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控制下的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特征研究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国经济  作者:郝颖  页数:225  

前言

  自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新古典范式下提出著名的MM定理以来,西方学者逐步放宽MM定理的新古典假设,修正“无关性”命题的适用范围,在现实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Myers和Majluf(1984)先后从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方面修正了企业融资选择与投资效率无关的命题,对企业投资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拓展。近二十年来,公司治理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和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兴起,不仅重塑和发展了传统公司财务研究的理论假设,而且越来越呈现出在治理机制与财务决策主体行为特征相结合的框架内探索企业投资行为机理的崭新研究视角。  近年来,企业投资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要么拘泥于新古典财务理论框架下的传统假设,要么大都仍然沿用“传统”的委托代理思路,依据逆向选择和管理者道德风险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大小股东代理冲突下的公司投资问题。

内容概要

  公司治理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和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兴起,不仅重塑和发展了传统公司财务研究的理论假设,而且越来越呈现出在治理机制与财务决策主体行为特征相结合的框架内探索企业投资行为机理的崭新研究视角。

作者简介

  郝颖男,汉族,1976年3月出生。工学硕士、工商管理学硕士、管理学硕士。1998年7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11月毕业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12月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重庆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作为主研人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在《中国管理科学》《财经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系统工程学报》《科研管理》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十几篇。现供职于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

书籍目录

1 绪论1.1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1.1 选题的理论价值1.1.2 选题的现实意义1.2 相关概念界定1.2.1 公司治理1.2.2 控制权与所有权1.2.3 大股东、大股东代理人与内部人1.2.4 股票市场效率与股票市场融资条件1.2.5 公司投资行为与投资效率1.3 本书的主要内容1.4 本书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1.4.1 本书的研究框架1.4.2 本书的研究方法1.5 本书的特色和创新2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2.1 新古典框架下的企业投资理论及其局限性2.1.1 新古典的企业投融资无关论2.1.2 新古典企业投资理论的局限性2.2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投资理论2.2.1 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融合2.2.2 传统委托代理冲突下的企业投资行为2.2.3 大小股东代理冲突下的企业投资行为2.3 基于信息非对称的企业投资理论2.3.1 股权融资的信息非对称与企业投资行为2.3.2 债务融资的信息非对称与企业投资行为2.3.3 融资优序原则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及选择2.4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企业投资理论2.4.1 行为公司财务的理论基础及运用2.4.2 管理者非理性下的企业投资行为2.4.3 市场非有效性下的企业投资行为2.5 本章小结3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背景与融资偏好的市场条件分析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度安排与公司治理模式3.1.1 上市公司股权特征与治理结构现状评述3.1.2 大股东控制与内部人控制:区别与同构3.1.3 大股东与管理者:利益冲突与合谋寻租3.2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融资偏好的市场条件分析3.2.1 我国股票市场价格高估的现状与成因3.2.2 投资者的非理性与股票市场非有效性3.2.3 转型时期股权分置下的市场融资条件3.2.4 大股东股权融资偏好的利益分配动因3.3 本章小结4 大股东控制下的内部人寻租与公司投资行为研究4.1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4.2 内部经营者寻租行为模型的构建4.3 寻租行为下的投资效率模型构建4.4 寻租行为下的投资效率扩展分析4.5 寻租行为下的投资效率分析结果4.6 本章小结5 大股东控制下的自利动机与公司投资行为研究5.1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5.3 大股东控制下的自利动机与公司投资行为实证研究设计5.3.1 控制权收益度量方法5.3.2 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5.3.3 检验方法与检验模型5.4 大股东控制下的自利动机与公司投资行为实证研究结果5.4.1 投资规模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5.4.2 投资规模的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5.4.3 进一步的分析5.5 本章小结6 大股东控制下的代理人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行为研究6.1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6.2 过度自信下的投资行为理论分析6.3 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与衡量方法6.4 大股东控制下的代理人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行为实证研究设计6.4.1 研究假设与样本选取6.4.2 检验方法与检验模型6.5 大股东控制下的代理人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行为实证研究结果6.5.1 按高管人员持股分类的投资增长率描述性统计6.5.2 适度自信、过度自信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6.5.3 融资约束下过度自信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6.6 本章小结7 大股东控制下的股权融资偏好与公司投资行为研究7.1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7.2 再融资政策、市场时机与股权融资偏好实现条件7.2.1 理论分析与现状描述7.2.2 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7.2.3 再融资政策作用效果7.2.4 检验步骤与检验模型7.2.5 总体和参照样本的描述统计与差异检验7.2.6 股票市价对融资结构的影响方式及效果……8 政策建议9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的设想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其次,股权设置过程中的制度供给不足导致了股东权利缺失。一方面,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发起人股、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从制度层面剥夺了这几类股东通过二级市场买卖股票,以通过股票流动变现、获利或止损的权利,客观上导致了公司价值最大化与市场价值最大化长期背离。另一方面,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不仅使小股东在与大股东的博弈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用手投票”的治理功能形同虚设,而且这种制度性的市场分割天然屏蔽了控制权接管和收购的发生,大大削弱了小股东“用脚投票”对内部人的制约作用。  最后,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和股东权利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扭曲。从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理想的公司内部治理机构应该是“股东-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这样一种有序运行的制约传导机制,即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制约董事会,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和意志约束管理层并具有公司重大经营活动的最后决定权;管理层以为股东提供满意的回报为条件,获得公司日常经营决策权,当股东对管理层的经营业绩不满时,可以直接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罢免管理者。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权构成下,这种有序的制约传导机制从开始就被扭曲了。一方面,在居于绝对控制地位的国家股中,作为国家股东代表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代理人并非公司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也不具有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而只能得到固定的工资以及与其他行政人员或国有控股单位人员类似的福利。这种廉价的投票权和缺乏激励的控制权显然无法从制度上保证其有足够的监督动机和积极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股东控制下的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特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