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随身听名著)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农村读物  作者:福楼拜  页数:190  译者:朱文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随身听名著:包法利夫人》生动的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写于1851年9月,1856 年4月定稿,历时近五年之久。最早刊登在《巴黎杂志》上,作者因为这部小说还受到当时法国官方的传汛,理由是伤风败俗、侮辱宗教和道德。但《随身听名著:包法利夫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转折,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福楼拜 译者:朱文军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被怀疑患癫痫病而辍学,此后他一直住在鲁昂,专心从事创作,终生未婚。《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于1857年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也成为他的代表作。

章节摘录

当我们忙着复习功课的时候,校长突然走入教室,另外,一个未穿校服的新生和一个扛着课桌的搬运工紧随其后。那些昏昏欲睡的学生猛然清醒过来,全都起身站好,犹如他们认真复习的注意力被干扰一样。校长挥手,示意大家坐好,接着侧身对班主任轻声说:“罗杰先生,我给你带来一名新生,把他先放在五年级吧。他确实太大了,如果品学尚可,再继续升班。”这名新生被安排在门后面入座,只要门一开,就刚好把他遮住。他是个乡村孩子,估计有十五岁,个头高出我们一截。他像乡村教堂里的孩子一样,前额的头发剪得很齐整,似乎明晓事理,但又拘束紧张。他身穿一件黑钮绿呢的短外衣,虽然肩膀较窄,却挣裂了袖口,露出晒红的手腕,显然这是一个经常挽袖干活的孩子。他穿一条浅黄色长裤,高吊着背带,穿着蓝袜子的小腿也尽现其外。脚上套着一双钉鞋,颜色发乌。大家开始背诵课文。他则直立双耳,仔细倾听,谨慎得不敢跷腿抬胳膊,如同在教堂里细听布道一样。两点钟的下课铃响了,直到班主任喊他,他才知道到外面和我们排好队列。通常,我们惯于走进教室后就把帽子甩到地上,目的是双手能够灵活方便;而且,我们是站在门口,让帽子穿过长凳底下,甩到墙边,激起一道尘土。这种扔法已是常规了。但是这个新生对我们的扔法毫无所察,或者不敢贸然模仿。做完课前祷告后,他照旧把那顶兼有皮帽、军帽、圆顶帽、棉布睡帽等特点的鸭舌帽摆在膝盖上,这顶杂七凑八、样子丑陋的帽子活像哑巴吃黄连后的苦脸:鸡蛋形的帽子里面撑着铁丝,三条圆边裹在帽檐周围;中间是由丝绒和兔皮构成的菱形方块,被一条红线划分开来;再往上是一个类似口袋的帽筒;帽顶则是一块涂有复杂彩图的多角硬纸板,一条以金线十字架为坠子的飘带挂在上面,帽檐发亮。无疑,这是顶新帽。“起来。”老师喊他。他刚起身,鸭舌帽就应声脱落。全班人都一片哗然。他低下身子拾起帽子,却被身旁的一个孩子用胳膊又推掉在地,他只得再次拾起。“好了,你的皇冠会完好无损的。”老师幽默地说。学生们哄然大笑。他面露羞涩,是拿着还是丢掉或戴上这顶帽子,他已不知如何是好。最终,他又坐了下来,并把帽子摆在膝盖上。“起来,”老师重复道,“你叫什么?”新生用模模糊糊的语调吐露了一个无法听清的名字。“重讲一遍。”新生照旧说了一个奇怪的名字,大家笑声四起。“用点力气讲!”老师嚷道,“用点力气!,’于是新生鼓足勇气,张开大嘴,憋足了劲,像是求救一样高喊道:“下坡花力!”顿时,全班笑声震天,一片喧闹,好像狼嚎狗吠般发出刺耳的怪叫,其中还夹杂着跺脚声和模仿腔:“下坡花力!下坡花力!”终于渐趋安静,即使偶尔有几声叫喊也变得平淡多了。但是,谁也无法断定那些难以抑制的笑声就不会重新爆发,因为面前的每行长凳都如同随时可以引发的爆竹。老师不得不大声呵斥起来,想用加倍罚他们做功课的办法来使他们保持班纪。老师只好不停地让新生拼读其名,反复念过几遍,才明白他叫“夏尔?包法利”,随后可怜的他被罚坐到讲台前坏学生坐的位置上,但他又收住了脚步。“你在找什么东西?”老师问。“我的……”新生神色慌张,东瞅西瞧,谨小慎微地说。“你们都要受到惩罚,快抄五百行诗!”老师发怒的声音,犹如海神平息了一场拍岸惊涛的风暴。“决不能再乱来!”老师满脸怒气,一边从高筒帽里拿出手帕擦掉脸上的汗珠,一边说。“你——这位新生,就抄二十遍拉丁动词‘笑’的变位法吧。”随后,他略微轻柔地说:“没关系,等会儿就能找到帽子了,不会有人拿走的。”风平浪静之后,大家都开始预习功课了。两个小时里,新生坐得笔挺,即使不知何时何人从笔尖射出纸团并溅他满脸墨水,他并不动弹张望,只是轻轻抹掉而已。他在晚间复习功课时,喜欢把文具摆好,套上从课桌里取出的袖套,拿着尺子认真划线。在我们看来,他非常勤奋,每词必查,真是毫无怨言。正是由于他坚持不懈地顽强学习,才免于降级。因为他虽然略知文法,但是用词笨拙。本村神父是他学习拉丁文的启蒙老师,之所以到如今才来学校读书,是因为他的双亲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而现在已不能延误下去了。原为军医助理的夏尔?德尼?巴托洛姆?包法利是他的父亲,因涉嫌1812年前后的征兵事件,而被迫退伍。但是一家衣帽店老板的女儿对举止大方的他情有独钟,使得他轻而易举地就赚回了六万法郎的嫁妆。他英俊潇洒,能说会道,胡须相连,手戴戒指,衣着华丽,靴子上的马刺时时发出悦耳之声,这种装扮如同一名勇士,但是态度和蔼又使得他像个生意人。结婚后的前三年,他吃饱睡足,狂抽烟斗,到戏院泡到半夜,还常光顾咖啡馆,用的全是老婆的钱。等到岳父过世,他不满意仅剩的一点遗产,便兴办一家纺织厂,结果又亏本。这样他试图在乡下施展才能。但是,他对织布和种地一窍不通;对他来说,那匹马的功用不是为了耕地,而是为了纵横东西。另外,他的苹果酒和优良的鸡鸭都供自己尽情享用,甚至包括猪油也都当做鞋油涂在狩猎的皮靴上。没多久,他决定不做发财梦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只能在科州和皮卡迪交界的一个村子里租借房屋,那所破旧田宅,每年要花费两百法郎。他心灰意懒,满腹牢骚,厌烦尘世,闭门营生,求得清闲。这时,他才四十五岁。从前他的妻子深深地迷恋着他,言听计从。没想到,这样反而使他疏远了她。随着年纪渐老,这位原先态度和善、情感笃沉、爱恋执著的女人就像变质的酒一样,浑身都是酸味,哕l罗嗦嗦,神经脆弱,变得难以相处。当初,她目睹他拈花惹草,和那些放荡不羁的女人胡混,晚上酩酊大醉,酒气逼人,时常从不堪入目的地方被拖回来,但她没有发过牢骚。后来,她的心灵受到伤害,开始沉默不语,压抑自己的不满,只能委曲求全地过日子。她常常四处奔忙,寻找律师,拜见法庭庭长,牢记还债期限,试图延期还债;另外,她还要掌管家务事,干些缝洗之类的活儿,监视干活,发放工资。而她的丈夫整天若无其事,只是糊里糊涂地躲在火炉旁抽烟,向炉灰里吐痰,似乎与人争吵过一样;他在大脑清醒时讲的则都是毫无良心的话。她生了一个男孩,开始,他被侨送给外面的一个奶妈照料。小家伙断奶回到她身边后,她给他喂果酱,奉他为王子;而她的丈夫却让孩子赤脚乱跑,用哲人的语气说,像他这样光着身子,才能身体健康。夫妻俩用截然相反的方式对待孩子,父亲的愿望是像斯巴达人似的造就一个真正的男人,用严厉的锻炼方法培养儿子,使他身强力壮。他不让儿子冬天睡觉时生火,让他狂饮甘蔗酒,用粗声恶语去臭骂教堂游行的人群。但是孩子本性善良,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使他的希望落了空。母亲整天让孩子伴随左右,为他剪硬纸板,讲些故事,常常是说个不停,喜忧参半,热:心过度。她孤苦地度日如年,仿佛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失去的幻想。他期望他将来地位显赫、腰缠万贯,他在她眼中似乎已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大人了,无论是当一名建筑工程师,还是当一名法官大人,都能够有所建树。她教他识字,还用那架破旧钢琴给他弹上几首小曲。但是,包法利先生往往蔑视这种做法。认为学习知识简直是徒劳的。他想,送孩子上公立学校,用钱买官,搞个门面做生意都是不可能的。只要撕破脸皮,就能活得自如。包法利夫人只得紧闭嘴唇,任凭孩子在村里闲逛。孩子就随着雇工们到地里玩,用土块把乌鸦打得四处乱飞;或顺着沟沿,摘黑草莓吃,有时拿一根竿子看管火鸡。收获季节到了,他就帮着翻晒谷物,在树林子里四处躲藏,遇到雨天,他便在教堂的门廊里跳方格,做游戏。每逢节日,他就央求教堂的管家让他敲钟,这时,他就用手抓着粗绳子,随着绳子来回摇荡,感觉像是在半空中尽情飞翔。就这么着,他长得像一棵橡树一样粗壮,手臂有力,肤色通红。

编辑推荐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农家姑娘爱玛因不甘平庸的家庭生活,向往不切实际的爱情,一错再错,受人玩弄,非但没有找到幸福,反因肆意挥霍,债台高筑,终因走投无路,服毒自尽。小说通过爱玛的婚姻—堕落—死亡的悲剧经历,真实地为我们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的外省风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包法利夫人-(随身听名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