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叶属峰  页数:271  字数:42200  

内容概要

叶属峰 等所著的《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
理论与实践》为2008年度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专项“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技术集成及示范研究”(编号:200805080)研究成果之一。该书比较系统地阐述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工作流程及案例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12章,包括绪论、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的理论基础、评估与决策方法、长江三角洲海岸带调查与分析、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综合承载力评估、主体功能区区划、基于海岸带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系统开发与业务化应用以及三个案例研究应用示范(南通市、嘉兴市和上海市)和研究展望。《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理论与实践》适合从事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科技工作者、教学人员参考,亦可作为海洋管理、海洋管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监测部门以及有关涉海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与管理人员参考与借鉴。

作者简介

叶属峰。男,1971年3月生,浙江景宁县人,系统生态学专业博士、博士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海岸带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技术、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建设规划研究,共参与国家“973”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专项、“908”专项等项目50余项,其中主持20余项,并参加编制国家级和省(部)级海洋科技、环境保护专项规划10余部[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1—2020年)等]。曾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第六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专利3项,合著专著3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社会兼职有: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宁波大学教授,《台湾海峡》、《上海国土资源》、《海洋预报》杂志编委。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会员和中国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海洋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海洋工程中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委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GEF/UNDP/SOA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SCCBD)保护生物学专家等。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海岸带的概念、特征及其划分标准
1.1.1 海岸带定义
1.1.2 海岸带特征
1.1.3 海岸带的划分标准
1.2 承载力的概念进展及其评估方法
1.2.1 物理承载力
1.2.2 生物生态承载力
1.2.3 综合承载力
1.2.4 承载力评估方法
1.3 空间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及区划方法
1.3.1 空间规划
1.3.2 主体功能区区划
1.3.3 主体功能区区划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意义
1.5 编写思路与主要内容
1.5.1 编写思路
1.5.2 编写主要内容
1.6 小结
第2章 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的理论基础
2.1 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2.1.1 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1.2 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
2.2 生态经济学
2.2.1 生态经济学的提出与发展
2.2.2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理论
2.3 生态系统管理
2.3.1 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与要素
2.3.2 海岸带生态化管理
2.4 决策支持理论
2.4.1 决策支持理论及其要点与方法
2.4.2 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理论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2.5.2 可持续发展:海岸带区域综合承栽力评估与决策的目标追求
2.6 小结
第3章 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方法
3.1 模式试验区与应用示范区选择
3.1.1 选择原则
3.1.2 选择目的
3.1.3 区域界定和选择
3.2 D—PSR—C模型
3.2.1 D—PSR—C模型简介
3.2.2 D—PSR—C模型组分的含义
3.3 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方法
3.3.1 评估技术流程
3.3.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4 综合承载力评估模型——状态空间法
3.3.5 等级划分及标识
3.3.6 情景假设与分析预测
3.4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区划方法
3.4.1 区划技术流程
3.4.2 区划指标体系构建
3.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4.4 主体功能区区划模型——三维魔方
3.4.5 等级划分及标识
3.5 小结
第4章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综合承载力调查与分析
4.1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概况
4.1.1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及地位
4.1.2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的特征
4.2 长江三角洲地貌类型遥感调查
4.2.1 调查方案
4.2.2 调查成果
4.3 长江三角洲潮间带生物量调查
4.3.1 调查方案
4.3.2 调查成果
4.4 近岸海域调查
4.4.1 调查方案
4.4.2 调查成果
4.5 示范区调研
4.5.1 利益相关者座谈会
4.5.2 应用示范区调研成果
4.6 小结
第5章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5.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
5.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2.1 评估指标体系
5.2.2 评估模型构建
5.3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数据来源与处理
5.3.1 遥感数据
5.3.2 调查数据
5.3.3 数据处理
5.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与分析
5.4.1 海岸带生态系统价值及构成分析
5.4.2 陆域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构成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
6.1 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
6.1.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6.1.2 指标的具体含义与计算方法
6.2 综合承载力评估数据来源与处理
6.3 综合承载力评估结果
6.3.1 八市海岸带综合承载力评估分析
6.3.2 八市陆域、滩涂、海洋综合承载力评估分析
6.3.3 八市综合承载力二级指标贡献率分析
6.4 综合承载力预测分析与发展对策
6.4.1 综合承载力趋势分析
6.4.2 发展对策
6.5 小结
第7章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区划
7.1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区划指标体系构建
7.1.1 主体功能区区划指标体系
7.1.2 指标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
7.2 主体功能区区划数据来源及处理
7.3 主体功能区区划结果
7.3.1 陆域主体功能区区划结果
7.3.2 海洋主体功能区区划结果
7.3.3 区域主体功能区区划结果
7.4 主体功能区发展对策建议
7.5 小结
第8章 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系统开发与业务化应用方案
8.1 评估与决策系统的需求分析
8.1.1 需求现状分析
8.1.2 功能需求分析
8.1.3 技术需求分析
8.2 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8.2.1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8.2.2 软件系统数据库设计
8.2.3 软件系统功能设计
8.3 基于软件系统的业务化应用示范方案
8.3.1 工作流程
8.3.2 示范内容
8.4 小结
第9章 案例1:南通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
9.1 南通市概况
9.2 南通市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9.2.1 评估数据
9.2.2 评估结果
9.2.3 分析与讨论
9.3 南通市海岸带综合承载力评估
9.3.1 综合承栽力评估数据
9.3.2 评估结果
9.3.3 分析与讨论
9.4 南通市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区划
9.4.1 主体功能区区划数据
9.4.2 主体功能区区划结果
9.4.3 分析与讨论
9.5 南通市海岸带发展对策建议
9.6 小结
第10章 案例2:嘉兴市海岸带区域评估与决策
10.1 嘉兴市概况
10.2 嘉兴市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0.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数据
10.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
10.2.3 分析与讨论
10.3 嘉兴市海岸带综合承载力评估
10.3.1 综合承载力评估数据
10.3.2 综合承载力评估结果
10.3.3 分析与讨论
10.4 嘉兴市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区划
10.4.1 主体功能区区划数据
10.4.2 主体功能区区划结果
10.4.3 分析与讨论
10.5 嘉兴市海岸带发展对策建议
10.6 小结
第11章 案例3:上海市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
11.1 上海市慨况
11.2 上海市海岸带综合承载力评估
11.2.1 综合承载力评估数据
11.2.2 综合承载力评估结果
11.2.3 预测分析
11.2.4 分析与讨论
11.3 上海市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区划
11.3.1 主体功能区区划数据
11.3.2 立体功能区区划结果
11.3.3 分析与讨论
11.4 上海市海岸带发展对策建议
11.5 小结
第12章 研究展望
12.1 研究结论
12.1.1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2.1.2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综合承载力评估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12.1.3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及发展对策与建议
12.2 研究创新
12.2.1 建立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技术与方法体系
12.2.2 进行了基于综合承载力状况的海岸带区域发展情景模拟预测分析
12.3 研究展望
12.3.1 海岸带发展与海洋开发步入了新的阶段
12.3.2 海岸带承载力研究及其展望
12.3.3 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研究展望
12.3.4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其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出发,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里程碑。1989年和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虽没有对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进行定义,但它们强化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目标系统的理论,包括追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经济效益、社会平等及人类后代的权利(Vallega,2007)。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把可持续发展转化为具体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表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用实际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既定发展战略,到1996年,世界上有100个左右的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600个当地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至此,可持续发展理论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付诸实施。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我们共同的未来》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仅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发展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并没有揭示空间上的协调性与共同性。迄今为止,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出发,不同的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不同的鉴定,代表性的定义有(钟水映,2005;朱传耿等,2007): (1)国际生态学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提出(1991),可持续发展是在于寻求一种最佳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完整性和人类各种愿望的实现,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这是从生态的视角来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报告(1991)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是从社会的视角来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Barbier(1985)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润增加到最大限度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从经济的视角来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4)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这是从科技的视角来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5)朱传耿等(2007)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有关协调和管理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思路——追求发展与控制人类活动,将对环境潜在的有害影响结合起来,从而建立适度的管理与干预下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高度结合和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从管理的角度来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编辑推荐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理论与实践》是新时期海洋生态学领域中一部难得的力作。在谋篇布局上,作者独具匠心,把理论研究与调查分析综合起来,把实证研究和示范验证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清晰研究格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与决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好书一本,海岸带方面比较专业的书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