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降边嘉措  页数:630  

前言

  早在16年前,1995年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在谈到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境内的情况时,原中共中央委员、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同志指出:  “60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是前无古人的人间奇迹,是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红军长征在四川,是长征史诗上光辉的篇章。  “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多次在四川境内召开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局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胜利结束,历时两年。其中,在四川经历的时间达一年零八个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途经四川60%的县,在四川境内成功地实现了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和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创举和人间奇迹,都发生在四川境内。红军在四川经历了漫长的艰难转战、恶劣的斗争环境、敌我力量的生死搏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蒋介石为了追堵‘剿灭’红军和乘机打进四川、控制西南,除派‘参谋团’和数万嫡系部队入川之外,仅1935年就坐镇四川150多天,亲自扮演战场指挥官的角色。这样,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和反革命的总头目都在四川。另一方面,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主要是在懋功会师后于四川境内发生;党和红军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从长征的角度看,也主要发生在四川。红军要和雪山草地等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斗,要和数倍于己、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斗,还要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斗,其局面之严重,矛盾之复杂,斗争之激烈,是罕有其匹的。”  ……

内容概要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上,长征是最悲壮也最辉煌的诗篇;而在整个长征过程中,过雪山草地又是最艰苦卓绝的历程。因此,人们常常用“爬雪山,过草地”来形容长征的艰难与悲壮, “爬雪山,过草地”成为长征的象征。  长征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真正的英雄汉,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和脊梁。经过长征,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转弱为强,转败为胜,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  长征的过程,也充分证明:国民党蒋介石腐败无能,就是不行,他们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当时,国民党、蒋介石统治着整个中国,有数百万军队,有飞机大炮,还有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势力的援助,他们调动一百多万军队,倾全国之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但是围不了,追不上,堵不住,截不断,红军剿而不灭,溃而不散,败而弥坚,眼睁睁地看着英雄的红军冲破-道又-道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嗟叹无奈!  红军走过雪山草地的过程中,在共产党和红军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感召下,广大藏族人民满腔热忱地支援困难中的红军,帮助红军走过雪山草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假若没有藏族人民的积极援助,红军断难走出雪山草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历史,就将重新改写。长征的胜利,也是民族团结的胜利,是共产党和红军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胜利!  《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第一次真实地、全面地、系统地叙述了红军走过雪山草地的悲壮而又辉煌的历程,满腔热情地歌颂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长征那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克服,那样凶恶残暴的敌人都能战胜,那么,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面前,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没有不能战胜的敌人!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简介

  降边嘉措,12岁参加人民解放军,跟随进藏部队参加了被刘伯承元帅称之为“第二次长征”的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全过程,从小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在长征精神哺育下成长。

书籍目录

前言 最悲壮也最辉煌的诗篇第一章 悲壮的战略转移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使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损失,白区党的组织几乎遭到百分之百的破坏;红色革命根据地丧失百分之九十。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浴血奋战创立的中央苏区,实行悲壮的战略转移。湘江之战,使红军遭受严重损失,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不足4万人。长征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种悲壮的氛围。第二章 刘伯承总参谋长与“彝海结盟”“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索玛花开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一曲充满民族风情的《情深谊长》,展现了长征时红军与彝族同胞结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将我们带入那彝海结盟的难忘岁月。1935年-5月,红军通过凉山地区,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一段佳话。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第三章 大渡河畔英雄多红军通过凉山彝区,来到大渡河畔。蒋介石亲自部署“大渡河会战”,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但是,英雄的红军不是石达开。红军飞夺泸定桥,粉碎蒋介石企图让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阴谋。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指挥,红军将士的英勇奋战,是决定性的因素。泸定地区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无自豪地说:“泸定桥的13根铁索,托起了人民共和国的大厦。”第四章 红军来到雪山草地1935年夏天,红军在长征途中,三路大军,十几万人,浩浩荡荡来到雪山草地,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撒下了革命的种子。蓝天可以作证,雪山可以作证,草原可以作证,江河可以作证:自从盘古开天地,自从青藏高原由海平面隆起,雪山草地从来也没有见过如此雄壮的场景,雪山草地敞开她博大的胸怀拥抱英雄的红军;藏族同胞满腔热忱地迎接远方的亲人。这片辽阔而美丽的土地,伴随着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脚步声而闻名世界。从那以后,“雪山草地”成为东部藏区的象征,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第五章 达维会师一万面军经过8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雪山草地,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两路红军在雪山脚下胜利会师,这是长征途中的一个重大胜利。壮大了革命的力量,也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企图阻止两路红军会合的阴谋。第六章 新局面、新问题两军会师,敌军震惊,一片慌乱;我军振奋,一片欢腾,出现了对敌不利、对我有利的大好形势,从中央领导到广大指战员,欢欣鼓舞,革命前景一片光明。但是,在这关键时刻,张国焘的政治野心大膨胀,大暴露,他错误地估计形势,把红四方面军看成他向党争权的资本,向党闹独立,给党和红军的统一投下越来越严重的阴影。党中央和毛泽东也因此面临一种新的挑战。毛泽东后来说,他在长征路上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路程”。……后记本书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血染湘江  蒋介石在判明红军西行的战略意图后,很害怕两支红军会合,在湖南重建根据地,将湘鄂川黔的苏区连为一体,形成更大的红色区域。因此,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就任命双手沾满革命人民鲜血的老牌反共分子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组成5路大军,前堵后追,左阻右截,企图迫使红军进入湘江以东的全州、灌阳和兴安3县交界的东西不足60公里、南北不到100公里的三角地区。为了实现这一“围歼”计划,沿湘江、潇水两岸建起大小碉堡550多座,构筑第四道封锁线,妄图以其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再加上潇、湘“天堑”,将红军逼进他们制造的“瓮”中,以便一举“捉鳖”。  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934年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先头部队于1 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遗憾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最高三入团是想转移到湘西去。临突围前,政治动员加强迫命令,在很短的时间里,雇用了上万名挑夫,绑了三干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其他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箱,驮在骡马和驴子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后方运输队。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艰难行走,延误了战机。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