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与油品装卸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祝守丽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祝守丽 编  页数:177  

内容概要

  《石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材:油气储运与油品装卸》将油气储运与油品装卸的知识分为4个学习情境共23个项目,详细地叙述了相关工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提供了习题和单位换算表。《石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材:油气储运与油品装卸》可作为高职院校中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的教材,也适合从事油气储运相关工作人员阅读与参考。

书籍目录

学习情境一 对油气储存与装卸生产任务和意义的认识 项目一铁路油罐车装卸区作业规程 项目二油船装卸油作业规程 项目三储油库的分类和作用 项目四储油库工艺流程 项目五储油库的装卸作业 项目六油品计量 学习情境二 油品的储存与装卸作业 项目一掌握油罐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 项目二油罐量油作业 项目三油罐计量操作 项目四油气储运损耗与降耗措施 项目五油罐的使用与维护的管理 项目六油品的收发与计量 项目七计量器具使用的规定 学习情境三 天然气的储存作业 项目一储气罐储气 项目二地下储气库储气 学习情境四 油气储运消防 项目一油气站库五防 项目二油气储运消防技术应用 项目三油品燃烧的特点 项目四消防给水与灭火剂 项目五泡沫灭火器设备设施 项目六灭火器的维护保养 项目七消防水泵房系统操作 项目八油气站库安全管理 习题 油气储运基础知识问答 动、静设备知识问答 自控仪表知识问答 储运安全技术问答题 附录单位换算表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4.明火管理制度 站库明火包括生产性动火和生活用火。明火管理制度包括用火范围、用火部位的危险程度及应采取的措施、用火的原则、用火的审批权限等。 (1)加油(气)站内除特殊情况下需要维修外,应控制动火作业。因设备检修等情况必须动用明火时,应书面报告上级有关部门,经批准后停止加油(气)作业,采取可靠安全措施后方可动火。 (2)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用火点,不得自行变更或扩大用火范围。凡没有经过批准的动火作业,应视为违章。没有落实防火及指定动火作业责任人的,一律不准动火作业。 (3)加油(气)站生活固定用火点必须与爆炸危险区域完全隔离,其安全距离需符合GB 50156—200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要求。 (4)在加油(气)站营业室、休息间等场所,禁止使用电炉等易引起火灾的电器。 二、加强安全管理措施 1.防混油措施 不同油品或不同标号的油品相混,会使得油品质量下降,不仅造成加油站经济损失,影响加油站的正常营业,而且也造成加油车辆的油路故障或车辆损坏,甚至威胁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坏加油站形象。为此,应制定防止混油措施: (1)卸油人员会同驾驶员对罐车油品及交运单品种进行核对。 (2)坚持来油监卸制度,卸油过程中必须设专任负责监卸。 (3)卸油口用鲜明标志书写油品标号,核对卸油油罐与来油罐车所装品种是否相符。 2.防冒油措施 由于油品具有流动扩散的特性,所加油站一旦发生冒油事故,油品迅速向四周扩散,不易控制,极易引发火灾事故,故必须搞好冒油事故的防范工作。 (1)加强计量工作,接卸前通过液位计或人工计量检测确认卸油罐的空容量。 (2)按工艺流程要求连接卸油管,做到接头结合紧密,卸油管自然弯曲。 (3)坚持来油监卸制度,卸油过程中必须设专人负责监卸,卸油员集中精力监视、观察油管线、相关阀门等设备的运行情况,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罐车司机不得远离现场。 (4)防止设备老化或带伤作业。加油站应定期对有关设备进行检查维护。 3.防漏油措施 (1)防油箱溢油。加油作业中,应注意避免发生油箱溢油事故。特别对一些摩托车、助动车等,由于油箱容量小,附近又安装有电气线路、发动机,加油时应特别注意。 (2)防油箱漏油。这是因为司机对油箱已破损的状况并不了解,在加油中一边加油一边漏油,此时应停止加油(漏油数量较多时还应用铁桶接住),并将车推走,远离加油机后,再检查油箱(注意不得在站内修理),及时清除地面。

编辑推荐

《石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材:油气储运与油品装卸》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果之一,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既可以作为该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又可以作为油气储运工程技术与设备操作人员的应用参考手册。全书共有4个学习情境,分别为对油气储存与装卸生产任务和意义的认识、油品的储存与装卸作业、天然气的储存作业、油气储运消防。《石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材:油气储运与油品装卸》在内容取舍上遵循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载体。在满足该专业毕业生储油、储气库生产运行及调度,节能降耗以及安全生产等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了油气储运工程技术人员和油气储运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需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油气储运与油品装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