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懂哲学知识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作者:魏长松  页数:333  字数:332000  

前言

  什么是哲学?关于这个问题,像有一千个人看《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各人有各人的答案。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做_出了比较精辟的解释,他说: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辩的心灵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他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  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从属于物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呢?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的呢?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还是它是哈姆雷特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呢?也许它同时是两者吗?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  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回答,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他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以上就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对于哲学的解释。那么,哲学与我们每个人有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哲学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只是我们不常察觉罢了。且不提数学、物理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一切的自然科学,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仅就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言,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  学习哲学对于我们有用处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不学哲学也许一样可以在生活中感悟到很多道理,有很多思考,同样可以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学习哲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哲学的学习来建立一套系统的、有规律的哲学思维认识逻辑,进而以更深刻的思考来认识这个世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使我们更有意义地生活。  学习哲学知识能够使人充满智慧,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智慧的学问。学习它,人会不断地获得智慧,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但这种智慧的获得是通过各种哲学思想的探讨,从而使人具有哲学思维获得的。理性只是一种哲学思维而已,哲学的思维有很多,所以学习哲学的精髓就是借鉴哲人们的思维方式,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最终使得自己有良好的哲学思维方式,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习哲学知识,能够使人变得更深刻、更有思想与内涵。  学习哲学难吗?  应该说学习哲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但本书立足哲学话题,讲述中外哲学的基本知识,从人生、生活、成功、处世、交际等各个角度来阐述你身边的哲学问题,浅显易懂,引经据典,事理丰富,进而让你轻松读懂哲学知识,学会哲学思考,让你轻松成为一个“哲学家”。

内容概要

哲学就是一门智慧的学问,学习它,我们会不断获得智慧,使自己变聪明,但这种智慧的获得是通过各种哲学思想的探讨,从而使人具有哲学思维而获得的。
哲学的思维有很多,学哲学的精髓就是借鉴哲人的思维方式,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最终使得自己有良好的哲学思维方式,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那样我们就自然而然变得聪明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痛苦,迷茫,沮丧时,我们常常求助于医生或药物却无所得,反而忽略了身边最智慧的心灵治疗师—哲学。本书旁征博引,融汇东西,指导你如何用古今中外思想大师的智慧解决这些切实的人生难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读懂关于生命的哲学
 第一节 何为哲学
◎哲学的基本概念
◎哲学蕴涵生活体验
◎惊讶是哲学的发展动力
◎哲学的基础
◎哲学活动的本性
◎哲学家是什么样的人
◎哲学是一种沉思
 第二节 中国哲学基本问题
◎“天”的观念
◎对自然的看法
◎天与人是合一的
◎生死观
◎一元哲学
◎与“自然”关系
◎宇宙意识
◎中国哲人宇宙观
 第三节 外国哲学基本问题
◎人的本质
◎人的属性
◎人的价值
◎人的自由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世界的本原问题
第二章 读懂哲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
◎阴阳八卦
◎五行学说
◎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
◎性三品说
◎大同
◎小康
◎慎独
◎践履
◎三纲领
◎八条目
◎中庸之道
◎忠恕之道
◎性命双修
◎和与同
◎精气神
◎道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心斋
◎坐忘
◎法术势
五德终始
第二节 外国哲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推动者
◎绝对观念
◎实践范围
◎二律背反
◎生命之流
◎形而上学
◎辩证法
◎逻各斯
◎假象
◎实体
◎形式
◎自因
第三章 读懂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四章 读懂哲学名著
第五章 读懂哲学人物
第六章 读懂哲学流派
第七章 读懂哲学故事
第八章 读懂哲学名言

章节摘录

  人和天地万物的关系,这里无法详论中国人对自然的看法,重点只能放在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上面。李约瑟认为中国人把自然看做一种有机体而不是一件机器,这个看法大致是可以接受的。西方自然观先后有两大型:希腊时代是有机观,十六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是机械观。现代生物学、新物理学兴起以后,两者又有混合趋势。无论如何,说中国没有机械的自然观是不致大错的。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我们大概可以用“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来概括中国人的基本态度。……这种宇宙论若严格地用哲学尺度去检查当然有种种困难。但是我们在此可不必细究。值得注意的是。两千多年中国人大体上都接受了这种看法。从这一看法出发,中国人便发展出了“尽物之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精神。中国人当然也不能不开发自然资源以求生存,因而有“利用厚生”、“开物成务”等等观念。但“利用”仍是“尽物之性”,顺物之情,是尽量和天地万物协调共存,而不是征服。这是与西方近代对自然的态度截然相异之处。  中国的两个世界是不即不离的,天与人是合一的,尽性即知天,所以要求之于内。六合之外可以存而不论,荀子有“制天”、“役物”的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已是例外。但是他仍说,“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他的精神是内倾而不是外倾的:超越的外在观点依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大体而言,中国思想确是比较实际的、贴近人生的,有内在系统而无外在系统的。抽象化、理论化、逻辑化的思考方式不是中国的特色,也不受重视。  大体来说,中国人的生死观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的延伸。以民间信仰而言,在佛教人中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灵魂不朽的说法。中国古代有“魂”与“魄”的观念,分别代表天地之“气”。“魂”来自天,属阳;“魄”来自地,属阴。前者主管人的精神知觉,后者主管人的形骸血肉,魂与魄散则死。这是一种二元的灵魂观,在世界各种文化中颇具特色。更值得注意的是魂魄分散之后,一上天,一入地。……但是魂魄最后归天地之气,不是永远存在的个体。周代以来的祭祀制度有天子七庙、诸位五庙、士庶祭不过其祖之类的规定;其背后的假定便是祖先的灵魂日久即化为“气”,不再享受子孙的祭祀了。关于这一点,子产论魂、魄时已明白指出。所以中国古代虽也有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想象,然而并不十分发达。最重要的还是人世,天堂与地狱也是人世的延长。简言之,生前世界和死后世界的关系也表现出一种不即不离的特色。佛教东来之后,天堂、地狱的想象当然变得更丰富,也更分明了。但轮回的观念仍使人能在死后不断地重返人世,中国民间之所以易于接受佛教的死后信仰,这也是关键之一。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中国民间关于生死的信仰虽没有完全消失,却毫无疑问的是日趋式微了。所以我们不必过分注意这一方面的现代演变,中国知识阶层关于生死的看法值得我们重视。……根据中国人的生死观,每一个人都应勇敢地面对小我的死亡而仍然积极地做人,勤奋地做事。人活一日便尽一日的本分。一旦死去,则此气散归天地,并无遗憾。这便是所谓“善吾生所以善吾死”。张载的“西铭”说得最好,“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人们常说,我国民族传统的思维习惯,在看待世界和人生问题上有个重要特点,叫做“体用一源”,就是不把事物的本体和现象割裂开来,折成两截,而是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容涵着的一个整体,即体即用,浑然无间。这在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尤为明显。儒家从孔子开始,便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把杳不可测的天命放在疑之际,一心致力于修、齐、治、平那一套现实的礼教伦常建设。《易传》中虽然出现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的提法,而“道不离器”仍是一贯的信条。所以“六经皆道”的命题,也可以转化为“六经皆器”或“六经皆史”。直到宋明以后的理学,由于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方才注重于“理”和“气”、“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之间关系的辨析,即便如此,它也并没有把“理世界”和“气世界”截然划开。“理”即存在于“气”的运行变化之中,“人伦”就体现了“天理”。这说明在我们民族固有的观念中,世界是高度一元化的,本体和现象打成一片,本体蕴含于现象之内,而无需越出人伦日用的范围,去寻找什么独立自在的世界本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跟西方宗教、哲学体系中惯于在上帝和人、精神和自然、“物自体”和现象之间划分鸿沟的做法相比,是颇有距离的。  数千年以来,中国人对生命问题一直是以广大和谐之道来旁通统贯,它仿佛是一种和谐的交响乐,在天空中、在地面上、在空气间、在水流处,到处洋溢着欢愉丰润的生命乐章,上蒙玄天,下包灵地,无所不在,真是酣畅饱满,猗欤盛哉!而中国人的思想也一直就是以这三个主题为中心,自然,人,与人的文化成就。  换句话说,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与西方不同,“自然”对我们来说,是普遍生命流的境界,其真力弥满,贯注万物,因此自然是无穷的,它不被任何事物所局限,也没有什么“超自然”驾凌其上。“自然”本身就是无穷无尽的生机,但又并不和上帝的神力冲突,因为在它之中正含有一切神奇的创造力。再说,人和“自然”之间也没有任何隔阂,因为人类生命与宇宙生命乃是融贯互通,演化并进的。……

编辑推荐

  哲学是专属于人的,因为它本身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爱。没有对智慧的爱,而是抱着功利的态度去对待哲学,是进入不了哲学领域的。一个人如果从哲学中仅仅看到若干范畴和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昧,那么他算枉学了哲学。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轻松读懂哲学知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由于本人手机的问题,取货出了点小插曲,不过,客服很负责,最终还是解决了。
  •   看了几页,正在看没看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