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中国制造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高丽华  页数:233  
Tag标签:无  

前言

  10年前,我曾写过一本名为《无国界的世界》(TheBorderless World)的书,开始关于全球化的探讨。3年前,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Flat)一书中,把当今的世界定义为全球化3.0,其关于全球产业分工与转移的详尽而透彻的描述,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其中,便包括了许多中国读者。在不断往来中国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中国政界、商界的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谈论并实践产业转移、服务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而且,单纯追求数量扩张和速度增长的“大制造”模式受到越来越

内容概要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以一个城市软件产业快速崛起为背景,来阐发全球化趋势下中国21世纪产业走向的图书。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本书作者对上至政府官员、企业领袖、大学教授,下至普通软件白领和服务保障人员进行了深入采访,也对这个产业进行了潜心研究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向读者全景式扫描了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方法论原则,介绍了这座城市所创造的软件园管理模式、政府服务模式和软件企业运作模式,剖析了软件产业取得成功所需的条件和要素。全书以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件为骨骼,以大连官员和企业家对这个产业的理性思考为灵魂,并不时穿插相关花絮,读来既趣味盎然又发人深思。  本书的视野并不局限于大连,而是以大连的成功为范本,对中国目前正在推动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向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阐发,并给出了中国融入全球化分工的目标与路径,以期能对有志于此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软件精英们能够有所裨益。这也是本书的深层价值之所在。

作者简介

高丽华,《计算机世界》报社资深记者,lT业著名评论人。1971年作为文艺骨干参军,后在部队提干。1982年转业到江苏省电子工业厅,曾任机关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江苏电子报》常务副主编等职。1988年跻身IT传媒领域,撰写了《我们距离信息化还有多远》、《寻访计算机外企的中国雇员们》、《Internet冲击波》、《面对联合大潮的思考》、《发自中关村的SOS》等一系列深度报道,获得读者广泛好评,引起的反响超出了计算机界。其中1997年撰写的《Internet冲击波》系列报道长达49集,是国内最早关注并系统宣传互联网的文章,系列报道《寻访计算机外企的中国雇员们》连载期间,多家报刊要求转载,许多读者一集一集地等着看。
1998年开始连续4年在《计算机世界》开设“丽华专栏”,就这期间与lT相关的重大事件和焦点热点话题发表了200多篇评论。在业界影响深远,被誉为“IT领域第一专栏”。曾多次对话中外IT业界顶级领袖,多次受SUN、思科、LG等跨国公司邀请赴海外采访。作品以言论、述评和系列报道居多,兼有散文和杂文,视角独特,笔锋犀利,文风朴实,多次获得部、省和中国产业报协会好新闻奖。曾应《中国记者》杂志之邀,以《相信情商》为题撰文回顾自己作为“老三届”一员的拼搏和心路历程,发表后感动了不少人。出版过《败将之鉴》、《电脑与网络》等著作。

书籍目录

大前研一序引子:为什么是大连?第一章:风起10年前  “不合时宜”,福兮?祸兮?   硬件制造的热土   “胜利大逃亡”   失衡的车轮  谋划“转身”   真理是简单的   “另类”行政官员上任   东瀛,东瀛! 第二章 破冰岁月  启动软件园   孙刘联盟   三点定面   宣传大使  打造服务外包的香格里拉   从“决策”到“执行”   “模式”的颠覆者   细节,细节!  制度的力量第三章 有形之手 “有限”+“有效”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出手”的学问 “企业本位”VS“官本位”  “站着为企业服务的政府”  “服务对象决定服务主体” 政府接力赛  美也是生产力  官员方队第四章 软件园·软件城 一个园子与一座城市  “名”与“实”的变奏  海外兵团来了  “双轨制”的激励效应 软件白领的伊甸园  “钻石王老五”是这样炼成的  明里暗里的国际化  巴特尔夫妇的比较哲学  军功章里有高校的一半第五章 人才这一役  “人才先于战略”  “逐人才而居”的产业  “缘起”东渡风潮”  第一锹土建学校  多管齐下纳人才  市长道歉传递政府决心 “广谱+窄谱”的教育体系  正规军大跃进  软件人才制造工厂  职业培训:求职最后一公里  孕育中的“人才新优势”第六章 产业是这样炼成的  炼狱之路    为温饱“误撞”大舞台    遭遇“最挑剔的客户” 软件就是制造  给“管理”穿上红舞鞋  文化沟通这道坎 退一步谋创新  “互动”出来的创新  “双轮驱动”向上游挺进第七章 城市一大步 日益彰显的“正外部性”  从五星级酒店总经理拜年说起  “大连迎来后工业时代”  不一样的软实力  期待“滞后效应”  迈向“新领军城市”  超越班加罗尔?!  新10年新目标 远距离看大连 “模式”之辨世界并不平坦尾声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风起10年前  “不合时宜”,福兮?祸兮?  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轫于10年前。在历史长河中,10年也许只能算做“瞬间”,可对于日新月异  的IT产业,10年时光却足以让人感觉.“恍若隔世”。  时至今日,已没有哪一个人会怀疑软件与信息服务的产业地位和市场价值,以至于“推进信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样的字眼甚至被提到了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写入了党的总书记所作的中共“十七大”报告。然而10年前的中国却是“大制造”独占鳌头,才露尖尖角的软件产业并没有被多少人真正看得上。正是这个缘由,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于中国的企业以及城市,规划、营造一个有利于人力资源调配的环境和体系,并形成一种科学的人才战略观,是全球化趋势下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对大连的未来一直持乐观的态度。  ——大前研一  大前研一向我推荐了中国的大连。他说作为软件外包中心,大连之于日本的价值,犹如班加罗尔之于美国和其他讲英语的国家。我带过许多美国人来大连,他们对中国经济在这个高科技区发展得如此之快感到惊奇。  ——《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著

编辑推荐

  读中国城市,不可不读大连。大前研一倾情推荐,托马斯·弗里德曼最关注的中国城市经济奇迹。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成就了国人的骄傲;新世纪初年,“中国制造”却  引发了国人的隐忧。人们所忧虑的,不只是“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准、盈利能力和环境承载力,更在于产业发展方向——当现代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掀起全球产业转移“第二波”时,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的中国该如何选择今后的路径?大连给出的回答是:超越中国制造,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循此思路,大连在短短10年间奇迹般地成长为全球知名的“软件新领军城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超越中国制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2010年4月6日
    看高丽华的《超越中国制造-软件领军城市大连的崛起》有感
    作者高丽华在书中的后记说到为文稿划上最后一个标点的感觉是瞬间的轻松和接踵而至的忐忑不安。然而,作为读者的我,当眼眸停留在书本的最后一个字时,心里何尝不是百感交集,回想着半个月来,这本书的炭黑文字给予我数不尽的惊奇,总会惊叹于成功背后那值得回味的辛酸和那些扣人心弦的心灵道场,但此时回顾那激荡的点点滴滴,脑海中却是一片混沌, 不知从何说起这本留下的心理印记。人格魅力,城市魅力,思维的艺术……或许都囊括其中。也许一个城市所包含的元素超乎自己的想象,因此用文字细数那惊诧的点点滴滴,只能从广谱的高潮说起。
    站在2010年的时间结点上,追寻着大连的信息产业所走过的风云变幻的十余载,从当时在“大制造浪潮”中固执地选择软件这个充满疑惑的行业,到而今为自己树立起“创造”的标签,虽说当时的国际趋局势是趋向于这个朝阳行业,但大连能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中逆势而上,正也体现着现今的辉煌看似如此的自然,但历史的选择却总要历经不计其数的艰难和迂回。如今的人们总在探寻着大连故事的缘由并企图加以模仿,但却很难注意到其中不可复制的因素,其不可复制性只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颤,赋予我们一些关乎行事逻辑的启迪,渗透于过程当中缔造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可复制的生活点滴,而对这种不可复制性的思索,正是代表着一种主观意识上的激越,不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透过那些外在的成就寻找一些内在的折射或是弥补。
    这本书几个章节所描述的内容隐约中总能透示出那种永不满足的学习情结,这种情节的牵系没有阶级的划分,没有贫富的隔离,更没有品位的高低,只有对美好那永不满足的追求。经典的“三点共面”(大连市长夏德仁,亿达集团总裁孙荫环,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让大连软件园不会在起点溃败,孙荫环对软件园的利益回报的欣喜或许早已消逝,而他却总庆幸于当时那艰难的决定,因为在与刘积仁,夏德仁的共事历程中,他总能感受到内在的充实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超越自己的知识界限。夏德仁作为一市之长更是抛开那种官本位的高高在上和趾高气扬,用企业本位的思想在充实着自己的行政理念。那些企业家更是将自己的企业定位成小学生,他们不在乎形式的庸俗和技术含量的微薄,他们只希望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中能充当一个学生的角色,在学习中学会改革,学会创新,或许这个过程总会有太多的徒劳无功和忍受那些缓慢的步调,但他们似乎相信如今这种负向的付出能成为未来极速发展的一个助推力,大连软件园服务有限公司的发展正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他们不在意那些国际公司的条件苛刻,不在意自己那昂贵的付出,他们懂得反思,懂得在对苛刻的满足中找到学习的触点。
    那种不求立竿见影的卓识和冷静分析外溢效应的难能可贵总在冥冥之中注定着大连故事的振奋人心成为未来的一种必然。大连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对人才储备的先见之明,在那里,有符合城市发展背景的教育模式,有吸引软件白领的怡人环境,这些美好并不停留在历史的偶然中,而是在良性的互动中逐渐地趋于完美。在大连,人们并没有一味地关注软件行业的产值和对税收的贡献,他们已经强烈感受到软件行业的理念在全方位地影响这座海滨之城,甚至已经超脱了数字统计的范围,他们也感受到软硬互动的历程中大制造的模式不再是那粗放式的投入产出,开始附有智能清洁的信息化。大连人,他们懂得忍受这种正外部性的滞后效应,他们坚信在历史的明天会让这些滞后效应转化为强大的良性效应,这也是文化和信息力量缓慢的栽培历程和其旷日持久的内在推动力。
    企业作为软件园的主体,他们的经营理念也折射许多耐人寻味的行事理念,他们对质量,模式化和标准化的坚持使个体的努力纳入到集体的辉煌中,不会沦为一种孤胆英雄的个人主义传奇,对CMM认证的理性认识也让企业的生产过程透明化,让那些扑朔迷离的数字成果成为一种可控制的实体,高度的标准化使得它们成为下一个成就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对自我的定位,它们不甘成为跨国公司生产流水线上那模式化的一道工序,而是在创新机制的激励之下使自己成为一个方案解决者和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到发展的轨道中。不是创造精神的局部个体化,而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机制之下激发集体的创新意识和遵循模式化的理念,这样,日复一日的付出便不会沦为零散的努力。
    十年过去了,大连软件的发展创造了许多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奇迹,然而,大连在对过往成就的欢喜之余并不会愚昧的固步自封,他们并不会将某个高点视之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而是身体力行地不断超越,他们并不会停下脚步暂时休息,以这样放松的姿态作为对过往艰辛的慰藉。站在新的起点上,大连开始淡忘那平淡无奇的历史和辉煌的非凡十年,而是以新的眼光展望苍茫的未来。然而,大连故事仍在书写着,而自己只能合上那厚重的书页,在闲暇时光默默感念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