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美学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作家  作者:魏德泮  页数:382  
Tag标签:无  

前言

  魏德泮先生是我国目前仅有的几位歌词美学研究者之一,已有《歌词例话》、《乔羽论》两部专著行世,并有多篇论文受到理论界的注意。2007年,他申报撰写的《歌词关学》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批准,这时,他仍在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任上,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抓紧业余时间深入研究、认真撰写,2010年退休后更是为之倾注了全部精力,终于在2011年7月给我寄来了洋洋30余万字的书稿。身处现代传媒发达、人心易于浮躁的环境下,魏德泮先生能排除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专注于歌词美学的研究,为中国歌词界捧出这一丰硕成果,其精神的确值得褒扬。中国歌词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魏德泮这样的歌词作家,在从事歌词创作的同时进行歌词理论研究。  近30年来,我国理论界的美学研究比较活跃,美术、诗歌、舞蹈等艺术门类都曾出版了美学专著。1993年,我为《中国词海论丛》所写的序言中曾向歌词界提出要“写一部歌词美学专著”,并希望这部著作应该“写得可读,让读者浮想联翩,兴味盎然”,能“启发人的悟性”。在18年后的今天,这本书终于问世,填补了当代中国歌词理论的一个空白,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歌词关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读了《歌词美学》后,觉得作者不是要作学科式的全面建构,而是抓住歌词艺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作品与传播进行探讨研究:前四章提出歌词作品“真、新、深”的艺术标准,并从“意象”、“创造力”、“哲学”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才能使作品达到“真、新、深”的要求;第五章指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歌词的流行,以及如何激发优秀歌词的流行。把“真、新、深”三个要素作为评定歌词作品优劣的艺术标准,虽然不是新的说法,但作者对它们的理解却有独到之处,尤其是为了达到这个标准而展开的研究,如关于“意象”、关于“创造力”以及关于“歌词作家的哲学思考”等方面,都作了创新的研究,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书中还阐明应正确看待歌词的流行,即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更不一定是经典。流行与时尚有积极的一面,它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会使有些作者陷入赶风跟潮的漩涡中,丧失了创作的个性。我在创作中曾要求自己“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乔羽文集·诗歌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书中提出歌词作者要关注时尚,不为所惑,要勇于作时代的创新者、领潮人,是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的。这部专著行文流畅,思路敏捷,始终紧扣歌词艺术展开论述,时有话锋发人深思,可谓雅俗共赏,耐人寻味。  我认为,这部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紧密联系,使理论让读者易于领会,没有隔靴搔痒之憾。由于作者是一位已有30余年创作实践的歌词作家,从1984年获得全国征歌一等奖以来,作品已多次在全国获奖,他还担任过20余年中小学音乐教师,熟悉许多中外歌曲,所以,在歌词理论研究中能紧扣歌词创作进行论述,其中不乏作者本人创作中的心得体会。其次是理论研究与社会人生紧密联系,颇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它从歌词艺术出发,探讨歌词艺术自身的审美问题,并上升到哲学思想的高度去认识,进而去理解生命与感悟生命,把读者从歌词艺术引入社会与人生,又将社会与人生融入歌词艺术之中,深入揭示歌词艺术这一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第三是采取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超越歌词本体作关联性、系统性的研究。它没有局限于歌词本体作研究,而是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现象学以及传播学等跟歌词创作有联系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超越对象性思维、本体性思维的局限。如,从歌词看中外哲学家的人生观,启发歌词作家的哲学思考,联系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探讨人的创造力的萌发,运用现象学知识研究歌词意象的审美本质,运用当代传播学的知识探讨歌词在社会传播中的规律,等等。正因为具有以上特点,使这部《歌词美学》别具一格,有所创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这部《歌词关学》论述的是魏德泮先生的观点,是他研究思考的结晶。其中一些研究不够深入、思考不够全面的地方,我相信,作者在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后,将在再版时予以修改补充。歌词美学是一座富矿,期待着歌词界更多同仁们继续不停地开采、提炼,不断丰富中国歌词理论的宝库,为迎接中国歌词大景观又一个“盛唐”似的高峰时期的到来而不懈地努力!是为序。  乔羽  2011年11月

内容概要

  《歌词美学》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填补了歌词美学理论的空白。  《歌词美学》把歌词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来观察,从歌词艺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作品的产生与传播展开探讨研究。作者魏德泮提出歌词作品“真、新、深”的艺术标准,并从“哲学”、“意象”、“创造力”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如何才能使作品达到“真、新、深”的要求;同时对作品的传播—一如何正确看待歌词的流行,以及如何激发优秀歌词的流行作了辩证的探究。  《歌词美学》有以下特点:一是理论研究与古今中外的歌词创作实践紧密联系,并融汇了作者歌词创作中的心得体会,具有纵深感和实践性;二是理论研究与社会人生紧密联系,把读者从歌词艺术引入社会与人生,又将社会与人生融入歌词艺术之中,具有启示性和思辨性;三是采取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超越歌词本体作关联性、系统性的研究。所以,此书别具一格,新颖活泼,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歌词美学》的语言格调丰富多样,理性语言、哲理警句、蕴含诗意的感性语言兼而有之,可谓好读、好看,又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魏德泮,1947年8月生于福建省建瓯市。
国家一级词作家、歌词评论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秘书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六、七届理事、中国音协《词刊》编委、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建李焕之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音乐教师、建瓯市文联主席。有数十首词作全国获奖,其中《读唐诗》(谷建芬曲)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大奖及文化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少儿征歌金奖,《海峡之梦》(崔臻和曲)获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及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继成名作《愿建广厦千万间》(陈芝雄曲)1984年获全国一等奖之后,《海峡姐妹花》、《月牙船》、《海潮马》、《蜜桔甜甜蜜桔圆圆》等相继获全国征歌一等奖,《五个月亮》、《土楼人家》、《背新娘》、《台南姑娘》等获省政府百花文艺奖。出版歌词选《背新娘》和歌词理论专著《歌词例话》、《乔羽论》以及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歌词美学》。出版《闽北风情》音乐电视专辑,多首歌曲MTV在央视播出、获奖。音乐剧《武夷情》获省剧本奖。曾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人事厅给予立三等功及省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哲学是歌词美的根基第一节 歌词作家的哲学思考一、哲学是对世界与人生永远的追问二、哲学没有最终答案,它是非宗教的信仰三、哲学应是歌词作家的精神生活形式之一四、树立为人类美好未来不懈追求的人生观第二节 从歌词看中国哲学家人生观一、儒家:道德的教化二、道家:自然的生活三、佛教:空的觉悟四、中国哲学家人生观面面观第三节 从歌词看西方哲学家人生观一、古希腊:理性精神--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二、中世纪:(公元476-1640)天国的梦想三、文艺复兴(公元14-16世纪):追求现世的享受四、近代,思想启蒙运动:追求自由平等五、现代,人文的关怀:张扬直觉、本能与权力意志六、当代,生存还是死亡:活着最重要七、西方哲学家人生观面面观第四节 从歌词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第五节追求不朽人生的不同途径一、儒教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二、在艺术创造中不朽三、在宗教信仰中到达永恒第二章 意象是歌词美的基本范畴第一节 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歌词美一、从认识论方法转向现象学方法研究歌词美学二、重视审美经验--生命的体验第二节 意象是构成歌词美的基本范畴一、意象的概念辨析1.意象派诗歌的意象2."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涵义不确定,用法也不一致3.意象与物象的关系4.意象与词语的关系二、意象的审美本质--情感、现象、理念、经想象的语言凝结物三、选择意象为歌词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三节 意象中凝结着社会环境与作者个性的影响一、意象中凝结着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意象中凝结着词作者个性的影响第四节 歌词艺术形象与意境的创造一、从意象到艺术形象到意境的创造过程二、意境创造的个性化与创新第三章 创造力是创造歌词美的高峰能力第一节 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因素一、热爱与好奇,真诚与自信二、常静闲观心,重追求神韵三、感悟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四、驰骋想象力,意象分又合五、发掘潜意识,灵感常光顾六、顿悟是直觉,、直觉似闪电第二节 影响创造性人物出现的因素一、家族渊源,家庭影响二、文化底蕴,社会知识三、社会氛围,宽松环境四、乐于交友,敢破常规五、人生境遇,悲喜体验六、崇高动机,人格魅力第三节 创造力应如何培育一、重视20岁前创造力的培育二、艺术对开启创造力的作用三、儿童游戏可以培养创造力四、活成艺术做艺术第四章 "三要素"是歌词美的艺术标准第一节 "真"在于情意真实、揭示本质第二节 "新"是对歌词形式与内容的要求一、形式新二、构思新1.在两难中选择2.立意中出新3.集中开掘,不旁鹜4.寻找跨时空的情感结合点三、语言新1.保持个性化的语感2.赋予多义性增强张力3.运用新鲜的比喻4.选取意象编织情绪第三节 "深"是对人性深度的开掘一、"深"要学习哲学,反思现实人生二、"深"要观察历史,表现时代情绪三、"深"要以经典为范,在继承中创新四、"深"要体现人性的深刻与复杂第五章 流行是歌词美的社会选择第一节 社会选择是歌词流行的重要因素一、流行是审美趣味变迁的社会心理现象二、审美趣味受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制约三、歌词美不同历史时期形态演变概略1.古代歌词美形态演变(先秦时期-1919年)2.近代歌词美形态演变(1919年-1976年)3.新时期歌词美形态演变(1976年-2009年)第二节 歌词创作应关注时尚,不为所惑一、时尚文艺像钟摆荡来荡去二、关注时尚变化,不为时尚所惑三、要做时代的创新者、领潮人四、文艺创作反对"三俗"第三节 社会传播是歌词流行的重要推手一、歌词的流行是一种传播现象1.传播是歌词流行的必要条件2.传播媒介影响歌曲传播二、传播规律对歌词流行的影响1.大众传播能够创造流行2.意见领袖对歌词流行的制约3.听众会对信息"选择性接触"三、如何激发歌词流行1.创作符合社会潜在心理2.建立鼓励创作的机制3.发挥明星的光环效应4."风格传播"吸引注意力5.畅通并整合各种传播渠道6.擅长策划媒介事件附录一:西方哲学家看人生附录二:欧洲文学史简表附录三:香茶荔汁八宝粥--当代三位词作家风格鉴赏附录四:带幽默性、情节性和动作性少儿歌词的创作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常静闲观心,重追求神韵  独立思考是产生创造力的途径之一。没有比正确的思考更接近成功了。成功是一种思考的累积。一个人不论从事何种行业,想攀上顶端,通常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精心的规划。你要耐心,不断地思考,循序渐进地跑到前面,当你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时候,成功就已经在你面前。  如果想登上成功之梯,就得永远让你的头脑进行思考,只有思考后的人生,才算成功的人生。弱者选择舒适,做容易又舒服的事,只能放弃成功;强者选择拼搏,做困难又不舒服的事,才能取得成功。  词作家张藜就是一位整天爱思考的人。他对人说:“我爱琢磨。没事儿,穷琢磨。一天到晚琢磨。”他在琢磨什么?“很多友人为我创造了周游名山大川的机遇,在走、看、听、为的过程中,总想着歌诗这个遗腹子。”(张藜著《相思潮·旅游歌诗选》,第227页,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年4月版)怪不得他的歌词总是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构思、他的语言不是别人学得来的,那可是他“一直在追求着,寻觅着,向往着,苦思冥想着”的结晶。1983年冬,他应邀来到福建讲学,我有幸跟着他深入闽北乡村走了半个月,一路上不仅聆听了他的讲课,而且看到他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比如,走到县城的街道,他很注意观看商店的招牌、店名,他说,这些名字都不是随便取的,你细细琢磨,这里面都有文章。听他讲学,感受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迷恋,学习他对歌词的思考和探索,我受益匪浅!  有较高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具有选择性。他平时往往专注、执著于某一领域的信息,忽视一些别的东西。所以,往往他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创新性人才,但在生活的某一些方面却是傻瓜。思想者的生活往往是随意的,桌面也不一定井井有条,他认为那样太花时间,他无暇顾及。他对散乱的陈设熟视无睹,他只求头脑中的思考清晰、有条不紊。  勇于独立思考的人,不甘平庸,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反潮流。他勇敢实践,坚持真理,不怕失败,往往就可能出新,就能引领潮流。  如果缺乏独立思考,就会出现创造力贫乏的现象。从前两年的动漫大赛,可以看出在动漫艺术方面,我国动漫艺术家创新、创意差于国外。2009年11月国际动漫大赛在江苏省常州举行,评委说,中国的动漫作品缺少创意与创新,重视制作。如,人物面部表情,大多模仿日本、韩国等外国作品,比较呆板,不够丰富。题材方面多是采用古代经典故事,缺少对当代人生活的表现。总之,有思想、有创造性的动漫艺术家少。看来,我国动漫创意教育应当改进。  创造力的萌发必须耐得寂寞,才能静闲观心。孤独感有时会使灵魂净化,让心灵驰骋,浮想联翩。人有时静心独处是必须的、有益的。喜欢思考的人,更需要找些时间独处,享受孤独之境。一个人在人群中,只是生活在当时的时代,在孤独时,其心灵却可以生活于所有的时代;在人群中,你只是面对眼前有限的世界,在孤独中,、你却可以面对苍茫的宇宙、千秋的人生。孤独之境,是使人的心灵从有限驰骋至无限的起点。  天、地、人间无时无刻不具有无尽的玄机、无穷的情趣,只有静闲淡泊的人,才能慢慢思考、细心体会,浮躁之心、功利之情是进入不了此等境界的。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索,需要一个人独处静思。几位智者话锋的碰撞固然有益,真正作深入地思考还是需要有独处的功夫。古人云:“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菜根谭》上第87条)平静中思考问题澄明、致远,闲暇时气度舒畅悠闲,可发觉心中玄机,淡泊中性情冲和,可以体会心中趣味。省察内心、觉悟天地间酌至理,没有比静、闲、淡三种方法更好的啦! 艺术家心境静、闲、淡,往往可以从他创作的作品中看出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张画不大,可是成为卢浮官的一个镇馆之宝。他的另一幅《岩崖前圣母》,圣母旁边是圣安娜,还有两个天使。我们可以看出来,艺术家在创作时,心灵非常安静,非常虔诚,才能够把宇宙自然的和谐,给予充分的表现。  创造歌词的时空世界需要心灵去观照,即不仅用双眼的视觉,更要用内心的视觉,靠心灵的洞察力作透视,才能有如“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歌词创作必须运用内心的静默观照,如此才能让思绪奔涌,上天人地,生命如有无限的延伸,灵感才会翩然而至。如果内心不安定,就会产生压力,难以看清眼前的事物。  齐白石是我国近代坚持独立思考的艺术家,他强调学习别人应当学精神,不刻意求形似,重在画出神韵。  1956年7月29日上午,毕加索在法国热情接待张大千一行时,毕加索请张大千看五大本(每本30幅左右)画册,张大千惊讶地发现这些画全是毕加索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何要到巴黎来学艺术!”可见齐白石的画在毕加索眼中艺术水平有多高。难怪有人把齐白石列为20世纪在中国画方面最有影响的画家之首。他的中国画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是我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2010年2月,英国艺术价格网报道称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在2009年的作品拍卖总额达到了7000万美元,位列全球第三,前两位是毕加索(1.21亿美元)和安迪·沃霍尔(1.06亿美元)。(见于《中国艺术报》2010年3月30日中国收藏版)在我国,作中国画的画家很多,为什么齐白石有这么高的艺术造诣呢?他的创造力从何而来?我认为,他写生作画时坚持独立思考,不刻意求形似,重在画出神韵是个重要原因。他说:“我画实物,并不一味地刻意求形似,能在不求似中得似,方显出神韵。”(齐白石著《齐白石自述》,第185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版)又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著《齐白石自述》,第60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版)他在学习别人的绘画时,学精神,不学形似。他说:“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齐白石著《齐白石自述》,第60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版)又说:“你不要只注意学我的皮毛,要多钻研,自己多写生……要记住: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著《齐白石自述》,第63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版)  在作画技巧上,他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独辟蹊径,匠心独运,因此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早年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画,从西安游历回来后他说:“因工笔画不能畅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够时尚,不合当时多数人的审美趣味,因而改画大写意。1920年他到北京3年了,由于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画风,不为北京人喜爱,陈师曾老师劝他改变画风,自出新意,他听了老师的话,“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获得很大成功。当年梅兰芳就请齐白石到家里作画,并亲自给他磨墨理纸,交为朋友。1925年,梅兰芳正式跟齐白石学画草虫,学了不久,他已画得非常生动。  作个艺术家难,作个一流的艺术家更难。齐白石作为20世纪世界上一流的艺术家,他那独立思考,“重神韵、学精神”的创作心得,是值得创作者们认真体会、努力学习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从歌词艺术出发,探讨歌词艺术自身的审美问题,并上升到哲学思想的高度去认识,进而去理解生命与感悟生命……这部《歌词美学》别具一格,有所创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乔羽(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原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一级编剧)    这部《歌词美学》内容翔实,论据充分,切入角度新颖,是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好作品。它对于歌词美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  ——任志萍(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一级编剧,原中央歌舞团副团长)    歌词作者大量涌现,作品数量大增。在歌词创作空前繁荣的情况下,我们呼唤理论研究。魏德泮的《歌词美学》,具有开拓性,填补了歌词理论研究的空白。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诗人,儿童文学家)    《歌词美学》是一部有创新、有份量、有深度的歌词理论著作,而且写得很活泼。它填补了歌词美学的空白,是歌词理论建设领域中的一块基石,旱天里的一道急时雨。  ——陈侣白(福建音乐文学学会主席,福建省作协原秘书长,诗人,编审)    词群墨寡匮文章,底气虚空枉思量,  可堪此举探究竟,挈得肥蟹一口尝。    ——宋小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一级作词)

编辑推荐

  《歌词美学》从歌词艺术出发,探讨歌词艺术自身的审美问题,并上升到哲学思想的高度去认识,进而去理解生命与感悟生命。该书把歌词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来观察,从歌词艺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作品的产生与传播展开探讨研究。作者提出歌词作品“真、新、深”的艺术标准,并从“哲学”、“意象”、“创造力”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如何才能使作品达到“真、新、深”的要求;同时对作品的传播——如何正确看待歌词的流行,以及如何激发优秀歌词的流行作了辩证的探究。其语言格调丰富多彩,理性语言、哲理警句、蕴含诗意的感性语言兼而有之,可谓好读、好看,又发人深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歌词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