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纵横四海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贝松 编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海洋的意义都不同寻常。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曾经让我们向往,也曾让我们充满泪光。它曾送出过郑和西去的辉煌,也埋葬过北洋舰队没落的悲伤。2005年,郑和下西洋整整六百年后,当以王滨为首的数位中国青年扬帆远航,去实现中国人的首次帆船环球航行。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人的技术水平、经济实力、自我挑战的渴望和胸怀世界的梦想,而这些曾是只属于西方世界的代名词。    2005年,从法国的拉罗谢尔港出发,穿越东半球到达深圳。2006年,从法国戛纳出发,穿越西半球,驶回青岛。两年之中,从东从西,7位中国青年成功地在海洋中划出两道靓丽的弧线,实现了中国人第一次驾驶帆船对世界的拥抱。

作者简介

贝松  1970年生人,出生成长于湖北武汉。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教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博士。曾在电台、电视台从事多年新闻采编工作,参与策划2005-2006“全球通-新浪号”帆船环球航行活动,并负责此次活动的相关报道和宣传。

书籍目录

中国航海爱好者深圳宣言纵横四海环球航行船员介绍孤帆远影无尽时 曹国伟向着那片蔚蓝出发 王滨一路向东方——“骑士号”航海日志 “骑士号”航海大事记  “纵横四海”远航活动正式出发 风急浪高导航仪损坏 总结五日航程 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第一次有中国帆船停靠的港口 直布罗陀大浪考验 穿越布罗陀海峡 央视记者加盟 告别毕加索故乡 参观阿尔罕布拉宫建筑群 夜泊阿尔梅里亚港 抵达西班牙卡塔赫那 复活节假日 重回东半球 前往撒丁岛 遇警察险成偷渡者 躲避强风提前停靠 见识意大利海空演习 海上下雪天 滨哥、老路加入航程  抵达马耳他  滨哥变身大厨  滨哥海上庆生日  塞得港的坏消息 游览古埃及  穿越苏伊士运河  船上自娱自乐 饱受海洋沙尘暴“沙浴” 遭受酷暑缺水困境“弹尽粮绝”受援助  吃鱼吃到反胃 进入印度洋   两大威胁考验船员  疑似海盗尾随  印度洋上天公作美  欢度“马鲮鱼节”   航海技术通过考验  脑袋比椰子还硬 不在夜晚靠港 开始印度洋第二段航程    浪高三米难阻航程 拒停也开心   抵达泰国普吉岛 海盗怕船员  拔锚起航离开普吉  盲航马六甲 幸会华裔航海家 平安抵达新加坡 新加坡严惩条款让人咋舌 菲律宾躲避南中国海台风 越过曾母暗沙 感受东南亚侨胞热情 骑士归来向西航行——“全球通一新浪号”航海日志  “全球通一新浪号”航行大事记 启程购船,继续中国民间帆船环球远航史 “偶像”LUC 又见LUC 狂野是风 驴友知音的惊喜 天上掉下个黄妹妹 众里寻帆千百度 一见钟情捕到“蝉” 缘定拉罗谢尔是天意 为了大海等待再一次相聚  精彩大片全球通新浪号任主演 出发啦 尼斯的“六一” 梦幻之旅马德里 疾风劲草 磨洋工 今年端午很五月 下雨天,工作天 CHILL—OUT解烦忧 寻访哥伦布 削发明志 地中海遇险 海神见面礼 开船大吉 卡萨布兰卡的遗憾 羊肉泡汤了 见识双体帆速度之王 他乡遇故知 老人与海 附近有中国船只吗? 穿越北回归线感受两重天 汪洋中的一条船 绝对绝句 塞内加尔(之一)特别关怀 塞内加尔(之二)热情的沙漠 塞内加尔(之三)戈雷岛,别样的美丽 再见,美丽的达喀尔港 接受“烤”验 海阔天空 航海日·月圆夜 风来得正是时候  穿越赤道 摘下满天星 轻舟已过大西洋 巴西印象(之一)巴西雅典娜 巴西印象(之二)中国的XO 巴西印象(之三)忘情桑巴舞 告别巴西 再过赤道回到北半球 临时停靠法属圭亚那 误闯“恶魔岛” “恶魔岛”睡醒后的意外 中暑与醉鱼 炮艇威逼被迫离开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回想也门军事要塞奇遇 停靠委内瑞拉目睹英国帆船遭驱逐 委内瑞拉的“百万富翁” 委内瑞拉的“夜生活” 异国雪中送炭的小老乡 酸涩中作别委内瑞拉 军机“护航”海盗惊魂 龙卷风中生死一线 开启太平洋之门 可爱小“导游” 有人陪我钓鳄鱼吗? 印第安原生态  别离巴拿马体会“干金一刻” 有“我能”女勇士同行吗? 到达厄瓜多尔破解“赤道马桶漩流” 生物天堂圣克鲁斯岛 挑战最长距离洲际航线 都病了,天航海综合症 太平洋上的秘密武器 写给祖国和我们的生日:有爱才有幸福 我在“天”上的动荡飞行  人生中的两个“.” “双黄馅”的中秋  大溪地生活第一天 行将去远航 遥遥归乡路 纵览船上生活 它的名字叫红  太平洋上空的风筝  帆船上竟有“夜宴” 貌似没有玫瑰的“玫瑰岛”  大溪地的传统守望 少一天光阴 到达萨摩亚 萨摩亚的世外桃源生活 四过赤道又遇龙卷风 小岛奇遇“中国小王子”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这里是地球最深的海  船员受伤航行受困  绝处逢生到济洲 我们回家啦! 太平洋深处附

章节摘录

  孤帆远影无尽时  曹国伟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海洋的意义不同寻常。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曾经让我们向往,也曾让我们充满泪光。它曾送出过郑和西去的辉煌,也埋葬过北洋舰队没落的悲伤。  因此,在2005年,郑和下西洋整整六百年后,当以王滨为首的数位中国青年扬帆远航,去实现中国人的首次帆船环球航行时,我激动不已。因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代中国青年人的技术水平、经济实力、自我挑战的渴望和胸怀世界的梦想,而这些曾是只属于西方世界的代名词。  我们从此不再只能看着电视,羡慕而惊奇地看着西方人一次又一次地横跨海洋。终于从这一次开始,我们也能从全球各类媒体上,看到“新浪全球通号”扬帆航行世界的报道。  2005年,从法国的拉罗谢尔港出发,穿越东半球到达深圳。2006年,从法国戛纳出发,穿越西半球,驶回青岛。两年之中,从东从西,7位中国青年成功地在海洋中划出两道靓丽的弧线,实现了中国人第一次驾驶帆船对世界的拥抱。  这次航行没有郑和时代的气势磅礴,但仍然会载入史册。因为他们创造了中国航海的历史,因为他们通过对自我的挑战和对大海的热爱,让一个重新充满活力的国家在世界面前变得如此鲜活。  感谢王滨和他的兄弟们在艰苦的航海途中如此生动地为我们记录下了种种见闻和感受。在其中,我们看到了死亡的威胁,看到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考验,也一同和他们分享着海洋的魅力、勇于探索的乐趣和同舟共济的感动。他们的记录也让海洋和对海洋的挑战历程在我们的眼中变得鲜活。  帆船航行的动力的不仅来自于海风,更来自航行者内心的目标。对于心怀梦想的人来说,一段旅程结束只意味着新的旅程即将开始。西出阳关有故人,孤帆远影无尽时。我期待着王滨和他的朋友们能为我们带来更多中国人的海上故事,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挑战极限实现梦想的勇气。2006年12月23日晚上18点,“欢迎环球勇士载誉归来暨中国航海精英座谈会”于深圳浪骑游艇会隆重召开,会上,除了环球航海归来的勇士王滨、罗昭行、路继红、东庆、陈广宇外,中国帆船界的其他精英人士也悉数到场。包括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帆船帆板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宝琪先生、我国唯一一艘以城市命名的来自我国帆船之都青岛的“青岛号”帆船船长郭川先生、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副主席、青岛帆船帆板协会顾问代志强先生、华人帆船界的精英庞辉先生、“蜂鸟号”的船长吴轶先生、邱建民先生、厦门顽石帆船俱乐部的船长魏军先生等等。在会上,众位中国帆船航海的爱好者们本着诚信、自律的原则,签署了《中国帆船航海爱好者深圳宣言》,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帆船运动、关注中国的航海事业。  向着那片蔚蓝出发  王滨  Ⅰ. 等候大西洋  2006年3月25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注视和亲近海洋。  面对海洋,我的心里总会升腾出一些广阔的愿望,和一种神秘的勇气。  我迷恋这种感觉。  让我安详又激动,简单又丰厚,静默又猛烈,平实又殷实。  让我在生命的一角真实快乐。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是亲水的孩子。  在我生长的故乡小城,有两道美丽的江水穿城而流。  少年时代,每天放学后,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总是喜欢舍近求远地绕道江边。  我们在江边看各种船只,摆渡的木筏,捕捞的渔船,有马达的机械船。最气派的是那种当时看来觉得庞然的大货轮,据说是为两江沿岸的酒厂、化工厂、起重机厂运输各种工业材料的。它有很响的汽笛,像传说中英雄吹响的号角,前行时在船尾噼噼啪啪地拍打出白色的水花。  那时候,自行车还是奢侈的交通工具,火车听起来离我们更加遥远。只有船对我们来说是最亲切真实的。  每逢夏天多雨时节,两江的水面会漫过浅石滩,直抵江岸葱翠的桂圆林。坝上的桂圆树都有几百年的树龄,树干高大,每一棵的形状都奇特如画。大多数树干从接近根部起就分了枝杈,兀自成系地粗壮生长。我们虽然个子还小,却很轻松地就能踩上某节最矮的树杈,把书包挂上树枝,然后脱光了跳到江里游个痛快。  通常游完泳从江边回家的路上,我们会撒欢地比赛奔跑。因为这样一来,到家的时候,我们的皮肤上就会布满汗水,父母就不会看出江水风干后留下的印记,不知道我们曾偷偷去过江里。那是我们的小秘密。  中学毕业后,最好的朋友要离开小城,去外地读书。离别前,我们的个子已经长到不用再踩着树杈去挂书包了。我们仍然喜欢去江边。更多的时候,顺着江水的方向我们眺望远方,想象它的源头或者尽头,想象我们的未来。  那年,我们开始关心长江漂流队的故事,想象着如果我们漂流在激流或者险滩,想象着如果我们逆流而上或者顺流而下。  我们在那个夏天,用一叶竹筏和两天三夜,试着漂流了两江之中的长江支流沱江。  那是我在真正接触海洋之前,和自然界的水系最亲密的一次接触。  后来我读了警校。暑假坐火车去看姐姐,第一次去北方沿海的城市。  下火车第一件事,是迫不及待地要去海边。冒雨步行几公里,一路幻想,终于踏上沙滩时已是傍晚。天空黑沉沉的,雨水黑沉沉的,天地间满眼都是黑灰的颜色,分不清大海的方向和颜色。直到潮水漫过脚面,依然有不真实的感觉。  风大片地撒过,像网一样冷冷地扯在身体上,袭来陌生而开阔的气味。我弯腰拘起脚下涌来的浪,舔出咸咸的味道。  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关于海的记忆。  然后有一年,电视里开始放一部外国连续剧,第一次把我的想象彻底带出小城的两江流域,带出中国,带向很远的地方。  那年我认真地关注过一片蓝色,它在地图上蓝得像大块的水晶,与另一大块蓝色的水晶被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相隔在距大公鸡形状的中国非常遥远的地球那侧。  电视剧的名字叫《大西洋底来的人》,男主角好像叫麦克。麦克戴很酷的蛤蟆镜,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长时间不换气,游泳的时候把双臂紧贴在身体两侧,只用头和身体及并拢的双腿摆动前行。  那年,很多时尚青年开始戴蛤蟆镜。而我学会说一句话:我是一根从大西洋飘来的木头。  1996年,这根木头飘到中国的南方沿海,和少年时代一起沿江眺望远方、顺江漂流的好友重逢。  2000年,这根木头学会了像麦克一样地在海里“游泳”,并且得知那叫潜水。  2003年,这根木头爱上了临风展开一叶孤帆徜徉在大海中央。  2006年,这根木头从中国的南海,第一次“飘回”大西洋。  很多年后,打开拥有的厚重回忆,我始终无法清晰说出,在漂泊岁月开始的最初,是什么让我有了那种冲动和力量,从当年曾风光一时的警察岗位上离开,从熟悉和安宁的家乡离开,走到远方。  那个后来我生活和工作了许多年的南方城市,在当年,在即使已经踏上离开家乡的列车,我仍然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只曾听说它就在离大海最近的地方。  很多年后,我也常常在判断,关于人生最初的转折,不知道那片海算不算潜意识里曾吸引我的一个理由,那种面对未知的莽撞,甚至常常让我回想起时感觉不安。  很多年后,当我一次又一次漂浮在大海中央,一次再一次面对茫茫未知随波逐流,或顺风或逆风,或迷失方向或看清方向,我开始相信,有一种冲涌在血液深处的意识,从很久以前开始到很久以后,都在召唤我的人生。  II.你好,大西洋  2006年5月14日——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座沉默的活火山。  身体里流淌着某种血液,会在某个时刻把自己烧得灼热。  但是不一定所有人都看得见,听得懂。  我喜欢风雨,它有一种令我冷静的美妙。  这并不影响我在晴朗的天空下,当每个人都因为明媚而微笑时,也一样微笑。  就像我不排斥走很远很周折的路,去做一件事。  虽然也许有人认为,所谓的捷径或者坦途就在更近的地方。  2006年3月中旬,去法国南特船厂选船那天傍晚,我来到大西洋岸边。  正逢涨潮时刻,风从东北方向吹向海面。  海水卷出齐人高的潮汐,一轮一轮扑向岸边,当空被风齐刷刷拦住,迎面拍回来路,再与下一重铺卷而来的浪头相撞,发出错落起伏的巨大轰鸣。  那一刻,我像一颗沙砾置身在海天之间,连日奔波的疲惫和心里的诸多烦扰,在惊涛拍岸溅起的浪花里,轻易地被洗礼和卸落在沙滩上。  那一刻,我感觉仿佛追寻了很多年来到这里,心随着磅礴的海面,从长长的过去到长长的未来,通透宽阔地舒展开来。  那一刻,面对浩瀚大洋,我在心中默念:大西洋,我很快就会再回来。  2006年5月,我如约前来,开始了生命中第二次洲际航海。  5月26日,从法南小镇尼斯接过“全球通新浪号”帆船动身,我们前往意大利马约卡港,进行全船发电机及卫星通信设备的最后安装检修,计划用时六天,由帕尔马经地中海穿越直布罗陀海峡,直抵大西洋。  动身当天,地中海的海面撒满金色的阳光,送来好风鼓满船帆,完美的速度好像我们迫切的渴望,疾速飞奔。  然而,渴望沿地中海一路向西,我们却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遥望着通往大西洋的海面,迟迟徘徊在曲折的去路。  在帕尔玛岛,驶往大西洋深处前最后一道船体设备整修将在此完工。而我们也见识了在中国难得一见的“绅士+隐士”型劳动。  欧洲的工人们,似乎习惯了不仅在生活中,更在工作中保持最慢条斯理的优雅,以最温柔的速度和效率,以柔克刚地消磨完你最后的耐性。每天日头挪到影子快缩成原点以前,或下午茶时钟一旦敲响以后,几乎从不可能发现他们出现在工作现场的蛛丝马迹。尽管船员们常常亲自动手,以惊人的工作效率,包揽下除技术细节以外力所能及的工序。只可惜,区区榜样的力量,太难影响欧洲人几百年来习惯的闲散与固执的骄傲。  如此节奏的设备整修,耗费了我们整整10天的宝贵时间。  好不容易终于整装告别了帕尔马,驶入公海当天,便遭遇地中海这个季节罕见的大浪。次日凌晨,东经1度7分,北纬38度12分,我们的所有注意力正悉数应对风暴时,“全球通新浪号”帆船的全部航仪突告失灵。对于飓风骇浪,虽然并不全然能够预计,但我们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然而面对前所未有的全船航仪的瞬间失灵,并且在航程才驶入公海之初,海天之间,飘摇的不仅仅是风雨中羸弱单薄的孤帆,迷茫的也不只是海面上毫无参照物的行驶方向。我们的满腔信心和清晰的志向,也在船身的剧烈颠簸和原地打转中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紧急的设备自检没能查明故障原因,必须用最短的时间寻找停靠目标。失去一切导航、监控和电力设备的辅助,只能靠随身携带的罗盘辨别方向,根据常识及海图作人工导航,轮番手工掌舵及控帆。随船通讯设备仅存的电量不允许我们和外界作频繁的联系。事实上,这样的联系根本也是徒劳无益的。  在盲航中,没有人知道,迎接我们的将会是什么。甚至也许将没有人会知道,在我们身上曾发生过什么。  就在临近大西洋的门前,我们一奔跑仿佛就能听见它的呼唤,却不得不迷途而退。  虽然海面上始终大雨倾盆,乌云密布,天色难以看出变化,我们仍感觉到时光的艰难交替,感觉到黑夜从我们面前经过,又再一次即将来临。  7个小时后,东风终于骤减。有海鸥快速地掠过我们湿漉漉的头顶,并且盘绕,发出低沉的叫声。这让我们开始有理由相信,对方向的判断是基本正确的。6、7月份,这种鸟类正值繁殖期,很少远离它们的栖息地。因此,陆地离我们一定并不遥远了。  在第二个黑夜彻底来临前,我们终于避靠了Ibiza岛,查明事故原因是海水从未关紧的窗户缝隙渗进尾舱,腐蚀了导航仪的中央处理系统,导致整个设备瘫痪。  长时间的高度紧张后,所有的船员极尽疲惫。他们像中世纪的水手,体验了在最原始条件下的生存和搏击,揣着跨世纪的遥远的梦,沉沉睡去。  深夜徘徊在码头,我遥望大西洋的方向,想像诗人一样,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我们远涉重洋追随的梦,仿佛已近在眼前并不遥远。究竟需要怎样的热情、力量和勇气去实现?  几天后,顶着出发时的大风再起,我们第三次“起航”。  离心似箭,仿佛已经对大西洋空许了一个耽置太久的承诺,要赶快把内心的愧疚弥补回来。  次日晚八点,帆船终于穿过交通繁忙的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航段。  这一番长长的周折,这一程缓慢艰难的盼望,我不知道,是大西洋迎接我们的礼物还是考验。  有时候,海洋的汹涌跌宕确实也让我心生恐惧,海洋的广阔变幻着实让人类自觉渺小。但是身在其中,它却让我比任何时候都生出更贲张的力量,和更澎湃的向往。  无论是礼物或是考验,我都心存盛大的感激。  它为我们的将酬壮志上了重要的一课。  大西洋,我们终于来了。  III.走过大西洋  2006年7月10日——  我们用延绵的足迹泼墨出生命的长卷。  有些笔画清浅。  有些笔画浓重。  有些笔画或短促或忧伤。  有些笔画或坚挺或遒劲。  进入大西洋行将停靠的第一站港口城市,是卡萨布兰卡。  这是一个曾让我充满好奇和期待的城市。很多年前,一部二战题材的爱情影片让许多人得知它的名字,一并那首流传至今的经典老歌。  也许电影艺术的魅力之一,就是把永恒与最美定格,任由时光流逝,人随境迁,你尽可以相信,它们和烙印在你心里的最初永无二致,不会更改。唯美的情节,动人的画面,忧伤的旋律,一经想起,最初最纯澈的感动便温暖地浮向茫茫大西洋的那个方向。  驶出直布罗陀海峡,经过四天的漂流,我们终于靠近了这座谱写过美妙淳朴故事的北非小城。  一点点靠近地平线的时候,岸上许多清真式样的白色小楼渐渐清晰起来。感觉似乎和想象中弥漫咖啡、伏尔加酒和烟草香味的西式小屋,有那么一些不同。  和想象中不同的,却不仅仅是这第一眼所见的印象。  抛锚码头后,在这座满口清真教义的小城边缘,我们处处被刁难、勒索,入境手续迟迟办不下来,最终不被允许进入城区。第二天,由于购买供给时继续遭到勒索,我们愤而拒绝和当地人交涉,打算尽快离开。  一座曾有着动人传说和美妙名字的,曾让我们充满温暖想象和被打动的城市,就这样回绝了我们虔诚的造访,向世人露出它美丽外衣下的昭彰陋痕。  大西洋终于对我们展开了它的博大深厚,却在翻开的第一页上留下了有些凝重的墨迹。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临离开小城码头前,一艘相邻停靠的立陶宛商船的大副突然来到我们船上,用并不娴熟的英语迫切地表达,他们目睹了我们的遭遇,希望主动帮助我们装满船上的日用淡水,并赠送他们随船携带的饮用矿泉水。  卡萨布兰卡,留给我们意外的感动,竟然来自码头上一艘异国的经停船只。  在对某种圣洁外表下错综人性叹息的同时,我们欣慰地获得了源于国际革命友谊的温暖,“因为你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很友好,所以我们要把水送给你们。”  也许这真是一个令人安慰的结局——当告别这座魂牵多年的北非小城,当为这座小城带来好听名字的那些白色房子(“卡萨布兰卡”在当地语言中是“白房子”的意思)在我们的视线中渐渐模糊,当再次哼起那首浪漫经典的老歌,当继续缓缓驶向大西洋深处的时候,我们心中带走的依然是感激。  大西洋航段,是我们西半球之旅中最严峻的考验之一。  6月到9月间,是大西洋海面的飓风高发期。在这段航程中,我们要随时严阵以待,预防可能突发的风暴。  离开卡萨布兰卡后,在我们的一路忐忑与揣测中,全球通新浪号之后60个小时540海里的航程一路顺利,平均航速9节,直抵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岛。在这里,我们好像环游仙境的艾丽斯突然来到童话里的国度,在横亘着葱郁热情的椰树林的美丽海滩,叩开了大西洋畔友善的大门。  自此以后,沿海岸线南行,我们穿越北回归线进入热带,穿行干燥、多尘的天空遥望撒哈拉沙漠,到达塞内加尔的达喀尔港。从达喀尔起向东南横渡大西洋,历时11天,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海域,在长达漫漫7天的酷暑无风后,迎来一场狂风暴雨和雨后送爽的东南季风,半路顺好风南下,到达美洲大陆的福塔莱萨港。带着巴西人民忘情桑巴舞的热情和好酒美食的犒赏,我们再沿南美大陆海岸线北上,第二次穿过赤道重返北半球,误闯法属圭亚那群岛的恶魔岛。或许是恶魔岛的悚人魔力名不虚传,我们接连经历了两站无食品与淡水供给的遭遇,并在加勒比海上的电闪雷鸣中,被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的炮舰搜查驱逐,直到以盛产阳光美女和阳光笑容的委内瑞拉的马格丽特岛,普照了快要弹尽粮绝的我们。  沿岸每个所到之处,我们都留下五星红旗,带走不同肤色和语言的问候;留下远方的尘埃和潮湿的脚印,带走满满的行囊也装不下的收获。  在加那利群岛,我们珍藏了一枚沉甸甸的奖章——  岛上有位叫做佩德罗的老人,很喜欢我们漂亮的帆船,喜欢和我们攀谈,话题总是不离航海,并免费为我们提供浴室和船上的淡水。在他岸边的小屋里,我们看到贴满各国船只照片的墙壁,收藏无数船只签名和国旗的册子,还有他和西班牙国王卡洛斯的合影和各种比赛的奖杯。得知老人曾是西班牙皇家海军的舰长,退役后因为对大海固执的热爱而成为职业水手。相册中我们还发现一张照片,是老人将年轻时妻子的裸照悬挂在一艘大帆船前,模仿古帆船前木质裸女雕塑的摆拍。在老人蹒跚的步履和坚定快乐的眉宇间,折射出的是把一切都深深融入大海的生命之爱。  临走前,我们将老人希望用一枚奖章所交换的照片,悄悄放在小屋门口,却不忍也不舍向这位与海为邻的老人道别。  当船缓缓驶离海岸,当我们用目光送别小屋,佩德罗老人突然跑出小屋冲向岸边,吹响汽笛,并将双手紧握,高高举过头顶,长久伫立。所有岸边的船只如同听到号令,集体鸣笛为我们送行。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途经2005年2月里,,航海爱好者王滨、罗昭行、路继红等人驾船从法国拉罗谢尔起航,穿越东半球,航行1.1万海26个国家和地区,最后成功归航深圳,成为人们心中的航海勇士。  ——《光明日报》  来自民间的7位富商驾驶的帆船在完成环球航行后,回到青岛市奥林匹克帆船运动中心,完成了中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环海航行。在历时185天、航行1.8万海里后,沿途经过戛纳、卡萨布兰卡、塞内加尔、巴西、厄瓜多尔、塔希提、萨摩亚、韩国济州岛等13个国家和地区后成功归航青岛,由此书写下了国人帆船环海航行的历史,也为国人航海记录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东方网》  11月25日下午2点30分,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中心码头等待的人们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在海上漂流185天、横跨欧非亚5个海区、行程1.8万海里的中国帆船“全球通?新浪号”回来了。中国人第一次自己驾驶无动力帆船,完成了环球的壮举。  ——《北京娱乐信报》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心中多少也都有冒险情结……推动着他们向一些平常难以企及的目标前进。就如同富豪埃里森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我们都对此特别好奇。体育运动的好处在于它告诉了我们自身的极限何在。”  ——《财经时报》  中国首次无动力环球航行的“全球通新浪号”帆船在青岛胜利归航。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帆船完成了3万海里的环球航行,续写了21世纪华人的航海传奇。  ——《京华时报》  2005年2月,深圳航海爱好者王滨、罗昭行、路继红、东庆等人自驾骑士号帆船从法国拉罗谢尔起航,穿越东半球,跨越欧非亚7个海区,航行1.1万海里,途经26个国家和地区,最后成功归航深圳,成为深圳人心中的航海勇士。今年5月,勇士们再度出发,他们驾驶全球通—新浪号帆船从法国戛纳出发,穿越西半球,途经13个国家和地区,于昨日成功归航青岛,完成中国人驾驶无动力帆船环球航行的梦想。  ——《茂名晚报》

编辑推荐

  打开白色的翅膀,我们出发去远航,在一万里的天空下面,展开辽阔的行囊,追寻蓝色的梦想,加速奔跑随风的方向,漫游世界的眼眶,装满自信的分量,纵横四海,我们豪情万丈,梦想太大,交给海去丈量,纵横四海,我们乘风破浪,穿越时光,带着未来一起归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们纵横四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冒险的现在都喜欢
  •   字太小了,再大一点就好了。收到的书封面和网页介绍的不一样,编著也不同。
  •   还不错吧,挺激励人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