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一朵浪花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周迅  页数:240  

前言

  孟启予忠于祖国和人民,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党的安排,对待革命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她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广播电视事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曾经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任负责人之一,我为她的传记作序,使我感到莫大的荣幸。  孟启予虽然一生波折,但每每化险为夷。十七岁那年,她在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投身抗日救亡的大潮之中,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她一直是革命的参与者和历史的见证人。在风口浪尖上,她亲身经历了20世纪的社会动荡,经历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波折和发展。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她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  自从献身革命以后,孟启予的个人生活也从此成为革命的一部分。为了追求革命,她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延安;为了传播革命真理,她毫不犹豫地走上播音工作岗位;为了创办我国少年儿童广播事业,她毫无怨言地听从组织安排,离开了心爱的话筒;为了创办我国的电视事业,她服从组织分配,毅然放下手中心爱的广播工作,投入到业务并不熟悉的电视队伍之中。  几十年如一日,孟启予之所以能作出牺牲,是因为她没有辜负母亲的言传身教:“必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地做人”,没有辜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信任,没有忘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教诲,更因为她有对祖国和人民的一颗赤诚、坦荡和无私的心。  孟启予一生豁达。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知是几十年的特殊生活经历造就了她的性格,还是天性如此,她宽容、大度,这是有目共睹的。她是中央电视台的创办人之一,为我国电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她从不居功自傲。在“文化大革命”中,她被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她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也丝毫没有改变她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  几代电视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以他们为榜样,带领一班人,坚持“三贴近”,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看今朝,中央电视台花团锦簇,百舸争流。  一是电视宣传改革逐步深化,频道品牌建设效果突出。我们按照“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目标,从1999年起推行频道专业化改革,成功地开办了科学教育、戏曲、新闻少儿、音乐等16个常规电视频道,12个数字付费电视频道,1个高清数字频道,2个海外播出平台,以及多个网络电视频道。电视栏目达到400多个。电视节目信号覆盖全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  二是技术创新力度空前,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我们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促进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继续保持国内乃至国际的技术领先优势。节目播出能力迅速提升,播出系统全部实现数字化。电视信号传输形成无线与有线、卫星与地面相结合的传播覆盖网。节目制作能力明显增强,正逐步实现节目制作播出全流程网络化。安全优质播出创十年最好成绩。  三是管理改革步伐加快,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我们积极推进行政、宣传、人事、财务管理改革,基本形成适应事业发展的内部新机制。全台2049名固定职工全部转为聘用制职工,4000多名编外人员办理了企聘手续,124个栏目制片人竞聘上岗,50名处级干部进行内部交流调整,内部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特殊岗位倾斜,人事管理实现从单一的用工模式向多种用人制度转变。电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队伍结构呈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发展趋势。  四是事业产业齐头并进,竞争实力壮大增强。经过大家的努力,中央电视台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收工作刷新纪录。2005年,全台总资产达181.2亿元,比2001年增长66.9亿元。产业经营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广告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达到86亿元,比2001年净增29.69亿元。“十五”期间累计上缴国家税费30.9亿元,广电总局56.3亿元,两项合计87.2亿元,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电视事业日新月异,中央电视台加入国际市场,成为世界大台之一。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人们都生活在电视所组成的通讯网络之中。电视,影响着全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电视,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这是一代又一代电视人艰苦奋斗的结果!  周迅撰写的《大海的一朵浪花:孟启予的广播电视生涯》,记录了孟启予这位跨世纪的老人走过来的足迹。她丰富多彩的一生,反映了两个世纪我国社会风云变幻和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一个侧面,它还是未来中国一代又一代后来者选择人生道路时的参照。这部书的出版,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它可以帮助一代又一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内容概要

  虽然只是大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在阳光的照耀下,也能折射出随着汹涌澎湃的浪潮颠簸漂浮、翻滚奔腾而进的浪迹。这里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没有辉煌的英雄业绩,只是平凡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历史的实录。只想留给子孙后代了解他们祖辈的来龙去脉,告诉他们:人生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不论酸甜苦辣、血雨腥风,或是霞光彩虹、鲜花桂冠,都是瞬间烟云。只有无私奉献的爱心,战胜艰难险阻的快乐,不断创造进取的幸福,才是直正的永恒!

作者简介

  周迅,1962年6月出生,祖籍湖南省衡东县,现居北京。研究生学历,丰任记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报告文学》和《中华儿女》杂志特约专栏作家。  从小就酷爱读书,放过牛,教过书,当过记者和编辑。从事业余新闻工作5年、专职新闻工作18年,有各类作品1200篇(条)计100多万字存国内外发表,主要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国记者》、《传记文学》、《名人传记》、《报告文学》等几十种报刊。文章数十次存全国、省、市获奖。

书籍目录

序言一序言二第一章 追求进步一、没落的官僚家庭二、魂牵梦萦的故乡三、凄凉也有欢乐的童年四、校园里的曙光五、参加上海的抗日救亡活动第二章 抗日救亡一、投入抗日救亡的大潮之中二、第一次考验三、逃过南京大屠杀四、参加抗敌剧团五、抗敌剧团到台儿庄前线慰问演出六、徐州突围七、长沙大火八、抗敌演剧队配属张发奎司令部九、与陈宝仓将军不辞而别第三章 奔向延安一、庆祝湘北大捷二、求助于孙起孟老师三、周恩来在重庆接见孟启予四、在延安鲁艺学习五、革命摇篮里的噩梦六、鲁艺的整风运动七、抗日战争胜利了第四章 传播真理一、小毛驴送她去“上岗”二、“羊奶妈”的故事三、播音并不那么简单四、广播的威力五、演播《黄河大合唱》六、“不要播错一个字”七、广播“号外”八、为张贞黻料理后事九、第二次婚姻十、广播唱起“空城计”第五章 进入北平一、“我爱北京天安门”二、寻找失散的亲人三、第一次出国访问四、创办少年儿童广播节目五、安息吧,陈宝仓将军六、第二次婚姻的失败第六章 出国工作一、到莫斯科去二、走上编辑工作岗位三、莫斯科的冬天四、新的工作任务五、美丽的索契六、回到北京第七章 创办电视一、出国“取经”二、筹备电视广播三、第一部电视剧四、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五、《电视新闻》栏目越办越好六、周恩来视察北京电视台七、实况转播国庆典礼八、“308工程”第八章 电视人生一、人民是电视的主人二、派记者出国执行采访任务三、创办少儿电视节目四、开办电视大学五、困难时期上马的工程六、唱响乒乓外交的前奏曲七、《笑的晚会》奠定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基础八、北京电视台在前进的道路上九、毛泽东题写新台标十、随团访问日本十一、现场直播“铁人”王进喜第九章 文革遭遇一、第一批被揪出来二、劳动改造三、深情的表演第十章 获得新生一、参加建国二十四周年在颐和园的实况转播二、周恩来逝世和“四人帮”垮台三、客观报道唐山大地震四、更名中央电视台五、出访西欧三国六、迎接电视艺术事业的春天七、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八、实况转播审判“四人帮”九、“明天你可以在家休息了”第十一章 离而不休一、离休是新生活的起点二、最后一次播音三、中央电视台四十华诞四、勉励入党积极分子五、参加春节团拜活动六、关注电视荧屏七、情系电视人第十二章 桑榆晚情一、海南观光二、威海看日出三、重返延安四、“我爱老干部广播合唱团”五、慷慨助人六、最后的奉献孟启予大事年表后记

章节摘录

  孟启予原名陈元,祖籍福建省长乐县。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籍贯应该从祖父陈兰溪那一代算起,虽然她没有去过长乐,但她是福建长乐人。  陈兰溪是清朝北洋海军舰队中的一名官员,舰队驻扎在杭州湾,于是率一家老少定居浙江杭州。  陈兰溪生前奢侈挥霍,吸食鸦片,先后娶了四个姨太太,后来迁居北平。清朝覆灭,民国政府曾将他逮捕入狱,旋即又被释放,不久病逝。  孟启予的祖母林氏,出身于福建林家名门闺秀,是“小脚女人”。她能读书识字,善刺绣,喜欢养花弄草,还养了一箱蜜蜂,常常被蜜蜂螫得红一块紫一块。她还会酿蜜,用玫瑰花和梅子制成蜜饯,真是用钱也买不到的可口好吃的人间美味。孟启予是从一张巨幅照片上认识祖父陈兰溪的。照片上的祖父,身着白色海军将领制服,袖口上还镶有金边,身佩宝剑,好不威武!  孟启予的父亲陈樨兰,母亲周佩珍。周佩珍和宋庆龄是同一时代的知识女性,她长得漂亮,为人善良,曾就读于上海务本女校,在苏州的景海女校毕业。景海女校是洋人教会办的女子学校,因此母亲精通英语,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并加入基督教,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母亲一生悲苦的命运,也因此有所寄托。  周佩珍是江苏无锡人。她的父亲与吴稚晖是同窗好友,属于新派知识分子,思想比较先进,反对给妇女缠足。  缠足、宦官和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弊端。其中,缠足是中国特有的摧残妇女的恶劣习俗,延续了两千年之久。这一颓风败俗,使一代代妇女遭受摧残,以至“小脚女人”竞成了中国妇女的代名词。由于父亲开明,周佩珍从小就没有遭受缠足的痛苦,开始懂事后进学堂读书,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吴稚晖视周佩珍如同亲生女儿,曾偕她赴日本上学。吴稚晖在日本与孙中山结识后,加人中国同盟会,成为国民党元老之一,与孙中山共谋推翻满清统治的大业。  由于吴稚晖的推荐,周佩珍曾经在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当教员。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和北京、天津等地发生大水灾,无数孤儿流落街头,面临死亡的威胁。离职后的中华民国总理熊希龄负责灾后事宜,他决定成立慈幼局,收容灾童。1919年2月,慈幼局迁至北京西郊的香山,改名香山慈幼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香山慈幼院实行开明的、和劳动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提倡劳动,设立了不少工厂,开展体育活动等,因而在全国闻名。  孟启予的父亲陈樨兰,曾经是吴稚晖的学生,由吴稚晖介绍与周佩珍相识。两人书信来往,恋爱结婚。  陈樨兰和周佩珍都是知识分子,可以称为“新派”,他们的书信和照片堆满了两大抽屉,一直保存着。  孟启予也是从照片上认识父亲陈樨兰的。照片上,母亲周佩珍身穿黑丝绒长裙,坐在靠背椅子上。父亲陈樨兰穿一身笔挺的灰色西服,站立在母亲周佩珍的身旁。照片上方写着“齐眉举案”四个毛笔字。从照片上看,这是一对洋气十足的幸福伉俪!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求新、思变的激情岁月。1919年5月4日,爆发了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行动。这次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爆发的学生爱国主义运动,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见证了青年学生轰轰烈烈的爱国热情,见证了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生命实践着自己对祖国的爱。  1920年1月1日(农历己未年十一月十一日)深夜,已经是怀胎十月的周佩珍,突然感觉肚子疼痛得更加厉害了。  “哇,哇!”一阵婴儿清脆响亮的初啼声,打破了黎明前的黑暗。  出生在公历的元旦,因而父亲陈樨兰和母亲周佩珍商量,给她取名陈元,就是后来投身革命改名换姓的孟启予。她排行第三,有一个哥哥陈鲲,一个姐姐陈凤。她还有一个生下来就送给了舅公家抚养的妹妹嵇汉秋,一个取名陈鹏的弟弟是祖母从医院抱来认养的。  孟启予的出生,虽然不如期望中的男婴那么令全家欢乐,但出生在这个全世界都欢庆的日子里,也使全家为之兴高采烈。  当时,正值孙中山领导革命,满清皇朝即将被推翻的前夕。那些所谓的达官贵人不知末日将至,仍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也是陈家富贵荣华的日子即将结束的时候。  陈家的孩子出生以后,都配备了奶妈。孟启予断奶以后,就由姨奶奶照看、带大,和姨奶奶睡在一起,所以她和姨奶奶感情很深。  孟启予的祖母喜欢抽鸦片烟,那时候富贵人家都时兴抽鸦片,就像现在时兴抽雪茄、香烟一样。家里接待来客,也少不了让客人榻上一横,抽上几口鸦片过把瘾。祖母抽鸦片来了精神,就给孙子们讲福尔摩斯侦探故事和《聊斋志异》里的鬼怪故事,弄得孩子们又爱听又害怕。  杭州的秋,真是一片金色。满眼的桂花自不必说,几场秋雨过后,微微泛黄的树叶在成熟的绿中显得金灿灿,连那一片碧波的西湖也会在宜人的阳光下来助兴,为人们的心里渲上一层金色的温暖。八月十八看潮,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去六和塔固然好,登上高处也可极目四望,气派壮观,一览无遗。十月桂花开得最盛,满院浓郁。宜人的芳香,淡淡地随风飘散在空中,不浓,不俗,沁人心脾。  初生的婴儿,自然不会领略这般美好的风光,也不能记忆自己来自“天堂”的景象。但是,杭州的山灵水秀,已经深深地浸入孟启予的五脏六腑,伴随着她成长。  孟启予的祖母如果烟瘾犯了,就会浑身难受,甚至出现神经过敏,于是拿起官太太的架子,辱骂姨奶奶。岁数比她大一些的姨奶奶,只好忍气吞声,暗自流泪。此时此刻,孟启予总是护着姨奶奶,骂祖母是“鸦片鬼”,气得祖母拿起鸡毛掸子,“三寸金莲”一颠一颠地追打她。  随着陈兰溪病逝,陈樨兰也因患伤寒相继去世。周佩珍悲痛欲绝。此时,孟启予才一岁多,周佩珍又大腹便便,所怀的第四胎即将临产。  不久,周佩珍生下一个遗腹女孩。此时,家境衰落,多一个孩子就多一张嘴,周佩珍只得把这个刚刚生下来的女婴,送给舅舅嵇家抚养,后来跟着舅舅姓嵇,取名叫汉秋。周佩珍的舅舅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日本司司长,后来当了汪精卫傀儡政府的汉奸。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海的一朵浪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