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居家指南

出版时间:2010-01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作者:[澳] 黛博拉·阿德莱德  页数:355  字数:170000  译者:韩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德丽雅是个文艺女青年,从斯宾塞那里知道了马尔维,对艾略特和狄兰·托马斯信手拈来。她同时也是一个读者问答专栏作家,一个家庭主妇,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她善于观察,没有耐心,是个家庭操纵狂。简而言之,她是每个女人的点滴集合。  她被宣判癌症晚期。  本书穿插着德丽雅读者问答专栏的片段以及随后《死亡居家指南》的引言,同时贯穿着她对书籍、音乐、烹饪、园艺的喜爱,渗透着她对人生幸福、困境、死亡、关系等的思考,语言沉静幽默,故事感人至深。  这是一段交织着爱与失落,温情与痛苦的人生旅程。照亮旅程的,不是彼岸的光芒,而是人心的爱与希望。

作者简介

黛博拉·爱德莱德(Debra Adelaide)
  澳大利亚知名女作家、图书评论家、编辑和学者。曾获悉尼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悉尼科技大学高级讲师,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教创意写作课程,
  已出版两本小说,《信天翁旅馆》和《撒旦达斯特》,均获得出版评论界的好评,

章节摘录

  春天,意味着隔壁的兰伯特先生开始严格执行修剪草坪的常规活动了。他每个星期一的早上都要给门前草坪除草。我不出家门、不隔着栅栏看也知道他在做什么:趴在草坪上,拿着个旧削皮刀挖野生植物。蒲公英、蓬蓬草,还有其他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草就这样几日一除。兰伯特先生是个退了休的税务员,我相信他打理草坪同对付一栏数字一样严肃而精确。整个夏天,草坪始终保持着最平整的草层所能拥有的青绿色。也许他有他的道理,不过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他要选择鹿蹄草做房前地面的草层,因为鹿蹄草天一冷颜色就容易褪去。也许是因为这是一种极为柔顺的草,不像那些随着小鸟和微风飘到这里寻求避难所的野草。自从兰伯特先生几年前搬到这里,他就开始清除围在房屋四周的植物,不允许有任何反抗。先是那些棕榈树,树籽常常散乱地飘到各处、腐烂时发出难闻的气味。随后是栅栏上诸如牵牛花、毛茉莉、马铃薯之类的攀缘植物。还有灌木和银桦。还有后院参天的樟树。所有这些都被伐倒,劈开,剁碎,盖在土壤上做肥料,然后移走。  曾经有个兰伯特太太的,后来去世了。兰伯特先生对此从不会多谈,除了告诉我说他有一个儿子,还有孙子孙女。看得出他们很少来看他。不知道若是他的妻子几年前没有去世的话,他对花园的态度是否会和善些。但是既然对他的妻子不熟悉,也不好说什么。这么多年来,兰伯特先生只同我说过几次话,最近则从未说过。不过有一次他告诉我,自己不喜欢树木。太脏乱了。他把房子前面的金合欢换成了月橘,让一簇孤单的百子莲鬼鬼祟祟地在门阶游荡。花园扫荡的最后一步是把房前草坪全部翻一遍,换上鹿蹄草。他怜爱地手捧草种亲手种下,着了魔一样给草种浇水,先是用喷雾枪,这样就不会冲走地里的草籽,然后用喷壶。没几个星期,鹿蹄草便长得如同淡绿色天鹅绒地毯一般。  阿尔奇这个草坪专家,观察了这一过程的始终,又是羡慕,又是怀疑。草坪要是有意使用的话,其实很有用处。若是有水源来浇灌,则更有用处——这个年头谁有浇灌草地的水源啊。孩子们可以在上面玩耍,夏天可以在后院用餐,或者也可以就那么坐着盯着一片养眼的绿色。然而,兰伯特先生的草坪,大得几乎同小房子不成比例,却从未受到过主人的注视,除了他料理草坪的时候之外。前窗卷帘大部分时间都关得严严实实。他从不坐在整洁的门前走廊上,从不在草坪上休息。但浇水却从未间断。限制用水时他就用手洒水,在草坪到水龙头间来回不停地穿梭,要让每一厘米土壤都湿透。他用液体肥料施肥,用奇特的滚动耙给草坪松土。他趴在草坪上拔掉每一棵可疑的杂草,滚压草坪就像在打天然保龄球。这片九米长、七米宽的草坪,是我和阿尔奇见过的最漂亮的草坪,但它的主人对此却从来都不以为然。我从未见过有什么东西,对一个人的生活是那么必需,同时又那么毫不相干。  我想兰伯特先生的后院儿仍然是一小片布满卵石的荒地,这里那里堆着些塑料家具,他让那些家具向前倾,然后盖上塑料布。对此我并不确定,因为现在已经无法隔着栅栏望到他那边了,他用洁面恒丽板挡住了任何窥视者的视线。他甚至拔出了活动晾衣绳,换上了一排可以整齐得折起来的围墙。前几天,我们家的龟背竹长到了围墙的另一边,他便把那些大胆妄为的叶子齐头剪掉。阿尔奇发现剪下的叶子还被丢到了我们这边,我恳求阿尔奇别再把叶子丢回去了。对一棵无辜的植物施以暴行,阿尔奇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怒气。其实不久前,我也会把叶子丢回到围墙的另一边,让愤怒指挥丢的方向。最后阿尔奇决定把叶子梗插在围墙上,这样即使叶子干枯了至少也可以算是在指责我们那位邻居。  这样美好的一天,应该在花园里随意漫步,而不是努力回忆做水果蛋糕的步骤。蛋糕我闭着眼都可以做。写步骤的话,我要回忆所用的原料和方法,这对我来说有些难,因为我都是凭直觉做的。从来没有写过食谱,更不要说精确的重量和测量方法了。这种蛋糕我做了那么多次,可是果脯用了几公斤呢?葡萄干、提子干、杂果皮、果仁儿,它们的比例应该是多少?我加樱桃了吗?是两瓶白兰地还是一瓶白兰地一瓶朗姆酒?这种回忆即使换作健康的人也颇费脑筋。把工作推到一边,我打扫了一下工作室,然后走到窗前,把窗户尽可能大的打开。我深吸着瑰丽的味道,肺里充盈着栅栏边泛起的毛茉莉初开时惬意的温暖,还有正缤纷盛开的金合欢那辛辣的气味。紫藤花顺着藤茎倾泻而下。  紫藤。当然。我找出记婚礼准备用的记事本,在“地址”旁写上“植物园”。紫藤在那里会非常灿烂。黛西会像天使一样美丽。淡雅的礼服衬着她那波堤切利式的头发——礼服是粉红色,柠檬色还是薰衣草的颜色呢?草坪充满了绿色的生机,天空湛蓝湛蓝,整个环境同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几乎陷入了幻想之中。25岁左右的黛西,也许会把头发削得短短的,染成靛青色,除了黑色工装裤、有意划开口子的T恤,其他什么都不穿。我可爱的小女儿,曾经那么迷恋洋娃娃、宠物和所有带绒毛的东西,要是我允许的话仍会搂着小鸡凯蒂睡觉;和她的三只宠物老鼠玩过家家的游戏,还总是把其中一只装在口袋里。那个总是央求买小鸭子,用洗澡时玩的塑料鸭子玩具就可以哄好的女孩子。毫无疑问,二十多年以后,她会找到真正的性,会爱上一个爱尔兰男人,有个非常要好的爱尔兰女友,与之分享在身体上穿孔、秀宠物狗、板球单日比赛。但是对婚礼上餐桌装饰和座位安排做得越详尽,就越觉得这一喜事不会发生。这更像是一个承诺在先的仪式,也许会在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地方举行,比如殓房站或是情人港的HungryJack's快餐店,还要带上戴蝴蝶结的宠物狗(都是毛绒玩具)。但是如果真的有婚礼要举行的话,确实需要列一张写有基础知识的单子。万一黛西真的想结婚,那我的努力也就派上用场了。  我思考着做了多年的蛋糕,记起白兰地和朗姆酒各用半瓶。但是除了买配料,把它们混合起来然后冷冻,再做其他的就真的像阿尔奇所说的,我成了操纵狂了。我宁可留下婚礼蛋糕配料,从脑海里勾勒出蛋糕的样子,然后恰当地写下制作过程。顺便也可以给那位新娘母亲看。我把配方搁在一边,开始做正经事。除了新娘母亲来信提到的要求,还有十封左右的电邮要回。亲爱的德丽雅:  还记得我前些日子曾经写过一封关于购物单的信吗?我和高尔夫球友看了看你提到的碧顿女士写的书,觉得也许给家庭生活做个目录会是个不错的主意。家用纺织品,陶器,还有首饰、编织,可以留给孩子和他们的后代。当然,也是一种保险。  质疑者亲爱的质疑者: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你还告诉我你和朋友都65岁了吧。这个年纪上,你真的愿意让案头工作搅乱自己的生活吗?在阿米塞斯特的第二天,我待在汽车旅馆里。外面的天气甜美而诱人,北方的秋天是如此的爽朗。不过,我花了很长时间洗澡,用尽了旅馆里少得可怜的洗发液和沐浴液。用其中两条浴巾擦干后,我用第三条遮住身体,没有穿浴衣。我躺在床上浏览当地的各种宣传小册子和干洗店、中式快餐店、宝石矿一日游的广告单。我突袭至微型酒吧,想要一小杯巧克力,但却点了杯袋装茶叶泡的茶,之后是一杯速溶咖啡,掺着存放已久的牛奶,然后把这两样东西都倒进了洗手间的水池。同我想的一样,它们味道很难喝。最后我穿好衣服,拿上一瓶矿泉水到阳台去,那里可以俯瞰开满睡莲的池塘,还有围在栏杆里的游泳池。旁边有空地和狗屋留给那只恹恹欲睡的拉布拉多犬。  我必须要想想如何去米切尔露营车公园,回到我的大篷车去,不过我要一步步来。我坐下来,脑海中回忆着路线,那里我住了8年,随后14年没有再见过它。我要从这个汽车旅馆开车出去,向左拐,向右拐,之后再向左拐。直直走,不到五分钟就能到那儿。那里会有一个标志——“阿米塞斯特露营车公园”,也许招牌已经褪去了颜色。之后要穿过前门的篱笆,穿过碎石路,经过米切尔曾用来做办公室的屋棚,我要沿着棕榈树林的边缘到洗衣服的地方。  就停在那里。不再向前走了。  我又拿了一瓶水和巧克力薯片味饼干。吃了其中一半,另一半丢给了拉布拉多狗。住在那里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那个洗衣池,虽然它很古旧。其他的住户中,那对老夫妇在车房后装了个胡佛双缸洗衣机,退休的理事会成员每两个星期便把要洗的衣物带到自助洗衣店。一群从马戏团分流出来的年轻人,总在到处游走,晚上睡在露营车公园,平日用马戏团的洗衣机。所以,除了游客以外,我是惟一使用洗衣房的人,而且我把它视作自己的领地。我把衣物泡在其中一个筒内,用一个旧木勺来回捣,漂洗过后用手拧干。要是衣物太脏,我就点燃铜丝,放入木料和旧报纸,整个地方看上去感觉像个实验室,强力的液体嘟嘟冒泡,化学烟雾围绕其间。我成了巫师的徒弟。自己对付这些物件,谁知道能做出什么来?  当然是干净的衣服了。生下桑尼后,我常把他放在门前的篮筐里,迭样太阳就可以亲吻他的脸蛋了,而我就在一边又洗又搓又拧。那时我一洗就是几个小时,床单、婴儿毯子晾在洗衣房后面的旧衣绳上,太阳落山前收起一堆堆吸满阳光味道的衣物,铺开旁边的熨烫板,熨好床单、茶巾之类不必要熨烫的东西。我知道这很无聊——好像一个婴儿也会在乎自己的东西是否好好熨过似的——但我每次都这样。桑尼的棉布围嘴儿和草地围垫我熨起来比真丝衬衫或长裤还要仔细。似乎这样做很重要。就像他再大些时,出门不能光脚也很重要。我从来不会让其他人误认为我是开垃圾车的,也不要谁对我或我的处境产生怜悯。也许正是因为熨衣物这样下工夫,米切尔开始让我做清洁员、管理员、全天候看管人。他在城里做起了新生意,总是长时间在外。或者也许他观察力更敏锐。  今后不容易啊,只靠着单身母亲那点补助。我生产几个月后他这样说。  补助刚开始发,因为我住的偏远,而且政府效率低也是常事。当时每两周的周四我都在城里的邮局等支票,第一个到银行里排队。桑尼大了,除了牛奶、婴儿服还需要其他东西,这些花费我想都不敢想。  就算我帮点忙,米切尔说,我们两个都假装不把它看作是慈善的救助。  米切尔没有告诉我他雇了个人修整露营车公园的草坪。一天早上,桑尼在我旁边的婴儿车里,我跪在门前除杂草,在这样一个暖湿的季节,它们似乎一夜之间就顺着小道溜了进来。我在洗衣房里找到了一把发钝的整枝剪,没用十分钟就满头大汗,双手发酸了。这时一个开着草坪车的男人停了下来。他走出来看了看我,然后拿出了一把长手桶的大剪刀。  这个更好用些,他说着把剪刀递给我。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竟然有这样题材的一本书!我们早该谈谈死亡了,不是从哲学、心理学、医学角度,而是从文学和诗意的角度。不管怎样,支持这本书,我保证我身边的朋友也肯定狠感兴趣。  --豆瓣网友追随你的身影  我喜欢这本书,不要被书名误导,这个小说其实是讲用力地活着。小说主人公德丽雅就要死去的事实,其实更加强烈地表达出了对她而言,活着什么最重要。  我是黛博拉的粉丝,而这本是她三本小说中最好的,强烈推荐!  --美国亚马逊读者KarinaF.Kelly  黛博拉·阿德莱德是澳大利亚人,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很陌生,不过看完这本书后,我会持续关注她了。这本书里,主人公德丽雅就要死了,她试图去面对,请去寻找人生的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是最重要的,如何面对旧有的恐惧。我花了好几周读它,不是因为难读,而是因为我需要时间去消化每一个篇章。每个人都会死去,但是没人愿意谈到这个话题。德丽雅给了我一个契机去内视自己。小说的写法风趣又严肃,不乏尖刻反讽的笔调,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五颗星推荐这本书,我已经把它加入了我的永久收藏中。  --Librarything网站读者ccqdesigns  我发现我完全沉浸在这个小说中不能自拔,小说的写作方式、故事情节的铺展方式,还有人物的描写,都让人爱不释手。  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触及到了每个阅读者的内心,但小说又没有过度伤感。因为偏见,不是每个人都能读这本小说,但是如果你读完了,我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英国亚马逊读者MichelleMoore  我爱这本书!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情节,非常好玩。要读澳大利亚人写的小说,这本是首选。  --澳大利亚Bookcrossing网站用户J4shaw

编辑推荐

  ☆2009年女性文学“柑橘奖”入围作品  ☆2008年法兰克福书展热门图书  ☆电影《附注:我爱你》原著作者超爱的小说  ☆英国《卫报》、《出版商务周报》隆重推荐  ☆澳大利亚才情女作家倾心五年心血之作  ☆还未上市,豆瓣网友想读预定已过千人  ☆以“死亡”为名,讲述深沉的爱和诗意的生命  ☆当想到人生的尽头,你是不是也需要这样一本指南  ☆语言沉静、诗意、故事感人至深,万千读者翘首以待的年底新作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我们只是牵挂那些未完成的,爱与事  特别的题材、幽默、加上一些伤感主义,让这部小说毫无疑问地取得了评论界和商业上的双成功。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小说以家常的口吻,写了一个特别的题材。虽然结尾优雅甜蜜,但作者若即若离的叙事风格和非常规的时间线安排,让整个故事感人至深。  ——《出版商务周报》(Publishers Weekly)  我是流着泪读完这本书的,庆幸着自己的状态,想着自己走向终点的道路会是怎样的:是否会有告别的时间,是否自己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  ——澳大利亚书评家 尼古拉·沃可  很让人热情振奋的小说,写得华美,情节完全引人入胜,并有着慑人心魄的温柔。我超爱主人公德丽雅,从故事可爱的开始,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自始至终我都被深深吸引。  ——西西莉雅·艾亨 《附注:我爱你》作者  通过《死亡居家指南》,黛博拉提供了一个让人不忍卒读的文学点心——在德丽雅性格上,轻盈和沉实漂亮结合,她风趣、好玩,又好强、勇敢,很多面的一个角色,我想你会爱上这个讲述生命的小说。我也是。  ——维利·拉姆 小说《当我开始相信》作者  这个小说让人神魂颠倒,阅读时很享受,读完后它的意味还会长久回荡的内心深处。德丽雅充满魔力、水晶般的嗓音让我热忱地期待她是真实存在的人,我想认识她。  ——帕特丽夏·伍德 《彩票》作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死亡居家指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3条)

 
 

  •   最近有这样多的机缘巧合让我可以和好书进行碰撞,真的开心。读书再次进入我的生活,不求甚解也不再是我的追求。拿到这本《死亡居家指南》的时候,我便被“死亡”一词所吸引。是的,不是因为恐惧,也不是因为好奇,因为这个词是所有“生”的意义,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命题。尼采说:“人从诞生那一刻起,便开始死亡。”
    德丽亚,39岁,有两个孩子,一群母鸡(在澳大利亚,这是一种宠物)。这是我对这个女人的第一印象,因为这几句话就写在作者介绍一栏。这个女人是全职家庭主妇,兼职居家图书作家,在她弥留之际和出版商合作策划写《死亡居家指南》。她说这本书“不是死亡,不是要让人悲痛。是如何离开人世。从专业的角度。”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也在这里彰显了魅力。这个女人对待死亡时的理性和冷静,让人惊叹。但这个女人平凡得要死,会爱错人,做错事,流连于居家细节。在小说的进行之中,你会发现“她”既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也是每个平凡女人的点点滴滴。
    书的最后,邻居家那个自闭的老人兰伯特先生在自己沉默的草地上用三叶草写下了两个字:永恒。正如那个迷人的故事里,亚瑟•史塔斯在城市的每个街道上写的一样。人类怎么敢轻言这两个字。那死亡又如何呢,死后的静寂或许才配的上这两个字。
    这不是一部读一遍便不再拿起的书。
  •   也许正如封面所说“生命的最小的瞬间,也比死亡强大”,这是纪德的诗。德丽雅用行动而非文艺女青年惯用的无限抒情来面对死亡。语言有时候是无力,但有内容充满感情的语言却能打动人心。德丽雅做着一个家庭妇女应做的一切,教女儿泡茶,给丈夫物色新的伴侣,我无法完全理解在有限的生命里,还可以全力地去做着这些事情。如果都可以用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一段可以预见的死亡,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能已经在我们手上的生活呢?
  •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女人,自己安静地准备着走向死亡,自己准备棺材,自己安排衣食住行,按日常进度写“居家指南”,自己开车回到过去,去给自己的生命,给那个曾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孩子,给那段抹不去的记忆一个完整的交代。我欣赏这样的态度,即使面对一场永无法再见的告别,面对一段未知的旅程,她可以将恐惧,将时间,将所有生活的牵绊安安静静地放好,心无杂念,用一种面对一场婚礼的态度去面对死亡。
    文字很美,交叉叙事并不显得繁冗,倒是有点电影镜头闪回的味道。一点点揭开伤疤,然而是最后一次,在一场并不华丽甚至有些许失败的生命旅程中,去做最后一次勇敢的尝试,不说值得赞叹,至少令人欣赏。
  •   如果当我们存在的时候,能够用德丽雅面对死亡的态度去面对任何事,那么生活中就不会再有恐惧,还有什么比在预知和不可确认的双重矛盾中存在更加令人可怕的呢,当睡下的时候不知道明天还会不会醒来,当眼见到朝阳的时候不知道是否还可以如此看到夕阳,当今天还可以触摸的生活点滴明天就将会彻底消失,这是怎样的苦痛纠结啊,可是德丽雅不,德丽雅安安静静的,去做身前能做的所有事,救赎也好,交代也罢,终究是圆满的,而且,这个圆满显得那么勇敢并且优雅。
  •   当时,想要购买《死亡居家指南》是因为觉得其实死亡是人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如何看待真的只是看我们的内心,关于死亡的书应该很多人都不敢看,但是因为自己经历过了,也因此知道生命的可贵,要学会珍惜生命,珍惜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所以,我就更加想看看别人面对死亡的生活态度。
    刚刚开始看《死亡居家指南》,有一种十分不一样的感受,作者通过描写主人翁去感受生活中点滴的美,更加珍惜生活中所有的事物,它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之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去注意,而被外界的物欲所迷惑,迷失自我。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有看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一星期、一年”,你将如果过自己的生活!
    想说,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生命,让我们如何更好的生的书。
    希望我们都可以在有生之年,更好的感受生活,体会生活的美好!
  •   名字其实很耸动的,死亡,居家,这么两个词会组合到一起,后面还加一个指南,就更令人觉得奇怪了,难道是像教人做蛋糕那样教人怎么去死么?不过,就像养一群鸡,为心爱的人做一份蛋糕一样,死亡也没有那么可怕,这不过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罢了。
  •   女主人公德丽雅真的让人很感动,看了之后不禁感叹 生命的不平凡!!
  •   这本书就像一部小众文艺片,我想不会有很多人去读它,因为他的主题的另类和表现手法的独特,但是这种书是应该有市场的,因为它质量并不差,它讲述的故事往往更加发人深省。而且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写得很流畅,相当好看的一个小说。
  •   人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点,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作者居然有条不紊的安排着一切,怎能不让人佩服,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别样的人性光辉,精彩,温情,伟大。
  •   被封面吸引,纸张手感很柔软,拿在手上阅读的时候也很舒适。我想说这个翻译真的很用心,字里行间都感觉到死亡逼近时刻的紧张却又诗意的状态。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害怕死亡,有的只是牵挂啊
  •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像书中主人公那样面对死亡,几乎没有人愿意直面生命的尽头,生存是人最强的意志,但偏偏就有人可以做到,冷静的让我害怕,但仔细琢磨,明知不可逆的结果,你紧张,恐慌,焦虑能起到什么作用吗,不会起死回生,从容的面对死神的到来,不失为一种优雅的选择,但试问谁又能做到呢。
  •   故事写得很不错,给人的感觉很纠结,哎,死亡,总要面对,但谁愿意面对呢,
  •   平时很少读到 关于死亡类的书,看名字的时候就被吸引了,看的过程中,真的为书中的主人公感动,有时候都会不禁想象,如果我是她,是不是也能这样?
  •   这本书真是与众不同,很少有这样涉及死亡命题的故事,而且是这么舒缓的,平静的处理,但别有一番滋味,写得挺好看的,对于主人公感情的描写很细腻,很到位,还不错。
  •   这本书完美的诠释了一种境界,在战场上视死如归固然需要勇气,在平淡生活中坦然面对死亡则更加需要境界,那种淡定是这本书最震撼的部分,于无声处听惊雷。
  •   一本可以反反复复看很多遍的书,,,我并不是能清晰的记住每一句话,,可是我却能不断浮现出那英式风情的画面,是的,是的德利雅快要死了,,,可我依然感觉到了无限温情与生命的力量。
  •   死亡是谁也逃不开的字眼,去面对,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   当我们健康时,任时光蹉跎,浑浑噩噩,但我们看到终点,大多悲天悯人,感叹良多,连面对的勇气往往都没有了,作者却能安详面对,从容不迫,怎样的胸怀与看破啊,这本书需要细心品读,也许能够改变什么,,,,,也许。
  •   文字的魅力真是无穷的,这么悲情,甚至有些残酷的命题,让作者描写得从容不迫,令人动容,这个故事写得还是比较好看的,有一种另类的美。
  •   生生死死其实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死并不代表恐惧和悲伤,生也并不一定只是代表希望,真实的情感就是最打动人的。
  •   开始觉得名字很奇怪,看了介绍觉得有点意思,就买回来看了,没想到这么好看,可以说是我今年看到最好的一本小说,那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耐人寻味。
  •   挺耐人寻味的一本书,文字故事都很有特点,看完给人的感觉很异样,但总体来说,还比较好看。
  •   没有看完 不能仔细认真的看下去 真的是~~~ 我还不想去平静的过以后的日子呢
  •   这个书估计许多让会买,因为这个名字,而我偏偏就是因为这个名字买了这本书,哈哈。不过说真的,这本书很好看,细腻的文字勾勒出细腻的情感,当人知道自己讲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能够从容的安排一切,这本身就是令人震撼的,我觉得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应该看看。
  •   为女主人公的坚强而感动,我们要珍惜生命!
  •   看了这本书,觉得身边有好多事情好多人都值得我去珍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一定支持。。
  •   看了这本书,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无法喜悦,无法悲伤,很纠结,但我要说,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无疑是成功的,有价值的。
  •   珍惜时光,感悟生命
  •   这本书写得很让我感动,很喜欢这本书的感觉。
  •   这本书的名字很奇怪,但内容真不错,我挺喜欢这种风格的,顶一下。
  •   看后觉得不是很实用。。。
  •   鉴于这本书奇怪的名字,决定了它的小众,但是绝对不妨碍它的好看程度,我可以告诉朋友们,绝对好看的一本书。
  •   珍惜当下、铭记美好
  •   灵,的,
  •   这书看名字挺奇怪的,看了介绍,感觉还不错,没想到偶尔发现一本好看的书,看来,不畅销的书也未必不好看。
  •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一本知道如何死亡的书。女主人公德丽雅身患绝症,只剩下数月的生命。在这短短的时间中,她如何调整好心态,如何去坦然地面对死亡。
    余华曾说过,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我们只是牵挂那些未完成的,爱与事。有时候,我们也文字,人死了,究竟会去到哪里。那是对未知的恐惧,也非死亡本身。在临死之前,完成未完成的心愿,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试着让身边的人习惯没有你的日子,然后坦然地面对黑夜来临。死亡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每个人必然要到达的阶段,或迟或早。就连作者在记叙解剖过程时,文字也是那样安然和平静,仿佛没有什么比死,更让人感觉自然的了。这些都是本书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意义。安德烈•纪德说过:“生命最小的瞬间,也比死亡强大。”
    这是一本关乎死,更关乎生的书,这是一本适合惧怕死亡的人看的书,这是一本死亡居家指南。
  •   坐在颠簸的飞机上,我想到了死亡。飞机像一只大大的怪鸟一样俯身下落,我手里不吉利地拿着一本《死亡居家指南》。我们可以对别人的死亡无动于衷,可是对于自己的可能性却战战兢兢。看着德丽娅絮絮叨叨地说着些琐事,回忆起那些陈年旧事。不知道为什么却被感动了。尤其是她的小女儿的那句话,“我讨厌你,因为你就要死了。”
    ps 为啥阅读场所里没有飞机这个选项。
  •   今天 我的一个同学永远离开了。我们才刚刚毕业4个月。关于生命的小说 究竟能否让我们释怀。
  •   在地铁里看的,有时会记不住之前看到哪儿了,不过它可能是本感动人心的作品。看完再说
  •   这是一本温馨的书,虽然内容有些沉重。我想看看还是好的。
  •   满满的文字 还没读
  •   如此生活化的一本书,让你觉得如此贴近自己。
  •   封面完整,纸张结实,排版清晰,内容充实,物有所值
  •   不如评价好。
  •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对于生和死的思考,应该对死亡有所准备,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亲人的。总觉得生死离别是电视剧里电影里的情节,可是谁又能逃脱的了。与其突然地接受,不如有个准备。至少在某一天突然,逝去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好多事没有交代,好多事没有安排。看得远一点,看得开一点。但书里,貌似有很多作者本人的事情,对我所期待的内容就是只言片语。说实话有些失望了,可能是文化差异
  •   我们早该谈谈死亡了,或者永不谈论它。这件该死的事情,我们还有不长不短的时间去准备对吧,但德丽亚不行。因为她没时间了——德丽亚马上就要死了。
  •   澳大利亚人写的,需要慢慢的阅读,有些句子很美。退休之后,或者身患重疾时阅读更好。
  •   刚刚看了一点儿,行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环境的细节描述多得让人头疼;翻译的感觉也很不好……
    但封面做得很有感觉!
  •   可能不是我这盘菜吧,感觉一般般
  •   不是很适合心境了
  •   说的大多是生活琐,没事看看还可以。
  •   额 这本书我还没看
    但是我想说这送书质量很很很很不能让人满意
    首先、书的封面和底面两面都被折着很深道痕
    让人觉得惊异这是如何做到的
    其次、原本的塑料包装撕了一半书本身很脏
    让人感觉像是被人退回来的处理货
  •   话说这应该是本好书
    但是 这个翻译实在是活生生把一本书杀了
    这英式中文到牛比的程度了
    译者用的是金山快译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