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经济学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王玉霞  页数:241  
Tag标签:无  

前言

代序:经济散文的来龙去脉    这些年来经济散文在神州大地盛行,而这门问题似乎是炎黄子孙独有。不但是指国内的。澳洲有个黄有光,台湾有个熊秉元,而香港则要数区区在下了。    是怎样搞起来的呢?有时佛利民惹来的玩意。话说一九七六年佛老拿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出自夏威夷大学、任职于香港美银做研究师的侯连辉,于该年十月瑞典公布喜讯后,写了一篇题为《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的文章,投稿到香港的《信报》去。当时正在惨淡经营的林老总山木,慧眼识大文,不仅把文稿照登无误,还请侯夫子吃牛扒。士为知己者死,后夫子是为吃了牛扒而继续动笔。不止此也,他邀请了同学杨怀康加盟。大家写起来,参与的有梁海国,有罗祥国,有黄志光,一时间变的热闹了。    今天,不少人认为我是经济散文的始作俑者,是该文体的发明家。我当然万分高兴,但侯夫子说是他发明的,怎么办?    经济学者在公众刊物写文章,早有前科。六十年代后期起,佛利民于森木逊在美国《新闻周刊》写专栏,写的好,有口皆碑。但他们写的是经济评论,不是散文。在公众刊物以浅白文字介绍经济学说,侯夫子可能是天下第一人,而桂林山木的《信报》欢迎这种与时事新闻没有关系的学术性文字,也算是盘古初开的创举了。问题是侯夫子与阿康等人当年为山木写的文字,算不算是散文,倒是疑问。    我第一篇以中文下笔的文章,是《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第一条》,一九七九年十月发表于《信报月刊》。初稿由我口述,侯夫子与阿康笔录,再由我修改的。该文是以普通常识解释经济理论的一个重点,不是散文。四年之后山木在他的《信报》替我起了一个名为《论衡》的专栏,要我每星期交稿两篇。我第一篇交出去的是《期货市场的作用何在》,也是阐释经济,不是经济散文。一路写下去,要不是评论,就是阐释。读者赞赏颇众,批评也不少。主要的批评是我的中语文字来的生硬,读来象英语中译。为了这批评我决定更改文体,搬出古文来一下古今并用,与读者平起平坐,闲话家常,在不经意中才把经济要点放进去。    这更改的第一篇文章——《论衡》的第十一篇——是一九八四年一月六日发表的《邓家天下》。该文发表的那一天,我在港大办公室的电话从上班到下班响个不停。这使我知道《邓家天下》是命中了读者的要害。不知为何,但觉得公众刊物的经济文章应该那样写。今天回顾,《邓家天下》可能是盘古初开的第一篇经济散文。跟着同年二月十一日发表的《卖桔者言》,读者吵得更热闹了。    一九八六年北京的杨培新造访港大,我才知道我写的是经济学的一种新文体。我送给他《卖桔者言》的结集,他读后说:“从来没有想到经济学可以那样放开来写,你写的是散文,经济学从来没有散文这回事。”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但科学怎可以用散文体下笔的?我们没有见过物理学的散文,没有见过数学、化学、生物学的散文。但经济学是可用散文体下笔的。这是因为经济学是关于人类的生活与行为,以散文下笔,作者可以把感情放进去,写的真情实感,而感情的表达是散文的一个要求。    有了《邓家天下》与《卖桔者言》的经验,我写的公众文章自然地倾向于散文体下笔。不容易。写经济学之外的话题,谈天说地的,或写容国团,感情的表达还容易,但经济散文必须有一些经济要点在其中,写的好很困难。感情的流露,如果不是自然的,读者会觉得肉麻。    除了《邓家》与《卖桔》外,我自己比较满意的经济散文有《补鞋少女的故事——为中国的青年说几句话》与《给女儿上的一课——也是女儿给我上的一课》。有重要的经济论点,有感而发,放开来写,而又能写到自己关写的人与事那方面去,要机缘巧合才可以写得出来。    有时牵涉不到感情上的事,又经济重点,以散文体下笔,人与事就要写的生动过瘾,或搞笑一下,或潇洒一番。《荒谬的定律——与林行止商榷》,写优劣二币,是比较成功的例子。但有时难免也会因为过瘾而闯了祸。    香港有个林山木,成都有个高小勇。小勇在成都办《经济学消息报》,当然不能象山木那样大展宏图。但在网页的盛行压制着小规模的刊物之前,小勇物色了不少阐释经济学的写手,好些文章是散文体。其中写的最象散文的应该是王玉霞。玉霞是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的热门教授,学生爆棚的那一类。她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观察。我读到她写的一篇关于买黑市火车票的散文,就建议花千树考虑出版她的散文结集,也替她起了一个书名:《生活在经济中》。是的,我认为要一般性地推广经济教育,散文体最有效。没有方程式,没有图表曲线,少用术语,但必须有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感而法地下笔,或起码放开来写,但求生动自然。这样处理,可读性高,浅白易懂,而如果写的顺理成章,其说服力也强。数十年来,我认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要不然,以我的天生品性,不可能不断地在这门学问上搞了数十年。这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老师艾智仁,而谈得来的经济学的师友都是为兴趣而搞学问的。这是我知的经济学,与今天的所谓“主流”是不同的。                                                    张五常

内容概要

《故事中的经济学》讲述的经济学绝不是浮于半空的玄学,对现实世界的关怀才是它的生命所在。家政服务是什么让你无法放心?出租车计价是否暗藏玄机?装修房屋究竟该如何“算计”?正是生活中的点滴,折射经济学的理性与思考。王玉霞将女性的细腻与经济学家的理性融入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中,为每位读者带来《故事中的经济学》……

作者简介

王玉霞,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于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同时兼任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

书籍目录

代序 经济散文的来龙去脉序 女经济学家看世界引子 故事中的经济学第一篇 家中的经济学  我的保姆经济学  家中的经济学家  太太经济学—— 信息少的收益  孝顺的“代价”  减负的神话  父亲的节俭悖论  家庭装修中的时间成本  市场演绎的脱贫手段第二篇 交通的烦恼  轿车进入家庭  谁锻造了“马路杀手”?  自然自发的拼车制度  出租车合约的变迁:减租优于涨价  同城之内、画地为牢——大连市出租车市场分割现象的透析  票贩子的效率—发生在北京站的故事  除了抓阄,我们还能做什么  航空违约无商量第三篇 消费的思考  理性消费的典范——“三八”节的礼物  退货的不满意  北京寻医  过度开放的口腔诊疗市场  市场失灵中的药品同城同价  云南之旅的经济学思考  零团费中的价格欺诈  准商品住宅购买中的公平悖论  为眼镜直通车现象叫好第四篇 法律与诉讼  法律上的“笑话”与经济学的不公  超市罚款——市场经济中政府行为的局限一瞥  “公厕风波”与政府诚信  火车鸣笛扰民该不该赔偿  理性的索酬举报  机场罚款的是是非非  从交易费用看飞行员劳动合约  慎用诉辩交易第五篇 社会与环境  吸烟·产权·制度变迁  “土楼”对“暖楼”的替代——分析一项制度帕累托改退的案例  校园经济学  居民小区里的经济学  果树的“悲哀”  “死亡指标”荒唐何在?  理性的光芒  “勾肩搭背”的社会成本  荒唐的地方政府行为  奥运经济:商机多于危机  质疑“非典”高考加分  借我一双慧眼第六篇 生产与经营  “成本”中的学问  为“白捡钱”辨  解读温州企业家  拍卖购房选择权——兼论弘基奇迹中的制度缺陷

章节摘录

家庭装修中的时间成本                                            自结婚以来,我遭遇着频繁的搬家。在论资排辈计划分配住房的体制下,东北财经大学每新增100户住宅,便有300至400户教职工陷入搬家的忙碌中。做为年轻教师,我从住半间房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小房换大房搬家之后,在1997年终于搬入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新房,其喜悦之情难以表述。由于从预期和情感上都将这次搬家做为最终的归宿,我们倾注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装饰这个新家。毕竟我和先生均为高校教师,其生活及工作的多半时间要在“家中”度过。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过上每天都可以洗澡的生活,顿时感觉生活质量大大的提高。我和先生感受到由衷的满意与幸福,尽管此时已是人到中年。    时过两年,我和先生对这套住宅的满意程度迅速递减,喜悦之情一扫而尽且感到了难以容忍的不便。100平方米的住宅实际上就是两室两厅,两室作为孩子及大人的卧室,两厅即是客厅与饭厅。饭厅兼顾保姆的卧房,既不雅又不便。我和先生这双教授竟然没有一间书房。我蜗居卧室里看书,先生在客厅里敲电脑,若一个想看电视或睡觉,那个就无法工作。偶尔双方老人光临,更加凸现尴尬与愁怅。看来住宅的“够用”与否实在是一种感觉,所谓水涨船高,欲壑难填,有限的资源无法满意人类无穷的欲望构成了经济学的永恒。我靠着不断地忆苦思甜,平衡着情绪上的不满,同时多么希望大学教授能配给一个工作室,以改变目前生活工作在空间上没有分界的窘状。    进入21世纪,高校教师的收入有了明显地提高,再加上按揭贷款等政策的出台,校园兴起购买商品房的风潮,以我所在的经济学院为例,竟有一多半教师在近两年内购买了新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购买第二套住宅,从城市居民住房环境的不断改善,完全可以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成果,这个指标比GDP更显著可靠。    对现有住宅的不满使我与先生迫不急待地卷入校园购房风潮中。也许是被“不便”刺激太深,先生非要购买两套100平方米的住宅然后将中间打通。同事的购买多数150平方米—170平方米,从众心理让我感到先生的举措过份,“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儿子即将上大学,老人仅剩一位,只有我们俩人是常客,小品里说了,距离大了美没了”。先生回答:“房子大了喘气都舒服。”先生的话让我想起的现代消费理论的发展是强调商品和劳务的属性,而不是商品劳务的本身。这种新观点认为市场商品需求不是为了取得由物品和劳务提供的直接效用,而是为了从产生效用特征的组合中获得满足。购买大房既能带来具有实用价值的书房、客房、保姆间、健身房,且具有“钻石商品”给人带来的自尊、成就、炫耀及喘气舒服等主观效用。无疑它将大大改进我们的幸福指数。此外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与投资是一对矛盾,多消费是追求目前的生活美好,多投资是期待未来生活美好。当资源一定时,消费与投资此消彼长,经济学有句名言“你不能期待今天吃掉的面包,明天还存在。”而唯有居民住宅购买,可以将多消费与多投资融为一体。住宅是居民衣、食、住、行的一项,今天住宅的改善今天的生活就变得更加美好。住宅又属投资,随着城市土地的稀缺,人口的增加,住宅投资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目前居民理财的手段很少,利率低,投资住宅无疑是理性的选择,况且校园周边的土地已开发殆尽,在校园周边购房机不可失。此外,我赞同购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购住宅的地点离儿子所在高中非常近,想想儿子在“黑色的高三”,学校距家的路程不超过十分种,该是多大的福利。    因为住宅的投资属性;因为住宅地点的专用性;因为方便儿子就学;因为先生的喘气舒服,我同意先生荡尽家中所有货币储备且背负几十万元的重债,在2001年末购买那套先生选中的期房。    2002年末我们收到的现房。由于开发商的诚信太差。现房与期房的承诺有多处不符。原来的地热变成了一般的暖气,原订的每栋五层变成六层,小区内不准通车(有地下车库),设计中的地面扶梯取消等等。所有购房的人均有上当的感觉。校园内有人曾组织房主联合起来与开发商重新讨价还价。但因房主分散,组织成本太高而不了了之。先生与我商量决定将此住房卖掉,但由于两套变成一套(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仅留一个门),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买主。两套变一套的决策使转换成本升高,我们被这大面积的住宅套牢。所幸的是2002至2003年房价一路上扬。两年之内此房价上涨了十万有余,锁定效应使我们获益不浅。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转换成本太高就会被原有的系统套牢。没有选择的专用资产经常会遭遇“要挟”,其经济租金难保。依我所见锁定效应不都是坏事,锁定效应使决策者丧失了改善的机会,但同时也杜绝了改退的可能。选择太多,反而不会选择的现象屡见不鲜。未来的不确定性及人的有限理性,使有选择与无选择之间没有明显的好坏界限。对该房失而复得的喜悦使先生对该房格外珍惜。    先生投入极大的热情及精力去装修我们的新家。从设计到施工,从购买到监督,繁杂劳累被形容要“剥掉一层皮”的装修工程全部由先生一身承担。务过农,做过工,品味及鉴赏能力都不低的先生在装修工程中显现出全方位的才干。每次家庭装修别人夫妻上阵,精疲力竭,而我是东北财经大学家装集团中最悠闲的主妇。当然悠闲不是免费的午餐,其代价是丧失话语权。一个什么也不干的人,有什么资格指手划脚,我自觉地和先生一起搞好预算,然后照旧看书写字,坐享其成。    先生的装修进程非常缓慢,追求完美做事认真的他对待家装精益求精。借鉴别人家的经验教训,搜寻商品信息与装修木工瓦工讨价还价,耗费先生大量的时间。且装修工程具有刚性,一个项目档次较高就连带其它项目很难马虎,先生上街购物经常给我发来这样的电话,“地板非常重要,应该买地板王”,“门不能对付否则容易走形”。“品牌地砖就是不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家装修预算一再突破,毛坯房一点点地改变。难得先生不急不躁、热情如初、不知疲倦。    终于有一天,儿子问到“咱们什么时候搬家,还有三个月我就考大学了”。购房目的丧失了重要的一环,我失去所有的耐性连珠炮地向先生倾倒怨言:“咱不能拿装修当日子过,家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已近合理,商品质量好就价格高,少花钱多办事只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家具有点色差,瓷砖的缝有些不直,理石窗台有块疵点均属微不足道,正如吃个苹果没有必要去挑选又大又圆。新房我们比别人晚入住一年,一年内我们白白缴纳物业取暖费用7000元,影响了旧房出租,其收入为25000元”,我的话音未落,先生哈哈大笑。经济学教授加上计算机教授,家庭装修决策时忽略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时间就是金钱。……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玉霞是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的热门教授,学生爆棚的那一类。国内经济随笔的写手中,写的最像散文的应该是她了。         ——张五常    王玉霞女士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属于极少数能坐下来读书、思考、写作的女经济学家。     ——梁小民

编辑推荐

《故事中的经济学》作者是一位让张五常与梁小民同声称赞的女经济学家。她并没有将自己的学术成就用繁杂的数据、炫目的数理模型和晦涩的文字堆砌起来,而是用看似随意、实则深刻的经济学随笔娓娓道来。《故事中的经济学》作者兼备女性的细腻与经济学研究者的理性,深入观察和思考了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独到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名人推荐

王玉霞是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的热门教授,学生爆棚的那一类。国内经济随笔的写手中,写的最像散文的应该是她了。                                    ——张五常王玉霞女士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属于极少数能坐下来读书、思考、写作的女经济学家。                                    ——梁小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故事中的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我读过王教授的《我所知道的张五常》一书,又读了这本书,感到了王教授的独到之处,生活中的小事也能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高深的经济学走入了普通读者的视野,从中受益匪浅。
  •   以故事讲经济,使得一般人对经济学也有了一些了解.作者文笔通俗生动,仅仅作为一本散文集来看也是一本好书.
  •   通俗易懂,文字优美,全书有一篇篇的短文构成。从生活的细微常见之处理解经济学。
  •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经济学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
  •   还行,需进一步观察,希望它能对得起张五常的推荐啊
  •   可以学学怎么从日常生活中看到经济解释,怎么验证经济理论。
  •   如涓涓流水,徐徐道来生活中的真谛。
  •   对研究历史,写论文有辅助作用。
  •   初级入门读入,经济散文
  •   书很好,质量不错,读后很受益。图片多,书虽然厚,但每页留白多
  •   作者观察入微,用生活中的事情娓娓道来经济学知识,对于入门学习经济学的人,是一本不错的启蒙书。
  •   在日常现象中揭示经济学的原理,确实不错,有点张五常的味道
  •   读故事,学习经济学,有新意。
  •   没有什么深度,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浅层分析,作用不大。
  •   讲述生活,浅显易懂,韵味无穷......用来消磨时间还是不错的。
  •   自己学校的老师 买了书去听了几节课
    书中的写的都很简单易懂 边看能边回忆起来以前学过的东西
    不错
  •   感觉很温馨,尤其是写苹果树那片文章。还有就是火车票那篇,解决方法铁道部要采用了,买票难的效果可以翻天覆地的变化
  •   有点破损,不过瑕不掩瑜,内容不错~
  •   书名改为《那些我熟悉的经济学家》更好,文章也值得一读。
    但有一点作者没说清楚,部分内容在作者2004年出版《生活在经济中》已经有了。
    值得一读。
  •   感觉没有想象中的好,可买可不买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