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爹娘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赵志刚  页数:256  字数:1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娘亲皎明月,夜夜展清辉。昔我于怀抱,举动牵娘心。聚短人间意,欢少忆犹生。何曾匆促远,回首月在巅。父爱行山岳,重重无怨嗟。载我双儿女,苦乐亦甘恬。茶暖香自远,莲落子离离。其中有真意,伴尔三世行。[莫言  序]我们的爹娘志刚是我的小老乡--他家昌乐,我家高密,同属潍坊--又是我在检察日报社工作十年的同事。他的才华,他的义气,都让我为之感佩和骄傲。我调到文化部工作后,与报社联系渐少,对志刚的近况不甚了解。不久前见面,获他赠书两本。一本是他静修减肥、重塑身形--也是重塑精神--的记录《新的人生》,一本就是即将付梓的《我们的爹娘》。我认真地读了这两本书,甚为感动。读了这两本书我才知道这几年间志刚经历了这么多事。先是慈母仙逝,继而老父病故,然后又是自己的健康急剧恶化。灾难会将一些人压垮,也会令一些人奋起。有的人会破罐子破摔,听天由命;有的人则会在逆境中扼住命运的咽喉。志刚自然是能在逆境中奋起、敢与命运抗争的强者。《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年轻时,对古圣贤的这段话,不能很好理解。为人父母后,始知先贤之言的含义。志刚在遭遇双亲病逝之大恸后,悟出爱护自己就是对先人行大孝之理,于是拜师静修,期间以坚强毅力,克服了精神和肉体的巨大痛苦,终于得以“脱胎换骨”,获得新生,这也是他的父母所最希望的。志刚是孝子,他在《我们的爹娘》这本书里,写出了一片孝心,也写出了父母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地劳动、奋斗的一生。因为同是昌潍地区的人,志刚书中所写的许多事情、许多场景,让我倍感亲切。那些事情,不仅仅在他的家乡发生过,在我的家乡也发生过。他的爹娘的许多经历,也正是我的爹娘的经历。他笔下的爹娘,也正是我们的爹娘。中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亡,正是因为有我们的爹娘;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困境中崛起,也正是因为有我们的爹娘。他们任劳任怨,他们勇敢善良,他们在黑暗中不绝望,他们慷慨大度,乐善好施,他们为了追求光明不怕牺牲……他们是最普通的人,也是最伟大的人。他们生前是我们的靠山,死后是我们足下的大地。他们的身体化为泥土,但他们的精神会代代传承。感谢志刚写了这本书,杂感随录,权为序。2012年6月30日[尹洪东  序]孝思孝行弥天地  人生真谛细思量志刚将这本缅怀双亲的文章结集《我们的爹娘》交托我作序,我是无法推辞的。我们相交多年,知之深,敬之切,志相投,情谊重。虽然以我忝为其表哥老师之故,志刚素日也以师称之,以师目之,但其实我与志刚之间,主要还是亲如兄弟的朋友关系。志刚纪念母亲的文章,曾经出过单行本,我写过书评《母亲:最贴身的信仰》以为评介;他纪念父亲的文章,在博客发表后也曾结为单行本,我也一一读过。但今天志刚将怀念双亲的文章结为一本集子出版,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以我对志刚的理解,这本书首先是一种仪式,是以这样一种仪式对已逝父母进行精神上的合葬。志刚的母亲2003年辞世,时隔仅仅6年,他又恸别父亲。到今年,志刚的母亲离开尘世已整整10年。民间许多地方,尽管风俗不同,但后代对已逝父母的合葬是很看重的,这往往是子女对父母亲情和孝心圆满的一种体现。而志刚以书籍的形式为仙逝二老精神合葬,这在俗世是不多见的,它让我们看到孝心可以有这样一种圆满的表达方式。孝之道大矣哉!孝为人伦之本,道德之本。孔子志在《春秋》,而行在《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因为儒家“慎终追远”的传统,孝不会因为亲人的过世而中断,它不是阶段性的,它是恒久存于时空而又超越时空的,它是关乎一个人(一个家族)立身发展的层次和境界的。孟子云:“人异于禽兽者几希”。不孝,几乎就是禽兽不如的同义语;而大孝,则常常是社会、人群对一个人品行的最高评鉴。《我们的爹娘》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志刚的孝亲之思、孝亲之行。对母亲的追忆,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乡村母亲,感人至深;对父亲的追怀,特别是救治父亲的那些过程和细节,给人以揪心之痛。要而言之,读了这本书,我相信每个做子女的将会反躬自问,都会在以下几点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一是尽孝须及早,孝心不能等待,不然会留下终生的愧疚和抱憾;二是尽孝是无条件的,尽心就是最好,不能说等自己事业成功了、生活十分富足了才能尽孝;三是要更好地爱惜自己的生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世做人,做一个让父母为之骄傲的子女,是尽孝的最好方式。志刚出这本书,我认为有两层交代的意思。一方面是对父母的一个交代,让父母的精神世界完整地合聚在一起;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标志着一个人生段落的转折,标志着他在开始全面思考人生的真谛。像千千万万个农家子弟一样,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之后步入社会,在40岁之前,他们往往都在朝着向上的台阶不遗余力地奋斗、拼搏,可是,在取得一定的功名之后,他们会忽然发现,自己心灵深处也在困惑和挣扎。志刚经由这本纪念父母的文集,其实已在透露出一种思索的讯息:在年轻时,我们奔着一个个明确的目标去努力,去争取,可这些是不是最重要最有意义?或者说,人生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有更高的幸福指数?对父母来讲,子女活得成功或者幸福,哪一个更重要?我想显然是后者。有两位我所敬仰的大师,他们让我难以忘记的不是他们的学问,反而是他们追忆父母的文章。季羡林先生晚年一篇《赋得永远的悔》,表达自己对母亲未能尽孝的痛悔;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写下的是对二老绵绵无尽的思念和倾诉。读了志刚这本书,我想说,莫到晚年再思亲,重在当下善尽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绝,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磨难而能巍然复兴,离不开这种存续于血液中的孝文化。当前,弘扬我国优秀的孝文化,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为道德和信仰的缺失在现实中已经在屡屡突破社会的容忍度。从这个角度,我认为志刚作为中国检察出版社副社长已经在身体力行。我希望出版界的有识之士,能编辑出版一套大型的“中国孝文化丛书”,这其中,既要有对历史典籍的整理与挖掘,也要包括现代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当然,还要尽可能多地纳入当代作者忆念父母的文章和文集。是为序。2012年7月13日[前言  赵志刚]初夏晨起,沐浴微风,如父母之爱,慈柔和暖,令人思念无限,父母于我,阴阳相隔,万水千山之外,此岸红尘,彼岸花开。佛经《心地观经》有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父为天,母为地,孕育、饱涵着我们生命里的无法言说的信息与能量,那是我们生命的源头……2003年夏,母亲以56岁之盛年猝逝,病起于心肌梗死。6年后的2009年,父亲经历100多天与晚期肝癌的斗争后不治,撒手人寰,尚不满60岁。一个是毫无准备的突然离去,另一个是漫长地在病床上被手术刀几度切割。母亲的突然辞世,给我巨大的精神打击,直接导致我内分泌紊乱,当年即被诊断为糖尿病。父亲癌症晚期,为挽救他的生命,巨额的医疗费,几近倾家荡产。母亲去世,哀哀欲绝,三年始得振作。我悟到:自己能走出伤心,开心地生活,是对逝去母亲最好的交代与孝顺。生与死,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我们能好好把握的是生死之间一段距离,虚空如画,让我们尽心尽情尽好地挥洒。为感念母恩,我在自己的博客上陆陆续续写了一些短文,2007年,在母亲冥寿60周年之际,以《我的母亲》为书名由黄河出版社出版。母亲的早逝,让我开始观察人生之无常,顿悟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回天乏力的心碎与悲痛。《阿含经》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为加倍弥补自己以往对父母的忽略,母去后我坚持每天给父亲一个电话问安,逢年过节陪他到各地旅游,甚至还做了出国的计划。然而,慈母走了还不到6年,父亲就查出晚期肝癌,且是最凶险的肝门部胆管癌。为能尽一切可能救治,我动员了一切可用的资源,最终还是没挽留住他的生命。从父亲住院第一天,我开始撰写病中日记,希望他能一天一天好起来,哪知写到最后却是他的去世。安葬父亲后,我把日记编辑为印刷品《2009年春,父亲》,用以记录这刻骨铭心的100多天。父母双亲于壮年的早逝给我莫大心灵创伤,因过度悲痛,加上工作繁重,生活方式不健康,身心俱损,不到40岁就处于系统性崩溃的前夜:每日服用多种降压药物,注射胰岛素,“三高”、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严重威胁着我的生命。2011年6月1日至7月中旬,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静岩博士直接指导下,对自己的状态做了一次系统性颠覆,身轻心安。我顿悟到,自己能够身心健康地活着,亦是延续父母的生命,亦是尽孝。今年,是母亲离开尘世第10个年头,按老家的风俗,十年忌日亲朋好友要一起完成一个较为隆重的仪式。春节后,我便开始构思,把写父母的那些碎片化文章重新梳理一下,暂名为《俺娘俺爹》,争取公开出版。除追忆父母的养育之恩,亦作为他们精神上的合葬,当然也希望此书出版后能将我对父母的愧疚、对父母恩情的体悟传递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不要有我那么多追悔、遗憾,更好地尽孝,珍惜今生缘,善待亲人朋友以及其他有缘人。为人需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小孝,供给父母物质上的生活需要,令父母衣食无忧;中孝,积极向上,走正道拥有健康体魄乐观幸福人生,令父母安心知足常乐;世间大孝,为社会国家世界作大贡献,令父母为之自豪,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利益于社会与众生……父母亲爱心,柔善如碧月。爹娘的遗产是无形的珍宝。无私,无我,忍辱,甘于付出和奉献,不待回报。常忆父母恩,把父母无形之爱传递开去,这正是对父母最好的怀念。掬水月在手,拈花香满袖。今日今时,抬眼窗外,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无际,白云悠然飘过,鸟儿婉转而歌,醺风里送来院子缕缕玫瑰花香,在我是相信爹娘已达善处了,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日月星辰,无不是亲人的化身……尽可安心放心……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诸多亲朋好友、同事、网友在我哀伤哀痛无法振作的时刻给予的关心与温暖,让我有力量站起来,重新行走在阳光下……感恩痛苦与不幸,让我心灵成长,重获新的人生,新的生活,让我学会爱惜肉身,品味生活,珍惜亲人朋友与人生。感恩一切。

内容概要

  莫到晚年再思亲 重在当下善尽孝
  《我们的爹娘》(赵志刚著)——爹娘的遗产是无形的珍宝。无私,无我,忍辱,甘于付出和奉献,不待回报。常忆父母恩,把父母无形之爱传递开去,这正是对父母最好的怀念。
  在医院的近百天,常有近似哲学的深刻体悟,比如父亲孤身一人直面病痛,多数日子躺在ICU,没有亲人陪伴,身无长物,甚至连衣服都不是自己的。他在清醒时应该是痛苦的,我们家属更痛苦。父亲自身的抗争,院外我们的奔走,一切的努力,只是要父亲回归生命的原初意义:活着。而那些曾经的喜怒哀乐,烦恼,痛苦,在这里统统不是问题了。在生还是死的面前,个体的生命,个体的悲欢都是那么渺小。
  为人需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小孝,供给父母物质上的生活需要,令父母衣食无忧;中孝,积极向上,走正道拥有健康体魄乐观幸福人生,令父母安心知足常乐;世间大孝,为社会国家世界作大贡献,令父母为之自豪,实现自我人生,利益社会与众生……

作者简介

  《我们的爹娘》作者,赵志刚,1971年12月生于山东省昌乐县农村,1994年6月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10月获长江商学院E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服务于中国检察出版社。

书籍目录

莫言 序:我们的爹娘
尹洪东 序:孝思孝行弥天地 人生真谛细思量
赵志刚 前言:此岸彼岸念亲恩
※母亲
献给母亲的72 行: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走了
永远的娘亲
相亲时,母亲爬上了树
作为草民的二姨
童年的食物与母亲的被打
子欲养而亲不待
年俗的片断
快乐与物质的多寡无关
生日、平安夜、圣诞及其他
我的病,娘的痛
与母亲的一次冲突
母亲和城市:匆匆上海之旅
母亲和城市:与北京的缘分甚浅
母亲和城市:梦里依稀慈母泪
佛 缘
永远的鞋垫
青春,流浪的歌
别母东山阿
但将慈悲遗子孙
夜来幽梦遇慈母
三年生死两茫茫
彼岸信笺
父亲的回忆
八月,这一段尘世的繁华
《麦兜故事》:我就是那只猪
为娘写传的空想
倏忽已五载
母亲,灵魂的居所
※父亲
夏麦坟,父亲节
爸爸说,下雨了
奇妙的旅程
浓重的莆田民间文化
除夕纪事
一日看尽长安花
跨越两个省份的行走
六榕无树记东坡
人生若午夜烟花
沪上行
周庄
江湖与庙堂
似是故人来
※治疗日记
初闻父病泪满衫
父亲住院的首批访客
放生,愿为父亲延寿
手术延期,漫长等待
终于找到了医院领导
手术日期继续延迟
空气里都是沉闷的气息
作出重要决定
危险期,空气中有了些轻松的气息
让人担忧的一天
目睹父亲13 天仍未愈合的伤口
知道你苦,但只能远远地看着
若历极端苦,再无千般难
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长江的情怀,大海的抱拥
佛诞日,父亲失去了言语
5 月5 日立夏,愿吾父平安过夏
一季煎熬何惧,惟愿父亲好转
情绪跌跌宕宕,心事起起伏伏
最根本的问题, 重新回到生命
若已不济事,不乐有何益
形单影只的阿姨
关于父亲的几个章节
岁末絮语:想起父亲
关于父亲的回忆:永是高大与完美
关于父亲的回忆:慧根深厚,多有巧技
※天下父母
尹洪东: 母亲, 最贴身的信仰
王学堂:唱支赞歌给娘听
李绍章:母亲!母亲!
刘天鹏 :悲歌祭奠
吴青松:再读《2009 年春?父亲》
刘天鹏:真诚的碎片

章节摘录

※但将慈悲遗子孙五一节期间,父亲的一位至交也一起来到北京。和他聊天中,我数次提及母亲的一些往事。哪知这位长辈竟然对我批评起来,大意是:“你对你母亲根本不了解,你知道的太少了!”他说起我在上海读大学期间,没有工作的母亲为了多挣一些钱,经常到附近的小煤矿拣煤,每天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才卖几块钱。有一次,她被落下来的煤矸石打得头破血流。我得知的事实是,母亲差点被迅速驶来的装煤的翻斗车埋葬!母亲忍受身体上的劳累、精神上的屈辱,做这样一些辛苦而危险的工作,目的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好好读大学!“哪怕是要饭,也要把你供出来。”这是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那时尽管日子很苦,但总不会苦到需要靠要饭维生的地步,但至少表明了一个母亲对于儿子接受教育的坚决态度。那时,爷爷奶奶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我和妹妹上学,花很多学费,而父亲每月的工资不到200块。1990年到1994年,我读大学的4年,大概是我们家最为窘迫的时期。每个学期要到上海报到前,总是要拿几百块钱走,但当时太寒素了,母亲的手中连几百元现金都拿不出,四下借钱。但是很多人,包括很近的亲戚都冷漠地拒绝了。母亲是流着眼泪到处借的,她忍受着屈辱,是为了她的儿子,为了儿子高贵而有尊严地活着。“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今天,当年那些甚至不肯借钱给我们的亲戚朋友求我办事,我能办的全办了,除非是实在无法解决的。“以德报怨”,是母亲多次向我交代的。母亲说,求人不易,求人易受辱,只要人家张嘴求你的,能帮忙就帮忙。母亲的教诲消解了我的怨气,培养了一些慈悲之心。现在,我是受人尊敬的。但是,今天的一切,包括赢得的尊重,其实是母亲忍辱换来的。我不可有一丝自得。学习母亲的优良品格,就是要学会忍辱,学会忍受肉体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屈辱。母亲过世后,我曾经陷入无限的悲伤,甚至以酗酒来麻醉自己的神经。但是,现在我已经走出悲伤的阴影,转而通过深深缅怀、通过学习母亲大人的慈悲来纪念她。很多朋友劝我不要再沉溺于过去,要我往前看,我非常感谢。眼下,我要记录、写作这些事,在缅怀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忆母母已逝。一位哥哥发来短信说:“请在百忙中抽出5分钟,怀念母亲!她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最朴素的为人理念,使我们能堂堂正正做人。感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在母亲节的今日,我写下这些,包括以前的点滴记录,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母亲,而不是为沉溺于悲伤。此篇,就算是对关心我的朋友们的一个答复吧。母亲节,让我们共同祝愿每一位伟大的母亲快乐,无论她们在俗世,还是在天国!2006.5.14※为娘写传的空想很多朋友都劝我把从业10多年来的文字整理一下,结集出版。说实话,我对此并无兴趣。那几百万文字多是新闻作品,属于“易碎品”,就是出了书,又岂能“保鲜”?更何况,从那些东西中,我根本找不到自己。我下定决心出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著作是母亲去世后。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从未记住她的生日。有一年,我和她说,我要给你过60大寿,母亲当时微微一笑,未置可否。没有想到的是,还没有到60岁,没等到儿女为她祝寿,她就猝然撒手尘寰。母亲走后一年多,我暗自制订了一个写作计划,就是要还原母亲作为一位普通妇女的历史,打算在2007年上半年之前撰写一本有关母亲的传记,将其作为我人生的第一本著作,奉献给母亲60冥诞。真正展开这次写作计划,是2005年5月30日,那篇文章的标题是“相亲的时候,母亲爬上了树”,在文章的结尾我写道:“我将一段一段探究母亲的历史,这会是充满我整个生命的访谈。今天就算是一个开篇吧,关于母亲,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个谜。揭开这个谜,是我对母亲和我的家族的一个交待。”然而,没有想到,当真正着手写母亲,才觉得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写了一年多了,才写了10多篇,不到2万字,而且多数都是少年、童年的记忆。每次回家探望亲戚,当我像一个采访者询问他们对于母亲的记忆时,往往只能得到一些零星的东西。于是,为母亲写传记的设想,很可能成为一个空想。我对母亲的历史的确非常不了解:懂事之前(1976年)、也就是母亲30岁以前的生活,几乎一点也不清楚;读大学、也就是1990年后,直至母亲2003年去世,这中间她的生活,我也是一笔糊涂账,模糊得很。事实上,截至目前我的文章,也几乎集中在1976年到1990年的15年间。母子一场,缘分何其深,而我对母亲的追忆,也多聚集于这15年“断代史”,真是可叹,记忆何其浅也!母亲的人生经历能否这样简要概括:1947年农历10月8日,这位平凡的农家女子诞生于山东安丘县一个普通的村子,在五姐妹中,她是最晚出生的。因家庭条件所限,未能读书识字。1959年,12岁时,父母双亡。后来三个姐姐相继出嫁,与她的四姐相依为命。1970年,嫁给山东昌乐县的一个小伙子(我的父亲)。1971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那就是我。1973年,又生一女儿,我的妹妹。因为操劳过度,自20世纪80年代起,身体出现各种疾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盖三间新房,欠债数千元。1987年,转为非农业户口,迁到五图镇,并成为城镇合同制工人。1991年,因病退休。2003年8月21日,因突发心肌梗死,猝然离世。往事并不如烟。母亲从出生到去世,尽管用上述的几行编年史的文字就能勾勒出轮廓,但浸透在这一年一年的历史中的,却是有着多重身份的农村妇女的隐忍与操劳,血与泪。作为妻子,她勇挑持家重担,养儿育女,工于女红;作为母亲,她对儿女极尽呵护,含辛茹苦;作为儿媳,她以弱女子之身肩扛农活,孝敬公婆……可惜并愧疚的是,作为儿子,我很难描摹其中伟大的细节了。母亲的一生,是放下自我的历史。在她的心中,已经彻底没有了一个“我”-她把她的青春、智慧、健康、生命,在献给我们的家族,献给她的丈夫、儿女、亲朋后,突然离去。母亲是一本永也读不完的书。今天,当很多朋友劝我不要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之中时,我说,我已经放下。学习母亲,就是学习她的精神,为了别人而活着的布施的精神,将自己融入人群,融入社会,努力为自己、为他人好好活着,好好做人,好好做事。2006.6.7※若已不济事,不乐有何益昨夜得一梦,父沉疴已解,气色白润,赤脚于海边疾走,周围放大光明,吾紧随其后,历数此中委曲,不禁眶盈热泪,问父:此非梦乎?父曰:非也。醒来,始知终是南柯一梦。前几日,守东大哥来京,他获准进入ICU探视。因为是医生,他从探视中得到的信息以及作出的判断都是专业的。他认为父亲目前已出现感染性休克,整个机体因为感染而无法正常运转,肝功不好,肾衰,发烧,统统是因感染问题,就如一台机器的运转,某个零件的失常会造成整个机器故障。这几个晚上,几乎整夜整夜难以入睡,守东大哥那些实话对我们也是很大的打击,对我们,对父亲,都太残酷了。与病魔顽强作战的父亲,以及在周围的亲友,像是那个与巨大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尽管事先已知故事的最终结局,还是要拔剑亮剑,真是太悲壮了。6月2日下午4点,鼓足全部的勇气,穿好防护服,再度进入ICU,这,是父亲在武警总医院手术近一个月内,我第4次看他。不到30天的时间,父亲历经三次大的手术,只为延长生命,只为那一线若隐若现的生机。这一个月,父亲几乎没有转入正常的恢复和饮食,靠体外那些各种各样的管子维持身体的运转。让你的身体遭受这样大的创伤,我的决断是不是错的?在4月初八佛诞日应用呼吸机而不能言语之后,对你的治疗是否合乎您的本意?父亲,你的眼神那么微弱,那么迷离。你有没有听到儿子的呼唤,十分钟哭泣中的呼唤,你感觉到了吧,我--您的儿子始终在你的身边,他的心从来没有离开过你。父亲,我看到了,你紫黑的脸颊,肿胀的手,凌乱的发,急促的呼吸,发热的躯体。父亲,这一切撕裂着你的爱子的心,再也不能复原。这些天,手机上存满了劝慰我的短信。无法排解自己的情绪,晚上查找佛学的有关文章,看到丹增嘉措所著《如何面对痛苦》中的一段话:痛苦除了相对存在之外,它的实质是难以成立的。因而痛苦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所谓虚假,就是如梦如幻的观念。想起寂天菩萨的偈:若事尚可救,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不乐有何益。6月4日,阴历5月12日。早上醒来找干净的衣服换上,穿戴完毕,突然发觉居然一身青色,淡青色的徒步鞋,深青色的长裤,青色的短袖速干衣。无意中的穿着都是伤感的色彩。9:04,东哥致电ICU本想问一下是否需要续费,护士确认还有9000元余额后说了一句:医生让你们家属赶紧过来一趟。ICU与家属的互动,一般是在出现重要情况之时。五叔、东哥、刘强和我,4个男人二话不说,直奔医院,迅速上到9楼的ICU。臧主任探身出来,神情沉郁,他说:老爷子的腹腔再度出血,估计是严重的感染将血管腐蚀,本来还想帮老爷子一把,看来很难了。我们都洞察了这位著名外科医生的难过,五叔事后说,他目睹这位主任亦落下泪水。父亲最后的时刻正在到来。我大脑一片空白,并未落泪,只记得对主任说了一句话:能否让父亲走的时候少些痛苦?刘强、东哥、五叔,次第进入,与父亲作最后的告别,我已经没有进入ICU的勇气。他们都是哭泣着出来。我倚靠在ICU过道的北侧墙边并无声响,似是在经历一个梦境。10:15,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经过109天的与疾病斗争之后,乐观、顽强的父亲最终没有击败严重的术后感染,在这个初夏,故于感染导致的多脏器衰竭。在这一刻,我发现自己所曾经执著过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阴历5月12日,注定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我已经成为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而且,阻挡死神的屏障业已全部撤除,下一个直面死亡的,就是我。11:00,太平间的担架车从ICU被推了出来,父亲沉睡于一个宽大的黄色袋子之下。隔着袋子,我用手慢慢抚过他的全身,还是温热的,顿时泪飞如雨。父亲,给予我生命的父亲,就这样永远不再理会他的儿子了!五叔、东哥、刘强和我,在周师傅的帮助下为父亲更换前些时间买好的寿衣。他的神情很安详,没有忧愁和痛苦,抚过他的全身,只有手和脚开始变凉。周师傅为他整理容颜,梳头,留下一缕发丝给我做永久的纪念。晚上几乎一夜无眠,尽管无法陪伴父亲身边,也算是守灵吧。把父亲安放于定制的桃木棺椁之中,推进别克灵车,我和东哥护送他前往八宝山殡仪馆。父亲赤条条来到人世间,又赤条条地被推出ICU,轻轻地来了又静静地去了,连一片云彩也没有带走。在殡仪馆,我们选择了最简朴的小告别厅进行遗体告别仪式,在父亲周围的,全是父亲最亲的人,以及我最亲近的兄弟。殡仪馆为我们举行了庄重的迎取父亲骨灰仪式,哀乐,致辞,让死者享受哀荣的程序,再次引来我们的泪水奔涌。父亲,我们即将护送您回家。来的时候,您虽然气色不佳,但是情绪是乐观的,是鲜活着的慈父;今天,您却以这样一种冷冰、沉默的形态返回故乡。望白云有来有去,想吾父无影无踪。任何东西也难以减轻我的哀伤。“慈父虽西去,但你曾感受到的爱和你曾付出的爱永远都不会失去。”14:20,我们一行9人启程。我怀抱骨灰盒,与手捧遗像的东哥、手持灵位的刘强同乘一辆车。一路无话。在初夏的夜色中,我们悄悄进入县城,驶入蓝宝石花园父亲的家。父亲,我们送你到家了。※岁末絮语:想起父亲这一年,似乎异常沉默。博客也几乎没有更新,好多朋友询问缘由,我只是说倦了。实际上不是。这一年最大的事件是父亲的病逝。2月16日他到京,步履快得我都有些追不上,6月4日就走了,110多天炼狱般的煎熬,于他,于我,都是。我动用了一切人脉资源,花光了所有钱财,但终是无法挽留他。八宝山火化,没有几个亲人送行,送他回山东,曾经那么鲜活的他,成了一抔骨灰。心被一刀一刀割碎了。从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为了记录疗救父亲的过程,开始学着写日记,10万字的流水账,勾勒了整个轮廓,对我们家族来说,亦是一个交待。再也不敢翻看,一看就泪落如雨。母亲去世,我写了一些短文,那时的心只是疼痛。现在写父亲,除了疼痛,还感到无助。于这个世界,于人于事,真的是无法把握。把所有的力量释放到工作上,怕自己有空隙。一有空隙,就想他,想他,泪流满面。很多的场合,无法自控。8月在云南昆明上课,同学徐梦寒只知道我父亲病了,还不知他已走,在翠湖的大厅拍我的肩膀问:你爸的病好了没有?我扭头望她,还未张口回应,眼泪就落了下来。我对父亲其实还不是很了解,他心细如发,以前认为他是个粗枝大叶的人,其实不是。他去后我和很多亲人交流才了解他。他的善良,与人为善,也是极为动人的。我于暗夜环抱他的骨灰悄然上楼,被邻居听到。那邻居一下子扑倒在父亲的骨灰盒前面,痛哭失声。父亲总能和周围的人相处得很好,非因信佛,性格使然。楼上楼下左邻右舍,如亲人般。记得父亲临终的训诫,他都很难发出声音了,还嘱咐我好好工作。为了尽量不去想他,我疯狂工作,疯狂徒步,但走路太多,脚受不了我庞大的体重,在今年11月25日32公里徒步选拔赛的第2公里处,突发急性腱鞘炎。母亲走后,每年的生日父亲都要和我通话,他也吃长寿面为自己的爱子庆生。今年的生日,耳畔再也没有响起父亲温和的话语。2009.12.26……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母亲的追忆,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乡村母亲,感人至深;对父亲的追怀,特别是救治父亲的那些过程和细节,给人以揪心之痛。要而言之,读了这本书,我相信每个做子女的将会反躬自问,都会在以下几点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一是尽孝须及早,孝心不能等待,不然会留下终生的愧疚和抱憾;二是尽孝是无条件的,尽心就是最好,不能说等自己事业成功了、生活十分富足了才能尽孝;三是要更好地爱惜自己的生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世做人,做一个让父母为之骄傲的子女,是尽孝的最好方式。——尹洪东志刚是孝子,他在《我们的爹娘》这本书里,写出了一片孝心,也写出了父母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地劳动、奋斗的一生。他的爹娘的许多经历,也正是我的爹娘的经历。他笔下的爹娘,也正是我们的爹娘。中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亡,正是因为有我们的爹娘;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困境中崛起,也正是因为有我们的爹娘。——莫言书的出版,除了追忆父母,也作为对他们精神上的合葬,当然也希望此书出版后能将我对父母的愧疚,对父母恩情的体悟传递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不要有我那么多追悔、遗憾,更好地尽孝,更好地服务社会,有益他人。——作者赵志刚拿到书稿后我一口气便读完了,也被感动了,有深深的共鸣。这本书更具价值的是书中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的‘孝’,以及如何尽孝。相信每个看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爹娘。——责任编辑陈晓帆

编辑推荐

※《我们的爹娘》看点:①写给当代青年的孝心棒喝--尽孝要趁早,时间不等人,尽孝一定要从现在开始②作者赵志刚真情至深--阅读者莫不动容落泪,从中看到自己父母的身影③世界上最爱我的两个人--我们的爹娘,是每个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父母④著名作家莫言专文作序推荐父母病故时均不满60岁,这对赵志刚是个巨大的打击。为了追忆父母的养育之恩,赵志刚将十年来描写母亲和父亲的一篇篇文章结集成了这部作品《我们的爹娘》。赵志刚介绍此书写作过程时说:“书的出版,除了追忆父母,也作为对他们精神上的合葬,当然也希望此书出版后能将我对父母的愧疚,对父母恩情的体悟传递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不要有我那么多追悔、遗憾,更好地尽孝,更好地服务社会,有益他人。”该书责任编辑、作家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主任陈晓帆在介绍此书编辑出版情况时说:“拿到书稿后我一口气便读完了,也被感动了,有深深的共鸣。这本书更具价值的是书中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的‘孝’,以及如何尽孝。相信每个看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爹娘。”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为本书作序写道:“志刚笔下的爹娘、也正是我们的爹娘。他们是最普通的人,也是最伟大的人。他们生前是我们的靠山,死后是我们足下的大地。他们的身体化为泥土,但他们的精神会代代相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们的爹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2条)

 
 

  •   老爹老娘不在乎自己一把年纪,不在乎自己的衣食住行,不在乎自己的一切一切,而我们的一切一切他们都放在心上。正如莫言在序言中所写道的,“他笔下的爹娘,也正是我们的爹娘。中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亡,正是因为有我们的爹娘……”《我们的爹娘》会让每一位读者想到自己的爹娘,让我们认识到,“莫到晚年再思亲,重在当下善尽孝”,父母健在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大的幸福,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卑微的努力,我们在俗世间所奋力追求的那份“成就”,也许正是源于爹娘心中那份坚定的“相信”。
  •   爹娘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无私、无我、忍辱、敢于付出和奉献,不待回报,读这本书让我想到我远方的爹娘,辛辛苦苦为了我们,没日没夜的操劳,正如莫言老师说的他笔下的爹娘,也正是我们的爹娘,要尽孝心要趁早,莫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
  •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作者在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来宽慰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亲人的思念……从作者父亲去世前100多天的点点滴滴让人无不感到人生的短暂、病魔的无情、子女对老人的留恋!守在病床前的子女精神上的折磨是可想而知的……我们的爹娘,没有给到我们最好的物质生活,却给了我们他们能给的最好的,我们的爹娘,没有给到我们最光辉灿烂的前程,却给了我们踏实努力的双手!!!孝敬父母从现在开始!!!
  •   读了《我们的爹娘》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父母任劳任怨,慷慨大方,不待回报的精神使我懂得了要感恩父母,懂得感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人生就会过得幸福而充实。我相信每个子女都会做到懂得感恩、懂得尽孝。
  •   对母亲的追忆,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乡村母亲,感人至深;对父亲的追怀,特别是救治父亲的那些过程和细节,给人以揪心之痛。要而言之,读了这本书,我相信每个做子女的将会反躬自问,都会在以下几点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一是尽孝须及早,孝心不能等待,不然会留下终生的愧疚和抱憾;二是尽孝是无条件的,尽心就是最好,不能说等自己事业成功了、生活十分富足了才能尽孝;三是要更好地爱惜自己的生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世做人,做一个让父母为之骄傲的子女,是尽孝的最好方式。
  •   儿女,是爹娘心头掉下的一块肉。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人子女,也将为人父母。一生的沧桑与幸福,让我们永远不能舍弃、遗忘我们恩重如山的父母,和那浩瀚的亲情。我们前行的路上,永远有爹娘的足迹和殷切的目光。当我们在欢笑和成功中,可曾想到我们日渐衰老的爹娘?那为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辛苦劳作的爹娘。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孝敬我们爹娘,以感恩之心孝顺爹娘!生命不要求我们成为最好的!只要我们做最大的努力!牵挂我们的爹娘吧!给爹娘打个电话或者写封信吧!他们渴求的眼神期待着一纸情浓的家书,几句温馨的问候。一本书,让我们抚摸我们的心灵,回望我们的父母,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种温暖和力量……
  •   心酸泪湿,触动心中深处的柔软!看了开头几篇泪已潸然,很多细节感同身受。随即给爸妈打电话问询近况,告知今天上班的情况,嘱咐换季注意身体,挂了电话还是平静不下来。恩,想家了,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情绪。亲恩是生命的本心本能。眼看爸妈一天天老去,这次国庆咱就不出去玩了,决定回老家好好陪陪俺爹俺娘几天。感谢赵志刚、感谢《我们的爹娘》~
  •   孝敬父母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思情最深的不会超过父母,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辛勤地养育我们长大成人,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每一个人都是在父母悉心关怀、百般呵护和辛苦抚养下慢慢长大的。一个人,如果对给予自己生命的辛勤哺育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道报答,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人生来就该有的良心,那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作者让我们重新对“我们的爹娘”有了新的认识。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   我们的爹娘是一部很值得我们去阅读的书,我读了这部书感悟很深,它真的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是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一切只为我们着想默默地为我们付出,却不求回报。同时它还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趁我们的父母都还健在好好的孝顺他们,让他们可以安享晚年!
  •   这本书中隐约可见我们的爹娘的影子,开启了心中尘封已久的记忆。那两个曾经为你遮风挡雨的人,你是否还能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错过了奉养父母的机会,是人生多大的遗憾,逝去后,怎么能追得回来呢?
  •   读了《我们的爹娘》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父母任劳任怨,慷慨大方,不待回报的精神使我懂得了要感恩父母,懂得感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人生就会过得幸福而充实。同时我们应本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心理,理应珍惜父母,温暖父母,让他(她)们在有生之年体会到家庭的快乐与和睦。
  •   有一种感情叫亲情,有一种亲情叫父爱、母爱,我们在没有远离家乡的时候是生活在父母的爱护下,根本感觉不到什么是困难、什么是孤独。但当我们实实在在的离开他们了,才真正的感觉到,父母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父母不管在多么苦多么难的情况下,养育我们长大。我们要竭尽全力,让父母的后半生过得更好。我们的爹娘,我们的家乡!
  •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因为求学离家在外,之后又因为工作,又或因为成家、养育子女种种原因,无法抽空回乡看望父母时,却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似乎,人生总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后,能奉养父母的时间,也随之流逝。丘吾子的悲伤,谁能真正体会到呢?少年离家,可至年老回来时,一踏进家门,却再也见不到父母了!错过了奉养父母的机会,是人生多大的遗憾,逝去后,怎么能追得回来呢?《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当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不便,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在身边照顾的时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身处异乡的我们,就如同放飞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线的那头永远是父母日日惦念、夜夜记挂的心!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激,才能体验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孝心--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心。
  •   拿到书后就阅读了,很感人,这本书写得很好,对父亲和母亲的描述感人至深,世界上最疼爱我们自己的两个人是——父亲和母亲,我们尽孝要趁早,要无条件尽孝,并且要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在外的子女要经常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很值得我们去阅读,大力推荐。山东济南
  •   书今天刚到手,打开包装,最吸引我的是不是书名,不是包装,而是那一句话:“重在当下善尽孝,莫到晚年再思亲。”后面一句虽然还没有亲身体会,但是前面一句,却是深深的写进了我的心坎儿里。我看了前言部分,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想起了那个经历……我会好好读完整本书,留一份感动在心间的同时,让我们多为父母做点事!
  •   莫言老师的序很给力:父母生前是我们的靠山,死后是足下的大地。这么的厚重,把这本书给打开了。这本书再次提醒,如果你不珍惜,父母仍然会慢慢走远,走掉。永远。我们不再是任性的孩子,不再是一掬水捧在水中也会感伤……
    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诸多亲朋好友 同事在自己无法振作时给予的关心与温暖。学会珍惜现在胡生活。
  •   有一种情感,它不像友谊那样脆弱。也不似爱情那样热烈而短暂,其实,这种情感就是父母之爱,它是那样至纯至真,是那样永久,充满着人的一生。然而,也有一种遗憾,那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须及早,孝心不能等待,不然会留下终生的愧疚和抱憾。
  •   很喜欢这本书,虽然读起来总觉的很伤心,很难过,但说出了我们当代青年的心声,有可能我们都是山东的,所以里面有好多我们似曾的回忆,儿时的回忆,即时我们有千万种理由,也要常用回家看看日渐苍老的父母,尽孝要趁早!大力推荐此书,值得阅读!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看完这本书我便想起了这句话,一直以来我都用这句话提醒自己,所以每当我离开家的时候我的心总是不踏实,在有些人的眼里可能有点没出息,但是我还是觉得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多点孝心比什么都强!感谢作者把这种情感用这么淳朴的语言写出,有句话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觉得能写出这么多人心声的应该就是好作家!
  •   爸爸、妈妈辛苦了……这是看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触。拿到书稿后我一口气便读完了,也被感动了,有深深的共鸣。我们对父母的了解太少,在印象中,父母永远是打不倒的铁人,但当看到父母染雪的鬓发,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我要用相同的爱回报我亲爱的父母。
  •   这本说给我的感触很深,里面有好多我们似曾的回忆,儿时的回忆,即时我们有千万种理由,也要常用回家看看日渐苍老的父母,尽孝要趁早!推荐此书
  •   感动,读了几篇就已经哽咽,触动了内心的最深处。在现在繁忙的工作中,不禁让我们想起自己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而我们为他们做过什么?尽孝可能不是给父母最好的,有时一个电话足以。
  •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我们的爹娘,在这本书中几乎可以找到我们每个人的爹娘的影子,唤起我们心中尘封的记忆。那两个曾经守候着你的人,现在依然在守候你,你是否还能感受到?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人看的书。
  •   看完之后来评价的,很喜欢,看得我热泪盈眶,看了这本书之后使我深思很多,有道是:子欲孝而亲不待,趁现在好好孝顺父母吧,有时间就回家看看,多打打电话哪怕只是听听声音,心里也很温暖的。对父母长辈多一份体贴,多一份关怀,多一句问候。最后再说一句,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原来我跟本书作者还是老乡的呀,,我也是安丘人。推荐大家都看一下这本书,真的很好看。
  •   “他们常常流泪的,因为太爱他们守护着的孩子,所以往往流了一生的眼泪,流着泪还不能擦啊,因为翅磅要护着孩子。即使是一秒钟也舍不得放下来找手帕,怕孩子吹了风淋了雨要生病。”“有一天,被守护着的孩子总算长大了,孩子对天使说——要走了。又对天使们说——请你们不要跟着来,这是很讨人嫌的。”“天使吗?彼此对望了一眼,什么都不说,他们把身边最好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了要走的孩子,这孩子把包袱一背,头也不回的走了。”这是三毛写的父母文章中说他们就是天使。我们都是拥有天使的人。珍惜吧。
  •   《我们的爹娘》一书买回来之后,我正在读,女儿见了,拿过去看,我问感觉如何?女儿回答,太感人了。
  •   感人感人,祝天下爹娘安康
  •   读完了这本书,真是想不流泪都难。作者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无私奉献,毫无怨言,可以说是献出了自己的的所有。用一句众所周知的话,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父母给予子女的爱,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无私,作为子女,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真心的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健康长寿。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值得所有子女看的。赞赞赞!!!
  •   父母是天,父母是地。缕缕白发,道道皱纹,为子女们撑起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父母是山,父母是水。点点汗水,滴滴心血,为孩子们铺就一条光明宽广的大道。父母就像一双饱经沧桑的手,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当我们无助时,手背为我们遮挡风霜;在我们失意时,手心为我们释放绵绵不断的温暖阳光。父母之爱,千秋万古,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   书的名字就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人与人不同,但父母的爱都是相同的,也许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同。回想一下,从什么时候不再是父母的“小尾巴”,从什么时候不喜欢妈妈的唠叨,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也知道了为人父母不容易。趁父母都健在时,好好珍惜,好好孝敬他们。
  •   当写到父亲生病住院,到处求医,与病魔抗衡的,作者全身心的尽孝道,挺感动的
  •   读过这本书,让我真实的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爱,特别是通过作者儿时的回忆更使我联想到自己儿时父母的疼爱。如今我已渐渐长大,即将为人父母,更能体会父母当时的心情。如今看着白发苍苍的父母,内心是无比的沉重,不知曾几何时他们的头发早已花白,我们也已经不是他们背上的淘气小鬼。我应经我所能,让他们更幸福。
  •   这书早就听说,这次当当活动,就收到囊下。这是本感动人的书,真的是天下所有父母的缩影,读来时常触动心底。
  •   孝敬父母要付诸行动,父母不在乎你给他们买了多少东西,他们最在乎的就是儿女能多陪陪他们说说话,父母一天天变老,最怕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好好珍惜身边最亲的人,趁一切都好。
  •   好像每天都在忙,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时间做这个,没时间做那个,没时间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甚至连给爸妈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从小,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每天在家盼着我们可以回去陪陪他们,可是我们却连打个电话都说没时间。。。有些事情,不要等到错过了再后悔,那样说什么都没用了,所以,大家,“常回家看看”吧!很不错的一本书,推荐一下,希望向大家看了会回家看看自己的爸爸妈妈!
  •   很喜欢这本书,很感人,这本书写得很好,对父亲和母亲的描述感人至深,世界上最疼爱我们自己的两个人是——父亲和母亲。通过本书更好地理解了“孝”的含义。大力推荐!
  •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   要对父母好,要孝道,是本分!
  •   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我们父母的影子,给我们做儿女的当头棒喝。
  •   很感人,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钟!
  •   值得还没当你父母的年轻人看一看,了解不同年代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亲!
  •   看了这本书,觉得很喜欢,它带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也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同时也有了很多感悟,“莫到晚年再思亲,重在当下善尽存”,受益匪浅,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
  •   拿到书就马上读了,感到落泪,书中所写都似自己想说的话......
  •   本来是想买莫言的书,可是莫言的几乎都没有货了,正好看到这个莫言推荐的,看了简介,觉得不错,所以就买了~
  •   同龄的经历。身有体会!心灵的交流,心灵的震撼!孝与先,为人本。
  •   诚挚朴实,在时代的脉搏中感知到那份依然的亲情,生命的存在,生活的阅历,生生不息的爱,在乡土中延伸,感动,博大又平凡,坚强而安然。
  •   真情感人,写的非常好,很受启发。推荐各位朋友都看下,很好的一本书。
  •   看过这本书之后,感觉很感动,也感悟了我对人生的体会,唤起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同样有着回忆乡土的气息,乡情的思念让我回到了以前的记忆。
  •   佷受感动的书
  •   还没看,相信是本不错的书
  •   阿姨告诉我值得我们年轻人一读,应该让年轻人读完之后感受一下父辈们的经历。
  •   说很感人才买的,还没有看。
  •   稍后再来
  •   他们都是很好看的一本书
  •   这本书实在不错
  •   还没看完额蛮朴实的
  •   洗涤心灵,带来感悟的好书
  •   虽没看的,但看上去不错,给好评
  •   少年轻狂,只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只想飞出父母的怀抱,从作者笔下看到作者的爹娘,忽然想起我的爹娘,仿佛看见了自己的爹娘,“子欲孝而亲不待”没事常回家看看,别让自己留下遗憾。
  •   打心眼儿里觉得这本书太好了,看到这本书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一生无所求,只为儿女能过的好,无尽的付出,可我们又回报了些什么呢?“莫到晚年再思亲,重在当下善尽孝”,希望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孝”的涵义……
  •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大家的亲情观念逐渐的淡薄。读完这本《我们的爹娘》真的感触颇深,这本书能够唤起我们对父母的辛苦的思索,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我觉得这本书里面的一句话真的让我深受感触:子欲养而亲不在。以前都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感觉也没什么啊。读完这本书再好好想想,这句话的含义真的颇深。
  •   读了这部书感悟很深,它真的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是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一切只为我们着想默默地为我们付出,却不求回报。我们的爸妈是最辛苦的。。。。
  •   这本书让当下我们这些年轻人值得细细品读,尽为人子女的孝。
  •   子欲孝而亲不在。别等我们成功,有钱,有成就的时候再行孝道吧,一个电话一个问候足以。
  •   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作者的真情实感,对我有一定的感染力。
  •   最真实的感受
  •   父慈子孝!
  •   文章语言朴实,深刻,在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中,品读这样的图书是对心灵的深刻洗礼。“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孝而亲不在”。活在今天,活在当下,大声说出对父母的爱,关爱父母,孝顺父母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品质……感谢作者,又让我重新认识、理解了我的父亲母亲。
  •   看了此书以后感触很深,想一下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而我们又回报给他们什么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纯粹、最深厚的爱。此刻只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声:爸妈,谢谢您了!
  •   现在的书贵
  •   正在看,但感觉有些重复,有些乱,感觉不太好
  •     莫言老师的序很给力:父母生前是我们的靠山,死后是足下的大地。
      这么的厚重,把这本书给打开了。
      从小时候开始做梦便怕母亲离开,不只一次在梦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以为母亲永远离开了。幸好,母亲一直在。
      这本书再次提醒,如果你不珍惜,父母仍然会慢慢走远,走掉。永远。
      我们不再是任性的孩子,不再是一掬水捧在水中也会感伤的年少,现实是这样的摆在面前,书中的父母遽然的走远,其实,如果你不在意,哪位父母不是这样离开了的。
      看过,唤醒心中沉睡的记忆,更珍惜当下。
      莫到晚年再思亲,重在当下善尽孝。如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