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勘探设计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Gijs J.O.Vermeer  页数:244  

前言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先有不同水平的文章报道,随后才有权威性的著作面世。我在这里很自豪地介绍的正是这样一部三维地震勘探设计的权威性著作。  在早期三维地震技术实现之前,有不少关于地震勘探设计的文章和讨论。那时,差不多每个施工专家都有自己所偏爱的震源或检波器组合方式或两者兼而有之,并且希望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优点。勘探设计不仅是二维的,而且还受到仪器等因素的制约,并且存在着普遍的问题——波场采样不足。  大体上,因为像NigelAnstey、LeoOngkiehong和HenryAskin等已在他们的“走向通用的地震采集技术”和“地滚波究竟怎么了”等文章中对二维采样有足够的阐述,所以,这方面的文章数量逐渐地减少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维采样方法的应用发展得很快。我们再一次经历了专家们对于海上和陆上勘探(特别是对于后者)各自所喜欢的设计及其不同观点的激增期。对一些人来说,唯一切实可行的排列方式是“砖墙”式,而对另一些人来讲则是窄线束式。可以看到,有些设计中相邻地下测线的静校正量计算是相互独立的;有的设计为了追求完美而对野外队有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要求大量接收组合相互叠置,从而导致重复交叉;在某些情况下,采集人员不与数据处理人员沟通,以至于后者不得不恳求前者不要使用他们目前偏爱的新奇设计!与Anstey、Ongkiehong和Askin以前的有关二维采样方面的文章一样,我们只需要对三维采样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给出一个清楚而正确的阐述。

内容概要

  本书涵盖了三维地震勘探设计从数据采集到叠前偏移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地震波场的连续采样和对称采样理论及实例,阐述了勘探设计的各种观点和准则。本书可作为地震勘探设计人员、地震资料处理人员、解释人员及地震勘探研究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1 二维对称采样 1.1 引言 1.2 二维炮点-检波点和中心点-炮检距坐标系统 1.3 对称采样 1.4 对称采样与非对称采样 1.5 叠加一组合方法与对称采样 1.6 总叠加响应 1.7 结束语 参考文献2 三维对称采样 2.1 引言 2.2 三维观测系统的种类 2.3 连续波场 2.4 三维对称采样 2.5 拟最小数据集 2.6 叠前处理的应用 2.7 结论 参考文献3 噪声压制 3.1 引言 3.2 低速噪声的特性 3.3 三维地震采集中的炮点和检波点组合 3.4 叠加响应 参考文献4 陆上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准则 4.1 引言 4.2 预备知识 4.3 观测系统的选择 4.4 设计标准和参数选择 4.5 勘探网格和勘探面积 4.6 实际考虑的因素以及与对称采样的偏差 4.7 试验 4.8 讨论 4.9 三维勘探设计工作小结 参考文献5 拖缆和固定检波器的对比 5.1 引言 5.2 观测系统痕迹 5.3 拖缆采集 5.4 固定检波器技术 5.5 综述和结论 参考文献6 转换波的属性与三维勘探设计 6.1 引言 6.2 PS波场属性 6.3 PS波三维勘探设计 6.4 讨论 6.5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7 三维对称采样实例 7.1 引言 7.2 三维微型排列 7.3 尼日利亚三维试验观测系统的结果 7.4 低覆盖次数数据的叠前偏移 参考文献8 影响空间分辨率的因素 8.1 引言 8.2 空间分辨率公式 8.3 空间分辨率的量度 8.4 讨论 8.5 结论 参考文献9 倾角时差校正(DMO) 9.1 引言 9.2 任意三维采集观测系统的DMO 9.3 十字排列的DMO:早期的软件不能正确地处理振幅 9.4 结束语 参考文献10 叠前偏移 10.1 引言 10.2 菲涅耳带和影响带 10.3 模型实验的描述 10.4 最小数据集的叠前偏移 10.5 拟最小数据集的叠前偏移 10.6 速度模型修改 10.7 规则和不规则数据的真振幅叠前偏移 10.8 讨论 参考文献关键名词中英文对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维地震勘探设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内容比较适用,翻译得很好,值得一读
  •   还在继续读!!!!!!!!!!!!
  •   22天了,时间也太长了
  •   很实用,值得多看看
  •   哎,懒得换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