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化资本的利用-兼论国家信用的运用之道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吴方伟  页数:230  

内容概要

改革开放30年,成就斐然,但面对各类资本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疑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将驶向何方?大量利用资本有利于“最低纲领”的实现,但能否与“最高纲领”的目标相衔接?对马克思“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的论断应如何理解?利用资本与消灭资本怎样才能辩证统一,利用资本主要是利用什么样的资本,如何利用?在此背景下,本书从现实出发,对马克思“过渡理论”、“利用资本理论”正本溯源,初步论述了“社会化资本”理论,提出了集中和运用社会化资本的相关政策建议。在作者看来,“社会化资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政治上的过渡”与经济上的过渡和谐匹配的重要物质力量,是“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的重要手段。作为这一领域的破题之作,本书思维辩证,风格平实,是一部充满思想活力的作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资本在实现“过渡”中的作用——一条耐人寻味的思想脉络  第一节  过渡问题的提出    一、资本:一个历史范畴的形成与归宿    二、“过渡”不可回避    三、“过渡”思想是发展的  第二节  经济上的过渡理论:资本必须为我所用    一、资本与资本社会化的革命性作用    二、信用制度是实现资本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杠杆    三、资本扬弃:以资本社会化为基础的资本消亡之道  第三节  马克思去世后资本社会化的新发展及启示    一、资本社会化的进程仍在推进    二、资本扬弃又有进展,但仍囿于资本主义体系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化资本的基本观点    一、问题的提出    二、社会化资本的形成    三、发展和利用社会化资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第二章  “过渡阶段”的历史坐标及社会主义观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一、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    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定义  第二节  对马克思原意的进一步解析和理解    一、关于“过渡阶段”的历史跨度    二、“政治上的过渡”、“经济上的过渡’’以及“自觉过渡”    三、关于物质力量问题  第三节  列宁对马克思过渡理论的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    一、关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    二、列宁破了两种“过渡”结合之题  第四节  “社会主义观”的曲折发展与误区    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观点的由来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发展  第五节  关于利用资本消灭资本与和谐过渡    一、利用资本、特别是社会化资本来消灭资本    二、和谐过渡的着力点    三、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并存第三章  资本的二重性、二重作用和二重法权结构  第一节  关于资本二重性的辨析    一、资本具有物质自然属性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双重属性    二、“资本社会生产关系二重说”是错误的    三、正确理解资本二重性的意义  第二节  过渡阶段资本对于生产力的双重作用    一、资本对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既解放,又排斥    二、资本对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对象——自然资源既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但又存在难以遏制的浪费和破坏的冲动    三、资本对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内部平衡既可能起自动调节作用,又可能是平衡的破坏者  第三节  社会化资本的二重法权结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资本的社会性与社会化资本    三、股份资本的二重法权结构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第四章  过渡阶段国家关于资本的职能  第一节  资本的自我调节与国家干预    一、国家干预的必然性    二、国家干预的基本方式和目的、任务  第二节  国家在干预资本形成中的双重角色    一、上层建筑的调节作用    二、中国资本形成需要总资本家运作社会化资本    三、总资本家的使命、宗旨、原则  第三节  国家信用:社会化资本的主要集中手段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发行信用    三、财政信用    四、政策性银行信用    五、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理解国家信用第五章  发行信用与社会化资本的利用  第一节  发行信用规模对资本形成的影响    一、发行信用的适度规模对资本形成十分重要    二、有关货币供应量的实证分析    三、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发行信用被动膨胀分析    一、我国基础货币构成的结构变化    二、发行信用的被动性膨胀    三、扭转货币政策的被动需要资本促进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包袱”与“资源”的辩证及社会化资本的利用    一、外汇储备剩余的度量    二、外储剩余作为社会化资本的运作策略选择第六章  财政信用集中的社会化资本的运作之道    第一节  两种意见殊途同归    一、关于国债利弊的认识演变    二、国债利弊论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  “挤出效应”与“带动效应”    一、国债挤出效应    二、国债带动效应  第三节  资本趋利性分析及国债资金使用    一、资本风险度的衡量    二、利润—风险的组合分析与资本选择  第四节  国债资金应成为“正外部性资本”    一、正外部性资本的含义    二、正外部性产业的选择    三、对近年来国债资金投向的基本评价  第五节  关于财政信用规模的数量界限的辩证思考    一、国债规模的指标分析    二、国债规模的动态分析  第六节  国家信用在构造资本市场基准利率中具有“公共产品”作用    一、国债在资本市场中的公共产品特性    二、纠正片面认识,发挥国债利率基准作用第七章  政策性银行信用:社会化资本不可或缺的运作平台  第一节  “政策性”与国家信甩的平衡    一、“政策性——国家信用”平衡问题    二、国家开发银行对新的平衡模式的探索  第二节  从社会化资本的运作需要考虑政策性银行改革    一、关于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方向    二、几个需略微论及的具体问题  第三节  利用政策性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思维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二、贷款的分类指导问题    三、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控制贷款风险思路的拓宽结束语  旗帜鲜明地把利用社会化资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国策”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资本在实现“过渡”中的作用——一条耐人寻味的思想脉络  第一节 过渡问题的提出  一、资本:一个历史范畴的形成与归宿  必须指出,资本并不创造价值,是劳动在创造价值。“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自己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这些以资本面目出现的死劳动正是先前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也就是说它们同样是由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活劳动的作用,资本本身保值和增值都无法实现。而参与生产过程的死劳动,其作为资本的作用在于中介和载体。换句话说,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资本的职能主要是将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一同进入生产过程,并充当取得剩余价值的权利。  资本的性质决定了它对利润的无限制的追求,以最少的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成为资本的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资本必然有扩大对劳动的剥削的要求,从而内在地发展这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但另一方面,“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并且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的一切时期”。因此资本具有两面性,既有肮脏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  正因为此,马克思在深刻分析了资本产生发展的历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得出资本作为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和获取剩余价值的权利,必然连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最终消亡的结论,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资本是无法摆脱最终消亡的命运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社会化资本的利用-兼论国家信用的运用之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