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婚夫妇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华夏  作者:曼佐尼  页数:466  字数:521000  译者:王永年  
Tag标签:无  

前言

意大利诗人、作家阿历山德罗•曼佐尼于一七八五年三月七日生于米兰。父亲彼特罗是外省贵族,母亲朱利亚•贝卡里亚是著名的刑法学家和启蒙主义哲学家契萨尔·贝卡里亚之女,两人年龄相差几乎三十岁,婚姻不很美满,于一七九二年合法离异。曼佐尼童年时期在教会寄宿学校度过,虽受天主教教义熏陶,但显示出无神论的倾向。一八○五年,曼佐尼随母亲移居巴黎,开始和激进派人士交往,在伏尔泰怀疑主义的影响下,十六岁时发表了反教权主义的抒情诗《自由的胜利》,该诗采用象征手法,歌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赞美自由战胜专制,表明了青年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一八○八年,曼佐尼与原籍瑞士的恩里凯塔·布朗德尔结婚,恩里凯塔是加尔文派基督教徒,不久后改奉天主教;过了两年,曼佐尼本人也皈依了天主教。此后,曼佐尼写了一系列宗教性的《圣歌》(1812~1815)和名噪一时的《圣灵降临节》(1822)以及论文《对天主教伦理的看法》(1819),宣扬宗教能给人类崇高的理想、正义和平等。除了宗教性的诗文之外,曼佐尼还写了一些政治性的诗歌,如因拿破仑逊位而作的《一八一四年四月》,号召人民团结、为意大利复兴而斗争的《里米尼宣言》,欢呼皮埃蒙特部队为推翻奥地利统治进军米兰的《一八二一年三月》,以及闻拿破仑去世而写的《五月五日》。在此期间,曼佐尼还创作了两部历史悲剧。《卡马尼奥拉伯爵》(1820年出版)以十五世纪威尼斯和米兰战争时期一个真实事件为素材,描写农民出身的卡马尼奥拉英勇善战,升为统帅,但被威尼斯元老院诬告叛国,成为封建君主政治阴谋的牺牲品。作者指出封建君主的争权夺利是意大利民族灾难的根源。《阿德尔齐》(1822年首演)取材于公元八世纪法兰克王查理大帝入侵伦巴第的历史,伦巴第国王的儿子阿德尔齐被迫进行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也是历史的牺牲品。作者在剧中谴责异族统治,指出被奴役的人民不能指望侵略者恩赐自由。这两部悲剧中也宣扬了基督教教义。曼佐尼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值意大利遭受异族奴役、王公贵族实行封建割据的黑暗时期,争取独立、统一和自由的民族复兴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浪漫主义作家采用历史题材借古喻今,歌颂爱国主义,号召人民为争取祖国解放而斗争。曼佐尼的创作体现了这一时期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在反映波澜壮阔、风雷激荡的时代时,曼佐尼不满足于诗歌和剧本这类有局限性的形式,认为应该寻找一种更贴近现实生活、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便想到了长篇小说。当时,英国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已出版了《威弗利》、《清教徒》、《罗布·罗伊》、《艾凡赫》等历史小说,如同巨大的画卷,生动地描绘了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民族、阶级的斗争,反映了人民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意大利长篇小说的领域仍是一片空白。曼佐尼从一八二一年开始收集资料,进行构思,阅读了大量记叙一六三○年米兰瘟疫的记载,有关十七世纪宗教、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甚至讲经布道的书籍,司各特的小说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他以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统治下的米兰的暴动、三十年战争和鼠疫为时代背景,伪托发现了一部逸名作者的手稿,描写了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地区一对订有婚约的农村青年男女——洛伦佐和鲁茜亚,遭到荒淫的恶霸贵族的迫害,不得不离乡背井,历尽饥馑、兵燹和瘟疫的磨难,但忠贞不渝,排除种种障碍,终于成为眷属的故事。小说古为今用,反映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奴役下意大利人民的悲惨处境,谴责了异族侵略和封建贵族的贪婪腐败,提出了意大利独立和自由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小说中宣扬通过宗教信仰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神能造福于人的思想,说明软弱的意大利资产阶级企图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同封建贵族和教会达成妥协。小说最初取名为《弗尔莫与鲁茜亚》(后改为《约婚夫妇》),分三卷陆续出版,于一八二七年出齐,出版后立刻受到意大利和欧洲评论界的普遍赞扬,初版六百册不到二十天即售罄,四个月内重印九次;德文、法文、英文和西班牙文译本随即相继问世。评论家们认为在曼佐尼的小说中,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虚构的小说人物、抒情叙述和心理描写、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堪称欧洲现代小说的典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曼佐尼的小说一反以前的传统,以一对卑微的农村青年男女为主人公,这一民主思想的表现对后来的欧洲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的西班牙小说家佩雷斯·加尔多斯在他的卷帙浩繁的历史小说《民族逸事》第一辑中也以两个小人物!即加夫列尔和伊内丝作为主角。《约婚夫妇》是曼佐尼创作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一八二七年初版后,作者仍不断披阅修改,结构上作了重大调整,删去枝蔓(例如蒙扎修道院吉特鲁德的故事可以成为一部独立的小说,修订本中删剩几节),使全书更为精练,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主线发展,语言上也反复推敲,下了极大的工夫。曼佐尼从爱国主义出发,认为意大利应该有一种统一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应是修辞和逻辑的完美结合,既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又能被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所理解;经过分析比较,曼佐尼选择了佛罗伦萨通用的意大利语。《约婚夫妇》的修订本滤去了伦巴第方言和习惯用法,使小说语言更纯粹和规范化,修订本于一八四二年完成,书中有戈宁绘制的十五幅精美插图。该书被指定为全意大利的语文课本。由于曼佐尼在文学上的成就和统一民族语言方面的工作,一八六。年被任命为参议员,并担任意大利语言统一委员会主席。曼佐尼于一八七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在米兰去世,政府给予国葬待遇,他生前好友作曲家威尔第特地为他谱了《安魂曲》。今年是曼佐尼诞生二百一十周年,他的作品以前未曾在中国介绍过,谨以这个译本呈献给中国读者,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意大利作家。

内容概要

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地区一对订有婚约的农村青年男女——洛伦佐和鲁茜亚,遭到荒淫的恶霸贵族的阻挠和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历尽分离、饥馑、兵燹和瘟疫的磨难,最终排除种种障碍,终成眷属。本书以此为主线,描绘出了十七世纪意大利各阶层的人物及其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被誉为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古为今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杰作。

作者简介

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1785—1873),意大利诗人、戏剧家、作家。生于米兰,自幼受启蒙主义思想熏陶。1805年赴巴黎,同思想文化界人士广泛交际,受到欧洲进步哲学思潮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早期作品主要是诗歌和戏剧,之后转向长篇小说。《约婚夫妇》是曼佐尼创

书籍目录

一曲爱情的颂歌主要人物表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名家评论曼佐尼生平和创作年表

章节摘录

第一章科莫湖的那股支流在两条绵亘不绝的山脉之间蜿蜒南下,顺着山势形成许多湾汊,到了一处右面是地岬、左面是开阔斜坡的地方,水域几乎突然收缩,仿佛成了河流;横架东西的一座桥梁使这种变化看来更为明显,这里是湖泊的尽头、阿达河的起点,往后到了水面再次开阔、水波不兴又有不少湾汊的地方,才恢复湖泊的名称。斜坡由三条激流冲刷下来的泥土淤积而成,两边各有一座山,一座名叫圣马蒂诺,另一座的名称是伦巴第土语雷塞戈纳,许多山峰排列在一起确实像锯子:凡是初次从正面见到它的人,比如说站在米兰城头朝北看的时候,在一片重峦叠嶂之中立即就能把它和其余名称比较平凡、形状比较普通的山峰辨别开来。抬头望去,斜坡有很长一段坡度均匀和缓,接着断裂成丘陵和沟壑、陡坡和平地,根据山林经受湍流侵蚀的程度而定。近湖地带被激流人湖的口子分割成条块,几乎全是沙砾和卵石;其余是村镇屯落的田野、葡萄园和播种地;另一些地方则是绵延到山头的树林。莱科是那些村镇中最大的一个,附近一带便以它命名,它地处湖畔,离桥不远,湖水上涨时部分村镇就成了水上人家:当时莱科是个大镇,已有发展为城市的趋势。在我们的故事发生的时期,那个镇颇具规模,又是军事要塞,因此有幸接待一位指挥官,并且有一支常驻的西班牙部队。西班牙士兵开导镇里的姑娘和妇女,教她们如何端庄持重,见到她们的父兄丈夫不时拍拍肩膀表示亲热;夏季将尽的时候总是在葡萄园里转悠,消耗葡萄的产量,减轻农民们收摘的劳累。那些村镇、丘陵山地和湖畔平地之问都有道路和小径通过。路径有的相当陡峭,有的平坦;有的地势低洼,几乎埋在两堵墙中间,行人抬眼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或者一个山头;有的路径在没遮没拦的高坡上:从那里眺望,视界比较开阔,景色始终多姿多彩,总是给人新鲜的感觉,问题只在于从不同的视角看到周围广阔的景色有多有少,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是否突出或隐秘,出现或消失。形状各异、明净如镜的水面近处疏疏落落,远处则连成浩渺一片;这边连绵起伏的群山局限了,或者不如说遮掩了湖面,但远处随着山岭一一展开,湖面也逐渐变宽,山岭连同岸边的村落在水中映出倒影;那边河流形成湖泊,接着又是河流,在两岸山岭中闪烁着蜿蜒流过,逐渐变细,流到天际几乎消失。你望到的景色千姿百态,其实你所在的地方也美不胜收,脚下的山在你头上和四周展开它的峰峦和峡谷,参差不齐,嵯峨嶙峋,几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色,原先以为只是一座山的地方却是一连串峰峦,原先以为是在山坡上的奇峰怪石却在山顶;秀美宜人的风景给你亲切之感,冲淡了粗犷的气势,增添了全景的壮丽。一六二八年十一月七日的傍晚,堂阿邦狄奥散步归来,悠然自得地沿着一条小径回家,他是上文所说的村镇之一的教区神甫,不过村镇的名称和人物的姓氏手稿里始终没有提到。他平静地祈祷着,每念完一首赞美诗就合上祈祷书,右手食指夹在刚看过的书页里,两手背在身后,瞅着脚下继续往前走,看到路上的卵石就一脚踢到墙边;接着又抬起头,闲适地打量着四周,目光落到对面的山上,夕阳在岩缝石罅间湮没,只把突出的巉岩抹成形状不一的大片紫色。他再次打开祈祷书念了一小段,然后来到小径拐弯的地方,平时一到这里总是抬起眼睛不看书页看看前面,那天也这么做了。拐弯后往前再走六十步左右,小径像“丫”字那样分为两支:右面一支通向山上的教区;左面一支通向山谷的一条河边。这里的围墙只有行人半腰高。两条小径内墙的接合部不是犄角,而是一个壁龛,里面画着一些歪歪扭扭的、狭长的图形,图形都有尖尖的顶端,按照画师的意图和本地人的理解,那算是火焰;火焰中间还有一些无法形容的图形,那算是在炼狱里涤罪的灵魂:火焰和灵魂是砖红色,底壁是棕褐色,有些地方颜色已经剥落。神甫在犄角处拐了弯,习惯地朝壁龛望去,看到了他没有料到的、也不想看到的事情。在那个不妨称作小径会合点的地方,一前一后有两个男人:一个跨坐在矮墙上,一条腿垂在墙外,另一只脚支在墙内地上;他的伙伴两臂合抱搁在胸前,背靠围墙站着。两人的打扮、姿态以及神甫从远处所能辨清的相貌清楚地说明了他们的身份。两人头上都戴着绿色的发网,发网一端垂在左肩上,缀着一个老大的缨子,发网下面露出一大绺头发搭在前额;两撇大胡子尖梢朝上翘起;光泽的皮腰带里插着两把手枪;一只装满火药的牛角像项圈似的挂在胸前;皱里巴几的宽大的裤子口袋里露出一把匕首的长柄;腰际长剑的护手镶嵌着许多铜片,擦得精光锃亮,仿佛是密码文字:不用看第二眼,你就知道他们是痞子一类的人。这类人如今已经完全绝迹,当时在伦巴第却多如牛毛。某些读者也许不了解旧时的情况,我这里摘录一些真实的历史记载,读者看后就知道这类人的主要特点、当时为了铲除他们而作的努力,以及他们屡禁不止、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卡斯特尔维特拉诺亲王、特拉诺瓦公爵、阿沃拉侯爵、布尔赫托伯爵、大海军司令兼西西里大统帅、米兰总督和信奉天主的国王陛下派驻意大利的司令,最尊敬高贵的堂卡洛?德?阿拉贡大人充分了解到米兰城由于痞子流氓横行而已经遭受并仍在遭受的苦难,于一五八三年四月八日发出取缔这类人的公告。公告指出,不论外来者或本地人,凡是没有正当职业,或者虽有职业而不从事本职工作,却投靠某些绅士贵族、官员或商人,不论领取工资与否,替他们帮闲撑腰,坑害他人确有实据者,均属本公告涉及范围,应以流氓无赖论处……公告勒令这些人在六日之内必须全部离境,拒不服从者将判处划桨苦役,并宣布所有司法人员在执行这项命令时享有异乎寻常的广泛无限的权力。然而第二年四月十二日,总督大人获悉上述痞子依然充斥城里,恶习不改,人数也未减少,于是颁布了另一项公告,措施远比上次严厉有力,其中包括:凡本城居民或外来人员,如经两名证人指控,并经公认为痞子、有痞子恶名者,即使未犯任何经过核实的罪行,仅根据其痞子的名声,不需任何证明,上述司法人员或司法人员之一便可按照举报就地判处滑车吊刑和拷打……即使本人不承认犯有任何罪行,如上所述,仅根据其痞子的名声便可判处三年划桨苦役,等等。总督大人令出必行,仰各遵照。如此显贵的人物发了话,说得如此铿锵有声,附带的命令又如此斩钉截铁,人们听后深信公告一经发布,所有的痞子都会销声匿迹,再也不敢出头露面。但是一位权力不比他小、称号不比他少的贵族的证言使我们看清我们的想法正好相反。那位贵族就是卡斯蒂利亚统帅、国王陛下的侍从长、弗里亚斯城公爵、哈罗与卡斯特尔诺伏伯爵、贝拉斯科与拉腊七太子府主、米兰邦总督、最尊敬高贵的胡安?费纳内斯?德?贝拉斯科大人。他也充分了解到痞子流氓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害,对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有多么大的影响和危害,于一五九三年六月五日再次勒令他们在六日之内离境,并且重申了和前任大致相同的规定和威胁。一五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他很不高兴地得知城邦里痞子流氓的人数与日俱增,在他们主子的包庇之下有恃无恐,白天黑夜为非作歹,干出种种残害、凶杀、抢劫和其他罪行……便重申以前的规定,并且认为顽症需下猛药,处罚措施必须比以前更为严厉。公告最后宣称,总督大人已下决心,不再另行告诫,本公告各点务必切实遵守,如有违反,严惩不贷,仰各周知。富恩特斯伯爵、米兰邦司令兼总督、最尊敬高贵的堂佩德罗.恩里克斯‘德‘阿塞韦多大人却不以为然,并且自有他的道理。他充分了解到城邦由于痞子充斥而遭受的苦难……决心彻底铲除这一邪恶的种子,于一六oo年十二月五日颁布了一项也充满严厉威胁的公告,要求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绝不手软。阿塞韦多虽然善于阴谋策划,唆使别人反对他的大敌亨利四世,在这方面,历史记载表明他说动了萨伏伊公爵与亨利四世为敌,害得萨伏伊公爵丧失了不止一个城市;并且唆使比隆公爵反叛,害得比隆公爵掉了脑袋;但是在取缔痞子这件事上,他显然没有使出浑身解数,因为到一六一二年九月二十二日为止,这一邪恶的种子仍在继续萌发。是日,伊诺霍萨侯爵、国王侍臣、总督、最尊敬高贵的堂胡安.德门多萨大人认真考虑要铲除这一邪恶的种子。为了那个目的,侯爵把经过修改和补充的、上文提到的公告送到皇室指定的印刷师潘多福一可可‘图里奥.马拉特斯蒂那里,请他排字印刷,以便清除痞子。但是这些人仍然生存到一六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经受了费里亚公爵、总督、最尊敬高贵的堂戈麦斯?苏亚雷斯?德菲格罗亚大人的性质相同但程度加重的打击。他们照样挺了过来,以致最尊敬高贵的贡萨洛。费尔南德斯.德科尔多瓦大人(堂阿邦狄奥散步的那天在他任期内)不得不在一六二七年十月五日再次修改并颁布上面提到的取缔痞子的公告,也就是说,比本书开头的日期早一年一个月零两天。公告的颁布并不以这一次告终,不过我认为以后的几次没有必要赘述,因为已不在我们故事发展的时间之内。我只想提一六三二年二月十三日的那次,二度担任总督的最尊敬高贵的费里亚公爵大人当时向我们指出那些被称为痞子的人是如何干尽坏事的。这一点足以使我相信,在我们故事发生的时期,痞子这类人依然存在。刚才描绘的那两个人显然是在等谁,堂阿邦狄奥大伤脑袋的是种种迹象使他不由得不意识到他们等候的正是他自己。很明显,两人互瞅了一眼,一扬头,清楚地表明两人同时说了一声:就是他,跨坐在矮墙上的人站了起来,迈开腿;靠在墙上的人也离开了墙,迎着他走来。神甫装作在念打开的祈祷书,其实抬起眼睛偷看他们如何动作;只见他们千真万确地冲着他走来,神甫脑海里突然产生了千百个念头。他飞快地打量一下那两个痞子和他之间的路上左右有没有岔道;发现没有,他迅速地反省自己有没有开罪过哪一位有权有势、睚眦必报的人物。在这个惶惑的问题上,他问心无愧,感到很大的宽慰,但是那两个痞子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越来越近。他把左手的食指和中指伸向领衬,仿佛要整整领衬似的抚摩了一下,同时转动脖子,扭着嘴,尽可能从眼角朝后看看有没有人来近,但是没有发现任何人。他朝墙外田野扫了一眼,一个人影都没有;又朝前面的路上悄悄看了一下:除了两个痞子之外没有别人。怎么办?扭头往回走已经没有时间了。拔腿就跑等于是叫他们追赶,结果更糟。既然躲不过危险,只好迎上去,因为那种忐忑不安的时刻实在难熬,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缩短这段时间。他加快步子,高声念了一段祈祷文,尽量装出平静高兴的样子,使劲准备好一副笑脸。走到那两位上等人面前,暗自说道:就这么着;然后突然站住。“神甫先生。”两人之一盯着神甫说。“有何见教?”堂阿邦狄奥抬起眼睛不看他双手捧着的、仿佛搁在阅读架上的祈祷书,忙不迭地回答。“您老先生,”对方像是抓住正要干坏事的下级似的恶狠狠地接着说,“您老先生打算明天替伦佐?特拉马里诺和鲁茜亚?蒙德拉主持婚礼吧!”“不错……”堂阿邦狄奥声音颤抖地回答说,“不错,两位是见过世面的人,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清苦的教区神甫做不了主:他们先安排好了,然后……然后来找我们,正如上钱庄取钱一样;我们……我们只是人们的仆人。”“好吧,”痞子凑到神甫面前说,声调却是命令式的,“那个婚礼明天不举行了,以后也永远不举行了。”“可是,两位先生,”堂阿邦狄奥好声好气,像是哄劝火暴性子的人似的说,“可是,两位先生,请你们设身处地替我想想。这种事情不是我能决定的……你们很清楚,这样做对我没有好处……”“嗨,”痞子打断了他的话,“如果这件事有商量余地,您老先生不妨和我们磨磨嘴皮子。我们替人当差,别的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您该明白我们的意思。”“不过两位是办事公道、通情达理的人……”“少废话,”另一个痞子一直没有开口,这时插嘴了,“总而言之,婚礼不能举行,不然……”他说了一句脏话,“谁敢主持婚礼,连后悔的时间都不会有……”又是一句骂人的脏话。“得啦,”第一个接茬说,“神甫先生是见过世面的,我们则是正派人,只要他讲道理,我们不想难为他。神甫先生,我们的主人,最高贵的堂罗德里戈老爷,向你致以亲切的问候。”这个名字像风雨大作的黑夜里的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堂阿邦狄奥混乱的脑海,同时增加了他的恐惧。他仿佛出于本能似的深深一鞠躬,说道:“请两位再指点一下……”“哟!您是懂拉丁文、有大学问的人,难道还要我们指点!”第一个痞子放肆而又狰狞地哈哈大笑,再次打断了神甫的话,“那是您自己的事。此外,我们为您着想,向您打个招呼,今天的事对谁都不能说;不然的话……哼……后果就和你主持了婚礼一样。喂,您有什么话要我们带给最高贵的堂罗德里戈老爷吗?”“请代我向他致意……”“说得明白一些!”“我准备……准备随时听从吩咐。”神甫说这话时自己也不清楚究竟是承诺还是客套。不管怎么样,两个痞子把它听成,或者装作听成是承诺。“那就对了,神甫先生,再见啦。”一个痞子说着就打算和同伴一起离开。堂阿邦狄奥刚才唯恐躲不开他们,现在却想再和他们交谈磋商:“先生们……”他双手把祈祷书合上,叫住他们,但那两个人头也不回,嘴里唱着一支小曲,朝神甫的来路走去,曲词不堪入耳,我不想在这里重复了。可怜的堂阿邦狄奥张口结舌地愣了半晌,然后像挨了揍似的拖着脚步朝通向他家的岔路走去。我们对他的性格和他生活的时代稍作介绍之后,读者就更了解他心里在想什么了。也许读者已经觉察到堂阿邦狄奥生来就不是勇敢的人。他从小懂得在他那个时代最糟糕的莫如没有尖齿利爪自卫、但又不甘心被吞噬的动物。法律的力量并不保护安分守己、无法引起人们畏惧的人。问题不是没有防止暴力行为的法律和刑罚。相反的是,法律条文洋洋洒洒;罪行种类条分缕析,不厌其烦;刑罚酷烈得骇人,并且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立法人员和所有的执法人员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予以加重;刑事诉讼程序的制定只为了替法官排除判决时的所有障碍:我们刚才援引的取缔痞子的公告片断只是一个如实说明情况的小例子。尽管如此,或者说得确切些,正因为如此,历届政府变本加厉、三令五申的大量公告除了充分证明颁布者的无能之外,没有起任何作用;即使起了某些直接的作用,无非害得老实软弱的人在为非作歹的人手里吃了更大的苦头,促使为非作歹的人更凶残狡猾。帮助歹徒免受惩罚的保护网组织严密、根深蒂固,不是一纸公告所能触动或者拔除的。例如避难权和某些阶级享有的特权,它们部分得到法律力量的认可,部分得到敢怒而不敢言的容忍或者徒劳无益的抨击抗议,但那些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荣誉千方百计地加以维护,事实上把它们保存了下来。如今这种不受惩罚的现象受到公告的威胁和抨击,但没有被摧毁,在每一次威胁和抨击面前,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自然要作出新的努力,采取新的计谋。情况确实如此。取缔暴徒的公告一经颁布,暴徒们就竭尽全力寻找更合适的手段继续干着公告所禁止的勾当。无权无势、没有靠山的安分守己的人随时随地可能受到公告的牵制和困扰;为了把每一个人捏在掌心,为了防止和惩治每一件罪行,各种各样的执法人员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每一个百姓的一举一动。但是一些为非作歹的人事先设法,及时投奔一座执法人员不敢插足的修道院或者贵族府邸,有些人不需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只要穿上大户人家的仆役号衣,使那个家族不得不维护他们和整个阶级的虚荣和利益,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干坏事,对那些大张旗鼓的公告嗤之以鼻。至于那些要求人们对之尊敬的人,有的沾了出身的光,属于特权阶级,另一些则依附于那个阶级取得荫庇。大家出于教育、利益、习惯或者仿效的原因都信奉了他们的原则,为了对墙角里的一张证书表示尊重,小心翼翼地不敢对他们有丝毫冒犯。可是那些听命于他们的人即使像英雄一般果敢,像修士一般顺从,像殉道者一般不怕牺牲,也不可能完成他们的使命,因为和他们企图压制的对象相比,他们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指使他们干坏事的人很有可能在抽象意义上,或者说,在理论上抛弃他们。一般说来,那些人是当时最卑鄙下流、最讨厌的家伙;即使在见了他们害怕的人眼里,他们的行当也是可耻的,行当的名称本身就是一种耻辱。很自然,这种人不会在九死一生的行动中去冒生命危险或者送命,他们只会替有权有势的人家帮闲,充当同谋,只限于在不担风险的情况下使用他们可憎的权威和他们的一身蛮力,也就是说,只限于欺压安分守己、孤苦无告的人。凡是想暗算别人或者无时无刻不担心遭到别人暗算的人自然要寻求盟友和同伙。因此,同一阶层的人们结帮拉伙、组成新的阶层、最大限度地为自己所属的阶层扩大势力的风气在那些年月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教士、贵族和军人都不遗余力地维护并扩展各自豁免捐税和其他的特权。商人和手工匠人参加行会,律师组织公会,连医师都成立了协会。这些小社团都有自己的特殊势力,社团成员按照自己的权力和机灵借助于集体的力量来谋取私利。比较正直的人只为了自我保护的目的才利用这一优越条件;狡猾刁顽的人则利用它来干个人力量所不及的坏事,事后还可以逃避惩治。这些形形色色的社团势力有大有小。在农村主要是一些土豪劣绅,他们豢养了一帮痞子,周围的农民出于宗教传统已经习惯于他们的处境,被迫认为自己是主人的属民或走卒,这种人势力之大是其他任何帮派所不能与之抗衡的。我们善良的堂阿邦狄奥既不是贵族,也不是富人,更谈不上勇敢,早在懂事的年龄之前,他似乎已经明白,他处在那个社会就像是一个不得不和许多铁罐一起相处的陶罐一样。他的父母希望他当教士,他十分愉快地听从了父母的意思。说实话,他并没有多考虑他所从事的职业的义务和崇高目的;能过上相当舒适的生活并跻身于受到尊敬的、有势力的阶层,这两点足以成为他选择教士这一行的理由了。但是无论哪个阶层都不保护个人,也不给个人以超出一定限度的安全:人们不能因为属于一个阶层就不必建立自己的体系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十六岁时第一次阅读了那本书(《约婚夫妇》)……直到今天我对它的热情依旧不减。随着我对人性的感悟越来越深,那本书给我的震撼也越来越剧烈。那是一本“真正”的书,它所表现的“真实”甚至超越了真相的力量。  ——(意大利)威尔第曼佐尼的长篇历史小说《约婚夫妇》,是意大利古典文学的瑰宝。  ——《意大利文学史》

编辑推荐

《约婚夫妇》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我十六岁时第一次阅读了那本书(《约婚夫妇》)……直到今天我对它的热情依旧不减。随着我对人性的感悟越来越深,那本书给我的震撼也越来越剧烈。那是一本“真正”的书,它所表现的“真实”甚至超越了真相的力量。——(意大利)威尔第曼佐尼的长篇历史小说《约婚夫妇》,是意大利古典文学的瑰宝。——《意大利文学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约婚夫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还可以,还是两层封皮的,质量不错。内容也还成,可以了解到很多当时的社会状况...
  •   书面有破损。还有污渍。失望。还是帮别人买的。东西这样,不好交代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