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贝因美

出版时间:2011-2-1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陈惠湘  页数:192  
Tag标签:无  

前言

矢志不渝惠湘邀请我为他的新书《创造贝因美》作序,这也是我第一次为别人的书写序言。因为我始终觉得,为别人的书作序,应当是那些特别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去做的事情,而我只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年龄和个人成绩而言,都担当不起。但是惠湘的邀请例外,也无法推脱。第一个原因是我和惠湘的友谊算下来已经21 年了,彼此相知很深。惠湘长我几岁,比我晚一年进联想。他进联想是1989 年7月,公开招聘来的。当时我担任公关部经理,是那次招聘的考官,也是惠湘进到联想以后的第一位上司。那时候,联想还很小,名字还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只有200多人。1997 年,惠湘凭借《联想为什么》一书红遍中国。他在接受媒体采访和讲学的时候,还会耿耿于怀地“自曝家丑”,说起我在他应聘时的文字试卷后面所写的评语:一般(较差)。我知道他说这件事的背后,是一种对我的感激同时告诫自己做事要认真。坦白说,不是他自己提起,我早把那件事忘了。惠湘当时已经是作家协会会员,但是,对于企业管理、品牌战略方面的知识从无涉猎,起点很低,而他触类旁通的感悟能力,又使得他成为了那一批几十个应聘者中唯一被录取的。我当时其实也很为弱小的联想自豪,为公关部自豪—我们毕竟拥有了一位作家。而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惠湘入职之后,我知道他企业知识很少,这对于他有效地开展工作会形成障碍。于是,我就动员他读企业管理方面的著作。他很兴奋,让我给他推荐书。我就从家里把德鲁克的几本著作带给他。惠湘读书有些狼吞虎咽,我甚至有些怀疑他读懂了没有。但是,他很善于运用学到的东西,这再一次证明了他触类旁通的能力很强。之后不久,1989 年底,惠湘接替我担任了公关部经理。没过几个月,他又接替我主持集团办公室工作…… 那个时候,惠湘30岁,我27岁。我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注定他邀请我写序是我无法拒绝并且也很高兴接受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是神州数码集团从联想分拆出来,到今年正好10周年。我们公司内部也在做一些10年的总结反省以及谋划未来的工作。10年之间,肯定会有成绩,也会有失误和困难。前一段时间,我和惠湘以及另外两位朋友小范围地讨论了这个话题。惠湘认为,10年中神州数码集团最重要、最宝贵的是承担责任和坚持。于是,我笑问他是不是有“矢志不渝”的感觉。矢志不渝这个词是在过去10年里我经常鼓励自己的话。惠湘当时说有。过了两天,他还专门打电话给我,就为了又补一句“绝对有”。20年中,我们之间好像习惯如此了。说得高兴,互相吹捧一下算是勉励;遇到困难,互相倾诉一下算是打气。当惠湘发短信请我写序时,我不假思索便答应了。因为,从矢志不渝这个角度去看惠湘这个人以及他写的书,也很好。惠湘对企业管理的兴趣乃至研究,最初是从为了把联想的工作做好而开始的。这对他后来实证性的研究方式有着根源性的影响。从1991年底开始,他在近20 年的时间里,自己创业办公司,两次回到联想,再次办咨询公司并走访几百家中外企业,在上海的民营投资集团当CEO。惠湘可能是在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企业体验与研究。这样的动机注定了他不太可能扮演好自己的企业角色。因为,企业和商业都不是他的目的。这也让惠湘无论是自己当老板还是任职于其他公司,都会让他自己以及这家企业付出一笔代价。但是,惠湘恰恰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执著地把自己的企业管理研究推向深入。 他在20世纪末出版的《联想为什么》、《中国企业批判》、《企业团队修炼》三本畅销书,在当时对中国企业界、理论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一直延续了很多年。但是,我始终觉得,那时的惠湘还只是一位优秀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知识背景以及企业积累,尚不能支持他成为一名理论研究者。可喜的是,惠湘本人似也知道自身的局限。这之后,他甘于沉寂,勤于实践。2006 年,他又出版了自己的第四本著作 《突破拐点》。实事求是地看,这本以变革管理为主题的著作与惠湘以前的著作相比,已经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惠湘告诉我说,此书有近10万册的发行量,这个成绩与惠湘以前的著作会达到几十万册的成绩比较,虽然相去甚远,但在出版界仍属上乘。一方面,这表明了惠湘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他有关变革管理的研究获得的认同。我个人认为,《突破拐点》这本书关于变革管理的系统分析与论证,完全超越了此前企业管理理论已有的很多研究,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点,从《突破拐点》成为中国很多大企业董事长的案头摆放以及长江商学院学员的参考书,可以得到事实支持。我甚至认为,再过许多年,当我们需要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历史时,《突破拐点》可能会是一本无法忽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当然,对于惠湘而言,这已经是一个里程碑了。他成功地完成了由观察思考者到理论研究者的转变。这种蜕变对于他来说肯定是幸福的,因为他喜欢。但也很辛苦,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从《创造贝因美》这本书中看得出来,惠湘仍然在继续他的变革管理研究。与《突破拐点》提出“三重结构变革原理”相比,惠湘在《创造贝因美》这本书里,创新思维更加深入和大胆。譬如说,在企业置身的全球经济环境方面,他否定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说法,将现在与未来定义为服务经济时代。然后,再从这样的环境要求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对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公司组织等方面需要进行的“革命”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有很多建设性的、方法论的有益见解。一如惠湘的一贯文风,这本书仍旧表现出那种大开大阖的视野与思辨,从而也必然会显示出一些细处的严谨不足。但对于面临转型和“中国创造”这一巨大命题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许多创造性的启发。坦白地讲,在今天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创新经营实践日新月异,而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却远远滞后。原因恐怕是现在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作研究的人太少,这也是惠湘令人尊敬之处。过去,作为企业观察思考者,他将自己的一些发现和总结传达给读者。今天,作为管理理论研究者,他将自己的研究和对未来的预见告诉大家。他自己始终带着使命感在做这件事情。这也是我愿意为之写序并将标题定为“矢志不渝”的原因。因为是高兴的事情,文字很容易落入我和惠湘年轻时常有的“相互吹捧”的情绪中,权作对惠湘未来的期待了。惠湘在请我写序的短信里说:请我这个老朋友一起画句号。我有些担心他是否要停下企业研究去圆自己的文学梦。他曾经是作家,20多年没搞文学,又已是知天命的年纪。 是为序! 神州数码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郭为

内容概要

本书的作者以其多年的企业研究与实践经验,阐述了新旧经济时代的交替与特点,从环境要求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对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公司组织等方面需要进行的“革命”作了系统分析,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预见与建言。

作者简介

陈惠湘,1960年出生,湖南人。被誉为“中国企业实证研究第一人”,中国企业界影响力最大和影响时间最长的企业管理学者。著有《联想为什么》、《中国企业批判》、《企业团队修炼》、《突破拐点》、《边走边想》五部财经著作。多部著作创中国同类出版物的出版发行记录,累计发

书籍目录

序言 矢志不渝
引言 金融危机—工业经济王朝的挽歌
第一章 工业经济的前世今生
 中国制造:改革开放的阶段里程碑
 奥巴马:变革出来的“黑马”总统
 竞争:三聚氰胺没有碰到贝因美
 创新:让世界一起联想的挫折
第二章 服务经济—人类社会新的曙光
 逆向思维:英特尔是谁的供应商
 冠军宝贝:贝因美最想卖什么?
 价值观革命:五大价值谁为先?
第三章 服务经济的企业家价值革命
 展望:未来企业特征
 事业: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组织: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践行:建立公司哲学的唯一道路
第四章 服务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价值革命
 组合价值:跨界的魅力
 获得客户:“同心多元化”的心从哪儿来?
 平衡是美:企业的重新想象
第五章 服务经济的商业组织价值革命
 组合资本:新马太效应
 情绪资本:我们生产凝聚力
 管理架构:关键流程再造
后记 天命与轮回

后记

天命与轮回出名与文人天命1997年,凭借《联想为什么》一书的问世,我误打误撞地开始了自己研究企业管理的职业道路。那本书仅在1997年发行量便超过了30万册,列当年中国企业管理类著作畅销书之首。但是,难以置信的事情是,最初我的动机并不是要写书,只是想将联想集团最初十几年之所以不断发展的经验与原因,作一个挖掘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份可以在企业内部应用的材料。在当时,这可以理解为是我在联想工作职责的一部分。而我真正动笔之后,不知不觉便写成了一本书。现在想来,似乎有些鬼使神差冥冥之中的味道,人之宿命。因为,从少年时期的作文优秀学生,到25岁加入作家协会,再到进入联想从事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工作,命运的轨迹就始终围绕着文人这条主线。《联想为什么》这本书的写作全过程公司内部无人知晓,个中原因是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假如提前知会大家而最终又不能完成,或者质量不高,那显然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为此,书稿完成之后还未出版之前, 我在联想内部的高级经理人会议上受到了柳传志的严肃批评。错误是:缺乏组织纪律,个人英雄主义。1997年1月,我个人从版税收入中拿出近20 万元,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为《联想为什么》举办了有数百人参加的首发式。这在当时国内新书首发式中的规格和规模都是最高的。但是,柳传志没有到场。是我的好友郭为,从香港赶回来代表联想出席。这令我在很长时间内对柳总情感上有些耿耿于怀。《联想为什么》出版之后,一时间好评如潮。理论界、企业界乃至媒体,一致公认这是中国企业管理实证研究第一部有影响力的著作。1998年,我出版第二部企业管理著作《中国企业批判》。这本书在当年的发行同样超过30 万册,出名使得我再次回归文人的正途。1997年,在联想的支持下,我创办了北京丰收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让我有机会广泛研究中国企业,成为我此后至今始终如一的道路。出名也差一点令我迷失自己,因为之前没有出名的任何思想准备。按照当时媒体的渲染,说陈惠湘出名的速度丝毫不亚于流行歌星,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仅仅两年间,我为近50万名企业界高管和白领作了近百场演讲。包括所有中国权威媒体在内的数百家中外传媒,在两年间对我进行了近千篇的各种报道。当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尽管我表面依旧会装出一付沉稳的样子,内心其实是得意与飘飘然的。我很庆幸在那两年间能够结识上百位企业家,他们之中有近半数的人领导着当时的明星企业。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底蕴与平和。刘永行曾约我在希望集团位于成都一个开发区的总部见面。那是一个很简陋的平房小院, 刘永行的办公室以及院子里停放的各种车辆,都平常到令人难以置信。刘永行与我促膝交谈了半天,就一些企业问题进行讨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马明哲请我在他总部员工餐厅的一个小包厢里,一荤两素一个汤,边吃边交流一些对社会发展的看法。还有万向集团鲁冠球、TCL集团李东生、东方集团张宏伟、雅戈尔集团李如成等,所有这些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智慧,使我开始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他们对我的感染和教育在于,一个人当然要有理想和追求,为了这种理想要有付出,甚至某种时刻这样的付出就是一种煎熬。但是,追求一生奋斗一世最终谋求的其实是精神世界的一片安宁。由于当时这种朦胧的觉悟,我在《中国企业批判》一书的后记里,采用了“少安毋躁”的标题,以此警示自己。这之后,我开始回避媒体,拒绝了一些企业家朋友的商业邀请。假如没有上述企业家朋友们的影响,我很难想象自己当时会有那样的觉悟,哪怕是朦胧的。而一旦没有这种觉悟,所谓理想,所谓精神世界的安宁,都可能被功名利禄冲得落花流水支离破碎。到头来,无非一场浮躁一场空。这段时间里,这些企业家朋友对我的第二个启发在于,我只是一个文人。我能够建立的理想以及可能获得的内心宁静,都只能基于这样一个支点。在2000年的时候,我曾经在我们公司的会议上明确告诉同事,消灭陈惠湘是北京丰收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进步的方向。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我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文人目标。这注定了我不应该是一家公司的核心。否则,这家公司很难办好。此后,我和同事们都为这个决议作了良好努力。到2003 年,北京丰收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无论营业规模、团队能力以及知识库建设,都位居本土同类公司三甲之列。我也在这一年年底,离开公司到上海三盛宏业投资集团任副董事长兼总裁。当时我在研究变革管理这一课题,已经有了一些素材和研究积累,但还没有信心动笔。承蒙三盛宏业董事长陈健铭先生厚爱,他愿意让我在三盛宏业投资集团去实施和体验企业变革。我们约定我只干4年,在任职两年的时候,我按捺不住自己动笔写书的激情,提前辞职。陈健铭先生成全了我的想法。这才有了21世纪我的第一本著作《突破拐点》。这本书同样产生了很大影响。企业界、理论界对此书有关变革管理的研究成果评价甚高。我自己清楚,至少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是一个里程碑。因为,20世纪我出版的三本著作,无论别人怎样褒奖,我都明白自己至多是一个企业实践的观察者与思考者,但并不是一个学者。而我最想追求的是,在中国企业管理科学这个领域中,形成自己的建树。功名功德都在于此。 我看到了中国企业日新月异的经营实践,这是我的土壤;我也看到了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研究的苍白与落后,这是我的机会和责任。而《突破拐点》这本书的出版,意味着我自己完成了由一名观察者到一名学者的转变。我的好朋友、《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刘东华社长不习惯我的这种转变。他说他还是喜欢20世纪那个激情四溢的惠湘兄,而不喜欢我后来的这种理性。但是,我知道自己必须理性,这是作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我无法淡泊,《突破拐点》带给我不同于20世纪的另外一种欣慰。我不再进行媒体宣传,不再热衷于演讲与签名售书之类的活动。而当我知道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王晓初先生这样一些素不相识的企业家,要求全系统经理人阅读该书以及写读书心得的时候;当我知道中国一些销售规模近千亿元的企业集团,经理人人手一册《突破拐点》,并将变革确定为年度工作主题的时候;当我知道素不相识的曾鸣教授,要求长江商学院的学员必须学习《突破拐点》的时候,坦白说,这是我的欣慰所在,也是我的责任所在。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回过头去看,一切都似乎是文人天命。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宿命情绪。因为,过程中我从未懈怠,甚至,为了这些, 我也放弃过看得到的巨额财富。对于一个并不富有的文人而言,这需要巨大勇气。但我觉得很知足。因为文人特性注定财富英雄不属于自己,清贫也不属于自己。这使得我有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自由与社会尊重。在本书出版的时候,我感激感念许许多多的人。而尤其需要感激的朋友与原因依次是:郭为先生,他是我研究和学习企业管理的启蒙老师,我最初读过的企业管理著作全部由他推荐提供。20多年来, 他也是我思考各种企业问题时最重要的讨论者、鉴赏者加批评者。柳传志先生,他不仅仅是我在联想的老板,我还从他身上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以及企业真谛。更重要的是,在我担任联想高级经理期间,个人英雄主义的文人特性一定导致了对联想组织纪律的伤害。柳传志先生在严格约束我的同时,依然为我专心从事企业管理研究提供了巨大支持。张华滨先生,作为我20多年的朋友和北京丰收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创业伙伴,他为我早期的企业研究承担了大量幕后工作。徐江先生,作为我20多年的朋友和北京丰收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为我专心研究而承担了公司经营的许多责任。陈键铭先生,作为上海三盛宏业投资集团董事长与大股东,他愿意以自己的企业作为我实践的舞台,并承受我提前辞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此外,我心怀愧疚并一生感激的唯一恩师是已经仙逝的著名作家韩少华先生。他早年推荐我加入作家协会,对我极尽提携帮助,并在脑血栓偏瘫之后以左手为我的《联想为什么》一笔一画亲自写下几千字序言。他与师母冯玉珍女士对我以及我家人恩爱有加。 师恩难忘。没有他,或许也没有我30年的文人道路。 正是因为有以上良师益友的扶助,我才能够在文人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才能融入一片湛蓝的天空。12年一个轮回从《联想为什么》、《中国企业批判》到《创造贝因美》,恰恰是12年。中国文化,12年一个轮回。首先,这本书是我变革管理研究课题继续深化的成果。我努力从服务经济时代这样一个环境背景出发,希望能够从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公司组织这三个角度进行一些重新认识。坦白说,我希望能够对现有的传统企业管理理论进行一些可能的颠覆。这其中一个原因是,现有的企业管理理论绝大多数是欧美及日本企业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环境的经营管理实践形成的研究结果。今天,中国所有商学院的教材与教学内容,绝大部分还是这些东西。我不否认这其中有许多经典理论、工具、模型,且对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仍然具有长期的应用价值和指导作用。但是,需要看到的是,这些传统理论在服务经济时代到来之后,也明显存在内容落后、片面以及谬误的问题。不是前人不够高明,而是今人需要更加努力去实现理论创新。譬如说企业家精神,马克斯•韦伯、熊彼特、德鲁克各有各的定义,各有各的内涵,当然也各有各的道理。可是,服务经济时代已有的一些优秀企业实践表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当中,至少应该包括事业导向、组织导向与践行精神这样三个方面。我的这些研究主张源于对近20年许多创新企业的观察与分析,某些内容有对大师的学习与继承,也有很多内容是挑战。颠覆、挑战并非我的目的,通过这些研究能够实现一些理论创新,能够对中国企业由制造走向创造有所帮助, 那将是我十分自豪的。期待对传统理论有所颠覆的第二个原因是在过去的10年中,我所研究、考察过的几百家企业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它们的创新经营实践用传统管理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比如我在本书中唯一采用的系统案例企业贝因美集团,它以“同心多元化”构建的婴童行业,至今也很难以传统理论来接受它自己的行业划分。 所以,人们只好按传统的理解把贝因美称做生产奶粉的。还有,我们也很难搞清楚为什么会有企业把企业文化的考核占到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中50%的权重。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这些事情能否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事情在于,它们的创新实践已经揭示出的某些可能的规律,或许恰好是能够指导企业赢得服务经济时代的新理论源泉。我希望自己能够研究这些创新实践,不惧传统与权威,只尊重事实。只有这样才有望获得一些创新思考,并使之成为社会财富。我知道以自己的知识背景,对传统理论的挑战与颠覆将会是十分有限的。重要的在于,假如能够对中国企业的转型有些启发,能够对企业创新理论研究有所促动,那将是我极大的欣慰。12年前,作为一名企业经营实践的观察者与思考者,我曾经以自己的勤奋,带动了一场研究中国企业的热潮。12年后,假如本书的出版能够带动一些同仁投入创新理论的研究,对我而言,那会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轮回。至少,我自己始终在努力,已经完成了这样一个轮回。其次,《创造贝因美》是我自《联想为什么》之后第二次采用一个独立企业作为系统性案例的实证性研究著作。与《联想为什么》的不同之处在于, 《创造贝因美》更多一些研究,并且在某一独立角度不仅有贝因美的企业实践,也有其他某些知名企业的案例。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贝因美的品牌推广产生良好作用。因为,那样的话,贝因美创新经营的实践就将成为一种社会财富。在思考本书书名的过程中,我曾经想到过采用“公司革命”或者“企业革命”这样的书名,一方面与书的内容相符合,另一方面也有避免为贝因美打广告的嫌疑。遗憾的是上述两个书名都在若干年前有过出版物。之后干脆君子坦荡荡, 打广告也就打广告了。与《联想为什么》一头一尾,又是一个轮回。严格算下来,如果从认识谢宏的那一天计算, 我跟踪贝因美集团至今已有8年时间。其中断断续续并不紧密,因此也一直看不懂。只是近三年来,掌握的情况逐渐多起来之后,才有了把贝因美的企业实践作为本书系统案例的信心。我很尊敬谢宏,他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以及构建的商业模式都强烈地吸引了我。而我关于服务经济时代公司变革管理的研究课题,主要围绕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公司组织三个角度展开,贝因美集团也恰好成为合适案例。如果说《联想为什么》是我有系统案例的实证性思考的第一本著作,那么,《创造贝因美》则是我有系统案例的实证性研究著作。当我写完这本书,并期待它能够对中国企业实现“中国创造”有所帮助的时候,内心也有一种深深的忧虑。自几年前,举国上下一起讨论怎样实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以来,我们的行动并未走向正途。政府的动作主要是通过资源配置来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升级,企业的动作更多集中在品牌打造与科技创新。这些动作对实现“中国创造”当然会有帮助。但仅仅如此,最终依然无法实现“中国创造”。我们需要建立先进的商业哲学和理念,需要建立先进的公司制度与文化,需要建立先进的商业模式,这些问题才是实现“中国创造”的关键。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大的理论创新,政府的关键任务是制度创新,企业的关键任务是观念与能力创新。秉承工业经济时代的商业哲学和思维模式,企业是不可能具备创造能力的。50岁是另一个开始2010年,我50岁。“五十而知天命”的老话,可能是很多中国人难以逃脱的一种情绪状态。《激荡三十年》的作者吴晓波建议我再写一本《中国企业批判2》,我没拒绝也没应承。我所知道的事情是,50岁应该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而这个开始是什么,到此时此刻我还不完全明确。因为写书的原因,没有分心去作规划。 很多年以前,一位也是50 岁的人告诉我说,做人要有敬畏,这样才能学习,才能走正道;做事要无畏,这样才能专注,才能充满激情和勇气。今天,当我50岁的时候,对这句话好像也才真正有所领悟。或者是由于在联想集团跟着柳传志这样的老板工作过的原因,50岁之前无畏的做人做事之道似也未有大错。只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敬畏之心好像也在增长。我家楼上住着一对老人,是当年著名的歌唱家胡松华和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少年时期的我就开始听胡松华老师悠扬的歌声,一直听到长大。在秋意盎然的傍晚,偶尔能够看到这对老人相依相偎在社区的林荫路或小湖边散步,脸上充满的和善能透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我知道,这样一份宁静与安详一定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虽然,50岁离这一天还过于遥远,过程中还需要继续有一些事业内容。但真的不需要像巴菲特那样,在80岁的时候还要豪情满怀地说自己想干到120岁。退一步海阔天空,事业与工作绝非生命的全部。我想我还会写书,一定会写文学作品。那是一个自少年时代就怀有的梦。或者我还会把大学客座教授做得更认真一点,并不为传经布道,只是想通过备课让自己老得慢一点。然后,一定会去周游世界,尽可能深入一些去看别人的生存与生活。也许还会弄一片小小的农田,像农民一样慢慢老去…… 50岁之后的另一个开始一定是另一种生活。绝非安于天命,只是想去领悟生命的丰富多彩。本书出版之后,我会认真规划这些。人生仅仅过了一半。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我的印象中,惠湘无疑是一个爱思考的人,对研究企业始终兴趣很大并且笔耕不辍,身上有“士”的一面;在离开联想集团后先创办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后来又在南方一个企业担任总裁,这期间还走访过国内很多企业家,可以说也是一直在体悟为“商”之道。这次推出的这本研究探讨服务经济的书中,有其不少独到的地方。 ——联想控股董事长 柳传志出版《联想为什么》的时候,惠湘是一个好的故事叙述者。之后,他以十余年的勤奋和一本本著作去挑战自己的研究之旅。这本书就是一种证明。——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冯仑十多年前认识惠湘和他的书,知道他为企业研究有很多牺牲。十多年后看到惠湘一共写了六本著作,拥有上百万读者,便觉得他的牺牲也值了。——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局主席 陈东升惠湘兄在过去的十几年已经创造了一个传奇,那就是他的每一本著作都会引起企业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相信这本颠覆了许多传统管理理论的新书还会延续这个传奇。——《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刘东华惠湘兄的这本书是他的一次思想之旅。他为陷入成本困境的中国企业开出了一剂良药,那就是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这也许并不是独创的理念,不过,之前尚没有人从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系统地进行阐述,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  吴晓波

编辑推荐

《创造贝因美:服务经济时代的公司革命》:中国企业界影响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学者、“中国企业实证研究第一人”陈惠湘继《联想为什么》之后又一本企业实证研究著作,颠覆传统企业管理理论,大胆预见未来企业变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创造贝因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虽然不是学术型著作,但作者的思维很严密,富有逻辑性。
    书中也提出了三条有价值的建议,对企业而言值得参考。
  •   创造贝因美
  •   陈惠湘先生的大作,绝对来自实践一线的总结,绝对的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感谢陈先生,获益匪浅!!!
  •   视点高屋建瓴,行文亲切朴实,这便是作者的风格。
  •   送货速度快,还没看,内容应该很好~~
  •   一本薄薄的书 居然能带我身临其境 很不错
  •   不好说,看他多了我都呆了
  •   陈惠湘的书我看了好几本,从《联想为什么》、《中国企业评判》等等,都有受益,希望这本依然不让人失望
  •   内容乱七八糟的,好像是拼凑一起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