劳任怨不停地蠕动、钻搅,使真的变成假的,假的变成真的,好的成了坏的,坏的成了好的。最后真假难辨,好坏不分,整个世界被搅得混沌一片,酱缸蛆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第二次论争是在1938年9月,《中央日报》迁到重庆复刊,社长程沧波聘请梁实秋担任《平明》副刊主编。梁实秋在发刊之日写了一篇《编者的话》,文中说道:“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有不同。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编者的话》刊出后,引起了轩然大波,《新蜀报》、《国民日报》、《大公报》和《抗战文艺》等报刊,有十余人发表了三十多篇批判所谓文学“与抗战无关”论的文章。可以说,当时的文坛掀起了一场批判和围攻梁实秋的热潮,给梁实秋造成了很大的压力。1939年4月1日,梁实秋辞去了《平明》副刊主编职务,并发表了《梁实秋告辞》一文,说:“我以为我没有说错话”,“四个月的平明摆在这里,其中的文章十分之二是我以为‘也是好’的‘真实流畅’的‘与抗战无关的材料’。”  5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著作都将梁实秋为鼓吹“与抗战无关”论者来加以批判。1953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有关梁实秋的注释是这样写的:“梁实秋是反革命的国家社会党党员。他在长时期中宣传美国反动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坚持反革命,咒骂革命文艺。”因为《毛泽东选集》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因而它无疑为梁实秋的“反革命”身份下了历史性结论。由此,梁实秋成了中周现代文学史上被完全否定的人物,他的作品成为禁止出版的反动作品。  1980年,林非出版了《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一书,对60位现代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创作道路的发展,作了分析论述。但对两位散文大家梁实秋和周作人却只字未提。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上下册)中收录了周作人的作品,却没有梁实秋的作品。直到1986年10月13日,当时曾经历此事的柯灵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现代散文放谈——借此评议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一文,重新对此事加以审视,对当年指责梁实秋鼓吹文学“与抗战无关”提出否定的意见,当年的这场笔墨官司才得到了澄清。柯灵精辟地分析说:“这一席话之所以爆发一场轩然大波,原因不难理解。梁实秋一直是左翼文坛的论敌,虽然到了应该一致对外的抗战时期,看来彼此都没有消除宿怨,说这番话的场合又是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但如果撇开这些政治、历史和心理因素,完整地理解前面引述的那段文字,却无论怎么推敲,也不能说它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把这段文字中的一句话孤立起来,演绎为‘抗战无关论’或‘要求无关抗战的文学’,要不是只眼看字,不免有曲解的嫌疑。”并说:“抗战期间,一切服从抗战需要是天经地义,但写作只能全部与抗战有关,而不容少许与抗战无关,这样死板的规定和强求,都只能把巨大复杂、生机活泼的文化功能缩小简化为单一的宣传鼓动。”这样的看法,可谓言简意赅,有理有力,令人信服。  柯灵的文章发表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得到了许多文学研究者的支持和赞同。柯灵的文章实际上起到了为梁实秋平反的作用。《毛泽东选集》中有关梁实秋的注释也得以改写。1986年《毛泽东著作选读》出版时,有关梁实秋的注释改为:“梁实秋,北京人,新月社主要成员,先后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曾写过一些文艺评论,长时期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和散文的写作。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见《三闲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文。”  ……

编辑推荐

  读书,须与现实社会相接;读书,要读出人情味来。以文会友,以书交友。  《那一树藤萝花》是“中国新实力作家精选”系列中的一册,收录了阿滢创作的《此情可待成追忆——我与文洁若的书缘》、《访姜德明先生》、《和弘征先生的一段书缘》、《幼苗得雨老亦壮》、《杂家陈子善》、《走近海迪》、《出卖文章为买书》、《品茗夜读龚明德》、《“书爱家”龚明德》、《徐雁:构筑书香社会的倡导者》等作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那一树藤萝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