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他的巴西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作者:胡续冬  页数:3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巴西被社会学大师吉尔伯托·弗菜里称为“热带中国”,但却是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遥远国度。在本书中,作者以其深入异域日常生活的热情、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色生香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巴西的神秘面纱。  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巴西游记,不如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巴西生活辞典,从战争、宗教、诗歌、电影、绘画、语言研究,到厨艺、雨季、黑社会、未婚妈妈、路有冻死骨、烟民的地位……作者没有预先的想象、崇敬和批判,只任自已浸淫于巴西的风情美 食、人情世故之中,兼且记载跨文化语境中每每遭际的奇人逸事,以及种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戏剧化情境,堪称是以自己的肉身遭遇做榔头,为读者砸开了一扇了解巴西的窗户。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巴西生活辞典,从战争、宗教、诗歌、电影、绘画、语言研究,到厨艺、雨季、黑社会、未婚妈妈、路有冻死骨、烟民的地位……兼且记载跨文化语境中每每遭际的奇人逸事,以及种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戏剧化情境,作者以其深入异域日常生活的热情、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色生香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巴西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胡续冬,江湖人称胡子,1974年生于重庆,天蝎座,诗人、学者、专栏作家。其文章以怪诞不羁的语体、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旺盛的搞怪精神之结合著称,被称为学院顽童和书斋无厘头的先驱。

书籍目录

Part one 里约,里约◎ 假如巴西欺骗了俺◎ 自行车、芒果和知了◎ 巴西:烟民的地狱◎ 中国商人和日本菜农◎ 哗啦啦啦啦啦啦下雨了◎ 夜间三部曲◎ 学生运动领袖◎ 倒霉的新生◎ 拥吻的尴尬◎ 古城比利纳波利斯◎ 哥伦巴瀑布◎ 巴西高原上的嬉皮大本营◎ 里约,里约◎ 虚拟美女也狂欢◎ 小小福斯卡◎ 狂欢节:巴西利亚套中人◎ 金榜题名时,鸡蛋落满身◎ 复活节彩蛋◎ 跳“扶火”◎ Poco Azul:蓝池瀑布◎ 臀大为美◎ 玛丽娅?卡索里娜◎ 6月12日:巴西情人节◎ 农民节与“鼓我雄牛”传统◎ 都市怪兽圣保罗◎ 百州节◎ 革命历史博物农庄◎ 萨尔瓦多◎ 巴拉奇海滩◎ 基督山上的中国游客◎ 从来不存钱的巴西人◎ 作为城乡打工纽带的巴西利亚地铁◎ 铃声飘飘天使到Part two 我的巴西厨房◎ 马黛茶◎ 鳄梨◎ 我的巴西厨房◎ 豆饭◎ “大猪头”烤肉◎ 公斤饭◎ 我为西番莲狂◎ 洽洽香之海外版◎ 买活鱼记◎ 瓜拉纳◎ 美味果王阿萨伊◎ 四川火锅巴西大战法国火锅◎ 蔬菜蔬菜我爱你◎ 街边的肉串◎ 人民的芒果人民吃Part three “别装了,我们都知道你是巴西人”◎ 马尔库斯和他的朋友们◎ 我附近的两家华人◎ 古斯塔沃?达?里尼阿◎ 我的学生们◎ 可爱的古巴老科学家◎ 有女同室是兽医◎ 尤百图的汉语梦◎ 维诺尼卡的艰辛生活◎ 特级川厨在巴西◎ 树教授和谎话节◎ “怪兽叔叔”教授◎ 与电脑盲共事◎ 我在巴西的“新疆学生”◎ 乌拉圭老头重现江湖◎ 别了,鲁文和阿赛拉◎ “小问号”霍德里格◎ “别装了,我们都知道你是巴西人”◎ 手舞足蹈的黑哥们◎ 我的室友“苦菜花”◎ “霍德罗?肖德罗”◎ 八指神徒◎ 热心的“三点”◎ 十三不靠谱◎ “追女狂”保罗◎ 我的超强纠错学生沈友友Part four 深入黑窟“上帝之城”◎ 罢工、凶杀和邻国的动乱◎ Made in China◎ 绝望的周末◎ 喜剧性车祸◎ 遍地音乐解烦忧◎ 迷惘夜车◎ 高原夜惊魂◎ 未婚妈妈知多少◎ 骑车去机场◎ “警察也是人,警察也罢工”◎ 狮子和炸弹◎ 学生如猫,老师如鼠◎ 巴西学生是怎样学“好”汉语的◎ 作为成人礼的十五周岁派对◎ 酒鬼和火鸡◎ 小小丫头心思怪◎ 巴西人都是活雷锋◎ “杀人公路”遇险记◎ 含汉语课惊现走火枪◎ 课堂奇遇之茫然军士篇◎ 课堂奇遇之“一家乐”篇◎ 恐怖的昆虫◎ 急死人不赔命◎ 莎翁名剧让里约黑帮休战◎ 生活在毒贩阴影中的警察们◎ 里约犯人考大学◎ 青木瓜之籽◎ 在黑社会保护下的桑巴舞校之行◎ 深入黑窟“上帝之城”◎ 电影工读学校◎ “胸罩”航空公司◎ 俺终于赶上罢工了!◎ 不识巴西好人心◎ 我与巴西自行车的渊源◎ 与德里达无关◎ 与德里达有关◎ 魔鬼公寓◎ 蟑螂杀手的诞生◎ 真命月老◎ “中国人的耐心”◎ 好色阿婆何其多◎ 请黑帮老师擦板◎ 作为社会生活关键词的faxineira◎ 大富之家的平安夜◎ 巴西国会讨债记◎ 以“发飙”之名◎ 一场虚惊过海关◎ 阿嚏……巴西……Part five 关于伊巴奈玛女孩的一切◎ 巴西的书店:高价不胜寒◎ 老诗人的新鲜show◎ 阿根廷人到底惹了谁◎ 屙椰子◎ 巴西诗歌不免费◎ 关于伊巴奈玛女孩的一切◎ 奥斯卡?尼迈耶从业70周年建筑作品回顾展◎ 作为装饰图案的汉字◎ 黑人武术卡普埃拉◎ J.博尔伊斯及其木版画◎ 卡洛斯?特鲁蒙德和他著名的石头◎ “政治不正确”导致豪华餐厅倒闭◎ 巴西利亚大学“黑旋风”◎ 无地农民运动与“红色四月”◎ 越狱之都圣保罗◎ 巴西:热带中国◎ 日本移民巴西96周年◎ 卡普埃拉的历史◎ 张大千和“八德园”◎ 离婚:家庭的增殖◎ 花里胡哨的选举文化◎ “绑定爱情”巫术◎ 比尔是如何在巴西被杀死的◎ 巴西人眼中的葡萄牙人◎ 作为文化部长的愤怒音乐家伊尔伯托?伊尔◎ 谁需要保罗?科埃略?◎ 草木饰品知识分子◎ 巴西流行文化教父加埃塔诺?维罗索

章节摘录

  飞机终于到巴西利亚了。果真如任何一本旅游指南所说,从半空中看 下去,巴西利亚城呈标准的飞机形,在巴西高原上做发展中国家展翅欲飞 状,很有上进心的样子。从飞机上往下看见飞机状的城市,颇有《大话西 游》里二当家的对着镜子惊呼“猪啊!”的感觉。 三十多个小时的辗转——从北京到法兰克福,从法兰克福到圣保罗, 从圣保罗到巴西利亚——就在这“猪啊!”一般的感觉中戛然而止。我假装 忘掉了一路上的诸多不顺(这些不顺大多归咎于数个航空公司联运造成的信 息不畅,如果我走衰运的话,其中的任何一个不顺都将导致我成为国际盲 流),向前来迎接我的人兴奋地怪叫。 来接我的是我即将执教的巴西利亚大学语言文学院院长恩里克教授和 他的助理恩里克教授(天!从名字上看简直是《丁丁历险记》里的著名侦探 杜邦和杜邦)。院长恩里克和我讲一口波兰口音的英语,而助理恩里克则和 我讲德国口音的西班牙语,因为我不懂葡萄牙语。在院长恩里克的高尔车 里,两个恩里克轮番向我介绍从机场到巴西利亚大学的景致。 巴西利亚城并不大,但给人的感觉极其空旷,如果在北京感觉树木、 草坪是建筑物的点缀的话,在巴西利亚,建筑物纯属树木和草坪的装饰品 。除了城中心造型怪异的各个政府部门的大楼像村委会开会一样凑在一起 之外,其他的建筑物之间都很有礼貌地隔着“男女授受不亲”的距离,有 的建筑甚至感觉像是旷野上孤零零的堡垒,途中经过的中国驻巴西大使馆 便是如此。在城中放眼望去,道路、车辆要远远多于行人。我问恩里克们 为何见不到人,他们告诉我,人全都在车里。在巴西,轿车如同自行车在 北京一样,几乎人手一辆,以大众和福特的低价位轿车为主。人们养成了 严重的汽车依赖症,相距数百米的距离他们都认为不适于步行。因此,在 每幢建筑物的前面,都有庞大得惊人的停车场,虽然停泊的车辆甚多,但 并不显拥挤。 恩里克们直接把我载到了为我准备的公寓。一进门,我就顿生上当受 骗的感觉。在此前他们给我的邀请信里,院长恩里克告诉我我将会住在湖 边的~套舒适的公寓里,我对此饱含憧憬。但此时我才发现,这套公寓颇 似法国电影《欧洲布丁》里的学生公寓,除了我,还有四个本土理工科教 师住在里面,大家共享客厅、厨房和洗手间,配有一个据说带有浓重的巴 西东北口音的肥胖的黑人女仆。我自己的房间虽然不小,但里面空空荡荡 ,只有一张美容院里按摩床大小的单人床,令在夜间酷爱翻身的我恐慌不 已。电话是公用的,不能打国际长途,也不能拨号,宽带接口更是天方夜 谭。收拾行李的时候,我对着自己配备精良的IBM笔记本发了半天的呆。不 仅落地当天就和国内亲友联系的愿望泡了汤,连原本指望成为最佳慰安妇 的intemet似乎也是mission impossible。我不禁自问:假如巴西欺骗了俺 ,俺该怎么办? 1933年,极端激进的瑞士现代主义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勒·科尔比西 耶出版了一本堪称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秘笈的著作《灿烂之城》。在书中, 他认为当时全球所有的城市都是垃圾,混乱、丑陋、毫无功能性。他狂热 地呼吁把这些城市全都夷为平地,在原地按照详尽的规划重建一座新城。 科尔比西耶最终没有找到实践这一梦想的机会,但是他的学生奥斯卡·尼 迈耶却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千年不遇的机会,变相地实现了恩师的夙愿一— —比摧毁一座城市再重建要稍微容易一些。尼迈耶受聘于雄心勃勃的巴西 政府,开始在荒无人烟的巴西高原中央打造一座未来主义风格的首都。 1960年,惊世骇俗的巴西利亚城在奥斯卡·尼迈耶的设计下建成。这 座古怪的城市俨然是一个庞大而纯粹的建筑实验室,设计师几乎可以完全 按照功能逻辑和美学原则而不考虑其他因素来进行前所未有的实验。正如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的那样,巴西利亚呈标准的飞机形,看上去像是一 个巨大的外星人营地而不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首都。机头是所有的国家 机关,机身是交通要道,机尾是中央车站,而宽阔的机翼则划分为不同的 功能区,不同类型的机构各就各位地安置在各自的功能区。功能区的设置 具有数学意义上的精确——两片机翼被切割成上千个方方正正的街区,每 个街区都以方位、字母和数字来编号命名,每一序列的编号对应一种城市 的功能,没有一处漏网之鱼,其整饬性和规律性远远高于在方位感上已经 算是很规则、整齐的北京。在设计巴西利亚的时候,巴西的汽车工业正在 “雄起”之中,因而当局指示尼迈耶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人 均拥有三辆汽车的梦想”来设计道路。于是,所有的街道都被建成快速车 道,旁边没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位置,至今仍是如此。对于像我一样没 有车或者不会开车的人来说,无论是走路还是骑自行车上街,在巴西利亚 都是极度危险的事情——早在来之前我就已经知道,巴西利亚是全球行人 死亡率最高的城市。 这种冷酷、严谨的城市规划对于习惯了在混乱的大都市之中享受偶然 性之快乐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冰凉的噩梦,因而,不但很多欧洲和北美 的知识分子批评巴西利亚是一个乔治·奥威尔《1984》式的反人性的城市 ,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央集权的象征,就连巴西本国里约、圣保罗、萨尔瓦 多等城市的人来到巴西利亚都会觉得极度不舒服。我的公寓里有一个家住 传统热闹名城萨尔瓦多的巴依亚州立大学来的访问学者,他连续两个晚上 使用葡英字典向我断断续续地嘟囔对巴西利亚的不满。但是,对于本地的 人来说,他们却尝尽了这座城市功能便捷性的甜头,并认为其适度的冷漠 和距离感有助于扭转外国人对巴西的妖魔化认识(热情、狂野甚至淫荡等等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正在阅读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的一本书,书 中在谈到空间感与现代性的时候对巴西利亚进行了嘲讽,当我向院长恩里 克教授转述这一段落的时候,他显得极其愤怒,甩下一句:“这些英语国 家的学霸永远不会理解巴西!” 巴西利亚大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像是北京动物园——大片大片的草地、 树木,每隔数百米有一幢看上去像是平房但实际上是楼房的低矮建筑,造 型颇似笼子,只不过这些建筑的名字不叫“熊猫馆”、“热带小猴馆”或 者“夜行动物馆”,而叫某某学院、某某系或者某某研究中心,连接这些 建筑的也不是游客步行的小路,而是和巴西利亚的任何一条道路一样,是 没有人行道和红灯的快速车道。 所有“笼子”之中最大的一个,也就是该大学的主楼,同样是由设计 巴西利亚城的奥斯卡。尼迈耶设计的,相当于巴西利亚城的微缩版,一架 小了n号的飞机。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才明白,巴西利亚大学的logo上的那 几根线条所组成的图案原来就是飞机,而不是我原先以为的田径场(这个误 解曾导致我一度以为该大学是一个以体育见长的大学)。这个飞机和大飞机 巴西利亚不仅外形一致,其内部结构的数字化、逻辑化、功能化也极其相 似。机身是主要通道,带有食品店、书店等服务设施,两个巨大的机翼虽 然不高,算上地下层只有三层,但是颇为狭长,划分为上千个同等面积的 隔断,每个隔断有着严格的数字编号,每个序列的编号按规律对应一组教 室或者办公室,如果摸不清编号规律的话,走进主楼就会感觉进入了一个 貌似简单但却极度冷酷、繁琐的迷宫。由于过于狭长,教室或者办公室找 起来相当麻烦,昨天我曾尝试着自己走去办公室,结果足足在主楼里转了 半个小时。好在走廊上美女如云,大波美臀应接不暇,所以也不会感觉沮 丧。 主楼前面的停车场是我目前为止见过的最大的停车场,因为巴西利亚 大学很少有住在学校里的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自己驾车来上课(就像中 国学生骑车去上课一样),加上驱车前来授课的教师,停在那里的车数以万 计。白天校园里还算热闹,尤其是午饭和晚饭时分}学生们三五成群,猬集 在树下、加油站或者商店门口,动辄眉飞色舞、打情骂俏。要想养眼的话 最好此时穿越校园。由于我到目前还没有去据说美女最多的里约热内卢, 巴西利亚大学算是我目前所见过的美女最多的地方,现在虽是当地的春天 ,但已有不少女孩穿得“衣衫褴褛”,惹火的身段烧得我的隐形眼镜极度 干涩。一到晚上,校园里(尤其是我所住的公寓附近)除了偶尔有几辆车穿 过之外,几乎见不到任何人影,像一个十足的旷野,安静得可怕。 校园的东边是横贯巴西利亚的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帕拉诺阿湖,从我的 公寓步行到那里不算远。我只敢在白天漫步到湖边去怀念一下小它n号的未 名湖,因为晚上实在是太黑暗、太空旷了,我害怕自己在路上会突然感到 凄凉。P13-16

媒体关注与评论

  首先,你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巴西生活的小辞书,不同于盘踞图书馆的各种板着脸孔的辞书大爷们。它不全面,但却富足。它包含了一个特殊敏感的小小个体在巴西可能遭遇的一切:节日、水果、贫民、交通、音乐、黑社会、美女、美女、美女……由于作者兴趣和视角的奇特,这部书向你保证了大量在正常的民俗学或人文地理研究著作中看不到的细节。  推荐采用索引式方法,查询你所喜爱的词条,并由此跳跃到相关条目。  适合人群:博物志爱好者、主妇、偏执狂、寻找惊奇的人。  其次,这本书也有着科学的、实验性的一面。一方面它对巴西的地理风俗、生存状况、人文环境的考察都是细致严肃的。其资料性完全不亚于一个人文地理工作者写下的采风笔记。另一方面,鉴于如今跨文化学科如此兴盛,这本书更是一个跨文化的人类学实验产品———将一个具有清醒的身份意识和携带着中国当代全部文化素质的高校教师置入异族语境———则他的认同、赞许、嘲笑、迷茫、思索、愤怒,都是两种文化间最鲜活与最具代表性的相互作用结果。这种实验是聪明的,当然,前提是当事人并不知晓自己正处于实验室色迷迷的显微镜之下。  推荐采用逐章节传统阅读法。  适合人群:相关领域研究者、有志青年、窥伺狂、渴望知识的人们。  第三,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节奏,《去他的巴西》的节奏是BASSOA NOVA式的,轻快、松散、懒洋洋,又带点妖冶。“去他的———巴西”,这是音符的亲狎和玩笑:“去———他的巴西”,这是生活在别处的忧伤。在很多方面它吁求人们把它仅仅只当作一本懒散的不大负责任的游记,一个孤寂的中国教师在异乡胡乱涂抹的文字,既不想炫示,也无意承担。  推荐即兴阅读,随意翻开一页,不理会章节目次。  适合人群:北漂族、吸烟爱好者、已婚男士、坐火车旅行的人。  第四,本书事实上是一个巨大的流行语言实验工场。只要是熟悉带有无厘头精神的当代生活语境的人,就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快乐。比如开篇第一段,在飞机上看到巴西利亚城在高原上做“展翅欲飞”状,“坐在飞机上往下看见飞机状的城市,颇有《大话西游》里二当家对着镜子惊呼‘猪啊!’的感觉。”———这个经典的援引在很长时间内让我的脑海里同时涌现猪、镜子、飞机以及巴西利亚城的形象。至于所谓方言俚语、脏话粗话,更是用得出神入化。说巴西烤肉:“牛峰极度鲜嫩、细腻,其味已完全超越了牛,进入了牛逼的境界。”推荐细读!  适合人群:流行话语研究者、周星星粉丝团、抑郁症患者。  最后,如果你读过《丁丁历险记》、《企鹅旅行记》、《格列佛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你应该相信《去他的巴西》其实是一部幻想文学。马黛茶、狂欢节、阿萨伊、学生运动带来的惊奇,绝不亚于尼尔斯听老农说起:“从前有一只蝴蝶,身长几十公里,它的翅膀像湖水一样宽。”就连散布在书中的各种图片也披带童话色彩:它们过于漂亮、吵闹、安宁和亲切了。完全有这种可能:这是一本实验性的旅游幻想小说,打乱了时间顺序,粉碎了情节,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关系,处处想以假乱真。  推荐重读,就像妈妈在小朋友的床前反复朗诵同一个故事一样。  适合人群:小朋友、母亲、热爱幻想的人,梦游者。  这些时候,除了以往昔的深圳速度看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外,还以巴西速度读着一本关于巴西的书《去他的巴西》。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经常在他的作者胡续东的博客上逛,他的文字正是我喜欢风格。   在网上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也真的有惊艳的感觉,就仿佛一直在看央视的节目,却突然看到小S蔡康永一样,绝对新鲜,绝对有趣。   跟那些板着脸一本正经说话的主流书籍比起来,这本书有意思多了,胡子教授完全沉醉在巴西的世俗生活里,大学、学生、罢工运动、巴西文化、美女、桑巴、马黛茶、巴西蟑螂……种种,我们觉得平常的或是觉得匪夷所思的,种种小事他都充满热情的描述着,而且完全是带着他自己的搞笑风格,常常看得人忍俊不禁,甚至想,这个家伙真的是堂堂人民教授吗?明明就是市井里一个拖着拖鞋叼着香烟的小混混嘛。不过我就还喜欢这种世俗的、着眼生活的隙缝而又活色生香的文风。   他笔下的巴西那么远,又那么近。就像一朵有着异香的艳丽花朵,在地球的另一边独自招摇独自怒放,惹得我想像无限,向往无限。   当然,我一直就对巴西有着莫名的好感,想想来源,应该是很久以前在某期的《书城》看过关于一篇文章写《the girl from ipanema》,那个热情奔放的有着美丽沙滩的地方,就成了我一个遥远的目标。

编辑推荐

  烟民的地狱。嬉皮大本营。臀大为美。豆饭。“大猪头”烤肉。特级川厨在巴西。深入黑窟“上帝之城 ”。“胸罩”航空公司。“绑定爱情”巫术。阿嚏……巴西……  虽然拥吻看似很有“肉身性”,但对于巴西人来讲,这只是不动声色的客套而已,其间自有若干法度和界限不容僭越。譬如说,可以在脸颊上亲得咸湿无比,但不得用嘴接触对方的耳朵、下巴和鼻子,那是恋人的特区。也不能随便咸湿额头,那是老爸老妈专用的地盘。一个德国哥们跟我讲了他刚来时遇到的麻烦——他不知道热烈的拥吻其实也有禁忌,为了迎合扑过来的女同事,他胡乱在她脸上咂了几口,没想到乱中咂到了耳朵根,结果被愤怒的女同事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拥吻的尴尬》  典型的“整新生”游戏是这样进行的——一帮老生残酷地扒光新生的衣服,男生被允许像非洲的象族人一样仅用根布条胡乱绑住某处,女生则被迫换上不知多少代受辱新生穿过的肮脏的小小比基尼,然后,在他们的身上用油彩大肆涂鸦一番,并扔给他们一个乞讨用的盘子,让他们沿着狭长主楼楼道向路人要钱,一直要到足够老生们举办一个派对的钱数,才能赎回他们的衣服。  《疯狂的“整新生”游戏》  我经常收到一些陌生人的邮件,他们从巴西利亚大学的主页上看到了我的邮箱,写信央求我翻译他们喜欢的某句话以做文身之用。可以说,我的到来促成巴西利亚出现了能够连缀成词、成句的文身。譬如一个学生额头上文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一个摇滚乐手胸口文着博尔赫斯(德意志安魂曲)的最后一句话“我的肉体感到了畏惧,而我从不”,这些都是拜我所赐。  《作为装饰图案的汉字》  你见过酒吧的顾客集体逃单吗?你见过10里的街道上30万人拼了命将屁股往死里摇吗?你见过入学的新生几近赤裸,满身油彩地去乞讨吗?你见过大学的教授们在校园里熟练地打芒果吗?你见过警察穿着印有“罢工”字样的纸马甲,在警局门前的草坪上喝酒跳舞吗?你见过像呼拉圈那么大的马桶圈垫吗?你见过以公斤为计价单位的餐厅吗?......  我见过。在胡续冬《去他的巴西》一书中,一切都是那么生动鲜活,美景、美女、美食、奇闻逸事,文学、艺术、战争、宗教等在他幽默风趣地语言描述下呈现出周星驰电影般的视觉效果,其有趣的令人忍俊不禁,美丽的让人怦然心动,美好的让人无限神往,严肃的让人心生敬畏,无奈的让人不由地摇头叹息......  不能去巴西,跟着胡续冬神游一番也不错啊?  巴西被社会学大师吉尔伯托?弗莱里称为“热带中国”,但却是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遥远国度。在本书中,作者以其深入异域日常生活的热情、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色生香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巴西的神秘面纱。  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巴西游记,不如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巴西生活辞典,从战争、宗教、诗歌、电影、绘画、语言研究,到厨艺、雨季、黑社会、未婚妈妈、路有冻死骨、烟民的地位……作者没有预先的想象、崇敬和批判,只任自己浸淫于巴西的风情美食、人情世故之中,兼且记载跨文化语境中每每遭际的奇人逸事,以及种种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戏剧化情境,堪称是以自己的肉身遭遇做榔头,为读者砸开了一扇了解巴西的窗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去他的巴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