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证据立法前沿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李浩  页数:303  字数:26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直面民事证据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考察了审判方式改革与民事证据制度完善之间的互动关系,民事证据法的目的及目的论对制定证据规则的指导作用,如何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民事证据制度等问题,本书还研究了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及倒置、举证时限实施遇到的困难以及走出困境的思路与办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体与程序问题、事实真伪不明现象处理办法的比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与证据制度的完善 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轨迹  (一)诉讼模式:从职权主义到当事人主义  (二)审理的方式:从审问式到诉辩式  (三)调解与审判的关系:从重调轻判到调、判并重  (四)程序的地位:从边缘化到突出程序公正  (五)庭审的作用:从形式化到实质化  (六)诉讼的价值观:从只讲公正到公正与效率并重  (七)诉讼的事实观:从客观真实到法律真实 二、新审判方式与证据制度  (一)举证责任制度显现其重要性  (二)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的制度得到改进  (三)证据交换成为审前准备程序的核心内容  (四)质证作为证据调查的重要环节  (五)证明标准受到重视  (六)举证时限制度得到确立第二章民事证据法的目的 一、研究民事证据法目的的必要性 二、民事证据法的根本目的——发现真实 三、民事证据法的其他目的  (一)程序公正  (二)诉讼效率  (三)解决纠纷  (四)保护其他权益 四、发现真实与证据规则的制定  (一)发现真实与证据的收集  (二)发现真实与举证期限  (三)发现真实与非法证据的排除  (四)发现真实与法官对举证的释明  (五)发现真实与依据新证据再审 五、结语第三章 民事诉讼中的真实 一、客观真实说 二、法律真实说  (一)法院调查事实的范围原则上由当事人决定  (二)人们的认识能力具有相对性  (三)诉讼证明具有特殊性 三、值得当事人信赖的真实说  (一)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制度  (二)防止突袭性裁判  (三)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 四、对各种真实说的评析第四章 民事证据立法与证据制度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两种证据制度的分析 三、我国现阶段对证据制度的选择 四、对两结合证据制度的初步分析第五章 司法解释中的民事证据问题——兼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一、证明责任的本质 二、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 三、证明责任倒置 四、疑难案件证明责任处理规则  五、证明标准 六、预决的事实 第六章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第七章 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构建第八章 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第九章 举证时限与诉讼效率 第十章 事实真伪不明处置办法之比较第十一章 证明责任倒置 第十二章 证明责任与不适用规范说——罗森贝克的学说及其意义第十三章 证明标的若干问题第十四章 检察监督与依据新证据提出抗诉第十五章 当事人陈述的比较研究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与证据制度的完善为适应向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转型的需要,我国法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改革肇始于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然后步步深入,扩展到民事诉讼制度的各个方面。经过持续近20年的改革后,一种新型的民事审判方式已经基本形成。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内容,证据制度与审判方式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一定的证据制度,适应于并服务于一定的诉讼制度,一定的诉讼制度又要求与其相适应的证据制度。正是这种内在的相关性,使举证责任制度改革成为整个民事审判方式乃至整个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诱因。然而,它们之间的影响不是单向度的,证据制度与审判方式的改革之间是互动的,是相互促进的。与仅与事实认定相关的证据制度相比,审判方式涉及从起诉、受理到作出判决,从一审、二审到再审的诉讼制度的各个方面。新的审判方式一旦形成,必定会对证据制度提出自己的要求。本章着重探讨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轨迹以及新的审判方式对完善民事证据制度所起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编辑推荐

《民事证据立法前沿问题研究》一书是国家十五规划项目,全书由十五章组成,每章集中研究一个问题,共研究了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与证据制度的完善、民事证据法的目的、民事诉讼中的真实、民事证据立法与证据制度的选择等15个方面的问题。全书约30万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事证据立法前沿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是一本不错的有关证据制度的著作
  •   民事证据方面的权威书籍
  •   书的质量是很好啦 可是包装太不尽人意了 把我的书面都弄皱了 像旧书一样 看到后心情一点也不好 我只是对书打分 并不是对买家的服务打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