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理论的局限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林光彬  页数:280  

内容概要

  在发展中国家,私有化、自由化、全球化理论指导下的改革不仅没有产生高效的经济体系,而且造成了一系列经济与金融危机、失业增加、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对立情绪增长等危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因此,对30年来私有化浪潮背后的理论支持与意识形态进行系统分析,越来越有必要,时机也基本成熟。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私有化理论并在现实中形成影响。思想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一些人传播符合少数人利益的思想观念,想把我们的发展引向错误的轨道;一些人制造各种时髦的理论说法,千方百计侵吞大众财产;一些人不顾国情,不顾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主张快速大规模私有化。因此,对一些时髦的奇谈怪论,对一些流行的说法,对一些割裂历史的认识,十分有必要做一些冷静的分析,甄别出错误的与正确的原则,指出流行信念的谬论,传播正确的理论和原则,这对于我们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显得尤其必要,而且迫切。  鸦片战争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先后学英国,学德国,学日本,学苏联,学美国。人们在老师面前总是忘了“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这样简单的事实,绝大多数人不敢也不愿意怀疑理论是否真的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是否具有局限性。因此,对私有化理论的批判性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然而,私有化理论不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活、就业和福利水平,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国家民族的未来走向,所以,我们需要用冷静的态度来对待、来研究。  21世纪前半期是中华民族在和平发展中重新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民族要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坚守那些自主性?我们要向哪个方向发展?走民主和谐发展之路,还是退回到两极分化的老路上?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凡是关心国家命运和发展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私有化对国家发展前途的影响。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言1.1 私有化及其理论在当代的影响1.2 私有化概念的界定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章 人性利己论2.1 亚当·斯密的人性利己论与私有化必要说2.2 人性的黄金定律与私有化2.3 评论:所有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现实社会经济生活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第3章 自由市场论3.1 “看不见的手”原理与个人主义效率观3.2 萨伊和穆勒对斯密思想的发展3.3 “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新古典版3.4 哈耶克与“扩展秩序”理论3.5 评论:“看得见的手”越来越成为有组织社会的主要特征第4章 个人主义方法论4.1 科学研究的主观主义4.2 个人主义方法论4.3 评论:社会是有机的整体,个体理性在集体理性约束下的行为第5章 私有产权高效论5.1 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必要条件论5.2 科斯定理与交易费用视角下的私有产权高效论5.3 德姆塞茨与收益一成本视角下的私有产权高效论5.4 其他有代表性的理论5.5 评论1:私有制不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必要条件5.6 评论2:私有产权不是经济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第6章 政府失灵论6.1 米塞斯与哈耶克:计划经济的协调困难与《通往奴役之路》6.2 弗里德曼对福利国家政策低效的剖析6.3 公共选择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对政府失灵的分析6.4 评论:从不完美的市场到有缺陷的国家第7章 私有化政策建议及其局限性7.1 弗里德曼的私有化主张7.2 “华盛顿共识”7.3 “休克疗法”与深度私有化7.4 评论:私有化的“社会工程学”与“华盛顿共识”的终结7.5 “后华盛顿共识”与“演进一制度观”第8章 三种类型国家私有化的实践8.1 发达国家私有化的实践8.2 发展中国家的私有化8.3 转型国家的私有化8.4 三种类型私有化的政治经济学比较与评价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导言  1.1 私有化及其理论在当代的影响  私有化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英国撒切尔夫人1979年执政开始到2008年,私有化持续了近30年,先后有130多个国家加入到私有化的浪潮当中,尤其是原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意义最为突出。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福利国家的私营化标志着100多年来集体主义的逆转。”  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私有化浪潮,不仅作为一种思潮、一种理论,而且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一种政策,影响了全世界的经济结构变化。它是一次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也是一次空前规模的利益再分配;它既是一种政治与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法律与社会现象。尤其是,私有化与自由化、全球化相呼应。通过“八国集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世界范围强力推广,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影响。据统计,从1990-2005年,世界银行帮助了80多个国家的私有化进程。他们一度将私有化、自由化视作问题的唯一解决之道,将财政金融援助与私有化捆绑在一起,阻止人们去认真权衡替代性改革,使无论经济转型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利益不断流失,社会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成千万上亿的人丧失谋生手段而跌回到赤贫社会。极端私有化对民主和谐的威胁也越来越突出,它削弱民主治理的基础。尤其是权贵式的私有化、企业领导和资本家合谋的私有化以及渐进式的偷窃全民财产的私有化,不仅其行径与方式完全是非法的,而且是一种非正当渠道的暴富,这种暴富可能把发展的路径引向危险甚至邪恶的途径,给社会的稳定埋下随时可能爆发动荡的种子。因此,私有化不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活、就业和福利水平,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国家民族的未来走向。所以,我们需要用冷静的态度来研究。私有化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人们如何重新看待所有制、产权、企业组织、市场经济与国家的本质带来了深刻而值得汲取的经验认识。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上,私有化使人们把研究的焦点从标准的价格与货币理论转向对产权结构、企业组织与制度环境的关注。  在国际经济学界,有关私有化的理论形形色色,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的理论:  第一种是从所谓“人性利己论和人性的黄金定律”出发,认为私有制是对人本质的承认和肯定,公有制是对人本质的否定,公有制无法唤起人类个体成员追求财产的有效占有和积累增强的内在动力,只有私有制才能启动个人利己的动机,促进社会历史发展。国有企业的主要困难是:使用不是自己的钱不会像使用自己的那样小心谨慎。因为人性的这个黄金定律,与私企相比,国企的成本较高,或同样成本,产出的物品或服务较差。有的还认为“国家或政府机构以及它们任命的经理永远不能像私人所有者那样关心资产增值,这是过去所有折中改革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是从自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出发,认为计划经济不仅效率低,而且是对人类自由的钳制,是一条走向奴役的道路;而私有经济不仅效率高,而且是对人类自由的肯定和释放,是一条通往自由与繁荣的道路,因此,国有经济必须私有化。  第三种是从个人主义信仰和立场出发,通过个人主义方法论的逻辑分析,演绎出个人主义效率观与所有权个人主义思想,认为权利总是个人的权利,所有权都应该是私有的。  第四种是从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出发,认为产权归大家所有,实际上就等于没有人拥有产权,产权关系不清晰,资源配置就会失当,交易费用就会很高,经济就会没有效率;认为如果最终的所有者不是私人产权,则无法克服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道德风险,必然是无效率的企业。在转型国家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上,他们宣称,除非尽快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开始私有化,想在经济中取得显著的效果改进是不可能的;除非迅速完成私有化,否则,企业经理将侵吞他们所管理的企业的资产。因此,他们主张国家所有制必须彻底私有化,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国有资产私有化,除了把产权从国家转移到“真正有血有肉的私人”手中,他们拒绝一切其他的企业改革。  第五种是从政府失灵论、垄断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出发,认为政府本身有不可克服的致命缺陷,政府失灵的后果比市场失灵更严重,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在于通过市场自身或产权明晰等措施来予以完善,政府干预只能适得其反;政府凭借垄断地位经营企业,必然无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导致腐败丛生和经济低效;国有经济的软预算约束与国有经济的多级代理链条产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高昂的代理本、约束成本和信息成本以及监督激励机制的弱化和无法避免的内部人控制,必然导致国有经济的低效率,使国有企业在市场中无法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因此,私有化和市场化是最佳的经济政策。  总之,西方经济学把经济人假设和私有制作为既定研究前提,认为,国有企业是暂时性的历史产物,是政府主观臆断的结果,由于它的所有权非人格化特征和非效率特征,与企业的效率规则不一致,最终的命运是被私有化。因此,绝大部分西方经济学者把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的目标确定为或者隐含的认为是财产私有制的确立。他们的分歧只是在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方法、途径、时间、速度、顺序、策略上观点不同而已。对于上述私有化理论,我们要问:他们的认识和结论有没有科学依据?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说明的重大理论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私有化被当作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意识形态和利益权衡曾一度遮蔽了私有化带来的问题和具有明显局限性的私有化经济理论。私有化论者一般都秉持个人主义的两条信仰,一是权力总是个人的权利,二是所有权都是私有的。他们从私有制出发,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必要条件,离开了私有制,市场经济根本就建立不起来,或者说没有私有制就没有市场机制,市场经济只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才得以存在。对于私有制与竞争机制、经济效率的关系,私有化理论都假定“私有制是竞争制度的前提之一”,“私有制高效、公有制低效”,因此,必须“以私有制代替公有制”。那么,我们要问:究竟什么是市场经济的所有制与企业组织基础?什么是构成竞争制度的前提条件?什么是经济效率的制度基础?企业效率高低的关键是什么?所有制、产权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所有权变化在什么条件下能提高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仅仅改变所有权本身能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搞清楚这些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对私有化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指出其局限所在,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笔者希望对这一课题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1.2 私有化概念的界定  关于私有化的含义,一直有不同的理解。狭义的私有化是指所有权的私有化;而广义的私有化不仅包括所有权的私有化,而且包括经营权的私人化与经营方式的改变。斯蒂夫·H·汉克将私有化定义为资产或服务功能从公有制到私人拥有或控制的转移。因此,它包括了从出售国有企业到公共事业出包给私人承包者等一系列做法。私有化网站也采用汉克的定义,并且指出私有化一词始造于1948年,经济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使用后方才普及。  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对私有化又有不同的界定,但基本上属于狭义或广义范围。在英国,私有化是指非国有化,即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转移到私人手中。英国的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将50%以上的股权出让给私人投资者称为“私有化”。在美国,除所有权的转移外,还把一些诸如特许经营、放松政府管制、强化市场竞争等行为也归人私有化的范畴。在俄罗斯,1997年的《俄罗斯联邦国家资产私有化和市政资产私有化原则法》中规定:“对于本联邦法律的目标来说,国有资产和市政资产的私有化,应理解为把属于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主体或市政机构所有的财产有偿转让,变为自然人和法人所有制。”陈凌、熊艳艳撰文认为,1969年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私有化”这个术语。然而关于私有化的概念,至今国内外尚未统一,根据各国相关法律、政策法规和权威辞典的解释,其内涵比较广泛。东欧中亚国家的私有化被划分为两层含义:狭义上指通过变卖将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转变为个人所有;广义上指将国有企业部分产权转让给个人、法人和非国有部门等。又根据企业所处市场竞争程度的高低,私有化可具体化为三种含义。在竞争性行业中,私有化是指将国有企业完全转变为私人所有;在垄断行业中,例如民航、电信、铁路等,私有化是指消除市场禁入、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政府逐步出让、转售一部分国有股权甚至全部股权,主动变成小股东或者全面退出;对于其他公共部门的企业,区分其垄断性部分和竞争性部分,私有化是指将企业中竞争性部分外包,允许私人部门进入公共企业。  私有化也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解释。宏观上的私有化是指由于政府关于投资和企业的政策发生变化,使私人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当政府的投资政策更多地倾向于使用私人资本时,这就是宏观意义上的私有化。宏观私有化的特征是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存量保持不变或以正常速度增长,但相对份额下降,或者说国有经济增量投资所占比例下降。微观层次的私有化,就是指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私有化。通常认为,所有权的私有化是“政治上的倒退”;经营权的私有化并不是政治上的倒退,而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国有经济的措施。  本书将在广义的内涵上使用私有化一词,既包括所有权的私有化,也包括经营权的私有化。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逻辑与事实。理论的说服力首先在于逻辑的严密性与自洽性。理论只有经受住逻辑上的不断诘难,才能成为一种学说。逻辑的力量是理论征服读者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要条件。只有当理论以事实为基础,不断经受住社会实践的连续检验后,理论才获得历史的真实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的假设、假说都取材于事实,理论的检验同样只能用事实去完成。因此,从事实出发是理论的充分条件。所以,对私有化理论局限的研究将从逻辑和事实两个方面展开。  我们把私有化理论概括为五种典型理论,即人性利己论、自由市场论、个人主义方法论、私有产权高效论、政府失灵论,其中人性利己论及其逻辑下的个人主义效率观与所有权个人主义是所有理论的基点。本书第2-第6章对私有化的五大理论依据进行了系统追溯、梳理和述评。通过分析认为,私有化的五大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片面的立论基础之上。虽然它具有片面的深刻性,为经济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材料,但它仍然是一种有局限的理论。  第一,用人性利己论解释私有制高效论是一种主观认识论。理论的正确性源于社会实践而非人性,并且人性不仅仅表现为利己的动物属性,还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私有财产、所有制、企业组织与经济效率等经济范畴是历史的、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表现,而不是人性利己逻辑的结果。就经济效率而言,它是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率,技术水平、分工专业化程度和人的知识水平等生产力因素决定经济效率的边界,权力关系、权利关系、制度设施、社会结构、管理水平等生产关系决定经济效率的实现程度。  第二,所有权个人主义思想与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面对所有制的历史演变趋势是对绝对私有制的不断扬弃,以及垄断力量的不断增强,它的理论假设与假说都经不起事实的检验。生产的社会化决定了产权的社会化。经济史的演变证实,生产越是社会化,生产资料越不能成为单独的私人所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早已不是单人业主所有制,而是现代股份公司制度;不是企业家的企业,而是一种资本的组织形式,是领取薪酬的管理人员管理的大型公司。因此,所有制和产权改革的方向只有与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相一致,才可能取得成功。  第三,私有化理论认为,自由市场是人类最好的经济秩序,它不会形成系统性失灵。而现代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研究证明,人类在自由市场下会发生系统性失灵。更重要的是,私有化经济学家开出的私有化改革方案,在拉丁美洲、东欧、独联体国家和亚洲已经活生生地发生了系统性经济与金融危机。事实上,现代市场经济的确立是市场演进和国家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市场化与政治民主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自生自发合作秩序扩展的结果。所以,自由市场只是理论上的一种美好设想,现实中谁实行谁就会遭殃。自由市场思想的致命缺陷是:它仅仅通过个人主义的窗口看世界,用信仰代替事实,更无视国家、集团组织等看得见的手在社会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因而与历史发展的事实不符。  第四,个人主义方法论颠倒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割裂个人与社会、部分与整体、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因此在逻辑上必然呈现出混乱性,在狭隘的单向度上形成一些片面的假设和假说。社会是有机的整体,个人理性在集体理性的约束下行为。20世纪后半期以来,垄断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建构主义取得主导地位,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权力结构通过组织化力量形成平衡。当代,国际经济交往仍然是国家之间集体谈判的产物。因此,个人主义方法论无法给作为整体的社会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五,产权论演绎出的私有产权高效论和各种所有制都向私有制演变论,无法获得经验的充分证明。在资源和机会稀缺的条件下,企业的本质是一种以分利为核心的经济组织(包括生产性企业和非生产性企业),而市场只是个人和组织交往的场所,比如鱼和水,运动员与竞技场。因此,不能混淆了市场和企业这两个不同层次、不同范畴的东西。企业效率是~系列因素合力形成的,是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率,它不仅取决于产权,还与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分工协作、人力资本、竞争、管理与组织创新、有效监管、市场需求、社会的民主程度等广泛的因素相关,决定企业竞争力或现实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能否适时恰当地回应外部环境提出的挑战。因此,私有制与企业效率高低没有必然联系,私有制不是企业高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私有化理论把各种可能有效率的制度化约为个人私有制,犯了化“一果多因”为“一果一因”的绝对化或以偏概全的错误。任何一种企业组织形态是不是有效率,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来检验。自从经理革命出现以后,市场经济中的大企业一般都是由对企业没有所有权的职业经理经营。把个人和合伙所有制的效率逻辑运用于分析现代有限责任公司,是混淆了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两种不同效率逻辑。  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是由一系列权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契约集合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形式构成,它既可以包括私有制企业、共有制企业、国有制企业,也可以包括其他各种形态的混合所有制组织。这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差异和分工水平的不同所决定的结果。社会有分工就必然有市场,必然离不开市场。任何所有制结构下,只要存在分工,就会最终选择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存在的前提是国家功能与集体功能的客观存在,只要国家和集体在市场经济生活中扮演必不可少的功能,就一定要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存在。因此,私有制与市场经济不是等价关系。所有制和产权是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国家与企业组织分利所采取的权利规定,是先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实践,后有所有制和产权关系。经济史的发展也证明,绝对私有制在发展中不断被扬弃,所有制的边际发展是向共有制过渡,产权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越来越社会化,这已经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第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社会客观存在的两种观象。而私有化经济学家只讲市场的优点,淡化市场的缺点,片面强调政府失灵,掩盖市场失灵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事实上,国家与市场、秩序与自由的平衡关系决定经济繁荣。私有化理论却一味单方面强调市场与自由,所以只能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在现实世界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按照强权原则、霸权思想推行其“家长式”的主张,私有化倡导者又按照“社会工程学”的方法为转型国家制定制度变迁时间表,各国的私有化又被政府官僚与利益集团所操纵。这些充满了家长式和工程式的作风,与私有化理论者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透明以及社会自发演化的思想完全是南辕北辙。因此,私有化理论与现实存在着极大的反差,在思想上呈现极大的迷惑性与误导性。  在本书第七章对私有化政策建议进行分析。私有化经济学家在经济政策上主张私有化、自由化、竞争化,效率优先,回到“自由放任的时代”,强调凡是有利于自由交换、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一切自由市场措施必将对经济有利,进而对所有人、所有国家都有利。弗里德曼等片面夸大自由市场的好处,掩盖和有意隐瞒自由市场的缺陷,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国家消极被动的适应自由市场。这种理论存在合成谬误式的明显逻辑错误,即凡是对个人自由有益的事情必然会造福于整个人类,凡是对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必然会使整个企业都受益。故意忽视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企业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更主要的是,现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哪怕信息有任何一点点的不对称,自由市场上的“看不见的手”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而现实就是——信息的传达永远不能完全的充分。也就是说,自由市场无法实现经济的有效性,经济往往不是高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私有化理论的局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