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沈悦  页数:184  
Tag标签:无  

前言

  俄罗斯国学大师利哈乔夫曾经说过:“我们为了使过去成为未来的纪念碑,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它应是现代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应当是我们荣辱与共的朋友。”可见,研究一个民族的人氏血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俄罗斯民族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而东斯拉夫人是欧洲最为古老和最为庞大的部族集团——斯拉夫人的一个支系。东斯拉夫人诞生在乌克兰境内著名的第聂伯河沿岸。第聂伯河既是东斯拉夫人的摇篮,也是他们赖以生息繁衍的命脉。第聂伯河的一条支流名为罗斯河,在这里居住着东斯拉夫人的一个部族——俄罗嘶人。据传俄罗斯人的名称就源于这条河。公元6世纪以前,东斯拉夫人的社会制度处于氏族社会阶段。8世纪时,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发展迅速,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各部落逐渐组合成若干个大部落联盟。从此,东斯拉夫人内部开始贫富分化,出现了奴役和压迫。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人各部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  俄罗斯民族有其特有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就地理位置而言,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政治文化中心在欧洲,其版图3/4的面积却属亚洲领土。就历史背景而言,俄罗斯无疑是欧洲国家,但1237年蒙古人入侵,又割断了俄国和欧洲其他地区的联系。在蒙古人统治下,这一隔绝状态绵延了两个世纪之久。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的俄国,基本上没有受到当时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海外扩张和商业革命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经济和文化运动的影响。蒙古人除了给俄国社会带来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的东方专制主义以外,还给俄罗斯人的血脉里注入了东方血统。在摆脱了蒙古人的枷锁以后,俄罗斯又把当时中亚和东亚的一些国家纳入版图。就文化内涵而言,俄罗斯步入文明社会之初,接受的就是具有强烈东方色彩的东正教和拜占庭文化,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选择接受拜占廷基督教,1054年东正教和天主教分道扬镳,使俄国在精神上脱离了西方天主教世界。彼得大帝改革后,大量的近现代西方文化又重新涌入俄罗斯。正是这些民族血缘的、历史地理的、文化经济的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造成了俄罗斯社会意识永远面对“向东还是向西”的艰难选择。别尔嘉耶夫曾说:“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一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是俄罗斯人内心深处的冲突,这种冲突在俄罗斯的历史之长久、所带来的痛苦和矛盾之深切,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当西欧国家在海外大肆攫取殖民地的时候,俄罗斯却向周边国家疯狂扩大自己的版图,在短期内建立了一个以军事实力为支柱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帝国。近代以来,俄罗斯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学术造诣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还与美国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军事、科技的全面较量。实际上,俄罗斯人正是把同西方强国的这种较量作为生存动力,因此,他们很难摆脱沙文主义扩张情结,他们对周边国家存有恒久的对立和猜忌心理,甚至滋生出对全世界的强烈控制欲。  中俄两国的共同边界线长达4300多公里,对双方而言,地缘政治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他们之间充满着恩恩怨怨与磕磕绊绊,交往历史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近代以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俄罗斯那样对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强盗般吞噬我们领土的沙皇俄国、兄长般支持我们建设的苏联、作为战略协作伙伴的新俄罗斯带给中国人的是对历史或者愤怒或者温馨的回忆和对未来和平共处的美好期待。  俄罗斯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正如19世纪30年代俄国宗教哲学家兀?恰达耶夫所言:“我们从未与其他的民族携手并进;我们不属于人类的任何一个大家庭;我们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我们既无西方的传统,也无东方的传统。”风行的“欧一亚文明”论同样坚持俄罗斯文明的独一无二性:既否定俄罗斯文化纯粹的西方特性,也否定俄罗斯文化单一的东方特性,认为俄罗斯文明是西方和东方因素交互影响的产物。

内容概要

了解各民族人氏血脉,探寻各民族文化,求“因族而异”的沟通路径。  本丛书立足于传播真实、全面的文化知识,完整地再现每个民族的文明血脉,基于历史文化史实,用灵动、活泼、亲和的语言,全方位地来描述各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明特点,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本书从俄罗斯人起源地欧洲古老而庞大的部族斯拉夫族讲起,阐述了俄罗斯国家的发展简史,从沙皇俄国王朝到苏联时期再俄罗斯联邦时斯的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曾经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几十年的超级大国的消亡和独立后的俄罗斯执政理念的演变,并从俄罗斯的语言文字、教育、宗教、哲学、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等方面,介绍了俄罗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俄罗斯人的历史溯源与分布 第一节 俄罗斯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发展简史 第三节 俄罗斯人的世界分布第二章 俄罗斯人的民族风情  第一节 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俄罗斯的节假日 第三节 如何与俄罗斯人交往第三章 俄罗斯人的文化体系 第一节 语言文字 第二节 文学 第三节 教育 第四节 宗教 第五节 哲学 第六节 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第七节 俄罗斯的音乐和舞蹈第四章 俄罗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一节 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 第二节 享誉世界的杰出人物 第三节 引人向往的著名城市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俄罗斯人的历史溯源与分布  第一节 俄罗斯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一、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起源于欧洲南部的多瑙河流域。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斯拉夫人的各个部族已经散居在欧洲中部和东部的平原上。当时斯拉夫人介乎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有时还靠抢掠为生。他们的居住范围西起易北河流域,东至顿河、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地区,北起波罗的海,南达喀尔巴阡山麓。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斯拉夫人在古时候一直是西欧征讨的对象,也正是他们的坚强抵抗,使得种族得以延续。  4~6世纪,斯拉夫人中开始出现部落同盟。由于民族大迁徙的冲击,逐步分化为3大支系:西支称“维涅德人”,主要在易北河、奥得河和下维斯拉河一带活动,他们后来发展为波兰人、卢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摩拉沃人等民族;南支称“斯拉文人”,他们向南迁徙,越过喀尔巴阡山,直达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人是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霍尔瓦特人、斯洛温人的直接祖先;东支称“安特人”,定居在第聂伯河流域、楚德湖、伊尔明湖地区,往东至伏尔加河和奥卡河上游地区。后来发展成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由于南部斯拉夫人同拜占廷人联系密切,所以“斯拉文人”或“斯拉夫人”就成为各斯拉夫民族的统称。直到6世纪,斯拉夫人仍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但已出现比较巩固的军事组织,部落会议在原始民主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这时,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活动,同时从事畜牧业、渔业和养蜂业。各种手工业,如冶金、纺织、皮革、木工、制陶等也有发展。在这一阶段,斯拉夫人还有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称为“扎德鲁加”,即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之上的父权制大家族,包括同父所生数代子孙及其妻室儿女,多达数十人。他们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男女族长拥有很大权力。扎德鲁加在某些山区一直残存到20世纪初。斯拉夫人同日耳曼人一样,有着牢固的村社制度,但没有广泛使用奴隶,战俘可以享受自由人的待遇。他们的社会发展超越了奴隶制阶段,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自6世纪起,斯拉夫人便开始侵袭拜占廷帝国的巴尔干属地;至7世纪,南部斯拉夫人已在巴尔干半岛定居。他们深受拜占廷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而向文明世界跨进了一大步。9世纪以前,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崇拜雷神电神,敬奉天神、太阳神和火神。9~10世纪,开始从拜占庭人那里接受基督教。现代斯拉夫人大多信奉东正教,而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则信仰天主教。7~12世纪,斯拉夫各族先后开始建立国家。最早的国家出现于西斯拉夫人地区,号称萨摩公国,建于623年,830年兴起大摩拉维亚国,10世纪初建立捷克公国,而波兰王国则诞生于965年。东斯拉夫人于9世纪末建立了强大的基辅罗斯。南部斯拉夫人于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从9世纪起,在今南斯拉夫境内建立过一些中古式的小国。  斯拉夫人吸收了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传统,并继承了被他们同化的古代民族的丰富遗产。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他们先后同日耳曼人、拜占廷人、蒙古鞑靼人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从而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民族属性,捍卫了自由和独立。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在绝大多数斯拉夫国家里,都形成了现代民族。  二、东斯拉夫人  俄罗斯民族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而东斯拉夫人是欧洲最为古老和最为庞大的部族集团——斯拉夫人的一个支系。东斯拉夫人诞生在乌克兰境内著名的第聂伯河沿岸。第聂伯河既是东斯拉夫人的摇篮,也是他们赖以生息繁衍的命脉。第聂伯河的一条支流名为罗斯河,在这里居住着东斯拉夫人的一个部族——俄罗斯人。据传俄罗斯人的名称就源于这条河。  东斯拉夫人部落是后来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民族的祖先,相近的血缘、地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为上述三个民族奠定了历史、语言和文化亲近的基础。6世纪时,他们已经居住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北岸一带。他们从事农业和饲养家畜,狩猎、捕鱼。农业生产已经开始使用铁犁、铁镰、铁斧等铁制工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随着铁器的广泛应用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手工业和商业随之产生。东斯拉夫人与拜占庭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出售粮食、毛皮和奴隶,换回各种手工艺品和钱币。东斯拉夫人在信仰上处于拜物教阶段,视万物均为神灵。公元6世纪以前,东斯拉夫人的社会制度处于氏族社会阶段,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成部落,选举酋长为首领,一切重大事情由部落会议决定。据成书于12世纪被认为是俄国最早的历史著作《往年纪事》记载,东斯拉夫人共有30多个部落。在公元8世纪以前各部落还处于彼此分散的状态。8世纪,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取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各部落逐渐组合成若干个大部落联盟。  在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出现以前,8~9世纪的东斯拉夫人主要有三个群体:斯洛温人和克里维奇人组成北部群体,当时东斯拉夫人的北部集团已经臣服瓦良格人;维亚吉奇人、拉迪米奇人和谢维利安人组成东斯拉夫人的东部群体,当时他们还处于父系氏族社会,还没有脱离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第聂伯河右岸的东斯拉夫人组成第三个群体——西南群体,他们是波利安人、德列弗利安人、乌里奇人、德列哥维奇人、特维尔茨人、杜列伯人以及霍尔瓦特人。波利安人居住的第聂伯河中游是斯拉夫人的核心,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部落联盟的中心基辅,后来成为罗斯国家的首都。  8~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农业有了明显的进步,这首先是铁制生产工具得到广泛应用,使大面积的农业耕作和垦殖成为可能。同时,手工业因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很大的发展。沿铁矿蕴藏的地区,炼铁业也发展起来。当时的炼铁技术已经相当进步。工匠利用外来的材料制作装饰品。其他手工业,如陶器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骨器加工业、毛皮和皮革制作业等,都有了发展,并逐渐走向专门化。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商品交换的活跃。手工业产品供应的范围达二三百公里。由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许多部落、部落联盟的中心逐渐演变成为手工业、商业中心,由此出现了东斯拉夫人最初的城市,如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基辅等。8~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国外贸易也频繁起来。当时有两条重要的对外贸易路线:一条从伏尔加河经里海同东方各国联系,另一条是著名的“从瓦良格人至希腊人之路”。  东斯拉夫人各群体间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西南群体各部落占有了安特人的故地,土壤肥沃,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都比较先进,已经使用铁犁和带铁尖的木犁耕地,种植小麦、黑麦、大麦、豆类和纤维作物,饲养牛、猪和羊等家畜。北部和东部各部落在6~7世纪以前还不知道犁耕农业而盛行“伐林农业”。到了8~9世纪,北部和东部群体中,伐林农业才开始向犁耕农业过渡,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同时,在某些地区,打猎和捕鱼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东斯拉夫人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原来的氏族公社日趋瓦解。几个住在一起的家庭或几个分散的村落组成农村公社。这种村舍,已经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村社生活还带有原始氏族公社的痕迹,牧场、森林、水源是公共财产,每个家庭有权在那里放牧、伐木、采集、狩猎、捕鱼。耕地也是集体财产,分配给各家庭使用,定期重新分配。产品归各家庭支配,这就产生了私有财产。另外,由于创造的物质财富增多,除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外,还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私有财产的产生、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营活动的发展,东斯拉夫人内部开始贫富分化,出现了奴役和压迫。原来的部落酋长逐渐富裕起来,他们的亲兵变为脱离生产劳动的特殊阶层,逐渐把村舍的土地、牧场等据为私有。普通村舍成员成为经营小块土地的农民,沦为被奴役的对象。这样,到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人各部落已经走完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东斯拉夫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前提已经具备。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发展简史  一、沙皇俄国王朝(公元862~1917年)  (一)留里克王朝(公元862~1598年)  8世纪末9世纪初,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出现了三个准国家组织: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诺夫哥罗德地区的斯拉维亚和东部梁赞地区的阿尔塔尼亚。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征战不息。公元862年,应诺夫哥罗德贵族邀请,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率领瓦良格人武士队到诺夫哥罗德平息争端,并征服了该国,自封为王公,由此开始了统治俄国长达700多年的留里克王朝。  留里克去世后,其亲属奥列格继位,开始对周围的斯拉夫部落发动一系列征战,先是征服了斯摩棱斯克,然后于882年沿水路南下征服基辅,并将统治中心由诺夫哥罗德迁至基辅,建立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大公国,即“基辅罗斯”。基辅罗斯建国后不断进行对外战争。907年迫使拜占庭订立和约,同意俄罗斯商人免缴贸易税。斯维雅托斯拉夫统治时期,罗斯的疆土不断扩大:版图东起喀尔巴阡山,西迄顿河,北起波罗的海南岸,南到黑海北岸。公元1000年左右,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121约500万。10世纪,封建关系在基辅罗斯逐渐建立,大土地所有制形成。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东正教的传播巩固和发展了基辅罗斯的封建关系,加速了斯拉夫各部落的统一进程,扩大了罗斯与拜占庭以及西欧等国家的文化联系。在弗拉基米尔的儿子雅罗斯拉夫当政时期,基辅罗斯达到空前繁荣。11世纪,。基辅罗斯境内的大封建主势力不断增强,力图摆脱基辅大公的控制。被基辅罗斯征服的王公也图谋恢复独立。基辅罗斯开始走向衰败。到12世纪时,基辅大公的政权名存实亡,形成许多独立的公国,开始了封建分裂时期。最初,这些公国在名义上还承认基辅大公为其宗主,但后来他们完全获得独立,基辅国家彻底解体。  13世纪初,罗斯各王公混战不已。1218~1223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鞑靼大军开始第一次西征,并征服中亚各国,越过高加索山后逼近罗斯。1235~124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军开始第二次西征,一直推进到伏尔加河东岸,于1240年11月占领基辅,之后又相继占领弗拉基米尔、加利奇等城市。1243年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金帐汗国,定都萨莱。1380年9月,季米特里在库利科沃战役中大败蒙古鞑靼军,沉重打击了金帐汗国,使其统治从此一蹶不振。1480年,金帐汗国分裂为几个小汗国,国力日衰,从而结束了蒙古鞑靼人对罗斯长达240年的统治。  1485年,莫斯科大公正式称“全罗斯”大公。伊凡三世统一各公国后,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颁布全国统一的法典,奠定了俄国专制制度的基础。瓦西里三世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大业,使北至白海、南及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达北乌拉尔山脉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莫斯科大公成为俄罗斯国家的唯一君主。1462~1533年,俄罗斯的领土从4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万平方公里,成为欧洲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他消灭了封建割据的残余,加强了俄罗斯国家的统一,并先后征服了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使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并入了莫斯科公国的版图,并打开了通向里海和西伯利亚的通道。  (二)王朝混乱时期(公元1598~1613年)伊凡四世死后,长子费多尔继任沙皇。费多尔弱智无能,大权旁落外戚戈都诺夫之手。戈都诺夫是鞑靼人后裔,出身显贵,因其妹嫁予费多尔,更形跋扈,引起其他王公贵族的不满。1598年1月7日,沙皇费多尔死,留里克王朝绝嗣。1598年2月17日,根据总主教的提议,缙绅会议推选戈都诺夫为沙皇。随着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加强,沙皇俄国国内的阶级压迫日益残酷,1606年夏,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俄国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1607年10月,政府以谈判为名,逮捕波洛特尼科夫,起义失败。1608年,波洛特尼科夫被处死。17世纪初,俄国先后出现了两个自称是伊凡四世之子季米特里的人(季米特里在1591年已死),他们利用人们对当局的不满,进军莫斯科企图夺取政权。波兰国王借机加以支持并率兵进军莫斯科。俄国人民组织了义勇军抗击波兰的入侵,终于赶走了波兰人。1613年2月7日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的缙绅会议上,大贵族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被推选为沙皇,27日正式继位,由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对俄国长达300余年的统治。  (三)罗曼诺夫王朝(公元1613~1917年)罗曼诺夫从法律上最终确立农奴制度。王朝建立后,一方面先后与瑞典、波兰作战,收复国土,另一方面致力于恢复和加强中央集权和农奴制度,血腥镇压农民起义。17世纪,俄国的对外政策从自卫防御转变为侵略扩张,不断派兵向西伯利亚全境推进,并开始侵犯中国黑龙江流域。1654~1667年,俄国同波兰进行了长达13年的战争,最后签订停战协定,俄国收复了斯摩棱斯克、契尔尼哥夫、谢维尔斯克和斯塔罗杜勃等西部地区,占有了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17世纪后期,沙皇俄国极力维护并加强农奴制,致使生产力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人们的不满情绪和反抗日益增长,农民运动遍及全国。1670~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农民起义给予俄国封建制以沉重的打击。  彼得一世1682年继位时年仅十岁,1689年正式开始执政。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效法西欧,对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彼得一世于1700~1721年发动了北方战争,战胜了实力强劲的对手——瑞典,取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从而密切了与欧洲各国的联系,成为世界强国之一。战争期间,彼得一世于1712年将首都由莫斯科迁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从此圣彼得堡逐渐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彼得一世于1721年改称皇帝,俄罗斯也开始称为俄罗斯帝国。彼得一世去世后,屡次发生宫廷政变,皇位更迭频繁。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俄罗斯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