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文联  作者:梁泉//高思远|主编:白庚胜  页数:139  

前言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于本土、传统、民族,又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实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我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对中华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保护行动。由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文化艺术界的坚守与躬行,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至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体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采取了包括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对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国家遗产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国家文化遗产目录,申报成功了数十个世界遗产项目,加速了文化遗产立法的步伐。由此所引发的文化盛事不可胜数,但见孔子学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满足了各国人民揭示“中国奇迹”的语言需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讲古深受欢迎,对华人社会的历史传统“充电”及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恢复如雨后春笋,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整理国故正在拓展其广度与挖掘其深度,使儒学的第四次重振雄风渐成可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利用,多元一体的精神家园多姿多彩;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华文明日益显现出“和谐万邦”的魅力。这一切,昭示了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前景:一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已经悄然开始,一个以大繁荣、大发展为标志的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兴起,一场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正式开启。越过高山,跨过险滩,蓦然回首积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慨叹先人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保护遗产,反思历史,我们终于发现它们并非是前进的障碍、发展的负担,反而是精神的支撑、知识的宝藏,更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不竭资源与永久动力。展望未来,拥抱世界,我们确信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与世界互相理解的唯一桥梁。我们与它相伴始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历时两年创意出版了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其目的是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承我们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粹。对于这项工作,中国文联极为重视,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而且孙家正主席、胡振民副主席亲任编委会主任具体指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具体表现在为其特批立项,并保障出版书号;中国文联出版社将之确定为精品工程,力求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李舒东、宋建民、奚耀华、朱辉军、王利明等领导及张海君主任等堪称鞠躬尽瘁,编辑和作者们不计名利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令我感动。庚胜不才,却参与和见证了世纪之交启动中华文明复兴及其遗产保护的全部过程,还非常荣幸地担任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的主编。这虽非我的能力与地位所及,却是我不可推辞的使命。我所期待的是:通过这套丛书,中国的国粹艺术能为广大读者所认识、珍爱、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利用,中国的精神财富能为全人类所共有、共赏、共享。如果因为这套丛书的问世而使国人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我将感到十分欣慰;如果由于这套丛书的存在使世界了解中国更加客观、全面、理性、准确、人文,我将感到非常愉悦。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这个时空不排斥古老,它秉持“推陈出新”。这个时空不拒绝外来文明,亦主张“中为洋用”。要么,御新时空如神骏;要么,被新时空所异化、吞没。是为序。2007年12月30日(作者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

内容概要

  从最初的军事工具演化为如今的表演艺术,又从中国民间表演舞蹈——秧歌中脱颖而出,腰鼓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鼓舞合一的形式。腰鼓蕴含着中华民族质朴、敦厚、乐观的民族性格以及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意趣,可谓中华鼓舞的典范之一。  在自古至今的千鼓万舞中,腰鼓可谓是众人皆知,家喻户晓的鼓类乐器。腰鼓舞也在中华大地响彻千年之久并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尤其是今日广传盛名的安塞腰鼓更是被冠以“神州第一鼓”的美誉。该书将众多的故事、传说和史料巧妙结合,娓娓道来,为广大读者带来中国腰鼓文化发展的点点滴滴。

书籍目录

前言一、远古考“鼓”1.鼓的发明与雷的启示(1)初识“雷神”(2)雷神击鼓驱邪疫2.中华舞风——鼓之舞之(1)神农氏捋土鼓以敬鬼神(2)秦昭王被迫击缶(3)黄帝制鼓伐蚩尤(4)牛皮鼓的由来(5)拉鼓节的由来(6)锵锵铜鼓的传说(7)威风锣鼓造就舜帝3.击鼓通神(1)社日击鼓以祀神(2)救日伐鼓(3)击鼓求雨(4)萨满神鼓老君留4.隆隆鼓声振军威(1)慎击警鼓(2)鼓险制胜(3)张飞巧设滚鼓局(4)梁红玉擂鼓战金兵(5)王浩八滚鼓退敌兵二、话说腰鼓1.腰鼓起源说(1)逐疫震妖魔(2)腊月腰鼓迎新岁(3)腰鼓的军事来源(4)腰鼓源自西域2.文史话腰鼓(1)腰鼓形制变(2)西域东传细腰鼓(3)宫廷盛行鼓吹乐(4)与众不同的陶瓷腰鼓3.少数民族腰鼓遗存(1)鲜族长鼓(2)瑶族长鼓(3)壮族蜂鼓三、在流浪中诞生的腰鼓文化1.腰鼓是花鼓和秧歌的派生2.田地中的腰鼓——秧歌腰鼓(1)海阳秧歌(2)高密秧歌(3)八大角秧歌(4)地灯秧歌(5)汾孝地秧歌(6)凤秧歌(7)霍县秧歌(8)高跷上的腰鼓(9)混元盒高跷(10)百忍高跷(11)锣鼓高跷(12)大松垡高跷秧歌3.腰鼓的近亲——花鼓中的腰鼓(1)黄龙绳与短穗花鼓舞(2)一身多鼓的万荣花鼓(3)胸前的翼城花鼓(4)《花鼓扑蝶》(5)宁夏花鼓舞(6)《花鼓落子》4.民间纯腰鼓舞(1)攻鼓子(2)横山腰鼓四、神州第一鼓——安塞腰鼓1.话说安塞腰鼓(1)安塞腰鼓的来源(2)马方困城的故事2.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拉花3.腰鼓中的唱颂师——伞头(1)伞头的寓意(2)伞头与唱词4.陕北习俗与安塞腰鼓(1)沿门子的礼仪(2)转九曲的传说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的腰鼓是由鼓繁衍的一种类别与形式,溯其源头,与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鼓文化博大精深,宋代吴淑在《事类赋》卷十一中著录的《鼓赋》,对中国古代的鼓文化做了介绍,大致意思是这样的:鼓是运动着的,它蕴含着阳气而动,就像那咚咚的鼍鼓,由盲人在每年春分和惊蛰的时候应时敲响。聆听那咚咚的敲鼓声,宛如将士们征讨敌人、保卫田祖。古时候耆国祭祀时,当鼓槌敲过禽章的鼓面时,声音震惊了远在雷门的天鹅,使建康的白鹭也闻声飞走。那鼓的外形是头部大,而腹部纤细,有八个面和四个足,造型非常奇特,有的像博局,有的像麝脐。如若敲击鼓比较小的一面,大的一面也会随之响起,虽然鼓是悬在西面,应和之声却好似由东而来。据说鼓早在上古时的黄帝、少昊时期就开始制作使用了。虽然说没有五声,但也可敲上一敲。商周的王侯们把鼓摆放在特殊位置,不仅将它悬挂起来,还把它放在楼车之上,供王公大臣们挥洒自如地敲响。据说善辩之人敲起鼓,能让人们听见后敢于进谏,因此,鼓有着警民的作用。鼓声好似山中石头巨响,就像野外雷震的声音,天下百姓听了安居乐业,认为这是神在庇佑。《鼓赋》是先人对鼓的赞美,文中从鼓的起源到鼓的功能,记录了中国鼓文化的各种事象,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人对中国鼓文化的种种见解。那么,鼓究竟成于何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由于时间的久远,使我们根本无法触摸那个混沌的年代,世间流传的种种神话与传说更使鼓的起源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一种较为科学的说法是:鼓的发明是受天雷的启发。在人类尚属蒙昧的时代,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不足以掌握天地律变的动态,一切自然现象在人们的心中都不得其解。身外世界是如此神秘、混沌和难以捉摸,因此,原始人类会对雷电、洪水、地震等自然现象产生恐惧心理。雷是一种有着巨大威力的自然现象,伴其而来的也往往是闪电、雷击、火灾、狂风暴雨、山崩地裂,它们在原始人类的心中产生了极大的恐慌。在那个时代,雷声大作之时,各种飞禽走兽四处奔逃,人类也同动物一样因为受到惊吓而四处躲藏。这种生存经验使他们对雷的威力惊惧不已,认为雷具有攻击能力。因此,在人类因为资源而争斗或被野兽围攻的时候,他们多么希望雷是站在自己一方,帮助自己击退敌人。久而久之,人们对雷产生了敬畏的心理,于是在原始巫术盛行的时期,就出现了模仿雷的声音来攻击敌人的巫术。这种巫术最初可能是由人的声音来模仿雷鸣,之后才由鼓来模仿雷声。(1)初识“雷神”古时候关于雷神的记载有很多,其中对其外貌的描写占大多数。《山海经·海内东经》中对雷神有这样的描写:雷泽这个地方住着雷神。他的模样是龙身人头,每当他拍打腹部的时候i就是正在打雷。另据《论衡·雷虚篇》记载:雷神是一个高大威猛宛如力士一样的人,也有人称他为雷公。他的左手拿着连鼓,右手拿鼓槌,好像随时准备敲打一样。人们听到的隆隆雷声,就是雷公将连鼓相叩击的声音。关于雷与鼓的传说,当代《中国民间诸神》一书的编者认为:“古代神话中的鼓与雷是一体的,后来则雷鼓仅成为一种工具,另有雷神执掌之。”了解了从古到今关于“雷神与鼓”的描述,使我们得到这样一种认识:由于原始人类不能认识阴电、阳电相击产生雷电的道理,因此在他们的想象中,雷的声音就是雷神拍打肚皮所发出的巨大声响。鼓的出现虽然是受雷的启示,但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似乎是对雷的想象出自鼓。自鼓出现之后,初民们反倒认为雷神打雷是在拍打肚皮,以肚皮作鼓;或是雷公打雷是在以槌击连鼓。人类最初的记载往往是从这些神话与传说中开始的。这些神话传说在现代人看来都是荒诞不经的,然而对初民来说,却是合理的解释。(2)雷神击鼓驱邪疫古代中国许多民族都有雷神与鼓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与驱邪逐疫有关。在瑶族,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传说在遥远的古代,有一对双胞胎,他们刚刚出生,就父母双亡,兄弟二人全靠好心的村民们抚养成人。在八岁时,兄弟俩就在瑶王的家里当童工。瑶王看这对孤儿可怜,就没有安排他们干重活儿,只是每天让兄弟俩去河边捡鹅蛋石回来铺路用。兄弟俩很感恩,十分孝敬瑶王和村里长辈,每次出门去干活从不偷懒。他们的孝心深深感动了龙母。一天,龙母化身成一位慈祥的老阿妈来到河边,她将捡石头的兄弟俩带到了一个山脚下,只见龙母一挥衣袖,高高的悬崖和陡峭的石壁顿时变成了金晃晃的龙门。龙母带着兄弟俩步入龙门,走进一座宫殿,宫内金碧辉煌,金光四射。进入龙宫后,龙母将兄弟二人视如己出,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如慈母一般对待。可是幸福的生活并不能让兄弟二人忘记曾经疼爱他们的瑶王和村民,他们越来越想念家乡。龙母为了挽留他们,搬来一面大鼓,此鼓乃是玉皇大帝在一万八千年前遗失在海里的。龙母从早到晚不停地敲,鼓声十分动听,让兄弟二人舍不得离开。然而,鼓声传到天宫,被玉皇大帝听到,派四个金差前去讨回。四个金差奉旨来到龙宫取鼓,可就是搬不动。玉帝又派一万八千名金差来搬鼓,鼓依然纹丝不动。龙母对金差们说:“这鼓是我捡到的,贪心的人是搬不动的。这里能搬动鼓的人只有这两个小孩儿,让玉帝下旨允许他们上天庭吧。”金差们没办法,只好让这对兄弟帮忙,把鼓搬到天宫。在兄弟俩将大鼓带到天宫后,玉帝命他们掌管雷,监视人间恶行。从此之后,兄弟俩在天上只要看到人间有人作恶,就挥槌打鼓,以雷电来惩治恶行。

后记

小书即将出版,在此,笔者由衷地感谢《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甘肃卷、河南卷、湖北卷、山东卷、山西卷、天津卷、陕西卷、新疆卷提供的素材,还有金娟、王吉库、海化、涂达远、彭彩凤、明辉、杨霞、吕良、陈绘芳、刘双录、张文华、刘振、刘牧雁、李煜等为本书所提供的图片。正是这些珍贵的资料和图片使本书增添了不少活力,也为读者带来了生动的形象。梁泉、高思远于2007年12月

编辑推荐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融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腰鼓》是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本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腰鼓-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