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探讨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国金融  作者:李镇华  页数:154  

前言

  信用体系及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是现代商品经济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润滑剂”,是现代商品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信用及信用体系,可以减少社会生活摩擦,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经济交易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把现代商品经济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完善的信用体系为社会政治稳定提供坚实基础,良好的信用环境、健全的信用制度、完善的信用体系,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保障现代商品经济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作为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信用的好坏及政府管理、维护社会信用体系正常运转的能力,也对社会政治稳定、商品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组成信用体系的重要信用链条断裂,信用危机、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就可能爆发,商品经济发展受挫。  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社会伦理学意义上的信用或诚信,既密切相关,又严格区别。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关系确立密切相关。一般观点认为,交换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于两个基本要素: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社会分工越复杂,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数量越大,社会成员间的交换关系就越频繁、交换形式就越复杂。信用起源于产品的相互交换,产生于交换的高级阶段。当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出现后,支付手段职能逐渐形成,只要出现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非现货交易形式,就必然产生信用关系。如果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归属于产权的明确,那么可以得出:产权的明确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既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信用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延期支付是信用关系产生的逻辑起点。

内容概要

《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探讨: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视角》是刘锡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研究”的成果之一。《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探讨: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信用制度建设本质、信用关系结构、信用制度建设对经济效率作用、信用风险衡量、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五个方面勾画出信用制度建设理论基础的总体框架,指出实践中信用制度完整框架包括信用风险完全自己承担的信用制度、信用风险完全转移的信用制度、信用风险部分转移的信用制度三部分。《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探讨: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视角》偏重于对信用制度建设理论基础的探讨,离具体付诸于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唯愿《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探讨: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视角》的研究在信用制度建设理论基础探索的汪洋大海中是曾经飘过的一朵浪花。

作者简介

李镇华,四川安岳人,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见证民族渐强的七零后。象牙塔中,观感社会万象,沉醉中外睿智:象牙塔外,酷爱跋山涉水,更爱手不释卷,对谈时空。2002年前后在导师刘锡良教授点拨下开始涉足信用风险领域,通过吸取古今中外大师、学者和实务界专业人士精华,添加自己多年苦想冥思、百思不解和豁然开朗,初获阶段性成果《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探讨》,并指导着近年从事的金融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书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书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 信用交易、信用风险和信用制度  第一节 信用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权利、信用交易与信用制度  第三节 信用制度与产权  本章小结第三章 信用交易形式与信用关系分类  第一节 信用形式和信用制度建设研究的文献回顾  第二节 信用形式演变的历史就是产权约束与反约束的历史  第三节 信用关系的变化和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信用关系的分类和信用制度建设  本章小结第四章 信用风险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保险和担保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经济学中的效率  第三节 以保险为代表的风险分摊机制对经济效率的改善  第四节 扩展Lio模型到担保领域  本章小结第五章 信用风险衡量  第一节 古典的信用风险衡量方法  第二节 过渡模型:等级迁移概率矩阵  第三节 现代信用风险分析方法  第四节 信用风险衡量的最新发展  第五节 信用分析方法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第六章 信用风险管理  第一节 中国治理诚信的历史  第二节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第三节 信用担保公司的生存原理  第四节 信用风险管理面临行为金融研究的挑战  本章小结第七章 信用制度建设  第一节 制度进化的种类与选择  第二节 上海信用制度建设历程和经验  第三节 诚信中国的建设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四、信用制度与信用制度建设  既然信用制度为信用交易中的信用风险管理而生,那么信用制度的建设也就必然紧紧围绕信用风险的管理而展开。信用风险的管理分成三大部分,信用制度的建设也同样包括与之相关的以下三大部分。  首先是信用风险完全自己承担的信用制度。信用风险完全自己承担,就要求事先对信用交易的信用风险进行衡量,衡量的角度主要有:(1)交易双方过去的信用交易历史怎样,即所谓的无信用交易无信用。从这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对方的履约意愿。(2)交易双方的现在经济实力怎样,从静态来看就是对方拥有或控制的权利束实力怎样。这些直接关系到未来对手的履约能力。(3)对交易双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是否在未来还会持续性地存在经济行为,是否有较强的未来现金流的获得能力。前者是在多重博弈的情况下思考其未来的履约意愿,后者是思考未来的履约能力。因此,信用制度的建设需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信用风险衡量的原材料市场,即征信系统。当然在解决原材料市场问题的时候,涉及交易主体的历史交易数据、现在拥有的权利束等,需要相关的信息公开的法律文本和对应主体权利束鉴定的机构和法律,如不动产登记制度等。(2)把原材料加工成信用产品的工厂。这既可以由市场化的中介机构来完成,如各种各样的评级机构,也可以由交易双方自己来完成,即交易主体自己根据获得的原材料把它加工成信用产品。当然,这种产品的生产是放在主体内还是放在主体外,这一点在70年前伟大的制度经济学家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已经解决。(3)如果是采用交易主体外的生产方式,即交易主体只需要直接的信用产品,则这种信用产品的交易市场的建设就显得必需,包括市场的主体、客体、游戏规则、监管机构等方面。  其次是信用风险完全转移的制度建设。这部分信用制度涉及的信用交易市场流通过程是权利束的最先转出方把自己将获得的权利束作为资产整体售卖给第三方,获得转让收入,但同时失去债权人地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探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