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嫌画像

出版时间:1998-4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罗伯 K 雷勒斯,汤姆 沙其曼,约翰 道格拉斯  页数:264  译者:李璞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心理画像技术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犯罪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既使是被假装、被破坏、用现代刑侦手段毫无认定价值的,甚至是似乎毫不起眼的细节,去寻找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学历等方面的特征,描绘犯罪人的家庭环境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以及人际关系、个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特征的一种新的刑侦技术手段。

作者简介

罗伯.K.雷勒斯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犯罪学士,密西根州立大学警察管理研究所院士。1970年开始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特别侦查官。1974年转任FBI国际研究所行动科学部主任。
汤姆.沙其曼
独立撰写了许多巨著,在本书中担任文字撰述工作。近期作品有《摩天大楼之梦》(《SKYSCRAPEADREAMS》)。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疑嫌画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这本书总结了变态连环杀手的成长历程,以及犯案时的心理,值得司法、律师和心理学爱好者好好阅读。文学爱好者也适合。
  •   我是在同事的手中看到这本书的,看了第一篇后决定自己买上一本,收到书后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精彩!不但让人看到了作者的破案过程,还看到了作者破案的思维方式。精彩~!
  •     今天来说说我最感兴趣的手记㈠ 疑嫌画像。该书描述了较典型的性犯罪案例,逐一分析,并以此探讨性犯罪者的人格特质。
      该书内页贴有七八十年代发生的性犯罪案件的犯人照片,包括有“吸血鬼杀手”理查.崔顿.乔斯,"曼森家族"头子Charles Manson ,“山姆之子”David Berkowitz,“校园杀手”Ted Bundy ,“杀人小丑”John Wayne Gacy ,“约克郡屠夫”Peter Sutcliffe ,“密尔沃基怪物”Jeffery Dahmer ,艾德蒙.其普,约翰.裘伯特,古拉德.史加佛等。
      
      连环杀手从作案模式看可分:有组织力罪犯及无组织力罪犯。前者所选对象会有相似的特征,后者则是随意选择被害人;前者因已蓄谋已久犯案井然有序,后者因冲动犯案,现场必定混乱;前者犯案时间长,力量控制准确,后者犯案时间短,力量较大;前者会有意的从被害人身上取走物品做“纪念”;后者不会取走东西。
      作为一名心理分析师,需在现场能区分此案属于哪种模式,对破案会大有帮助。
      性犯罪者是不会停止犯案的,且一次次的“挑战”会让他不断进步,杀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些连环杀手的凶残程度会让你瞠目结舌。Ted Bundy 以外表及谈吐引诱女孩,强暴再加以杀害,支解尸体。据说,Ted Bundy 有时会回来与缺损的尸块做爱,以获得强烈的快感。Jeffery Dahmer 可能是犯罪史上最冷血、最令人发指的连环杀手。他的外表就有如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孩子,即使你在街上遇见他,你也不会特别注意他,但他却做出如恶魔般的罪行。本身是同性恋者的他,堪称是《沉默的羔羊》里食人博士 Hannibal the Cannibal 的真人版本。他有严重的恋尸癖,他会把他有兴趣的猎物绑架,然后杀害、强暴,最终吃掉。他只有透过奸尸才能获得性满足和高潮。他也非常讲究,只会选择想吃的部位贮放于雪柜,其余的全放到他于厨房特制的硫酸池处理掉。
      书中,雷斯勒为我们阐述了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连环杀手?
      让我们随着雷斯勒去看看他们的童年时期:
      6-7岁,与妈妈的关系冷漠。
      8-12岁,爸爸沉迷于酗酒吸毒,暴虐的对待儿子。
      12-18岁,开始接触性,与之有关的幻想浮现并不断升级。
      18-20岁,将脑中幻想变为现实,开始第一次杀戮。
      20-?岁,不断的杀人,除非有天被抓获,否则他们不会停止。
      事实上,童年不幸的孩子并不止他们,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变成连环杀手?
      童年时期最易形成我们将来的人格特质,但若在青春期时出现一位“哥哥”,“姐姐”之类代替父母的引导者,他们就可能会走入正常轨道。不幸的是,他们的生命中从来没出现过这样一个人。
      彻头彻尾的孤独和异与常人的幻想,使这群人滞足在杀戮的轨迹里,动弹不得。
  •     书的内容挺好就是翻译得太别扭了,与书的内容不相称,翻译得太古典。
      
      此书的作者罗伯 K 雷勒斯与《心理神探》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28482/ 的作者约翰·道格拉斯是同事,一起处理过案件,一起对罪犯作过访谈,因此两本书涉及不少相同的案例。
      
      比如谈到某案例时,罗伯 K 雷勒斯就不注明为案中罪犯作心理画像的是约翰·道格拉斯,只说是同事。而在约翰·道格拉斯的书中,就从来不“省略”任何罪犯作心理画像的专家的名字。
      
      约翰·道格拉斯在书中提到有人称《沉默的羔羊》中FBI侦探杰克·克劳弗尔的原型是自己。罗伯 K 雷勒斯则在书中嘲笑某些同事自称是《沉默的羔羊》的原型。
      
      推荐两本书一起读,算是为作者画像——通过比较两本书对同一案例的描述,可以看出两位作者个性和心态上的巨大差别。
  •     作者首创了(serial killer)一词。criminal minds中的profile
      analysis,旁证的就是作者一生事业。甚至CM里还二度引用了作者最喜引用的尼采名言:“ whoever fights monsters should see to that he does not become a monster himself.and when you look into the abyss,the abyss also looks into you."
      
      我们可以从中扼要得出些profile analysis:
      
      1.性犯罪多施于同种族女子。大部分性犯罪者都低于30岁;大于30岁,心理异常者则倾向犯下怪异而难有线索的凶杀案。
      
      2.人类太有结尾意识了。连环杀手总会觉得自己的手法不够完美,会不断更新技术,连续作案,直到被抓获。这永不满足的经验是他们杀戮幻想的重要部分。是幻想,驱动着一切。
      
      3.疯狂杀手的怪异行为,从某方面来说,仍是正常行为的延续。可是我们的时代倾向于制造怪物。如山姆之子,是媒体的定名,杀手渐与媒体形成互动,甚至按图索骥回应式杀人。我们只能回归dilemma:如果有人能接纳和满足他的性幻想,他也许不会展开杀戮;可是哪位好女孩会靠近和接纳他呢?
      
      4.对每个杀人犯重要的三大问题:1)我们从哪儿来?2)我们是谁?3)我们要往何处去?很多杀人犯并非来自破碎家庭,而是来自看似正常内部却问题丛生的小康家庭。从出生到6/7岁间,他们与母亲的关系多是冷淡互相排斥缺乏爱的。他们在童年时代被剥夺了爱的能力,他们和社会都要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5.即使童年很不愉快,可是我们仍有拯救自己的机会。可如果米乱的青春期,没有找到恰当的朋友,反社会的一面会持续加强。
      等成年之后,一切都太晚了。
      
      6.要警惕暴力和性幻想的滥用。当人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展开良好的关系,他往往会逃向内在的幻想世界。没有限制的幻想,被自我承诺的幻想,遭遇现实,非此即彼,后果不可想象。
      
      7.暴力型罪犯大体可分为两种:1.事先策划、冷静而有条理者——“有组织力罪犯”;杂乱无章、即兴出牌者——“无组织力罪犯”。两者兼备者则为“混合型罪犯”。有组织力罪犯目标多为陌生人,被害人的某些特征恰好满足他的幻想;无组织力罪犯选择被害人则毫无逻辑可言。有组织力罪犯喜欢和活人之间互动;而无组织力罪犯倾向会先杀死对方再实践自己的幻想。有组织力罪犯喜欢留下被害人身上的物件作为纪念品。无组织力罪犯缺乏自信,而有组织力罪犯则过分自大。三分之二罪犯属于有组织力罪犯;三分之一属于无组织力罪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