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外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龙金·奥尼尔  页数:353  字数:220000  译者:王海若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天边外》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美国剧坛首屈一指的地位。本书被认为是一部标准的现代悲剧,它也反映了作者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这部剧作保持着悲剧情节的一致性。它分为三幕,每幕两场:一在室外,一眼看到天边;一在室内,看不到天边。这两种场景交替出现,表明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遥远。它继承了古代的悲剧创作传统,为作者赢得1920年普利策奖。

章节摘录

  第一幕  第一场  情景——一小段乡村公路,从左前方径直延伸到右后方。可以看到路在远处蜿蜒着延伸到天边,就像一条淡白色的丝带绕在低矮起伏的小山中间。刚刚耕过的田地让石头墙和粗糙的蛇形栅栏隔成了清晰的井字。  前面的这个被路截成的三角形田地是一片黑土地的一部分,秋天种下的黑麦在上面吐芽,就像无数个鲜绿色的刀片。稀稀落落的一堆石头连成一条线,非常矮,还不足以称作墙,这堆石头把这块  地与公路隔开。  路的后方有一个小沟,沟的后面有一个长满绿草的斜坡。斜坡上有一棵干上长着瘤子的老苹果树,嫩芽刚刚长成叶子。枝干扭曲着,竭力伸向天空,在远方的灰白色天空的映衬下愈显黝黑。蛇形围栏从左到右沿着堤岸顶端爬行,正好在那棵苹果树下经过。  五月中一个安静的黄昏刚刚开始。天边山的轮廓发出微弱的光,上面的天空被落日的余辉映得发红。在这一场戏进行的过程中,光逐渐淡去。  随着幕布打开,观众看到罗伯特·梅奥坐在栅栏上。他23岁,长得瘦高。他有点诗人气质,高额头,眼睛又大又黑。他面容优雅脱俗,嘴和下巴有点虚弱。他穿着灰色灯芯绒裤子,裤子塞进高绑腿的靴子中;上身穿一件蓝色法兰绒衬衫,配一条颜色鲜艳的领带,正借着逐渐日落的余光看书。他合上书,把一根手指夹在刚读到的那一页,转头朝向天边,注视着田和山外的远处。他的嘴唇在动,似乎自己在朗诵什么。  他哥哥安德鲁从右边沿着路过来了,他刚干完田里的活儿。他27岁,是跟罗伯特相反的类型——他身体强壮,皮肤被晒成古铜色,魁梧而帅气,有男子气概——他是土地的儿子,伶俐精明,但不是知识分子那种。他穿着工装裤,脚蹬皮靴,灰色的法兰绒衬衫敞着领口,一顶上面沾了泥的软帽子推到头后面。他停下来跟罗伯特说话,靠在带来的锄头上面。

编辑推荐

  《天边外(中英对照)》特色:读大师作品,品一流英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边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这本书的质量很好,而且还有英文的光盘,中文翻译的很到位,阅读《天边外》时是压抑的,痛苦的,但是看完之后对奥尼尔悲剧的魅力就能有更深刻的感受了,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边外,人们用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与神秘,但是往往因为某些原因的禁锢不能去实现自己的梦,罗伯特、安迪、露丝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这本书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很多东西,值得一看!
  •   封皮设计的很好看,颜色也很干净,而且形状是趋向正方形,拿在手里就想看。一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心情起伏很大。建议看这本书之前,先在网上找些书评看。尤其是评论场景的书评,会发现奥尼尔用心之多的地方。
  •   奥尼尔作品里最喜欢的一部。。。
  •   喜欢的剧作,找原文多年,能够找到心满意足
  •   翻译的不太通顺,但是,还好有英文。光盘读音也不错。
  •   经典必读之作!
  •   书的包装也挺好,值得一买
  •   真的是一本不错的书~
  •   个人觉得翻译得不是很好,不过看原文的话还是不错的,纸质也不错
  •   内容还没看。封面有点脏。但还是很喜欢。
  •   书发来的挺快的,质量也很好。
    在我看过的众多英语读物中,内容很充实,并不枯燥。其中很多景物描写也很细致,对中文很英语作文都有一定帮助。
    值得一看。
  •   内容很吸引人,中英对照,可读性很强。装帧很好,封面设计很别致。附带的光盘内容是英文角色朗读,要是有视频就更好了。
  •      罗伯特的自尊心、骄傲、幻想确实是一些问题。除此之外,他的过于理性、敏感也影响着他的人生之路。
       1,跟你讲有什么用呢?哼,我不能那么干。(高傲地)谢天谢地,我总算维持下来了。你不能否认,没人帮忙我也能——(他苦笑一声,说不下去了)我的天,我吹什么牛呢?欠这个、那个的债,捐税和利息都没有付!我是个傻瓜!(他靠在椅子上,暂时闭上眼睛,随后低声说)。
       2,露斯:......现在你回到床上去,休息一下好不好?罗伯特:不。我要看看日出。日出预兆好的运道.....罗伯特:.你说得对。不要让他认为我病得比实际情况更严重。现在我倒觉得,好象我能睡觉了——(愉快地)—— 好好地、美美地、舒舒服服地睡它一觉。
       ......等等,还有好些地方都说明她的敏感与理性。理性使他总结反思自己的问题并改正。但过分的最求完美、理性又使他极度敏感,无法坚持自己的目标。文中没有看到罗伯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为之不懈努力的情景(当然出海后也许会有),唯一提到的就是被笑话的挤牛奶的机器,但此后没有后文。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还蛮多的,有很多自己的影子。最近找工作的过程也是非常不顺(其原因也在于没有足够的实践和积累。不过最后也算找了个专业对口的工作,总体还行,只是公司不太满意)。
      
  •     这是个比《活着》还残酷悲哀的故事。
      
      故事的悲剧根源根本不是什么兄弟俩共同爱上同一个女人,而是在于罗伯特一直把幻想停留在幻想,把兴趣当成了逃避现实的手段,他缺乏勇气冲破环境的桎梏。当他嘲笑安德鲁“But you're the deepest-dyed failure of the three,Andy.You've spent eight years running away from yourself……”我笑了,你自己对于你自己又做了什么呢?你怎能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but we can both justly lay some of the blame for our stumbling on God."这里,我不是指他抛弃了远方选择了爱情,那一刻他的心属于露丝,就留下来——这很好。我说的是他为什么要抛弃掉自我,开始全面倒向眼前的生活——在这个他一直格格不入梦想逃离的环境苟延残喘,“I'm going to settle right down and take a realinterest in the farm,and do my share.I'll prove to you ,pa, that I'm as good a Maya as you are——or Andy ,when I want to be.",天哪,因为爱情他居然想成为他的父亲成为他的哥哥。我一直觉得工作并不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标志,婚姻才是。但即使戴着婚姻的镣铐,我们仍然可以和生活打一套太极拳法,不需要如此这般丢盔卸甲弃子认输,甚至逢迎谄媚自欺欺人。为了爱情,我们可以做些妥协调整,但把整个核心的自我搞丢了,努力成为爱人期许的完全与自己无关的人是不是太愚蠢了?无怪乎他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像走了味的酒那样难以下咽。当然,考虑到后来安德鲁出走,家庭的重负,父亲的伤痛与梦想,我还是能理解罗伯特起初受困于农场的无奈(但前面那段告白可是他在爱情的恍惚中做出的自我期许,与后面命运的作弄丝毫无关),即使如此,一年后父亲死去——至少在三年后哥哥归来、与露丝产生裂痕以后,他就应该挥剑摆脱农场的枷锁,而不是到快要死的时候才认识到本该早已认识到的问题“after all ,why shouldn't we have a future?we're young yet.if we can only shake off the curse of this farm! it's the farm that's ruined our lives,damn it! And now that Andy's coming back——i'm going to sink my foolish pride,Ruth! i'll borrow the money from him to give us a good start in the city. we'll go where people live instead of stagnating,and start all over again.i won't be the failure there that i've been here,Ruth.You won't need to be ashamed of me there.i'll prove to you the reading i've done can be put to some use.I'll write, or something of that sort.i've always wanted to write."
      
      谈谈剧中的爱情。
      读过这部悲剧后,你们还相信有爱情这种东西吗?露丝嫁给罗伯特一个月就后悔了,觉得真正爱的是安德鲁,而被他拒绝过之后也不再爱他,到最后的最后,是真的”感觉不会再爱了“。
      其实露丝真正爱的人还是罗伯特,她顶撞母亲为罗伯特打圆场, 尽管他从来不按时吃饭,还一直为他热着直到他回来,这一件件小细节不是爱是什么,而最后她也向罗伯特承认并不爱安德鲁尽管罗伯特不信。”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莎士比亚说的真对啊。她只是受不了生活的压迫,才想起了安德鲁的好,那不是爱,她要的是生活的安逸舒适。露丝才是他们三人中最大的失败者,是一个被生活完全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人,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她丢掉的不只爱情,还有母女的温情——她丢掉了生活的全部希望和美。”she remains silent ,gazing at him dully with the sad humility of exhaustion,her mind already sinking back into that spent calm beyond the further troubing of any hope.(她的心已经沉入精疲力竭的宁静,不会用任何希望打扰自己了)"
      英国作家艾伦·西利托有句座右铭:“It's a fine life, if you don't weaken,”(你若坚强,生活就美好)。这也是我想说的,你若坚强,爱便久长。
      
      
      最后,我要说的是——苦难。
      罗伯特在生活中受尽了苦头,开始产生一种受虐快感之类的情感,一种苦难的宗教式形而上意义。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他多次启示安德鲁,“so you'll be punished.you'll have to suffer to win back""remeble,Andy——only through sacrifice——the secret beyong there"。这本质上不过是人性太人性的表现,人是种形而上的动物,他要从苦痛中发明出意义,在无意义中创造出意义,借以,再一次的,肯定自己,肯定生命。
      而在我看来,苦难,它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益处的,它就是它只是对生命对自由的戕害消耗剥夺。没有那种意义的上帝,不要像罗伯特很傻很天真的相信什么"life owes us some happiness after what we've been through.It must!Otherwise our suffering would be meaningless——and that is unthinkable",黑夜之后并不一定是光明,还可能是终结——就像剧中的罗伯特,这个世界比你我所能想象的残酷的多,因为这个世界并没有残酷的概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苦难的唯一意义只是在于应对它的方式,我们和苦难死磕,力量就会加强;我们沉思苦难的因缘,智慧就会加深;而如果只是幻想一种虚幻的平衡什么否极泰来苦尽甘来等待我们的只会是更大的失望,就像日本的加藤说的,别轻易相信有明天,就像马云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这两位还是指在积极应对苦难的条件下呢。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的苦难。”而托尔斯泰又一针见血的指出:“苦行者和受难者很少不是专横者和暴虐者。”,这里的区别就在于苦难者如何面对苦难,与其说苦难升华了他们不如说苦难粹取净化了他们 ,毕竟,说到底,人如何应对苦难最终还取决于这个人本身。面对自身的不幸,报复社会,甚至伤害幼儿园小学生在当今天朝不是屡见不鲜吗?
      
      说了罗伯特那么多坏话,我还是喜欢这个人,不管怎样,虽然太晚了,他终于决定走出农场勇敢的开拓新生活了,在病魔缠身,贫困潦倒,爱女早夭,爱妻冷漠,一败涂地的黑暗中他依然没有失去光明,失去信心,失去尊严,在生命的最后他依然在仰望天边外的世界,依然在渴求美感受美,面对死亡,如此从容,如此豁达。是的,他没有被生活打倒,他不是一个失败者。
      
      当罗伯特耗尽生命中最后的元气,挣扎着、跌跌撞撞地爬到儿时凝望、憧憬天边外的堤岸,虚弱的倒下时
      at last ,tears come into my eyes……
      
      以周国平老师的这段话结尾吧:
      我喜欢奥尼尔的剧本《天边外》。它使你感到﹐一方面﹐幻想毫无价值﹐美毫无价值﹐一个幻想家总是实际生活的失败者﹐一个美的追求者总是处处碰壁的倒霉鬼﹔另一方面﹐对天边外的秘密的幻想﹐对美的憧憬﹐仍然是人生的最高价值。那种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一败涂地还始终如一地保持幻想的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儿。
      
  •     看完了《天边外》,不知道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边城》。如此的相似,都以悲剧结尾。两个女人的悲惨命运,到底改由谁来负责?
      
       说实话,我不怎么同情Ruth, 觉得她也不是那么的喜欢Andrew, 她爱的是Robert。当初Robert在离开前向她表白的时候,她立即表面她爱的是Robert而不是Andrew。而且,家中日益败落,她并没有把家中收拾得井井有条,却天天不忘给他做饭,尽管他从来不按时吃饭,还一直为他热着直到他回来。这不是爱吗?后来她天天抱怨Robert无能,说他什么都做不了,她爱的是Andrew。其实,她只是受不了生活的折磨。Robert不适合在经营农场,他整天生活在自己的梦和憧憬中,想象着海上的日子是怎样的美好。而Ruth的唠叨和抱怨让他更是难受。Ruth对Andrew并不是爱,而是把他当做她苦难的终结者,希望她能给她带来幸福生活。如果Andrew在短时期内没有把农场经营好,Ruth会不会像对Robert那样对待他呢?我想是很有可能的,这也注定造成她自己的悲剧。对于《边城》里的翠翠,一点都不去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即使傩送主动表示,她也无动于衷,甚至躲避他,为什么呢?天保的死又不是翠翠祖孙造成的,船总顺顺为什么那么在意?我不明白。几个人的悲剧,皆因兄弟俩共同爱上同一个女人引起,没有明地里争夺,却深深牵连着几个人未来的幸福。该去责怪谁呢?
      
       “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
      
       其实有时候,我会像翠翠一样,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
      
       想起《边城》里的一句话:做梦一辈子更好。
  •      “五月里的一天,静悄悄的黄昏刚刚开始。天边的小山上还镶着一道红边,山顶上的天空闪耀着红霞。……他阖上书,把一个手指头插在刚读过的地方,转过头朝着天边,目光透过田野小山眺望出去,他的嘴唇微微张动,好像暗自背诵什么。”——尤金·奥尼尔
      
      
      
       最近的我,状态一直不好,不顺心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当然也可能是自己的状态,所以把一切都想得十分混乱。于是,整天宅在家里,不想出门,不想见朋友,倒像是一片愁云惨淡。
      
       其实细细想来,无非是生活暂时脱了轨,没有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不断地行进。很多人觉得我是个自信的人,其实远非如此。我不过是一个找不到定点的漂流者。或者可以这样说,我曾经以为找到了定点,而事实却刚好相反。
      
      
      
       罗伯特坐在黄昏的山上,任凭目光带着思绪飞向小山后面广阔的世界,那个世界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可是总是在他心里掀起一阵阵海浪似的波动,像是某种来自隐秘的呼唤。他应该是要离开的,去追寻那片只在自己梦想中出现过的花园。
      
       当爱情发生的时候,实在不能说是一件全然的好事,因为当你的胸中涌动的不仅是一股冲动的时候,它们彼此之间就成了相互的制约。在那么一瞬间,一股冲动战胜了另一股冲动,人似乎觉得自己统一了,是一个完人,但大多数都忘记了,被打败并不等同于消失,它会蛰伏在一个黑暗的角落,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一点一点蚕食这个“完人”的灵魂。
      
      
      
       “罗伯特坐在大石头上,双手托着下巴,向着海上的天边眺望。他的表情苍白憔悴,他的神情极度沮丧。”——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的世界,不会因为我们面朝土地就慢慢消失,就像海浪周而复始,完全不在意人的眼光。于整个世界来说,人不过是一瞬间的存在,个体的生命完全无足轻重。曾经以为的,足以为之牺牲的东西如今看来已完全失去往日的光彩,变得像一块油腻的抹布,让人十足地厌恶。它不再是驱使我们停下脚步的动力,而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屏障。在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我们被困住了,困在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又无法控制的牢笼。花园的花朵凋谢了,仅留下垂死的蜜蜂在干燥的土地上无力地挣扎,它的翅膀发出的时断时续的嗡嗡声提醒着人,这里曾经是一片花园。
      
      
      
       “罗伯特从左边摇摇晃晃走上,没有气力。他跌进沟里,躺了片刻;随后费力地爬到可以看见日出的堤岸上,虚弱地倒了下去。”
      
       “你没有看见,我最后得到幸福了——自由了——自由了!从农庄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去漫游,永远漫游下去。瞧!小山外面不是很美吗?我能听见从前的声音呼唤我去——这一次我要走了。那不是终点,而是自由的开始——我的航行的起点——到天边外去!”
      
      
      
       ——尤金·奥尼尔
      
      
      
       我时常在犹豫,是否应该抬起脚继续寻找下去,直到找到能让我定下的那个点。但我却时时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这种那种的感情所羁绊,难以迈出真正有用的步子。然而我却不愿意自己的生命最终淹没在对自由和希望的渴求中,更不愿意那个美丽的花园变成一个纯粹的梦幻。
      
       可是我又凭什么来确定这究竟是不是梦幻,伸出手,抓住一把温暖的云彩,然后看着微醺的雾气从指缝间溜走。追寻、追寻,这本就是人类最终的宿命。可是谁来告诉了,追寻的终点有什么。
      
       “只要给我花园和图书馆,我就不会迷路。”西塞罗如是说。看。几千年前的生活,多么简单。
      
      
      
      
      
       “她的头脑已经沉入麻木之中,再也不会受到任何希望的干扰了。”
      
       ——尤金·奥尼尔
      
      
  •     2007-08-25
      
      心血来潮,重读了一遍《天边外》,老实说还是不那么喜欢,至少是自己接触过的尤金奥尼尔的作品里比较抵触的一个。想抒发的东西都笔直生硬地躺在那里。
      
      翻出了自己的剧评,看的时候就别别扭扭,写出来还是别扭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通俗白烂的歌词放在这里却有了别样的意味。无论是罗伯特的远方,抑或安朱的家乡,都是每个人苦苦追寻却不能及,苦苦思恋却不能及的地方。
      
      “我觉得非走不可,好像那里有什么东西正在叫我。”“你想走,那就是一切理由。”“我常常越过田野,眺望那边的小山,过了些时,我就忘记了我身上的痛苦,开始做梦,它当时叫唤我,就像他现在叫唤我一样。”“天边还是和往常一样遥远,一样引人。”每个人都有为自己的天边外不顾一切的冲动,属于梦想的那一部分,始终会以无法抗拒的姿态召唤着。
      
      一种带着命运黑色幽默色彩的偶然与替代,看似转变了两个人本该走的路。罗伯特留在了他认为完全是牢笼的农场,而安朱却离开了他的天堂,他的农场,到了罗伯特朝思暮想的远方,两个人成了彼此的“天边外”,天各一方地过着另个人向往的生活,猜测着自己梦想现在的模样。看起来造成所有一切的似乎只是爱情,只是一个姑娘。罗伯特和安朱在理想和爱情之间选择,得到爱的人放弃了理想,没有得到爱的人也放弃了理想。因为爱情,情节一下子没有迟疑没有停顿更没有预兆地跳脱了原来的轨迹,奔向另一个面目全非的地方去了。
      
      “她拉着他的手,他们开始向左面走去,罗伯特突然停下,转过身来,好像要向小山和正在消失的落日霞光看上最后一眼。”罗伯特得到爱情的时候,不得不和自己最珍爱的理想告别;安朱则因为失去爱情被判了自己的净土,他歇斯底里地大叫“恨农场的每一村土地”他们竭力说服自己他们的退让是多么地合乎情理,说服自己爱才是主宰自己命运的物质。
      
      然而当最初的理由渐渐消失在现实里的时候,每个人都终于发现,那高尚的、阻挡一切的爱情,其实只是一个虚伪的借口,一个心无着落时的依傍。如果我没有爱你,谁会天天陪着你?假如你没有离开,我又会是在哪里?——那些假设显得多么空洞没有意义。来不及选择,接受的就是他们的命运,在接受的同时已经向他们的结局义无反顾地去了。爱情并不是天边外的阻挡,因为那个无数次被构画的天边外,本来就是终其一生也到不了的地方。梦想的终点并不是他们有资格选择是否放弃的,梦想永远不是能实现的那一部分。
      
      他们试图忽略自己的天边外,投入离自己最近的生命中去,他说他早就不做梦了,可是那个天边外却会无时无刻浮现出来,遮盖他们的视野。当罗伯特将农场喻作牢笼,安朱把东方形容成一万股恶臭时,他们的天边外其实是丝毫没有被破坏的,因为距离的太远,所以更不易被破坏,正因为这样的距离,他们才得以保存完满的梦想。
      
      不管梦想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却都是人类不能免除的,因为它赋予人的存在以价值。罗伯特说“坐在窗前做梦,就是当时我的生活中唯一的快乐时刻。”那之于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寄托,当这个梦想渐渐扩大,扩大到能遮蔽整个世界的时候,它便不能支撑自己的体积,无声的破裂,然后展现在眼前的才是一个完整的现实世界。那突然而来的重量是生命里不能承受的。
      
      然而,能够完全实现的梦想,是不值得梦想的。但如果一个人真的追求永远达不到的目标,这无异于预先给自己安排了失败的结局。“对我来说,那永远是个好地方,不过,这一辈子,来不及了。”但他没有说,追寻本身就是它全部的意义,他的奋斗体现了一种精神意义,正是对远方生活的希望,将我们恢复到人,他可能是一个失败者。梦想会给梦想家带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但他的生命却有了价值,这样的价值可以完全和成败无关。
      
      横亘在罗伯特和他的梦想之间的障碍就是现实生活,是活着的每一次呼吸。那是阻挠希望实现的力量,罗伯特想要越过这个障碍,逃离真相,只有通过最极端的方式,便是死亡,唯有死才使他获得了解脱。“天边外”的世界存在于他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外部的世界,那么,一切冲突都源于他天性中固有的冲动,矛盾的,对立的。所以当他真实的生命了结的一刻,终于实现了自我。在奄奄一息的时候他作了最后一次努力,试图达到包围着他的山丘:“我想我可以独个儿结束,要是我有勇气的话,我的生命,在大路边的沟里——望着太阳升起来。”
      
      这是颇有意义的意象,当罗伯特放弃理想时,眼前出现的是悲壮的日落,他死去时却是充满希望的日出。
      
      梦是远方的生活,和从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一样,固执地占满了我们的期待
  •     爱情是件辛苦的事儿,是需要勇气和维持它的精力的;但这就很矛盾了,维持而来的爱情还是爱情吗?
      
      一般的人,勇气是有的,没有勇气去追求和选择的人是怯懦的。但也或许是幸运的。
      
      露丝,这个怀揣爱情的女人,先是选择了弟弟罗伯特,勇气十足。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罗伯特始终活在天边外的梦想里,它不属于眼前的这个、作一个好农场主,荫妻蔽子的世界。露丝失望至极,发现她爱着的还是哥哥安朱。她也有勇气说出来,并也做了努力,在安朱航海归来时,对他作了表白。安朱此时已是一个理智的人了,他拒绝了露丝。
      
      如果,罗伯特当初真地离开了家,去追随他那天边外的生活,又会怎样?不得而知,也许更惨,因为他的真正悲剧在于他是一个没有勇气的人。然而,正因为如此,他也是幸运的。至少他在临死前还残留着天边外的梦。他的死,比任何人的活都从容,便也豁达了。
      
      露丝此时已经麻木了,安朱答应了弟弟临死前的请求娶她为妻,她说:“即使让我再试试,我也不会再有爱的感觉了。”
      
      爱情,只存在那么一刻里。选择了,就爱过了;其他的都不重要了。之后的事情,无论麻木也好、豁达也好,和爱情无关。
      
      所以,人生的悲剧中爱情是沉重得像巨石一样让人无法绕过而又轻飘的像一阵轻风就可以吹飞的羽毛那样的的一部分。
      
  •   哥哥在最后似乎是觉得弟弟的话里是含有真理的成分的
    只是不那么明晰
    有梦重要
    去追逐的勇气同样重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