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在中国

出版时间:2003-2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作者:潘光 编  
Tag标签:无  

前言

《犹太人在中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图史,由中国杰出的犹太研究权威潘光教授编著。全书逐次介绍了有近千年历史、如今仅存几个被同化的后裔的开封犹太社团,自19世纪中叶定居香港和上海的几百名来自巴格达的犹太商人,来自沙皇俄国和苏联的众多犹太移民(其人数在20世纪初一度达数万),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而来到当时唯一避难地上海的几万犹太难民。存在时间最长、但最早消失的是仅存几名后裔的开封犹太社团。它最终被同化,除了其他诸多原因外,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中从未出现过反犹主义。后来,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也从未把犹太人与其他外国人区别对待。定居中国的犹太人中,大多数不享有治外法权或其他对中国人不友好的殖民特权,因而被视为不占统治地位的外国人。想获利的人不会去讨好他们,爱国的革命者也无需去打倒他不过,那时犹太人的生活圈子距一般中国人还是比较远的。他们生活在租界的小天地中,又自成一个群体。除了商业和音乐以外他们与中国人的接触不多。中国的音乐界对阿龙·阿夫夏洛莫夫留有美好的印象。他生于俄国,定居中国,积极宣扬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歌,还努力敦促中国现代作曲家也要注意传统音乐。除他之外,还有其他许多从希特勒魔爪下避难来沪的犹太指挥家、音乐教授和演奏家,也在上海的音乐教育中留下了他们的影响。上个世纪在中国形成的欧洲犹太人社团没有一个能永远存在下去。这些欧洲犹太人大多作为难民来华,在他们眼里,自己仅仅是“坐在行礼箱上”的过客,但实际上许多人在中国度过了一两代人的时光。他们与中国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美好的友情,许多人都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如今,他们中有这么多人从定居的西方国家和以色列来到新中国探访寻根,正是这种中国情结的反映。由于上述“临时”意识,在中国犹太社团中出生成长的人当中从事中国研究的人不多,而其他地方的犹太学者在汉学领域却相当活跃。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界对犹太文化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鲁迅等人翻译了(经常是从俄语和英语)意第绪作家沙拉姆·阿雷彻姆和佩雷斯等人的作品。而把中国作品译成犹太语言则是在几十年后:在以色列被译成希伯来文。从世界主义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可说是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犹太人,其次是作为科学楷模和象征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曾在20世纪20年代到过中国,在上海作过短暂停留。马克思则从未到过中国,但也相当重视中国的发展。他在《纽约论坛》报上发表过一系列富有洞察力的文章,评论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表示对中国在世界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充满信心。

内容概要

《犹太人在中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图史,由中国杰出的犹太研究权威潘光教授编著。全书逐次介绍了有近千年历史、如今仅存几个被同化的后裔的开封犹太社团,自19世纪中叶定居香港和上海的几百名来自巴格达的犹太商人,来自沙皇俄国和苏联的众多犹太移民(其人数在20世纪初一度达数万),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而来到当时唯一避难地上海的几万犹太难民。

书籍目录

序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从巴格达到香港和上海:来华塞法迪犹太人之兴衰第二故乡:俄国(阿什肯那齐)犹太人在中国大屠杀受害者的避难地中犹传统友谊的历史篇章犹太人在中国:学术研究和公众关注的热点注释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大批犹太人最早是在唐代(约公元8世纪前后)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境内的,此后也有从海路来到中国沿海各地再进入内地的。尽管少数学者认为犹太人早在汉代,甚至周代就来到了中国,但均无确凿的考古发现予以佐证。犹太人进入中国后散居许多城市和地区,直到宋朝才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开封犹太社团。北宋时期,一批犹太人来到了当时的都城东京(今开封,以下通称开封),受到宋朝当局的友好接待,被允准归依中国,可保持本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定居在开封。此后他们在居住、迁徙、谋业、就学、土地买卖、宗教信仰、通婚等诸方面均享受与汉族同样的权利和待遇,从未受到歧视。在这样一种安全稳定宽松的环境中,犹太人很快便显示出经商理财的才能,在商业贸易领域取得了成功,成为开封一带的富有阶层,同时他们的宗教活动也日趋活跃。1163年,开封犹太人在闹市区建起一座犹太会堂o。百余年后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犹太会堂得到重建。到了明代,开封犹太社团进入其鼎盛时期,已有500余户,约4000~5000人。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当时开封犹太人中有经过科举之路进入朝廷或到州县当官的,有通过经商办实业而成为富商巨贾的,有技艺高超的工匠和勤劳致富的农夫,也有少数医师和职业神职人员。也就在这同时,他们不知不觉地同化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主流之中。

后记

《犹太人在中国》画册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编撰,终于问世了。在此期间,我们参考了有关书籍、杂志、报刊资料数百种,征集了海外的原在华犹太人及其后裔所珍藏的照片,而有关各方提供的照片也使本画册更加充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成果,汇集了近500张珍贵的照片和图片,使读者能随着那难忘的历史场景,再踏一遍犹太人在中国经历的漫长历程中留下的足迹,从而对犹太民族史上这东方一页和中犹人民的传统友谊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在此,首先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领导表示衷心感谢,没有他们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这本画册是不可能问世的。汪道涵老市长在百忙中为本画册题写书名,老前辈爱泼斯坦为本画册作序,均使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致谢。我们也得到了许多个人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帮助,在这里,特别向以下个人和组织表示深切谢意:金应忠、陆培勇、内奥米·达利达基斯及丈夫乔治·达利达基斯、伊沙多尔·马吉德、乔治·莱尼西、米歇尔·曼弗里德、爱德华·魏德曼、弗兰克·塞勒格、莉莉·芬克尔斯坦、威廉·肖特曼、亚伯拉罕·弗拉特金、伊斯雷尔·基彭、朱迪丝·本一埃利泽、瑞娜·克拉斯诺、佐拉赫·瓦尔哈夫蒂格、迈克尔·布卢门撒尔、戈尔德·卡明斯基、马文·托克耶、玛莎·里斯泰诺、安森·莱特纳、斯蒂文·霍奇斯塔德、基亚拉·贝塔、梅西·梅耶、丹尼斯·莱文撒尔、马丁·弗赖伯格及夫人弗蕾达·弗赖伯格、亚伦·斯利夫卡、伊丝特·芬克及丈夫莫顿·芬克、塞缪尔·施特里克曼、埃胡德·亚里、温迪·亚伯拉罕、拉契尔·阿贝尔、帕纳·萨姆索诺维奇、阿维·尼尔、索妮亚·缪尔伯格、戚元夫、顾浩、卡罗琳·帕拉斯、霍斯特·伊斯费尔德、马图克·尼西姆、玛拉·莫斯塔芬、何曼礼、伊贡·费歇尔硝届德里克·勃郎宁、岗特·诺贝尔、彼得·帕尔伏及夫人倍蒂·帕尔伏、汉斯·乔瑞兹、杰姬·兰德、杨雪兰、黄静洁、费斯·戈德曼、柯特·杜德纳、娜拉·哈同、瓦尔特·锡尔伯斯坦、阿诺尔德·鲍克、盖尔格·阿姆勃鲁斯特、马丁·伦德纳、郑成信、阿兰·雅各布斯、迪塔·贝兰、海伦·拉依特、苏珊·范妮、康雅柏、柯思萌、莉莉·克莱巴诺夫、罗曼·马雷克、简颖湘、罗伯塔·克雷默、杨裕平、苔丝·约翰斯顿、乔习那森·高斯坦、马蒂亚斯·克隆、弗雷德·克拉尼奇;澳大利亚犹太博物馆、美国中犹研究会、以色列贝思·哈特夫所斯大离散博物馆、以色列前中国居民协会、华盛顿州犹太历史协会、上海犹太居民联合会、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温哥华大屠杀教育中心、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温尼伯中华文化中心、西部加拿大犹太文化传统中心——温尼伯犹太联盟、费城‘黄包车联谊会’、伦敦利奥·贝克研究所、柏林埃克提夫博物馆、华裔学志(德国圣奥古斯丁)。

编辑推荐

《犹太人在中国(汉法对照)》是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犹太人在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