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与真相

出版时间:2003-03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郑军  页数:131  字数: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电视图书系列之一《科幻小说——预言与真相》。    电视图书是图书家族中的全新品种。它取材于中国和世界优秀的电视节目,运用文字独特的表现力对其进行新的诠释和二度创作,从而使同一主题的内容通过不同媒体表现手段而产生新的魅力。这种媒体转换的图书创新模式,正是为读者日趋明显的多元化需求应运而生的。它为读者从多角度了解世界文明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5万字,50幅图,100分钟阅读”丛书是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阅读行为而创立的图书品牌。它实现了人拉在忙碌工作中丰富知识的愿望,使读者可以在有限的余暇里 ,广泛涉猎,博学多识。这种类假“门户”概念的图书,不啻是人们最好的素质读物。

书籍目录

前言 科幻小说——送给现代人的一份礼物 一 奔向新天地  更高、更快、更远  地球上的新冒险  太空、太空!  再造一个地球 二 生命之舟渡向何处?  再造自我?  器官移植  人机合体  起死回生之术?  改造我们自己 三 打造我们的兄弟  机器人——叛逆或朋友?  数字幽灵  另一个空间 四 纸上谈兵  钢铁战争  原子恐怖  战争的高科技  强大的战士  战争进程的假想 五 大自然的反扑  飞来横祸  大地的变迁  灾疫横行 六 社会警示录  美丽的“乌托邦”  丑陋的未来  技术滥用的恐怖  错乱的时空 七 还有这些……  让世界合为一体  书的的命运  将它们摆上餐桌  拨云弄雨  科幻作家笔下的体育  不再染血的煤 八 预言的奥秘  科幻预言的“父”和“母”  并肩作战的双胞胎

章节摘录

书摘    把“反重力”概念推到极致的,是英国科幻作家詹姆斯·布利殊(James Blish,1921—1975)。1950年到1962年,他创作了科幻经典《飞行城市》系列。驰骋于星空中的不是太空船,而是整座城市!是现实中的纽约、伦敦、巴黎……这些“飞行城市”靠一种叫“陀螺转”的推动器来推动,而“陀螺转”的运作原理,基本上就是“反重力”或“惯性的抵消”。    20世纪50年代,醉心宇航技术的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1917—)在短篇《太阳风帆》中,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利用太阳系里无处不在的“光压”作为宇航的动力。在人们常识中几乎没有重量的阳光,其实也给被照射的物体施加着极其微弱的压力,在太阳系里,到处都充满了这种“太阳风”。如果能展开一张面积达几平方公里,厚度仅几微米的太阳风帆,那么阳光便会推动着它,产生一个微弱的加速度。慢慢积累几天之后,它便可以获得类似宇航飞船的高速,却不需要消耗一克燃料。    “天梯”,也是科幻作家提出的一个伟大设想,它看似荒谬,但原则上却行得通。克拉克在1979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天堂的喷泉》里,细致地层开了这个设想:人类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立一个大型太空站,然后从太空站放下3.6万公里的缆索,直达地面。“太空升降机”便在中空的缆索里自由升降。那时,我们乘电梯升到3万公里高和升到30米高,将不再有本质的差别,都会胜似闲庭信步。人类也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的燃料,以烈焰纷飞的夸张方式升上太空。    克拉克还在小说中提到了制造“天梯。的技术关键:缆索所要承受的重量将会大得惊人。此外,由于缆索的不同部分处于离地面不同的距离,它们的“自转周期”也不同。如果用普通材料制造,缆索将会被撕得四分五裂。要把“太空升降机。从梦想变成现实,必须开发出一些强度比精钢甚至碳纤维还要大干百倍的特殊材料。    这种材料在小说里第一次出场,是在一个展示会上。研制者用它制成细线,拴住一只金属球。由于线只有几微米粗,肉眼看不到,观众只看到金属球“浮”在空中,可如果谁的手不慎划过金属球的上方,就会被割断,因为这根细线比最锋利的刀刃都锋利百倍。    无巧不成书,就在同一年,另一位科幻作家查尔斯·谢菲尔德(Charles  Sheffield)也发表了讲述同一题材故事的《天网》,这可算得上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今天,人类已经能够获得每秒16.7公里的速度,而且还将获得比这快上许多倍的速度。然而,有什么比瞬息间越过千山万水更快的交通方式呢?一些科幻作家们不再囿于简单的物质搬运法,进一步设想用“物质—信息转换”的方法获得速度的极致。他们没想,将物体甚至人体进行彻底的全息扫描,每一个细胞的每一点信息都包含在里面,然后把这个巨大的信息流以光的速度传到远方,在那里通过机器复制出来。如果用它来传递一个人的话,这个人的本体虽然在被传输的瞬间就已经死了,但在几万公里甚至几万光年的远方,他会连思想感情都没有差别地被复制出来。    短篇科幻小说《苍蝇》是“物质—信息传送法”的经典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发明家,他在自己的家中制造出一个“物质—信息传送”装置,物体在一个传送机里被分解记录,在几米远的另一个传送机里被复制出来。发明家勇敢地拿自己作实验品,不幸的是,他没有发现一只苍蝇跟着他飞进了传送机,于是被传送后的他变成了人身蝇头的怪物。由于无法找到那只飞走的苍蝇来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发明家只好请求女友用工厂的重锤将自己丑陋的身体砸烂。后来,好莱坞将这个短篇搬上银幕,“物质—信息传送”的概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中国科幻作家柳文扬的短篇佳作《闪光的生命》也描写了一次不成功的“物质—信息传输”实验。那个被复制的人只有半小时的生命,但他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其“原版”犹豫再三不敢去做的事情:向心上人求爱。更有趣的是,他的本体仍然活着。    复制人熟练地整理着仪器,平静地说:“当然,复制么,你整个都被复制了,连衣服、手表,还有所有记忆、性格。我知道你从小到大的所有事,我还知道,我只能存在半个小时。”    不过,除了为探险家服务,朝着更高更快更远的方向发展外,科幻小说中还出现了专门为懒人提供的交通方式。被称为“美国科幻之父”的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Heinlein,1907—1988)在《道路必须压平》中,设计了一种新奇的传送带公路。这种公路由许多条紧贴的平行传送带构成,由外到内,相邻两条传送带之间有每小时五公里的速度差,一个人可以安全地从一条传送带跨上另一条,最后站到核心部位每小时几十公里的传送带上,以车的速度旅行。不知刚刚揩去长途步行流下的汗水的你,是否会喜欢上这样的公路呢?    1962年,曾经在上海度过童年时光的英国科幻作家巴拉德发表了灾难科幻小说《沉没的世界》。在这部小说里,南北极酌冰层融化,人类文明埋人大洋底层。三十多年后,好莱坞科幻巨片《水世界》重现了这一灾难。在另一部灾难科幻小说《燃烧的世界》(1964)里;人类制造的污染油膜覆盖了海面,水蒸气停止蒸发,地球的水循环被彻底破坏。没有了水,貌似强大的人类很快就陷入了蒙昧之中,为争抢剩余的水源相互残杀。    如今,科学家们已经告诉了大家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北极地区的冰层正在以每年9%的速度融化。如果这个速度持续下去,到本世纪末,那里就会成为一片汪洋。我们距离一个可怕的“水世界”,真的很远吗?    1973年,被称为“日本科幻推土机”的小松左京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日本沉没》。这部轰动日本的科幻小说发行量高达四百万册,且很快被改编成科幻电影。在小说中,日本海沟出现大量泥团,关东大地震造成二百多万人死亡,富士山也重新爆发。地质学家田所博士预言了更为可怕的灾难:两年之内,日本列岛将沉人地下。无奈中,日本政府制定了D计划,组织日本人民撤离本土,流亡到世界各地。    虽然南太平洋上的基里巴斯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沉没的国家,但要让日本这么个大块头沉人深海,大自然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小说中描写更多的,是埋藏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当日本沉没的灾难得到公认时,国际社会出奇冷漠。澳大利亚政府甚至宜布,只接受日本的技术移民。《日本沉没》这部小说更多地以灾难为背景,挖掘人性的问题,    臭氧层消失也是全球性的环境大变化。一旦臭氧层彻底消失,或者在人类文明区域出现空洞,太阳紫外线就会长驱直人,导致人口大量死亡。1995年,美国科幻作家大卫·赫尔(David W.Hill)的短篇《天幕坠落》在中国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上发表。这篇东方色彩浓郁的作品描写了环境污染带来的悲剧性后果:防护紫外线的“天幕”坠落后,人类被迫生活在地下,争抢着狭小的生活空间。为使儿子能够拥有多一点的供给品,父亲被迫出卖布满文身的皮肤。该文后来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读者最多的科幻作品,并被选人中国环保会议作为宣传资料。    美国科幻片《挑战者》也是以臭氧层消失为题材的。在电影中,人类为了抵御阳光,不得不设置天幕,从而在黑夜中生活了20年之久。影片将人类生存环境的脆弱性展露无遗,而这种脆弱并不是社会大众所熟悉的。    科幻作家们还曾经预宵了一种鲜为人知的地质灾难——地磁极倒转。中国科幻作家星河的长篇代表作《残缺的磁痕》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小说描写到,在过去的亿万年间,地球磁场发生了多次南北大转换,每次大的转换都会使大量生物遭受灭种之灾。不远的将来,地球磁场又将发生变化,人类在这场灾难中虽不至死亡,但会失去记忆,渊远的文明也会毁于一旦。小说里这样描写了地磁大逆转时的景象:    所有的行人都躺在了半路,从这一点来看,仿佛是战斗结束后的战场;    所有的车辆都停在了旅途,从速一点来看,仿佛是电影镜头的定格;    所有的灯光都熄灭了,所有的电器都停止工作了,从这一点来看,仿佛是黑暗之神降临了人间:    所有的小鸟都不再歌唱,所有的昆虫都不再低吟,从这一点来看,仿佛是死亡之神笼罩了大地和天空!    科学技术刚刚在世界上发挥效用时,曾经受到世人的普遍欢迎。然而,当工业革命的尘埃在西方国家落定时,对技术滥用提出警示的科幻小说就出现了。    1952年,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数千人在悲剧中死亡。其实早在这50年前,就有一位科幻作家作出了;与真实状况极为近似的预言,只是并没有为当时沉匿于工业文明奇迹的世人所重视,那就是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巴尔写于1892年的《伦敦的毁灭》。    19世纪末的伦敦为室内保暖和做餐消耗着大量的烟煤。清晨和白昼,墨黑的浓烟从千万座烟囱滚滚而出。当大团白色水气在夜晚升起时,这些烟云使降落在雾上,将雾往下压,缓缓渗入其间,使雾的浓度增大。太阳会吸引雾,但烟层厚厚地覆盖在水气之上,阻止阳光照到它。这种状况一旦占优势,那么除了从不同方向吹来,的风,就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能够驱除伦敦上空的雾了。伦敦常常连续七天有雾,有时连续七天无凤,但是,这两种情况从不重合在一起,直到上世纪的最后一年。众所周知,这种重合意味着死亡——无一得以幸免的死亡,那样的大屠杀是地球上任何一次战争都不可能速成的。    50年后,从一次可怕的“重合”中解脱出来的伦敦人痛定思痛,制定了净化空气的法案。但是,如果他们能够及时从科幻小说中得到一些启示,岂不更好?    汽车曾经是现代社会的骄傲,也是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早在汽车兴旺之初,便有科幻作家用冷静的眼光审视它。1928年的美国,汽车泡沫正如前不久的网络泡沫一样被投机家大肆炒作。在一片狂热风潮中,大卫·凯勒写下了不朽的作品《行人的反叛》,    故事虚构了一百多年以后的美国,社会逐渐分化成“有车族”和“行人”两个群体。前者掌握了绝大部分社会资源,一步步排斥贫困的行人的权利。到最后,双方分化成了两个种族。有车族整日生活在高大的汽车里,身体萎缩。他们将“行人”视为野蛮人,压死“行人”完全不受惩罚。逃进深山老林里的“行人”面临种族灭绝,不得不开始反叛。    只要是汽车文化发达的地方,就存在着“有车族”和“行人”之间的利益对峙。今天的中国人,正在一点点迈人汽车文化的门坎,而《行人的反叛》这篇作品的知音也会越来越多。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科幻小说——送给现代人的一份礼物二十几年前的家长喜欢把一本名叫《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书送给孩子。那时,三百多万儿童从他们的父母手中得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尽管20年后,有人站出来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只是一本“骗小孩子。的书,但是,无论是在中国科幻小说史上,还是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史上,这都是一本无法绕过去的书。它第一次把“未来”全景式地展示在国人的面前,条分缕析地描述着一项项科技进步,还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它们就有可能、并且能够给人们带来真正的益处。而在那之前,为中国人所熟悉的“未来”,只是“亩产十万斤”、“超英赶美”式的未来,或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式的未来。    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小灵通采访过的“未来市”里。我们已经吃上了遗传工程的产物,虽然这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然受到怀疑;我们习惯了反季节蔬菜,虽然培育它们的方法比小说中描写的简单了许多:可视电话早已成为现实,虽然因为市场的原因,它并没有普及开来;无论在军方还是在民间,气垫船都已经成了普通工具。    任何预言都有时效性,《小灵通漫游未来》也不例外。但是,这本书留下的最重要的财富——它那永远不过时的精神价值——仍然深埋在它那代读者的头脑深处,悄悄地起着作用。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吃着家长从自己嘴里省下的食物,穿着哥哥姐姐们穿旧的衣服,围坐在一起看一台九寸黑白电视……尽管物质生活贫乏,但是,他们有《小灵通漫游未来》!每个抱起这本书的孩子都在想,到了书中描写的那个时候,自己该有多大年纪?该如何在那样一个未来中生活?自己该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能够在一代儿童们的心中拨亮未来之火,这正是《小灵通漫游未来》永远的功缋。    今天,那一代小读者已经成长为壮年。但是,面对二三十年后的未来,他们和今天的孩子们相比,真的又有什么优势吗?在未来面前,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资历可言。他和其他年纪的人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他可以充满希望地去构筑社;会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也可以选择放弃追求,在“未来”驾临时,成为它的落伍者。    这是一个永远变化的时代,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在未来面前永远都是从零起步的孩子。而科幻小说,不仅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更是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送给其“居民。的礼物。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这份礼物,看看里面盛放着什么样的“未来”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预言与真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