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奎看中国经济走向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王梦奎  页数:343  

前言

  序言  国家按“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系统的统计资料,以及人们的切身感受,都表明:从新世纪开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于这种新阶段的认识,是把握中国经济基本走向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也是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实现了第二步与第三步的有机衔接,为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也显示着政策调整的方向。这都是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呈献给读者的这本书,大体上反映了我在2001-2007年间,对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具体内容涉及许多方面,但都是试图回答这样一些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从总体上认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是什么?中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如何?面临哪些主要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困难何在?如何趋利而避害,比较顺利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  这三十多篇文章,有在党政高级干部学习班和全国政策研究咨询会议的专题报告;有对国家决策的建议;有面向世界的关于中国现在和未来的说明;也有对中央重大决定的解 读,因为我参与了文件的起草,这自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在不同场合也提过许多自己觉得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不少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答案,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我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见解符合实际并且具有前瞻性,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些用处;至于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要靠实践检验,也期待着读者的指教。文章按时间先后为序排列,可以看出我对问题关注和思考的过程,也多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发展的轨迹。  需要说明的是:开卷第一篇《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是1999年在中共中央党校的报告,但内容是讨论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即新阶段的初始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放在这里带有引言性质,也算名正言顺。附录有不同时期所写的两篇文章。一篇是1991年写的《小康四题》,当时温饱问题初步解决,开始由温饱走向小康,现在看来文章自然不免肤浅,但就我见闻所及,这是对小康的最早的稍为系统的解读。另一篇是2006年写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政策取向》,这是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提供,主要给外国人阅读的一份报告,综合性比较强,统计数字比较多,通俗易懂,对国内读者也会有些帮助;但考虑到同书中其他文章内容有所重复,所以列入附录,以供读者选择。  处当今之世,人口众多、经济落后而又发展很不平衡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犹如一艘负载沉重的巨轮航行于波涛汹涌的大海,唯有科学决策、谨慎驾驶而又勇往直前,才能乘风破浪,顺利到达彼岸。我所从事的是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在写这些文章期间还在国家的研究机构担负着领导责任,希望自已的所做所思,有益于国家的决策和社会的进 步。我感到非常幸运,生活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30年来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的全过程,并且有机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2008年2月15日

内容概要

  《王梦奎看中国经济走向》内容都是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中国发展面临哪些主要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困难何在?如何趋利避害,比较顺利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这些文章,有在党政高级干部学习班和全国政策研究咨询会议的专题报告;有对国家决策的建议;有面向世界的关于中国现在和未来的说明,也有对中央重大决定的解读,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国家发展的轨迹。

作者简介

  王梦奎经济学家。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曾供职于《红旗》杂志编辑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改革开放以来担任过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副组长、研究员,国家计委专职委员、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1990年7月至1998年3月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8年3月至_2007年6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过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包括党的十三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十三大以来许多次中央全会重要决定的起草工作。在80年代和90年代,长期参与或主持起草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主持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许多重要课题的研究。多年主持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等重要国际交流活动。

书籍目录

序  言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中国工业化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加入WTO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振兴农村经济四策关于城市化的认识和政策问题加强关于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研究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走向也说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起点、目标和前景关于中长期发展和改革的几点建议《改革攻坚30题》序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和实践新的发展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关于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的建议世界千年经济史中的中国有益的警示关于“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研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的谈话人口问题及其他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就中部发展问题答河南日报记者问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体制保障关于物权法社会矛盾和政策取向经济形势和政策建议和谐社会建设与国内外环境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走过来的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附录小康四题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政策取向

章节摘录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  一、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两个大问题  (一)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比温饱阶段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逐步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了可能性,过去那种基于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需要有相应的转变;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观念,经济改革初始阶段所产生的发展观念,需要有相应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要求发展观的转变。发展观念的转变也反映出发展战略调整的方向。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这五个“统筹”是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出来的。这是改革观的丰富和发展,就是说,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作为发展观的要求,五个“统筹”要解决的,实质上是在新的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摆在五个“统筹”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大问题,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两个大问题。  (二)中国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20多年来改革和发展取得伟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了头两步,开始走第三步。现在面临着新的形势:经济体制变革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科学技术进步促使经济结构急剧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温饱问题解决后社会需求升级并且更加多样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社会问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沉重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的严重挑战,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活力和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政治领域所产生的激荡,等等。--所有这一切,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现在解决问题的物质条件比过去雄厚得多,矛盾的复杂性也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范围内,比较顺利地闯过这样的“关口”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或者因为举措失当而遭到严重挫折的国家,都不乏其例。现在突出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各方面的“统筹”,就是要妥善解决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保证中国这艘大船能够比较顺利地到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彼岸。--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要放在这个大背景下认识和解决。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解决“三农”  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三)所谓“三农”问题,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这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永久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为农村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  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90年代末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低谷期,据统计,1997-2003年七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见图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2:1(见图2)。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梦奎看中国经济走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