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作者:刘一凡,董正显  页数:297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设上、中、下三篇。分别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对理中丸予以阐述,包括理中丸的来源、组成用法、功效主治、古今医家论述,理中丸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病案举例,以及理中丸的制剂研究、药理研究等。    该书内容丰富,作者引用了大量文献,均为临床应用经验及现代实验研究结果,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书籍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理中丸的来源  第二节 理中丸的组成及用法  第三节 理中丸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二、理中丸的功效与主治  第四节 理中丸的衍生方  第五节 理中丸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古今医家论述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心衰腹胀   二、胸痹心痛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感冒   二、咳嗽   三、慢性咳嗽   四、肺咳   五、支气管哮喘   六、慢性支气管炎   七、咳血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二、便秘   三、食管炎   四、胃脘痛   五、浅表性胃炎   六、慢性腹泻   七、变态反应性胃肠炎   八、十二指肠溃疡   九、慢性萎缩性胃炎   十、慢性胃炎   十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十二、慢性结肠炎   十三、慢性肠炎   十四、肠易激综合征   十五、溃疡性结肠炎   十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十七、呃逆   十八、胆石症   十九、上消化道大出血   二十、季节性腹泻   二十一、胃下垂   二十二、腹痛   二十三、痢疾   二十四、急性肠胃炎  第四节 神经系统疾病   一、发作性睡病   二、眩晕   三、失眠   四、头痛  第五节 其他内科疑难杂症   一、不明原因高热   二、过汗伤阳   三、唾液减少症   四、多涎症 第二章 外科病证  一、胆道术后“T”管引流胆汁过多  二、胃癌手术后口疮  三、骨折  四、腰椎骨质增生  五、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六、术后顽固性腹泻  七、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 第三章 妇科病证  一、崩漏  二、妇女更年期虚寒证  三、乳泣  四、乳癖  五、带下病 第四章 儿科病证  一、婴儿惊啼证  二、夜啼  三、婴儿肝炎综合征  四、流涎  五、口疮  六、腹痛  七、泄泻  八、肺炎喘嗽  九、喜唾  十、轮状病毒肠炎 第五章 五官科病证  一、角膜软化症  二、鼻鼽  三、口唇疱疹  四、牙痛  五、复发性口腔溃疡  六、口臭  七、口腔扁平苔藓 第六章 皮肤科病证  一、荨麻疹  二、过敏性紫癜(腹型)  三、多形红斑  四、脚气病  五、湿疹  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七、皮疹黄痂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理中丸制剂研究  一、方义与沿革  二、同类中成药的发展史 第二章 理中丸的药理研究  第一节 理中丸中组成中药的药理研究   一、干姜的药理作用   二、人参的药理作用   三、白术的药理作用   四、甘草的药理作用  第二节 理中丸全方现代药理研究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节 理中丸的组成及用法  理中丸是一首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治疗中焦虚寒证的经典名方。  【组成】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各三两(各90g)。  【用法】  (1)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2)汤法:以四味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勿发揭衣被。  【方诀】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剖析】理中丸(汤)又名人参汤,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4味药组成。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与助阳药相伍,具有益气助阳之功;白术甘温培土和中而燥湿;炙甘草甘平益气和中补脾。三药皆为甘温补脾气之品,脾气虚得此则能健运。干姜辛热,为温暖中官之主药,中焦脾虚脏寒者得此温煦之品,脏寒则能消除。诸药配伍,深得辛甘化阳之意,有助阳益气之妙,使阳气振奋,阴寒消除,脾气得以恢复,故为治疗脾气虚而偏于阳虚有寒的有效方剂。如《伤寒论》368条:“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96条:“太阳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156条:“伤寒,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金匮要略》日“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汤亦主之”等,都是为脾阳虚而致脾气升发无力,气机升降紊乱而设。脾虚一则清阳不升而下利不止;一则浊阴不降,反停于胸中,而致“胸上有寒”的喜唾症及痰涎阻滞、“气结在胸,胸满”之胸痹证。其“寒多不用水”、“胸上有寒”皆属寒象,为脾气虚而偏阳虚之候。用理中汤(丸)助阳益气,以恢复脾气之健运,则清阳得以上升,浊阴得以下降,上使痞结散,下使泻利止。此即所谓“理中者,理中焦”之义也。  【禁忌】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第三节 理中丸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具体如下:  干姜Gaajiang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纯净后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  【药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  1.腹痛,呕吐,泄泻本品辛热燥烈,主人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如理中丸(《伤寒论》);《外台秘要》单用本品研末服,治寒邪直中脏腑所致腹痛;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呕吐,如二姜丸(《和剂局方》);可与黄芩、黄连、人参等同用,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论》);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  2.亡阳证本品辛热,人心、脾、肾经,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伤寒论》)。  3.寒饮喘咳 本品辛热,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  2.《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3.《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干姜含挥发油约2%,主要成分是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檬醛等。尚含树脂、淀粉,以及多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 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挥发油能明显延长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时间;干姜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干姜醇提取物能明显增加大鼠肝脏胆汁分泌量,维持长达3~4h。  3.临床研究干姜、黄芩、黄连、白晒参按等量比例晒干,研极细末,每包10g,每次1包,开水冲服,日3次。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患者,止泻时间在1~2d(实用医学杂志,1988,1:39);干姜3~9g,蒲公英25~30g,延胡索10~3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慢性胃炎100例,总有效率94%(陕西中医,1994,1:3);用20%干姜酊30ml,干姜粉5g,氯化钠0.5g,甘油30ml,香精3滴,加水至100ml,摇匀,局部涂药治疗手足皲裂70例,总有效率为88.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6:46g);干姜粉1g,口服,预防晕船有良效(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9,1:23)。另有用干姜治疗急性肠梗阻、褥疮、肛裂等。  人参Itcma1aen  ‘神农本草经>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称吉林参。野生者名“山参”,栽培者称“园参”。园参一般应栽培6~7年后收获。鲜参洗净后干燥者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称“红参”,加工断下的细根称“参须”,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切片或粉碎用。  【药性】甘、微苦,平。归肺、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应用】  1.元气虚脱证本品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单用有效,如独参汤(《景岳全书》)。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四肢逆冷者,应与回阳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身暖,渴喜冷饮,舌红干燥者,本品兼能生津,常与麦冬、五味子配伍,以补气养阴,敛汗固脱,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2.肺脾心肾气虚证本品为补肺要药,可改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等肺气虚衰症状。治肺气咳喘、痰多者,常与五味子、苏子、杏仁等药同用,如补肺汤(《千金方》)。  本品亦为补脾要药,可改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脾气虚衰症状。因脾虚不运常兼湿滞,故常与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药配伍,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若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导致长期失血者,本品又能补气以摄血,常与黄芪、白术等补中益气之品配伍,如归脾汤(《济生方》)。若脾气虚衰,气虚不能生血,以致气血两虚者,本品还能补气以生血,可与当归、熟地等药配伍,如八珍汤(《正体类要》)。  本品又能补益心气,可改善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脉虚等心气虚衰症状,并能安神益智,治疗失眠多梦,健忘。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药配伍,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本品还有补益肾气作用,不仅可用于肾不纳气的短气虚喘,还可用于肾虚阳痿。治虚喘,常与蛤蚧、五味子、胡桃等药同用。治肾阳虚衰,肾精亏虚之阳痿,则常与鹿茸等补肾阳、益肾精之品配伍。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热邪不仅容易伤津,而且亦会耗气,对于热病气津两伤,口渴,脉大无力者,本品既能补气,又能生津。治热伤气津者,常与知母、石膏同用,如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消渴一病,虽有在肺、脾(胃)、肾的不同,但常常相互影响。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与燥热,往往气阴两伤,人参既能补益肺脾肾之气,又能生津止渴,故治消渴的方剂中亦较常用。  此外,本品还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3~1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 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2.《医学启源·药类法象》引《主治秘要》 补元气,止渴,生津液。  3.《本草汇言》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人参皂苷、挥发油、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有机酸、糖类、维生素等成分。  2.药理作用 人参具有抗体克作用,人参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和急性中毒性休克患者比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效果尤为显著;可使心搏振辐及心率显著增加,在心功能衰竭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能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应激反应能力;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增强作用;能增强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劳动功能;有抗疲劳,促进蛋白质、RNA、DNA的合成,促进造血系统功能,调节胆固醇代谢等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增强性腺功能,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能降低血糖。此外,尚有抗炎、抗过敏、抗利尿及抗肿瘤等多种作用。人参的药理活性常因机体状态不同而呈双向作用。  3.临床研究 据报道,口服人参晶胶囊(每粒含人参皂苷40mg),1日2次,1次1粒,治疗脾肾两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均有较明显的降低血糖作用(新中医,2000,7:44)。以参麦注射液用于白血病化疗患者30例,对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心肌酶谱变化的影响明显低于对照组(新中医,2000,5:19)。用人参治疗27名阳痿患者,15例性功能恢复,9例好转,3例无效;或每日服人参提取物500mg,治老年性继发性性功能障碍,有一定疗效(吉林医学,1983,5:54);人参总皂苷胶囊口服,每日2.4—3.0g,治疗肾性贫血有一定效果(综合临床医学,1993,4:209);本品还常用以治疗休克、肺心病、白细胞减少、慢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肿瘤等多种疾病。  4.不良反应长期服人参或人参制剂,可出现腹泻、皮疹、失眠、神经过敏、血压升高、忧郁、性欲亢进(或性功能减退)、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出血是人参急性中毒的特征。临床还有人参蛤蚧精口服液致剥脱性皮炎、人参蜂王浆致急性肾炎血尿加重等报道。  白术Baizhu    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于潜产者最佳,称为“于术”。冬季采收,烘干或晒干,除去须根,切厚片,生用或土炒、麸炒用。  【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应用】  1.脾气虚证本品甘苦性温,主归脾胃经,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脾主运化,因脾气不足,运化失健,往往水湿内生,引起食少、便溏或泄泻、痰饮、水肿、带下诸症。本品既长于补气以复脾之健运,又能燥湿、利尿以除湿邪。治脾虚有湿,食少便溏或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等品同用,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脾虚中阳不振,痰饮内停者,宜与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品配伍,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对脾虚水肿,本品可与茯苓、桂枝等药同用。脾虚湿浊下注,带下清稀者,可与健脾燥湿之品同用。  2.气虚自汗本品对于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其作用与黄芪相似而力稍逊,亦能补脾益气,固表止汗。《千金方》单用本品治汗出不止。脾肺气虚,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宜与黄芪、防风等补益脾肺、祛风之品配伍,以固表御邪,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脾虚胎动不安本品还能益气安胎。治疗脾虚胎儿失养者,本品可补气健脾,促进水谷运化以养胎,宜与人参、阿胶等补益气血之品配伍;治疗脾虚失运,湿浊中阻之妊娠恶阻,呕恶不食,四肢沉重者,本品可补气健脾燥湿,宜与人参、茯苓、陈皮等补气健脾除湿之品配伍;治疗脾虚妊娠水肿,本品既能补气健脾,又能利水消肿,亦常与健脾利水之品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  【鉴别用药】白术与苍术,古时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人药。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主要功效。然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宜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宜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分别还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  【古籍摘要】《本草通玄》: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能健运,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土旺则能胜湿,故患痰饮者,肿满者,湿痹者,皆赖之也。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除,而糟粕下输,故吐泻者,不可阙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苍术酮、苍术醇、苍术醚、杜松脑、苍术内脂等,并含有果糖、菊糖、白术多糖,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A类成分等。  2.药理作甩白术对肠管活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当肠管兴奋时呈抑制作用,而肠管抑制时则呈兴奋作用;有防治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有强壮作用;能促进小鼠体重增加;能明显促进小肠蛋白质的合成;能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提升白细胞作用;还能保肝、利胆、利尿、降血糖、抗血凝、抗菌、抗肿瘤。白术挥发油有镇静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治肝硬化腹水用白术30~60g,迁延性肝炎用白术30g,原发性肝癌用白术60~100g,脾虚湿阻者用焦白术,阴虚津亏者用生白术,并随证配伍,收到了较好疗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2:25);以白术30g,炙山甲6g,加入白酒100ml,加盖,加热至沸后减弱火力,保持微沸半小时,倾出药液;重煎1次,合并煎液,早晚两次分服,1日1剂,连服2~3剂,治疗慢性腰痛受寒湿或劳累加重者243例,疗效满意(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51)。本品还有用于耳源性眩晕、急性肠炎、白细胞减少症、便秘等疾病的报道。  4.药性解析白术《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历代医家多从之,或稍做增补。但少有人解释白术因何能有上述功效。至凌一揆教授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讲义《中药学》总结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白术怎能同归脾、胃二经呢?盖脾胃二者互为表里,一脏一腑,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为脏,喜温喜燥恶湿,胃为腑,喜凉喜润而恶燥。白术味苦性温,正顺脾脏之性,则知白术自当有健脾升清升举之功,必入脾经而不入胃经。因为白术健脾益气,性能升浮,能将饮食水谷精微布散于上焦,上焦得中焦之助,正常发挥其“上焦如雾,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功能。固卫营养体表肌腠,抗御驱逐外邪,则“主风寒湿痹死肌”、“止汗除热”;清气上升,浊气自降,脑髓得养则痉病自痊;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白术健脾升清,使水道通畅,黄疸则除。脾升胃降,白术健脾升清,有助胃纳下降,消化功能发挥良好,自然不会因食而病。胎元失于升举所致胎动不安用之必当。白术既有升浮升举之力,则于气机逆上之时当禁用。观理中丸后加减八法中,“脐下欲作奔豚”、“呕多者”皆为逆气不降,故去白术,而加用有降逆之功的桂枝或生姜;“虽吐而下利多者”则说明胃气失降与脾气不升共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脾气不升,故还要用升提之白术。“渴欲得饮水者”正是由于脾气不升,津不上承,故倍白术标本同治。“腹满者”为脾阳衰微至极,故加附子峻补回阳,减去白术以防阳气升散太过,中焦不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理中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