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就是爱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保罗·费里尼  页数:276  
Tag标签:无  

前言

超越恐惧选择爱By 张德芬在我的穿针引线之下,《宽恕就是爱》这本好书,终于在内地又改版上市了。它向来是我的枕边书之一,所谓枕边书,就是一看再看都不够,而且还要放在枕边时时回味的那种书。《宽恕就是爱》这本书的内容,是集合了作者的两本著作:《宽恕十二招》和《无条件的爱》,可以说是物超所值。它是基于国外一本重量级的灵修宝典《奇迹课程》的观点,而写成的一本温馨、感人、浅显、易懂的散文集。作者娓娓道来的笔调,很容易让读者立时进入状况,顺着他清新的思路进入了一个广大无限的内在世界。而在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的,则是作者不厌其烦、真心实意与大家分享深刻无比的智慧与洞见的那份诚意。“宽恕”显然是本书的一个重点,作者列举出了宽恕的四个原则、四个要诀以及循序渐进的十二个招数,真是非常的实用而且可行。开宗明义,作者就石破天惊地指出,宽恕的第一招是:承认自己的恐惧。一般人很少能够把“宽恕”和“恐惧”联想在一块儿。原来,我们不能原谅他人的最大障碍,就是来自于内心的恐惧。而攻击他人的行为,也只是源自于我们出于恐惧的自我防卫。而每一个攻击,其实都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呼求——最终,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呼求爱,都希望被爱。当我们能够看见,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内在,外在的人、事、物,只是来提醒我们、指引我们转向内在,疗愈内在伤痛的助缘,那么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去宽恕的了。因为我们不曾失去,也不曾被伤害,而且这一切,都只是源自于一个美丽的误会:我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百害不侵的——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质。所以作者说,“'以为我已经失去了'以及'明白我从未真正失去',涵括了宽恕的整个内涵。当我们能够了解到,没有人、没有事物、没有情境需要我们去宽恕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真的获得宽恕了。”因为,宽恕真正的精义,在于宽恕自己,进而发现自己原来就是纯洁无罪的。谈到无条件的爱,作者说,“想在有限的世界里寻找无限的爱,必定徒劳无功。所以,你能做到的最好方法,是让彼此更加意识到自己确实需要爱,并且率先负起爱自己的责任。”这就和宽恕一样,在宽恕别人之前,要先宽恕自己。在爱别人之前,或是要别人爱你之前,必须先爱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激进的“个人全责性”的观念,也是灵修当中最究竟根本的一个论点。作者也提出了人生就是戏的比喻。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一部电影里面的主角,不但如此,还身兼导演、编剧、制片,甚至连选角的工作都由你包办了。在你电影中的人,只能依你给的剧本照本宣科,别无选择。如此一来,你就把自己的生命责任,全都收回到自己的身上了。那你会问,为什么我要创造出这样的戏码呢?我一点都不喜欢。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解答,“其实,生活既非祝福你,也非惩罚你,它只是与你合作共事,促使你早日觉醒于自己的本来真相。生活是你的导师,它不断给你回馈、给你修正的机会,只是你不去听而已。”因此,当你在生活中,碰到需要宽恕的人和事的时候,可以这样提醒自己,“他们都是来帮助我了解我自己本来面目的。透过他们,我学会了宽恕,我学会了爱自己,这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功课之一。”最后,我还是以作者优美、深远却又浅显易懂的句子来收尾,“你一旦看清了自己的真相,便会明白,没有人能剥夺你的爱,爱永远与你在一起。它虽然无形无相,但永远相随,须臾也未曾离开;它虽然是无限的,却任运自在地与周遭的有限世界互动。”就让我们在自己周遭的世界中,发现这份爱吧。祝福你。2009年初隆冬北京宽恕十二招宽恕的真谛By 若水《宽恕十二招》 的基本构思,是根据美国家喻户晓的“戒酒无名会十二步骤”(The Twelve Steps of Alcoholics Anonymous)而写成的。无名会的成功秘诀即在于他们看清了一点:酗酒的人不是不知道酒精的危害,也不是不想戒酒,只因他们心中有很深的创伤,想要逃避;很深的空虚,有待弥补,才会欲振乏力。因此无名会的首要任务便是协助酗酒者面对真相,他们必须先承认自己是个酒鬼,接受自己所犯的错,然后才可能重新做一选择。借助于某种超越的力量(不限于某一宗教),找回生命的尊严,在同病相怜的会友的扶持下,开始新的生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每个行为或习惯都是千百个意念在时空与经验中逐渐累积成形的,若不扭转那误导我们至今的念头,即使明知自己需要改变,也会提不起劲儿来,我们不都曾感受过这种挫折?恐惧与愤怒,和酒精一样,也是一种“瘾”,它的毒根早已蔓延到我们的血管或筋骨里了,我们想要断根都不易找到一个下手之处。这些年来,我四处介绍《奇迹课程》的“宽恕”理念时,便常听到读者的叹息:“我又不是圣人,为什么要宽恕对不起我的人?”“我知道应该宽恕别人,也很想宽恕自己,但就是做不到!”“我觉得我已经宽恕了,为什么还是这么痛苦?”宽恕不是一个行动而已,它是一连串的“正念”所累积出来的“心胸”,这不是听几次演讲或读几本书就能获得的经验,因它与个人的无知、恐慌、逃避、自责、封闭、抗拒等等隐藏的心态有关,我们必须一个结一个结地化解掉那些内在的障碍,才可能体验出宽恕的真谛。《宽恕十二招》便是循序渐进地为我们“解结”的一套指南,它将《奇迹课程》的365课练习归纳为十二个步骤,脉络分明,易于遵循。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很少说教或告诫的口吻,字里行间充满着宽容、谅解以及尊重,使读者能毫无戒心地聆听,不知不觉地被引领入心灵的密室。周玲莹女士在总管奇迹信息中心的杂务之余,还能抽空把这本书翻译出来,与她的朋友分享,实在令人欣慰。她这一两年来生活上神奇的转变,不啻是《宽恕十二招》一个活生生的见证,书与人真可谓是相得益彰。若水识于加州如客陵星尘轩找回内在的爱By 周玲莹这本书虽小,却花了我两年的时间翻译,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事件,把我从里到外剥了两层皮,让我仿佛脱胎换骨般地变成了另一个人。而且,若非这个转变,我是无法将此书蕴含的灵性译出的。两年前,我参加若水老师主持的八天静观避静活动,《宽恕十二招》的原文书是避静省思的主题。当时的我,在商业界混了将近二十年,脑海中都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必然的生活准则,因此我的内心随时充满着忧惧与愤怒,表现于外的则是喜怒无常。我总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殊不知最亲近的家人朋友才是我的受害者。长久下来,我终于受不了这种生活方式,急于找出脱困之道,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在静观避静活动中,若水老师一再谈到“爱”与“宽恕”,我内心的疑团随着活动的接近尾声而日益扩大:何谓“爱”?为什么我找不到自己的爱,它从何处来?我当时最深的感受是:周遭的人都是带给我痛苦的人,我真的看不出他们的爱,也找不到自己的爱,更无法把爱给出来。那么,我如何了解“宽恕”的含义呢?活动结束时,若水老师听到我的疑惑,干脆把原文书交到我手上,她说:“把它翻译出来吧!我相信你会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宽恕的意义。”我自认无翻译的本事,但内心对“爱”与“宽恕”的那股好奇心远胜过自己的恐惧,于是我接下了这份挑战。刚开始翻译,每当看到书上说“宽恕自己”,我的内心就会冒出无名怒火,心想:“哼!我的苦都是别人害我的,因为他这样说或那样做而造成的,根本不是我的责任,为何我要宽恕自己?”到后来,我实在无法接受这个观念,便愤而把书丢开,不肯再碰它一下,视它如眼中钉。然而“宽恕自己”的这个疑惑却始终盘桓在我心田里不肯离去。就在此时,我与先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我认为冲突是肇始于对方的不讲理,不肯以同理心来看待我,一切都是对方的错。在口角争吵至最激烈时,我突然分裂成两个人,坐在我身旁分裂出来的那个我,冷眼看着正在大声辩解的我,说:“这个女人,我一点都不喜欢她,无论她说得多么有道理,光是她说话的语气、声调、态度,我就无法接受她。”这个突发状况与觉察,让我当场吓了一大跳,立即悟出我可能真的需要宽恕自己。然而,我仍不肯相信自己原是这样的人。接下来数天,我一直处在这种分裂状态,冷眼旁观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其中一个我说:“看!这就是你!”另一个我说:“不!我绝不是这样的人!”我的内心不断抗拒着,想起《宽恕十二招》书中所说的“接纳自己的现状”,我才不得不对自己说:“好吧!我承认那就是现在的我!”说完,很奇怪的,那两个我立即合而为一,分裂的现象不再出现,我也走出了人格分裂的疑惧。发生这件事以后,我的注意力及好奇心开始由外在现象转向内心世界的探索,并逐渐看到自己各种不适当的行为以及其背后的恐惧。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都是我的现状,我害怕得吃不下、睡不着,不知该如何去面对。先生很关心,也很担心地说:“早就告诉过你,这种灵修的书不要看太多,你看!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你还是多看些企管的书吧!”我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痛苦地挣扎着:“放弃吗?”“不!好不容易走了一半的路,怎可往回走?而且,如果现在放弃了,我以后一定没勇气再走这条路。”确定自己的走向之后,内心逐渐平抚下来,并决定在日常生活里,按照此书所说的去进一步觉察自己。因此,在第一招“承认恐惧”里,我觉察到自己在生活事件中的各种情绪感受,并勇敢地面对它们,与它们同在一起。在第二招“了解自己渴望的是爱”,让我进而看到,我与别人的各种“你错我对”争吵,都是在要求对方的关怀与尊重。我明白自己要的是爱,却用“非爱”的手段去争取,难怪别人无法真心地爱我,而这个内疚也使我无法真心地爱我自己。《宽恕十二招》就这样带领我慢慢走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它与我细细对话,教我如何穿越自己的恐惧走出黑暗,教我如何追寻自我的肯定,教我从要求别人的爱中找回自己内心本具有的爱。那个爱早已存在我心,不曾失去过,只是我把它遗忘了,而且还一直企图从别人那里要。这个爱,正是我赖以宽恕的力量,是我走出黑暗的光明使者。有了它,我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在翻译的过程中,上天为了加强我学习的信心,特别赐给我一位好友杨惠米在旁鼓励我,陪伴我。我们为了深入了解此书,曾一起将书中的观念,具体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彼此分享,受用无穷。渐渐的,我们把往外指责、怨天尤人的那根手指头收了起来,转而反观自己往外投射的内心世界。幸好有这段学习经验为我们暖身,当《奇迹课程》中文版出书后,我们便能很自然地将《奇迹课程》学员练习手册的观念,继续运用在生活中,诚实地自我观照。此书付梓的前夕,我内心充满了由衷的感激,感激陪伴我度过半生的家人,感谢曾耐心地聆听与鼓励我的朋友,更感谢若水老师不仅给我翻译此书的机会,还仔细地为我审文润稿,使这本小书能以优美而流畅的文字呈献给读者。愿我们从此一起在爱与宽恕中成长。

内容概要

  《宽恕就是爱(张德芬推荐,奇迹课程大师费里尼经典著作,欧美畅销500万册)》这本书的内容,是集合了作者的两本全国畅销著作:《宽恕十二招》和《无条件的爱》,可以说是物超所值。它是基于国外一本重量级的灵修宝典《奇迹课程》的观点,而写成的一本温馨、感人、浅显、易懂的散文集。  作者通过娓娓道来的充满哲思的话,帮助我们将恐惧转化成为爱,这些宽恕的行为并不依靠脑力的分析,我们只需要记住书中的招数就可以了——只要这样做,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宽恕别人之前,先宽恕自己;想要别人来爱你之前,先爱自己。人生如戏,你把自己生命中的责任收回,所以就再没有任何人或者事物能够伤害你。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发生在我身上的每个人生课程,原是为了唤醒我,而不是惩罚我。

作者简介

保罗·费里尼  Paul Ferrini,《奇迹课程》的资深讲师,出版过很多畅销著作,因通晓老庄易经等东方玄学,故他的作品多具禅味,又处处落实于身心的成长,他以宽恕和爱来治愈人们的恐惧和羞愧,教人以开放心态接纳自己和别人的神圣自性,进而欣然面对日常生活的挑战。著有The Twelve Steps of  Forgiveness;Love Without Conditions;The Silence of the Heart.等脍炙人口的著作。译者简介:周玲莹,身心灵著名翻译家,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社会系毕业。曾长期任职商界,后转入心灵领域,从事身心灵整合的探讨,近十年来带领心灵成长读书会。历任“中华新时代协会”特别助理、“奇迹资讯中心”执行秘书,现任“奇迹资讯中心”顾问,文章多刊于奇迹课程中文网站。译有《宽恕十二招》、《无条件的爱 ── 与心对话》、《一念之转 ── 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审订简介:若水,身心灵首席翻译家,在灵修圈内享有很高盛誉。生于中国大陆,长于中国台湾,居于美国加州。中国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与美国波士顿学院神学研究所硕士。融会儒学、老庄、禅密与基督教的精神,应用于心理和灵修辅导工作。著述与译作颇丰,如:《事事本无碍》、《明日之我》、《从已知中解脱》、《超个人心理学》、《告别娑婆》、《奇迹课程》,以及《创造奇迹的课程》、《生命的另类对话》、《从佛陀到耶稣》等“奇迹课程导读系列”。目前主持奇迹课程中文网站,每年定期巡回海内外讲解《奇迹课程》。

书籍目录

推荐序:超越恐惧选择爱  By  张德芬宽恕十二招译者序一:宽恕的真谛  By 若水译者序二:找回内在的爱  By 周玲莹前言简介:宽恕的四大原则第一要诀:对自己的平安负责第一招 承认恐惧第二招 了解自己渴望的是爱第三招 收回投射第四招 对自己负责第二要诀:找回你我的平等之处第五招 放下自我批判与内疚第六招 接纳自己及待人如己第七招 乐意学习与分享第八招 做自己的主人第三要诀:信任自己的生命第九招 接受人生课程第十招 认出一切都没有问题第十一招 看镜中人生第十二招 开放心灵第四要诀:铭记“生命是爱”无条件的爱译者序一:来自圆满自性的讯息  By 若水译者序二:与心对话  By 周玲莹前言一  关键问题二  修炼三   兄弟四   诠释五   奇迹六   善用现有的一切七   向神圣之境开放八   学习倾听九   无条件的爱十   开启心门十一   停止奋斗十二   心胸坦荡十三   清醒的心十四   消除匮乏之念十五   感恩之心十六   放下执著十七   神性的光辉十八   另一种存在次元十九   “同意”的暴行二十   罪与罚二十一   力量与成就二十二   不吝惜你的爱二十三   爱的漫步二十四   外境之幻二十五   奇迹——有为之终,无为之始二十六   宽恕之路二十七   小我之死二十八   天恩无限二十九   祝福偈

章节摘录

第一招 承认恐惧一旦承认了自己的恐惧、悲伤、痛苦、创伤、退缩、嫉妒、愤怒和分裂感,我们便已踏上这趟宽恕之旅了,既不再为那些感觉辩护,也不谴责它们,只是允许自己察觉到它们的存在。下列的方式能帮助我们与那些感觉同在,而不逃避(否认它们),或是归咎于外在原因(投射它们)。承认我们的感觉。不为那些感觉辩解或自责。接受感觉,并允许自己去感受它。让感觉对我们诉说。尊重感觉,把它当成一种内在的沟通。对自己的感觉负责。如“我”感到生气、悲伤、受到伤害等。不要求别人对我们的感受负责,自己始终与感受同在。不把感受理性化。知道自己“为何”会这样感觉并不重要。当与感受同在时,便不难觉察到自己此刻缺乏爱心,不论是对自己或别人。允许这讯息渗入心内,与此感觉同在,直到它开始转变。我们必须明白,每个负面感觉都是因为缺乏爱的缘故,而那个爱最终必须由内给出,这就是为何我们不该向外寻找,不该回避感觉,反而应进入感觉里。我们要面对的事实是:我们渴望爱,却感受不到爱或被爱。所以,我们必须与那空虚在一起,也就是那啃噬着我们的欠缺感。与空虚在一起,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它的背后,学会由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它,只有在它那儿,才能找到我们自以为失去的爱。爱的泉源不在表面,它在内心最深处,与我们的痛苦一样深。神圣的母亲隐身于黑暗的地窖里,我们必须走入地窖才能找到她,而且必须穿越我们的恐惧、愤怒和愧疚,才能感受到她无条件的爱。那正是我们下达之路,是我们旅程的一半。除非我们学会与自己的恐惧和分裂感同在,否则我们便无法拥抱爱。我们必须确切地正视自己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我们生气时却假装没有生气,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我们却经常如此:“我没有生气!”(否认)“是你在生气!”(投射)为何我如此难以向你或自己承认:我正在生气,或我此刻受恐惧侵袭?我认为只有自己才会有这种经验吗?我显然如此认为,而你也是。而且,我们显然都想让对方留下好印象,其实此时的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对方的抚慰。若有一人鼓起勇气说:“唉!我此刻真的很害怕。”另一人可能会接着说:“我也是。”但是,我却以为对方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笨蛋!都是你自找的麻烦。”这就是为何我不敢说出自己感觉的原因。所以,帮彼此摆脱“否认”的阴影,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幻觉就是建立在这种否认之上的,那是一个灌满流沙的基地,它肇始于一个简单的妄念,最后愈搞愈复杂。只要出现了一个攻击,一连串的攻击就会接踵而至,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攻击辩解成自卫,《圣经》中巴贝尔塔的建立就是以恐惧为前提的。至此,我们都同意去感受自己的恐惧了,因为否认恐惧成了一切幻觉的温床,世上各种不平等的现象都是源自于我们心理上的这种否认。感受自己的恐惧并承认它,那是我们和众兄弟姊妹完全平等的时刻,也是我们全都纯洁无罪、全都有选择的自由、而且彼此相互依存的时刻。这个时刻不断降临我们身上。我们也了解,每个选择都是在爱和恐惧之间作抉择。但是,除非自己先承认恐惧的存在,否则我们无法开始接近自己的爱。随着《宽恕就是爱》一步步前进,你将会看到生活的水平已逐渐由恐惧而移向爱,即使在此地,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起点上,爱已经降临了。在这一阶段里,我们移除了阻碍真爱来临的第一个障碍,那个障碍并不是恐惧,而是我们对恐惧的否认。宽恕的第一招是允许自己害怕,和感受自己所有的感觉。若我们不敢体验它,就无法穿越自己的恐惧,那正是我们扛着十字架走上山岭的时刻,就像我们兄长耶稣曾做过的。去感受恐惧,我们方能穿越它,爱会在那儿呼唤着我们,有如晨曦中一个温柔的许诺。你不是为了满足我的需求而来的,你只是帮我看到自己的需求,我才能学会去满足自己的需求。第二招了解自己渴望的是爱我以为自己渴望的不过是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性快感、更大的肯定,或更加健康,其实我真正渴望的只是爱。我以为只要证明你是错的,我就变对了,其实我真正渴望的是爱。我以为你若因所犯的罪过而受罚,我就会觉得好受些,但我真正渴望的其实是爱。我的朋友,我真正渴望的不过是你的爱!我若对你的爱有信心,其他的事情都好谈,我好歹都会找到某个方式来接受它们并加以解决。追求完美的人们常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会懂得完美是不存在的。别人不是为了使我们快乐而来的,他们只是来帮助我们学习。在这依稀犹记的目标下,有一种爱的记忆将我们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来此是为了爱和学习,而不是被强迫学习或去爱的,因此,让我们彼此自然地互动,一方出现时,另一方也会随之出现。生活未必会按照我所想要的方式进行,有时我要你取悦我,但你进入我的生活是为了唤醒我,你纯粹是来此帮我学习自我负责的。我们共舞的方式是,我不断要你给我想要的东西,但你却经常借故跳开。于是,我开始认为你不爱我了,并对你产生怨恨,我怨恨是因为我认为你故意不肯满足我的需求。然而,你不是为了满足我的需求而来的,你只是帮我看到自己的需求,我才能学会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才是你来此世的目的。当你的目的完成时,我们双方都会因你而获得自由。你知道吗?我以为我想要你满足我的需求,但那不是真的。其实我是希望你能满足你自己的需求,我要你快乐。你若离开我,我只想知道你并不是拒绝我,我只想知道,你是爱我的。一旦我知道了,就不会挡住你的去路。事实上,我将打开门,并为你祝福。我不愿你为了我而老做违背你自己心愿的事,我也不愿活得有违自己的心愿。我知道我们全都有选择的自由,无论你作何种选择,我只想知道你仍爱着我。那是我内在小孩的需求,即使我逐渐老去,那个内在小孩不会因而消失。他的胃口只会愈来愈大,在我内心里更加横行霸道。他会索求他所需要的,不再羞于启齿。他以前会玩些伎俩来控制和争取想要的东西,那是因为他未曾被聆听。现在,他知道我在听,所以他只要求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我只想知道你爱我。”当我陷入痛苦、混乱、受伤、悲伤时,我只想知道我仍被爱着。我只要知道这一点,痛苦就会开始减退,疏离感就会逐渐弥合。只要我知道自己是被爱的,情况就会有所转机。但是除非我先明白自己渴望的是爱,而且有勇气要求爱,否则我的生活不可能有任何转机。我所有的感觉,不过是内心传递给自己的讯息罢了,那讯息便是:我不觉得爱自己,也不觉得爱别人。有时我过度膨胀自己,有时又不够开放。有时让自己被人踩,有时又去踩别人的脚趾。我不觉得被爱,也不觉得自己有爱心。这都是我应该看清的事实。看清之后,我必须作一选择:“我渴望的原是爱。”除非我此刻下此决心,否则我无法继续这趟宽恕之旅。是的,感到痛苦,并没有关系。那只是在告诉我,我渴望爱。疏离、生气、嫉妒、罪恶、悲伤等感受,也不过是在告诉自己,我渴望的是爱。奇妙的是,当我不再辩护或谴责自己的感觉时,它们就会带领我到那只能被爱填注的空虚之处,而爱总是先从自己的心内开始萌生。你的爱可能会适时加入,但我无法依赖你的爱。当我开始爱自己时,爱就会进来,而且当我开始爱你时,爱也会进来。所以第二招帮助我认清我渴望的是爱,而且我能够给自己这份爱,这份认识便启动了下一个阶段。当我从你身上收回投射时,我了解到,我对你的喜欢或讨厌与我此生的学习毫无关系。若喜欢你,我会认为你是来陪我做伴的;若讨厌你,我会认为你是来折磨我的。那些想法其实毫无不同,只是一道光谱的不同两端而已。第三招收回投射在第一招里,我学会与自己的感觉同在,但仍会认定那些感觉都是你挑起的。在第二招里,我懂得自己渴望的是爱,但仍惯于期待你来给予这一份爱。我的旧模式要你对我的感觉负责,我的旧模式要你为我解决问题或帮你解决问题,我的旧模式会责怪你不够爱我,而那正是要你为我所需要的爱负责任的另一种手腕。所以,我的下一个心理动作是,知道我所渴望的爱不能靠你来给。你或许愿意给,或许不愿给,这是你的选择,我不能左右你。我若对你施加压力或让你感到内疚,企图借此来控制你,那只会降低你真心爱我的可能性。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原来,我们不能原谅他人的最大障碍,就是来自于内心的恐惧。而攻击他人的行为,也只是源自于我们出于恐惧的自我防卫。而每一个攻击,其实都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呼求——最终,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呼求爱,都希望被爱。  ——张德芬  考验,不过是你过去未曾学会的一些课题,如今再度现前,如此,你才能在过去选错之处重作一个更好的选择,藉以摆脱旧有的选择所带来的一切痛苦。  ——《奇迹课程》31章8节3段

编辑推荐

《宽恕就是爱:寻回真爱,幸福生活的身心灵修炼》是旷世灵修宝典《奇迹课程》的精义解读,畅销全球的心灵成长指导手册。《奇迹课程》国际资深讲师,著名的身心灵导师保罗?费里尼最重要的作品。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畅销作家、《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作者——张德芬作序,倾情推荐!台湾身心灵领袖人物若水译文审定推荐。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小说家张德芬写序并推荐。 国际资深讲师,著名身心灵导师保罗?费里尼最重要的作品!《宽恕就是爱》这本好书,向来是我的枕边书之一,所谓枕边书,就是一看再看都不够,而且还要放在枕边时时回味的那种书。——张德芬海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宽恕就是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04年中国社会出版社曾出一个版本,现在换了个出版社重新出版。新出版的封面比旧版的漂亮,从译者和内容介绍来看,与旧版相比没有变化。奇迹课程是非常大部头的书,以此书来了解奇迹课程的精神也不错。
  •   关于这本书,我无法说出什么评论,我想唯一能说的就是,如果你能真正的静下心来,放下一切开始读这本书,每个人都不会不可能感觉到,活着真好,还有人爱着我,我还有爱着的人,还有一点愿望或梦想,我愿意宽恕不管是自己还是任何人,当然,记得我说的是人!
  •   感谢卓越网,感谢上帝赐给我得到了这样的启迪。《宽恕就是爱》这本书发出订单才24小时之内我就接到。一拿到手,就被书皮质地粉色柔和的手感观感深深地吸进书中了。我用了5个晚上慢慢地与书的文字中流露出的轻柔的涓涓小溪流淌的爱的泉源,滋润着我的身心灵。万物渴望爱需要爱、世界渴望爱需要爱、人人渴望爱需要爱!你知道爱在哪里吗?请请着这本爱的书的泉源,找回你心中爱的小孩。享受在当下的时刻,安静下来与自己内心的你——爱的小孩交流。用你外在的形质——言行举止、你的生命、你的血液学会来首先学会宽恕自己!关注内在的自己!爱自己!内在的你和谐了,爱就会从你自身流自然向世界。世界、万物、人类都会接收到你的爱,你也会收到回馈的爱。愿上帝赐予你、我、他的这份人生的最大的礼物——宽恕就是爱永远与我们同在。愿人类永远平安喜乐!
  •   没有不带刺的鱼,也没有不带缺点的人。它告诉我们,爱同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给予,一个是宽恕
  •   非常好的看的一本书,里面有很多基督教的内容,但是适合所有的人看,简单细致和关爱。
  •   接纳自己 感到痛苦么,没关系,与痛苦同在;感到悲伤么,没关系,与悲伤同在······ 不辩解不自责,只是感受当下的感受,处于困境时,我不必改变任何事情,只是觉察到内在的自我在做的该做的事,观看心灵之舞
  •   许多见解没有表达明晰和透彻,因为作者仍未摆脱神崇拜的指导原则。理性是有限的,意志是有限的,自利是有限的,承认这些才是明智的。Popper说得好:“帮助你的敌人,帮助那些困苦中的恨你的人,但仅仅爱你的朋友”爱不能解决宽恕的问题(例如对不宽容者的宽容界限)。作者提出的是一种降低自身境界追求的自我逃避式的保护,尽管积极,但只可作为个人境界升华成长中受挫的暂时休整。此外,作为宽恕,也需要有个人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做依托,避而不谈,只是简单假设为基督教文化,这在实践中就会出偏。
  •   是一本很不错的心灵读物~但翻译水平稍稍欠佳,语句有几分生涩~~
  •   刚开始看了,但是没有新意,现在已经压箱底了!
  •   虽然可以令人对人生有另一种体会,但是太深奥、太烦了,个人不建议未成年人买
  •   生活本不容易,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就能多一份幸福,多一份祥和。但是真正的宽容需要修炼,不断的提升自我,积累沉淀,才能真正领悟到宽容的魅力,生活因此而变得幸福!
  •   毫不夸张地说,看到很多地方我都落泪了。看书,无非是期待别人说出自己想说却说不出的心思,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心灵修炼,说来简单做起来难
  •   很好的身心灵成长书籍
  •   电子书看到近三分之一才决定购买纸质的。因为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算不上特别喜欢,主要是因为风格。行文风格是台湾知心大姐系的,又有一些不大喜欢的宗教化的表述。但那种平和的理性着实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别样的人性。这个角度看到的东西我很喜欢。... 阅读更多
  •   偶尔翻到一页,很适合当下境况
  •   在人生的超级低谷,终于碰到了这样一本好书。很温暖的,让低谷中的心情慢慢恢复。
  •   讲不到深层次去。看完会受感动感恩一阵了,过了变回原来的样子了。
  •   书内容为一段一段的,绝不罗嗦。直切重点。就我个人来说,每看一段就要歇一歇,整理一下心情。确实是触动颇多,能学习到很多。刚好我身边发生了恶性伤害的事件,对照起来,更是诸多感悟。实在是难得的好书,我看得很慢,但是很舒服。暂时还没有看完一遍,但我想,我会再多看几遍。
  •   不适用, 看不出什么能够让我身心得到修炼的东西.
  •   想身心放松的朋友看看吧,其实我们能宽恕自己,生活就快乐了!
  •     在过去的一年里只要痛苦难熬的时刻又到来,都抱着《正见》翻来覆去的看,那本宣称是绿茶婊的必备宝典最终没有让我成功的成为一名佛教徒。
      不同的宗教说到底是不同的世界观,对于极度迷茫的人而言,紧抓住一个自己还勉强可以接受的世界观、并逼迫自己按照其逻辑去思维,可能是最便捷的方式。
      宗教作为安慰剂(Placebo)的作用,在没有彻底弄清楚自己问题在哪里的之前,和夜里的酒、大麻甚至性一样毫无长远意义。当然,这仅对于我这样天性偏激、固执又异常重视逻辑的人而言。
      
      这本书是这么多年自救的过程中看到的还算得上有实用价值的一本,给出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操作方式,配合抑郁药来使用,想必效果会十分不错。当然,这又仅仅是针对我这样已经十几年如一日从懦弱到愤怒到压抑到迷惘,最后被内疚和自责彻底压倒的职业精神病人而言。毕竟好几篇评论都给了两颗星以下,评价说这本书简直口水连篇,什么实质性建议也没有。
      我只能说:因为你病得的还轻,请心存感激。
      
      《正见》里面有一句话不只适用于绿茶婊或者“近乎佛教徒”,也适用于所有徘徊在精神欢愉世界之外的人:
      
      “当我们能了解一个病态而饱受折磨的心是如何形成,并且知道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作的,就比较能够理解并宽恕世界上众多的马克·查普曼。”
      
      当你了解我这一颗饱受折磨的心是如何形成的,并且知道它如何扭曲地在运作、拼了命地想要survive,也许就比较能够理解并宽恕我作为一个绿茶婊的行为。
      ............说错了,也许就比较能够理解并宽恕我作为另一个马克·查普曼的种种恶行。
      不过,你是否了解也并不能拯救我,这本书告诉我的是,只有当我了解并宽恕了我自己,才能结束漫长的迷途、找到通往心属之地的路。
      
      ============================================
      “我以为自己渴望的不过是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性快感、更大的肯定或更加健康,其实我真正渴望的只是爱。
      我以为只要证明你是错的,我就变对了,其实我真正渴望的是爱。
      我以为你若因所犯的罪过而受罚,我就会觉得好受些,但我真正渴望的其实是爱。”
      
      To Be Continued
  •      处于和本源(或称上帝、上主、道、法)的断裂,我们感到恐惧、愧疚、羞耻,又出于这些情绪,我们倾向于去攻击他人、寻求优越感、控制他人、欺人欺己,可是做完这些之后会感到更多的恐惧、愧疚、羞耻,恶性循环,陷在这个圈子里出不来,所以作者提出了十二招,首先明白自己是出于恐惧、寻求的是爱,然后面对曾经的情绪,具体来讲就是《零极限》中的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坦然面对过往的错误罪疚之后,我们便获得了自己对自己的尊严,终于又重见天日了,然后尽情的表达爱,接受爱,生活一步步从黑暗走向光明。
  •     当我们能够看见,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内在,外在的人、事、物,只是来提醒我们、指引我们转向内在,疗愈内在伤痛的助缘,那么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去宽恕的了。因为我们不曾失去,也不曾被伤害,而且这一切,都只是源自于一个美丽的误会:我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百害不侵的——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质。
        
        其实,生活既非祝福你,也非惩罚你,它只是与你合作共事,促使你早日觉醒于自己的本来真相。生活是你的导师,它不断给你回馈、给你修正的机会,只是你不去听而已。
  •     当你遭遇了人生不如意之事,不要觉得是老天在有意惩罚你,而是要把它当做生命的一份礼物。你要知晓老天的用心良苦,实际上它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提醒你:你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需要纠正自己认知与行为。在老天的眼里,你只是一个学生而已,哪怕犯了什么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所以,心中没必要背负那么多的内疚、羞愧及负罪感。犯了错误,并不会影响它对你的爱。你要相信老天给予你的是:无条件的爱。它总会通过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提醒你,让你迷途知返。
      上天从不会说:“我绝不允许我的孩子犯任何错误。”它只会说:“我相信你一定会迷途知返,而且我会给你一个能够引领你回家的礼物。”在他的眼里,你所有的错误根本不算什么。对它而言,你不过是个孩子,好奇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探险,从不断尝试和失败的经验,学习管理这个世界的法则。它说:“孩子,请记住,宽恕,是我赐给你的永恒礼物,不论这一旅程会把你带到何处,你随时可以改变心意,重作选择,充分利用赐予你的礼物。因为只有宽恕,才让你内心获得平安。”
  •     很久很久以前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只是觉得这本书写的很有力量,很给人希望,并给人信心,把它推荐给了很多人。也就被放置于书柜中。
      
      直到生活出现了巨变,心灵遭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惊涛骇浪,经过很长时间的静修,差不多恢复了。
      
      但是对世界不知为何多了一份挑剔,多了一份失望,很多事情,觉得自己背负的太多,而自己行走的方向又与别人相差的太远。
      
      直到今天,跟同学再次聊天,他发现了我言语之中的挑剔,我才发现自己内心的伤口,我被带到了“宽恕的路口”,只有这条路摆在我眼前了,我选择无条件的宽恕。
      
      无条件的宽恕,与世界的隔网渐渐被扯开,我接受了一切。
  •     这本书买几年了,具体几年,得回去翻开网购记录才知道。
      一切青睐于心理方面的书籍,这本书买回来,也是希望能在某些方面给自己那无底洞的想法以正面力量。
      买回来搁一边与灰尘为伴都好久了,虽一直有翻看,但却没有真正看懂看明白。昨日又是心烦意燥,好似我白天晚上不是同一个人,自己都觉得有些精神分裂。泡脚之余,把此书拿起随手翻开一页便读起,是朗读哦!感觉自己现在都已经无法静心去默读这样的书了。看到这句:“保持一份中立的心态去看世界,你就会明白,它的存在只是提供你一个学习的工具而已。”是的,心情顿时得到缓解。有时,不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吗?心中的那个小我,好似已经越长越强大,都快被它占据了我整个人的大部分。
  •      对于那些重大的伤痕与痛楚,无论怎么抗拒它、咒骂它,无论怎么悔恨、抱怨、愤怒、哭诉,除了换取一点点当下的同情与安慰,别无它获。无视,只是一种蒙蔽自己的忘记。
      
       没有用的。没有人能够让它消解。那一块阴影,只要有力量召唤它,它一定挺身而出,让你死去活来。
      
       唯一能消解它的人是自己。唯一的药物是宽恕与爱。
      
       但常常有人误会宽恕与爱的意思,从而掉进更深的丛林。宽恕与爱,是唯一的出路,但要慢慢地习作。《宽恕就是爱》,这本书教的是正确的、持久的宽恕与爱。也许你觉得你不需要它,但不妨先埋下一粒种子,有一天你会察觉到这门课程在那里,等待着被练习。
      
  •     一个瘾君子,要改变自己,不能单纯的依靠外界,而应该从内心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解救自己的书,可以认真读,可以好好学。
  •     宽恕这个词的含义,我想人们都是了解的,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错误或者是罪,另一方面是放弃对错误或者罪的任何惩罚。宽恕是很难的,大多数人无法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这种伤害往往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对于情感和心灵的罪责。比如我们无法忍受别人的指责,背叛,欺骗,我们会愤怒,会想报复,会反击,真的宽恕实在是太难了,不如选择抱怨、愤怒、报复用别人对我所做的一切反击过去,这样我会好受些。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太多的指责和抱怨里,别人并没有得到我们以为他们应得的惩罚,反而变本加厉的反射过来,如此一次次的循环使我们精疲力尽。
      
      
      
      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佛教中有个更为我们熟悉的名字-轮回。轮回不是今生来世的问题,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如果用人的情爱比喻六道的话就是:此时你和情人亲密而愉快,仿佛在天道,转天他(她)离你而去,他(她)的无情让你痛不欲生,仿佛堕入地狱;随后你会想要报复,愤怒的像罗刹一样攻击不已或者如同畜生般的麻木,试图忘记这些让你痛苦的过往。等一切稍稍平息了,又开始如同饿鬼般寻觅下个能满足我们的对象,开始新一个轮回。
      
      
      
      如果想跳出这个轮回,最好的办法就是宽恕,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当我们试图左右别人的时候,更多的危险就随之而来。因为你总会发现我们对于他人是无能为力的,尽管有时候你会以为自己奉献的是爱,是为了让他(她)快乐,而事实是如果他(她)因此而快乐了,固然你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自己也因此而得到了幸福感,其实你还是为了自己的这点幸福感,这点无私的爱的自满情绪而付出。如果他(她)不领情,不接受你的好意,依然固我,你就会觉得不愉快,进而产生批判,批判他(她)的无情,怜悯自己的付出。更多时候,我们所谓无私的爱,只是满足小我的虚荣心,当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开始互相投射,指责别人的无情,指责别人不能珍惜自己的爱。
      
      
      
      所以,如果他(她)是冷酷的,那是他(她)自由,我们不能因为我的爱而期待他(她)的接受;如果他(她)此时在悲伤,那是他(她)有着我所不知道的原因,我不能因为爱而期待他(她)变的快乐;如果他(她)总是伤害你,那是他(她)没有看到你的完美,我不能因为爱而期待他(她)停止对你的伤害。如果他(她)总是不如人意,那不是他(她)的问题,是我不能宽恕,是我的爱没有真正的开始。
      
      
      
      在一般的意义上,宽恕确实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罪,另一方面是接受这种罪,放弃想要的惩罚,然而有谁真正放弃呢?被伤害的感觉是如此的强烈!最好的宽恕是超越这种两分法的宽恕。那就是没有谁是罪人,没有谁需要被惩罚,更没有谁伤害了我,如果有需要被宽恕的人,那个人就是自己。那种认为别人有问题的心是你自己的心,那种被别人伤害的感觉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幻觉。爱就是从宽恕自己开始,如果你不能全面的接受自己,就很难接受别人,如果你不能放弃让别人的左右你情绪旧规则,就无法制止想要左右别人控制欲。如果你不能与自己的悲伤、焦虑等等灵魂的黑暗面相处,就无法理解别人的悲伤、焦虑。如果你总是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误,就会在另一时刻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内在的完美,就无法相信所有人都和你一样的完美。
      
      
      
      最好的宽恕,就是无需宽恕。无需宽恕是真爱的开始。
      
      
  •     
      首先要说的。
      这不是一本告诉你“原谅别人吧”的书,也不是一本告诉你“你不能宽恕就是心胸狭窄,不会有好下场”的书。放心吧,它并无此意去攻击任何人的价值观。
      
      
      感觉这本书比起张德芬的更难一点,不是非常适合没有灵修书籍阅读基础的人,同时里面一些和基督教相关的表述方式,可能也会造成部分人的阅读障碍。
      
      不过我是推荐这本书的,尤其是在对某些问题有模糊地疑惑和自责、责备他人的感情时,去一点一点阅读,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放松和释然。
      
      当然一切释然和松弛都会反弹的,持续阅读对自己有触动的部分,缓和感也会很舒适。
      
  •      这本书里有许多观点值得学习,读了让人很受益。
       必须提醒的一点:在一个层面上正确的观点,到了另一个境界之后便成为误区。
       正误混杂的书……然而,有一把很好的尺子叫做内心平衡,尝试改变,才能寻得自己想要的舒适生活,不犯错误就无法理解正确。
       改变想法的契机。
       按自己认为合适的来,不要拘泥于书中的观点。
  •     你的经验一向是这样的"非黑即白",生活对你,若非全然的祝福,就是全然的惩罚.  其实,生活即非祝福,也非惩罚,它只是与你合作共事,促使你早日觉醒出自己的本来真相.生活是你的导师,它不断给你回馈,给你修正它的机会,只是你不去听而已.  漫漫一生中,你是一定会犯错的,因此,奉劝你好好感谢自己所犯的每一个错误.每一个错误都是一份礼物,因为它带给你一个修正自己的机会.你该庆幸有机会让所有自欺的伎俩重见天日,并感谢它的邀请,让你能直抵内心黑暗之处,让光明意识去烛照那个不可告人的隐秘世界.
  •     我们不能原谅他人的最大障碍,就是来自于内心的恐惧,而攻击他人的行为,也是源自于我们处于恐惧的自我防卫。而每一个攻击,其实都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呼求——最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呼求爱,都希望被爱。
      
      当我们能够看见,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内在,外在的人、事、物,只是来提醒我们、指引我们转向内在,疗愈内在伤痛的助缘,那么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去宽恕的了。因为我们不曾失去,也不曾被伤害,而且这一切,都只是源自于一个美丽的误会:我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百害不侵的——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质。
      
      其实,生活既非祝福你,也非惩罚你,它只是与你合作共事,促使你早日觉醒于自己的本来真相。生活是你的导师,它不断给你回馈、给你修正的机会,只是你不去听而已。
      
  •     看介绍应该是本好书。马上下载了来看。结果。。。。
      宽恕了我的失望之情之后,剩下的读后感是:
      1、宗教气氛太浓,在西方大概响应的人很多,但是我连旧约都没看过,再看典故,真是一头雾水。
      2、翻译好的中文版语言很绕口,满屏都是“你”,“我”,真不知道你是谁,我是谁。
      3、说教意味太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倒是《心灵鸡汤》的一个反面,都没怎么看到例子,从一节翻到下一节,就是稍有不同的东西,拼命的在那里说啊说!
      
  •      真如一些人所言,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处于迷茫困惑的时期,但也要感谢这本书,让我不断有所思所想,渐渐处于一种平静愉悦的精神状态。
      
       这是一本适合放在枕边的书,随手翻至哪页都可以继续读下去。至于文中提到的多少种要诀方法一条没有记住。这不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而我需要的也不是一本工具书。现代人可能已经习惯了阅读说明书,做事情前喜欢去找找步骤、攻略,以求能够快速明了的知道如何达到目的。
      
       关于心灵滋养这件事情,是件私人的事情。一段文字,一件事,一个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阅读一本书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反映。我想,这就是每个人修习的课程各不相同的缘故。从我的体会来看,这是本枕边书:)
      
      
  •     书翻译的比较文艺,实操性不是很强。主要是让我们学着去改变自己的观念吧。
      
      但是很认同书中的主要观点,那就是宽恕也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操练的功课。宽恕得越多,就能感受到更多的爱。
  •     在宽恕别人之前,要先宽恕自己。在爱别人之前,或是要别人爱你之前,必须先要爱自己。  宽恕是一种美德!
  •     传统所谓“慈爱”与“敬爱”,都是有等差的爱,其中充斥着等级意识、功利意识,却偏偏没有人格意识、尊严意识,与真正的“爱”毫无关系。中国式的爱根本就不保护个人,而只保护等级,也不关心个人,而只关心人的等级。中国的群体不是由契约关系构成,而是由血缘关系构成。但是从血缘出发的爱必然导致爱有等差,必然导致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而爱的逐渐递减以至于无。所以平等、自由的大同、大爱、博爱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何况终极关怀已经被儒家内化于心而成为道德自觉,因此也已经被扭曲为现实关怀,而没有任何的“终极”可言了。价值之源也只是来自此岸的现实关怀,而非来自彼岸的终极关怀。关注的只是身体而非灵魂,有自然生命但是没有神圣生命,有人伦但是没有人,有人品但是没有人性,有解脱但是没有救赎,有婚姻但是没有爱情,有卑贱意识但是没有高尚意识,有忧世但是没有忧生,有使命但是没有尊严,有“通古今之变”但是没有“究天人之际”,有怀才不遇但是没有旷野呼告,有人生的法庭但是没有灵魂的法庭,有对于社会叩问但是没有对于灵魂的叩问,有桃花源但是没有客西马尼园,有孤胆英雄但是没有孤心英雄,有后门意识但是没有公民意识。
      
      西方意义上的宽恕在中国并未出现。宽恕可以宽恕者,这是党同,同时绝对不宽恕不可宽恕者,这是伐异。至于施仁政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种手腕,不但收放自如,而且并非出自原谅,而是出于恩赐。不可宽恕者必须首先认罪,从而将宽恕者与不可宽恕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为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宽恕也就为赦免所僭代。不存在共同责任,只存在道德责任。既然人性本善,只要坚守和养护就自然可以成圣;倘若由于未能坚守和养护而堕落成为坏人,那也咎由自取,根本不值得同情,而只值得横眉冷对、千夫所指。仇恨的种子因此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透过种种激动人心的理由,不难看到背后作为根源的仇恨。甚至以仇恨立国,仇恨始终主宰着我们民族。既然无法通过施爱来肯定自己,无法以存在的方式来肯定自己,就必然通过作恶来肯定自己,通过非存在的方式来肯定自己,并且寻求一种满足。殊不知仇恨不是天使的声音,而是魔鬼的咒语。很少有人会认真反省将仇恨当做精神支柱与生存原动力的人生是否太阴暗、太恐怖。对于仇恨的选择竟然成为为某种崇高理想而献身的高尚行为,而仇恨的毒素却足以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吞噬殆尽。
      
      原罪的意识,就是人自身的绝对权利、绝对尊严和绝对责任的意识,自由意志的可以为善为恶的必然要求在逻辑上已经必然导致信仰维度的存在,因为生命的有限而向往精神的无限、因为肉身的局限而追求灵魂的超越。信仰维度的存在是自由意志由恶向善的根本保证。痛苦并非追求信仰维度的理由,人先行地皈依信仰维度,才是无悔地承受痛苦的理由。只有从信仰维度出发,灵魂的受苦才是有意义的,自我审判的绝望就是一个针对绝对责任的基本假设。不是自渡,而是救渡,由他力来救赎。不是自性解放的理性超越方式,而是他性拯救的神性超越方式。全部人类历史因此而被看做赎罪史、救赎史。性恶不仅设定了历史的开端,而且指出了终结历史的希望。性恶之为性恶,并非来自人性的堕落,而是来自人性对于神性的悖离,那么人们就没有任何理由问心无愧地面对一切罪恶与痛苦。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为善,但是更有可能为恶,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主动地忏悔自己,而且每个人对别人犯下的错误都应该有悲悯之心。爱不是自性的同情,而是神性的悲情,爱的种子因此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按照世俗的理解,爱是一种牺牲,因此是有条件的,时刻期望着回报的,爱成为满足自我的借口,对方则成为满足自己的工具。被爱和满足才是真实的动机。被呵护被怜惜被疼爱被崇拜则是爱之为爱的动力。然而宽恕所立足的爱却是爱的选择。它完全是自我的一种需要,是无条件的,也无需回报。爱是永恒的祈望。
      
      西方文化传统下的宽恕并非一种形而下的伦理纲常的处理法则,而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自由的神圣维度。宽恕之为宽恕,奉行的完全是无条件的原则与不对等的态度。友人与敌人都被还原成人,这是无条件的原则;不对等的态度则是将人的眼光转换成神的眼光。德里达一再强调,如果人们只准备去宽恕那些可以宽恕的事,宽恕这一思想本身就是消失了,宽恕面对的必须是“不可能的可能性”,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宽恕。我是如此地罪孽深重,但是无限者都宽恕了我,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宽恕他人的罪孽深重?必须在谴责中蕴含悲悯,在控诉时共同忏悔。
      
      在中国的宽恕中尽管有同情,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但是却没有爱。动辄拒绝、动辄说不、置身道德高地、自我美化自我颂扬,沾沾自喜于从未同流合污,以红莲出水玉树临风自居,即使闯了祸也是好心办坏事,即使失败也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每次灾难过后,所有人的结论都是:我们太好了,他们太坏了,是“他们世风日下”。除了怨天尤人,除了没完没了地彼此控诉,就是人人都在批判别人中开脱自己的罪责,并强化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但却从未意识到罪恶并不端坐于我们对面,而是狞笑于我们内心。有人感叹我们这个民族拥有那么多的罪恶,却从来没有罪恶感。善恶被绝对分开,善被留给自己,恶被推给他人,他人成为自身罪恶的替罪羊。恶人成为历史的罪人,并且必须为历史承担责任,好人则有权对恶人全面专政,并且可以“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人们相信只要惩罚了恶人罪恶就会远离我们,然而偏偏事与愿违,罪恶最终竟然愈演愈烈,甚至几乎无处不在。
      
      我们这个民族,无坚信,无持操;中国这个国度,是一个无爱的国度,中国这个社会,是一个无爱的人间。既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爱的对象。不仅婚前无爱,婚后也失爱,两个人之间成了永恒的战争。一个没有爱、无所爱、也没有爱的能力的人是永远与未来绝缘的。中国已成死水,而且这死水只有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变腐变臭,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久浴其中而不觉其腐臭,不醒悟、不谢罪,而且还摆出道理来掩饰是非,把自己的过错加以隐瞒并摆出一副绝对正确的面孔。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真的人”。而且,心灵的黑暗也并非20世纪的困境,而是中国有史以来的常态。自以为改变了自己对于外在世界的感觉就是改变了世界。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剧,或者说瞒和骗就是中国人的悲剧。人们只爱得势者,失势者他们是不爱的。人们只爱强者,弱者他们是不爱的。作为弱者还可以笑话另外一个更弱者。中国有史以来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剿灭叛徒和异端,并且尽说假话,你咬我一口也就算了,还给我讲道理,讲为什么咬你?意义何在?还要给我讲讲三从四德,然后再咬。长城成为了长墙。
      
      需要思索的不是别人的黑暗,不是天下的黑暗,而是自己心中的黑暗。美学的问题也应该是个人的,而不应该是群体的。它关注的不是法律责任,而是良知责任;不是认不认罪,而是无罪之罪与共同犯罪;不是是非、善恶的讨论,而是心灵的展现;不是理性审判或者扬善惩恶,而是人性状态;不是寻找替罪羊或凶手,而是一切都与我相关的灵魂不安。从而把人性带到良知的面前,让良知去审视,做自我审判。现实的拯救在哪里迷失了,人性在哪里迷失了,生活是否还有另外的可能,我们把什么最重要的东西遗忘了,现实的一切是否是人类最想得到的?启蒙之为启蒙,重要的是启自己之蒙,而不是启他人之蒙。面对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
      
      对于铁屋子的比喻,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永远过不了的一个坎。鲁迅提供了一个东方文化的、没有信仰的思想家的理解,鲁迅关心的问题是,我醒了以后怎么出去。其实我们要问的问题不应该是我们怎么出去,而是我们怎么进去的?这个心灵的黑暗是我们自己把它造成的,是因为没有与爱同在,才有了黑暗的铁屋子。如果自己不去造,也就是走出来了。鲁迅从来没有想到这个角度,因为他从来就站在铁屋子之外,他没有想到我也是造铁屋子的人。如果自己先拯救自己,所有的人都先拯救自己,所有的人都有了爱心,那铁屋子还有吗?真正的问题是怎么进去的,而不是怎么出来。嘲笑而非悲悯,是鲁迅的失败之所在。由于仇恨,所谓爱也不过是朝对手打去的一张牌,而不是一种终极关怀。仇恨实在是一件非常危险的武器,当然可以用它来伤人,但是最终却肯定会更大地伤己。他只顾趴在战壕里向无处不在的敌人猛烈开火,并且相信自己找到了摆脱内心矛盾的途径。但我们不能不问,同样面对国家兴亡、制度更替,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就没有错过对人生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契机?为什么就没有把书斋改成堡垒,而且趴在堡垒里面向无处不在的敌人猛烈开火?
      
      鲁迅只意识到了无缘无故的恨,无缘无故的苦难,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无缘无故的爱。他的爱是有缘有故的,有缘有故就是有条件的,而一切有条件的爱都是恨的根源,人类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认识到了爱是超越一切的,当哪个民族意识到了爱的力量的时候,哪个民族实际也就不可战胜了。因为它在精神上有这样一个最伟大的发现。按照世俗的理解,爱是一种牺牲,因此是有条件的。也因此,这种爱肯定是要回报的。在中国,关键是讲条件,而爱是永远不能讲条件的。什么比爱更重要呢?条件!他值得你爱,他爱你了,然后你才想着要爱他。我们还没有这样一种成熟的观念,那就是爱是我的选择,我要爱,我不管对方是不是回报我。爱不是因为你爱我我才爱你,而是因为我爱你,是因为我的人性舒展的需要。这种观念我们还没有,也因此,条件的转变偏偏会导致爱的消亡和恨的诞生,因为条件转变以后,爱也就转变了。爱不是一种刺激反应,而是一种内在需要,如果你相信人是高于其他的动物的,如果你相信人的可贵就在于能够做到他希望做到的那些美好的一切,那你就要相信爱的力量。你就是因为爱这个世界,你才要如何如何,这个世界给不给你回报,根本无所谓!这才是爱。有了惧怕,就没有爱。里尔克说:也许一切恐怖的事物在最深处是无助的,向我们要求救助。
      
      中国人怎么说呢?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西方人怎么说呢,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这就是爱,这种爱实在是太隆重了,它需要非常高贵的出场,但它又是最重要的人性的尺度。它在最不高贵的世界上,实现了最高贵的使命。没有什么比它更能彰显人之为人的根本力量了。爱就是爱,爱不需要理由,爱既不需要“缘”也不需要“故”。因为它并不跟黑暗对等。它在黑暗之上,而且正因为此,它才能战胜黑暗。爱的力量不表现在一人一事,或者说是一国一地,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表现在人类最终会胜利。它表现在人类最终是必然会取胜的。我们中国人总要给爱找一个理由,因为我们中国人总是生活在一种不安全的环境里,我们有一种惧怕。如果没有这种惧怕,如果你坚信爱是最终要胜利的,那你就完全可以先放手。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不流血的方式去推动历史的进步呢?那就是爱的方式。
      
      人类只有靠爱才能存在。爱给人类以存在的力量。因为人类置身于一个多元开放的环境中,他永远不可能平安无事,他永远会处在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挫折当中,这个时候,人可能会丧失信心,可能会和黑暗同流合污,或者会过于急躁,但爱却是战无不胜的,其他的东西全若尘土,只有爱是最伟大的,爱里没有惧怕。古希腊很伟大,但是古罗马出来以后,把古希腊文明整个地埋葬掉了,然后西方用一千年去反省,为什么会犯下这么大的罪恶?最后找到了爱的武器。一千年以后,你看看西方在大步如飞,把我们甩了有多远?
      
      爱是什么都不承诺的,它只给你一个方向,一个道路,但方向和道路就是一切。你可能走得慢一点,但那有什么呢?我们最大的不足就是每一个人都拿自己的生命来衡量历史。人之间很残忍的争斗状态,其实只要有一个人先放手,那人们就都有可能从这个链条里解脱出来。问题是谁都不肯先放手,为什么就不能转过身去面对爱,去面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明明黑暗是不可战胜的,却要以写作去和黑暗赌博,赌爱存在,赌光明在前。黑暗确实不可战胜,但是我坚信——光明在前。所以我转过身去,与光明同在。在这个意义上,我就表示了黑暗的可以战胜。一条通向灵魂炼狱同时又重新发现未来的道路得以铺展开来,真正的灵魂深度、真正的人性深度开始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在革命的审判之上,还有爱的审判。大炮的声音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只有文学的声音才能解决人类灵魂的问题。
      
      “人类存在的全部法则,仅仅在于人要永远能够拜倒在一个无限伟大的事物面前。倘若人们被夺去了无限伟大的事物,他们就活不下去,而将在绝望中死去。不朽与无限对于人来说,正如他居住的那个小小的星球一样不可或缺。一定有某种比火刑,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吃人恶习更为强大的东西,一定有一种思想比一切灾难、荒歉、酷刑、瘟疫、麻风病更强大,比整个地狱之苦更厉害,要是没有这种把众人黏合在一起、给心灵指路、使生命之源更丰美的思想,人们就不可能禁受住地狱之苦的煎熬啊!在我们这个万恶丛生和铁路纵横的时代,你们能给我拿出什么东西能跟那种力量抗衡呢?这种全世界的命运不是用剑去获得的,而是用博爱的力量。爱是无价之宝,可以赎回全世界的一切,不仅能清偿你的罪孽,同样也能清偿别人的罪孽。”爱完全是来自于自我的需要,而不是来自对象的黑暗与残酷。绝望之走向虚无,恰恰是出于心灵中爱的缺失,也恰恰出于心灵的软弱。而对于爱的固守则必然出之于心灵的强大。借用弗洛姆的话,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有些人却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这是一种幻想之爱和放大了的自我之爱。“如果人们的恶行使你悲愤得无法克制,甚至产生了想要报复恶作剧者的想法,那么你应该千万对这种情感保持恐惧。”因为恶是无法通过反抗来消解的,倘若一意孤行,就必然会为善而作恶,必然会恶上加恶。“没有一种社会制度能避免恶,因为人的心灵不会改变,不合理和罪恶源自人的心灵本身。”把人间建成天堂的努力所导致的,只有一种结果,就是把人间变成地狱。在杀人之前,必须先在心中杀死自己;在杀人之后,也势必杀死了与所有亲人之间的爱意。
      
      “看见人们作孽的时候,常会十分困惑,心里自问‘用强力加以制服呢?还是用温和的爱?’你应该永远决定:用温和谦逊的爱。温和的爱是一种可畏的力量,比一切都更为强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它相比。这种爱是最有感染力的、最可怖的、最有力的,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力量都难以攻克的。”爱唤醒了我们身上最温柔、最宽容、最善良、最纯洁、最灿烂、最坚强的部分,即使我们对于整个世界已经绝望,但是只要与爱同在,我们就有了继续活下去、存在下去的勇气,正如英国诗人Keats的诗句所说:“世界是造就灵魂的峡谷”。一个好的世界,不是一个舒适的安乐窝,而是一个铸造爱心美魂的场所。实在无法设想,世上没有痛苦,竟会有爱;没有绝望,竟会有信仰。面对生命就是面对地狱,体验生命就是体验黑暗。正是由于生命的虚妄,才会有对于生命的挚爱。爱是人类在意识到自身有限性之后才会拥有的能力。洞悉了人是如何的可悲、如何的可怜,洞悉了自身的缺陷和悲剧意味,爱才会油然而生。它着眼于一个绝对高于自身的存在,在没有出路中寻找出路。它不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是看清人性本身的有限,坚信通过自己有限的力量无法获救,从而为精神的沉沦呼告,为困窘的灵魂找寻出路,并且向人之外去寻找拯救。而我们存在的全部理由,无非也就是:为爱作证。信仰与爱,就是我们真正值得为之生、为之死、为之受难的所在,劈骨为柴、燃心为炬,去为爱作证。生命之树因此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自多本书)
  •     如若不是某些道理可能正确,真想给一星,花不到40分钟扫完。
      也就前沿仔细看了下,觉着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确是因为“恐惧”。
      其他,再无收获,浪费时间。当然,其讲的道理可能是对的。
      之前读任何书基本是逐字逐句读的,但从译者写的前沿开始,感觉其文学修养有待提高,翻译之生硬实在无法激发阅读之兴趣。不知道原书如何,但至少是缺乏事例的,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
      
  •     北方漫天冰雪,电视屏幕呈现出来的别无冬日的浪漫,却见平常生计的破败景像,而南方的冬天,则阴冷得像得了抑郁症的病人,偶尔的阳光,就叫人畅快地如喝下了热汤。院子的榕树掉了一地的叶子,可依然繁枝叶茂,不过是正常的代谢罢了,打扫院子的阿姨边拢聚着地上的枯叶,边笑呵呵地念叨,叶子掉得可厉害咧,一天扫两次也还扫不完。
      
      脸上并没有抱怨的成份,怕就是宽容地对待了这些秋去冬来的轮回。其实不一定要打扫啊,叶子厚厚地铺满一地也特别舒服的。我接了这么一句。呵呵。朝我笑了一笑,没其他的话,继续认真地扫着地上的落叶。我才明白到,眼下是她的工作嘛,不可为了什么情趣氛围而乱了规矩。她没明说,我就当作是宽待了我那不识场合的念头了。
      
      今天谈到“宽恕”,实际上这个词语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中文里,宽恕仿佛是要搁在一高一矮的位置上去说,你做错了事,我宽恕你,我冒犯了你,请你宽恕。事情来得很严重。所以,我们一般转换着使用,“宽容”、“原谅”等等。而我,喜欢用这么一个词——释然。
      
      榕树释然着落叶对自己的出离,我们也要释然那些让我们产生痛感的人或事。就像叶子落在泥土里,又成为滋养根木的肥料那般,所有人事的来来去去,也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充满营养的肥料,以便让我们成长得更加的茁壮。你唯有如此,具备大树的潜质,才能让生命风华叶茂,我们都不想戴着脚镣往前跑,那就抖掉那些已经枯萎的叶子吧。
      
      你需要释然的部分,除了那些人和事,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的释然。这是《宽恕就是爱》的核心。释然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你是完美的;释然自己的过失——因为事情本来是那样的;释然自己的无能为力——因为你总会达成,只是还未意识到那股力量的强大。等等的释然,均是来源于我们的内在,我们必须搞定自己先,如果我不欠我,那我也不将欠你,你亦不会欠我。
      
      “在痛苦里,我找到了宽恕。在痛苦里,我找到了神的爱。”
      
      神的爱,就是无私的爱、无条件的爱、大爱。这也就是,你完全地宽恕,你就能完全地爱。痛苦,是因为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来说,那是个常态,无论你在世俗世界中有多成功,痛苦和影子都会跟随着你。也因此,我们只能立足于心,从常态中去寻找宽恕、寻找全然的爱,你明了了这些,你也了解心的常态是什么,情绪、习性。生活的常态是什么,饱暖安寝。
      
      《宽恕就是爱》来自两本书的合集——《宽恕十二招》与《无条件的爱》,而这,又是来源对《奇迹课程》的理解。我们都很渴望奇迹,现在我们开始知道奇迹其实不偏不倚地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意识当中。而我们的意识并不复杂,“确切地说,我们总共只有三种意识形态:一种是爱,它是永恒且无条件的;另一种是恐惧,它是短暂且有条件的;最后一种是宽恕,他是由恐惧的幻象迈向爱之实相的桥梁”。
      
      亲爱的人儿,如果你正走向释然或宽恕,记住,千万别让这座桥梁断塌了。
      
  •   “当我们能了解一个病态而饱受折磨的心是如何形成,并且知道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作的,就比较能够理解并宽恕世界上众多的马克·查普曼。”
  •   恩,迷茫的时候书籍可以是很好的导师。
  •   太深刻了。需要细细的读。
  •   啊,不是这本书里的。。。
  •   是说读你的文章哦
  •   感觉书里说的大部分很有道理,不过还有些不通透的地方。看看埃克哈特的《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当下的力量》吧。或许你会从其中找到更加透彻的答案。也可以看看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爱是人本体的一部分,一个真正的人本身心中就会充满了真爱的,它就像太阳本来就是发光的一样。
  •   呵呵,我严重的不同意你的说法,这是我认为这是译的最好的,请问你看过原文么?你从哪儿里来的这个评论,呵呵,请您好好的修炼吧!!!
  •   发现这本书的评分比我说的那本高不少,但是正如这本书的书名《宽恕就是爱》,如果您认为这本书大有裨益,那么我想您会宽容我的评论;如果您还是很气愤,那么您可以继续读书,修炼到《宽恕就是爱》的境界,也可以尝试读读其他的书;
    PS:我不怎么喜欢修炼这词儿,我觉着个人的修养是靠日常的小事儿所形成的习惯慢慢提升的,太刻意的行为,尽管效果可能很好,但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