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是种病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美] 兰德·弗罗斯特,盖尔·斯泰吉蒂  页数:253  译者:李小平,靳婷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然而,反观我们自己塞得满满的衣柜、电脑磁盘堆满的文件或者是只知道往学生脑袋灌输知识的学校教育,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科利尔兄弟呢?我们每个人都或轻或重地患有囤积症,因为我们把自己的记忆凝固在了囤积的物品中。我们是自己物品的主人,但物品反过来也会是我们的主人,它们俘获了我们的一段回忆。
本书的两位作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喜欢囤积物品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喜欢囤积物品的人通常在处理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他们在囤积物品时,只想着眼前的东西多么美妙,而从不考虑这些东西几乎无法存放。这些堆积的杂物,虽然不至于危及我们的生命,但确确实实,它会堵住我们的幸福……

作者简介

兰德·弗罗斯特,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强迫症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

书籍目录

前言
序言:科利尔别墅中的尸体
第一章 堆积如山:囤积症的故事
第二章 我“集”故我在:拥有、收集,以及囤积
第三章 美妙的破烂儿:令人甘之如饴的囤积症
第四章 堡垒与蚕茧:囤积起来的安全感
第五章 我的碎片:残缺的自我
第六章 大营救:救助街头流浪动物
第七章 机遇的河流
第八章 回避心灵之伤
第九章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第十章 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遣传学与大脑
第十一章 家有“囤积狂”:杂乱的婚姻
第十二章 那是我的东西:儿童囤积症
第十三章 占有、生存、囤积
致谢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堆积如山:囤积症的故事  参观“均质化”杂物堆  第一次造访艾琳家时,她带我们参观了她的房子。进出每间屋子时她都匆匆忙忙的,还把胳膊举在身前,弯曲着手腕,双手下垂着,活像一位刚刚洗拭完毕即将进行手术的医生。她迈着小步,在杂物堆砌的迷宫中敏捷地穿梭着。她禁止我们碰任何东西,一面带我们在各个房间奔走,一面监视着我们的行动。但因为房间的空隙实在太小了,有的杂物堆甚至有房顶之高,因而有时想不碰到东西很困难。在观察中,她的囤积物给我留下几点深刻的印象。她收集的东西都很普通,都是我们在平常家庭中司空见惯的物品:大堆几年前的报纸、有趣文章的剪报、上千本图书、堆积如山的衣物,以及她试着清理杂物时使用的各式各样的容器。正如我们在其他囤积者家中看到的一样,艾琳的杂物堆放得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  我们踏在“牧羊小径”(goatpaths,在囤积症自助领域很有名的用语)上,穿梭于各个房间。这些“牧羊小径”不足l英尺宽,偶尔能看到杂物下面隐约露出的一小块地板。在餐厅,我用手轻轻触了一下椅背,艾琳看见后倏地拿起一张湿巾冲过来,把椅子擦拭干净。她怪诞的举止,以及她仿佛是为了使双手免遭污染而举起的胳膊,使我不禁猜测起她是否还有更多强迫症中典型的污染恐怖和强迫性清洗症状。在那之前,我们还没有见过几幢比艾琳家状况更糟糕的房子(但在此之后,我们目睹了多个更加极端的病例)。  艾琳对自己的处境深表惭愧,甚至一度失声痛哭。她的丈夫因为家里太乱才刚刚离开她,她没什么钱,也很后怕如果丈夫向法院申请抚养权,孩子们会由于她的家庭状况而从她身边被夺走。她的女儿患有严重的粉尘过敏症,因此很不适宜住在这样脏乱的房子里。艾琳明白自己出了问题,也意识到必须要为此做些什么了。一些囤积者对自己的习惯从未有过清醒的认识,从这方面来讲,艾琳算是幸运的。至少她对自己行为的荒谬之处有所领悟,这被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称作“认知”。然而,虽然艾琳在对自己的病泛泛而谈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认知”,但在绞尽脑汁地为是否扔掉一份5年前的报纸举棋不定时,她却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诞可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囤积是种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0条)

 
 

  •   然而,反观我们自己塞得满满的衣柜、电脑磁盘堆满的文件或者是只知道往学生脑袋灌输知识的学校教育,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科利尔兄弟呢?我们每个人都或轻或重地患有囤积症,因为我们把自己的记忆凝固在了囤积的物品中。我们是自己物品的主人,但物品反过来也会是我们的主人,它们俘获了我们的一段回忆。
    本书的两位作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喜欢囤积物品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喜欢囤积物品的人通常在处理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他们在囤积物品时,只想着眼前的东西多么美妙,而从不考虑这些东西几乎无法存放。这些堆积的杂物,虽然不至于危及我们的生命,但确确实实,它会堵住我们的幸福……

    然而,反观我们自己塞得满满的衣柜、电脑磁盘堆满的文件或者是只知道往学生脑袋灌输知识的学校教育,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科利尔兄弟呢?我们每个人都或轻或重地患有囤积症,因为我们把自己的记忆凝固在了囤积的物品中。我们是自己物品的主人,但物品反过来也会是我们的主人,它们俘获了我们的一段回忆。

    本书的两位作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喜欢囤积物品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喜欢囤积物品的人通常在处理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他们在囤积物品时,只想着眼前的东西多么美妙,而从不考虑这些东西几乎无法存放。这些堆积的杂物,虽然不至于危及我们的生命,但确确实实,它会堵住我们的幸福……
  •   囤积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收到囤积症,但却时常在生活或者心理上囤积一下东西,不妨看一下
  •   囤积,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坏毛病吧,我也是,东西很多,却舍不得丢,还好,我的情况没有书中的人那么严重。看了这书,我对着书中的人物,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更多时候囤积只是为了留住念想,一种回忆而已,但是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我们的房间,我们的电脑,甚至我们的思想,也可以说在不断的囤积,但是却没有多大用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呢,我们应该不断地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一味地囤积。。。
  •   因为觉得需要而不断拥有,因为拥有太多而失去了更多,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是邋遢、也不是强迫症,却普遍存在着,这就是——囤积症。 只有适当的放弃,才会拥有得更多。
  •   不错,看完之后买东西会先考虑一下,买回来往哪放,家里的什么该扔了,囤积真的会成为一种病,购物要理性,呵呵呵想想我们花那么多钱买的一点点小房子要用来装那么多闲置的、没用的破烂,真的太不值得了,相当于我们给破烂买了一间屋子,他们每天住在那里,我们还要去赚钱养家,应该把钱赞起来做有用的事情
  •   喜欢囤积东西的人真应该看看
  •   也是在书店看到了,就**当网来买了,囤积是种病,没错啊。是种心理疾病吧。
  •   好像自己就挺符合囤积症的特征的
  •   这本书讲了不少囤积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因素,蛮好的
  •   挺好的,看来很实用,爱囤积的人可以学习一下
  •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一不留神就会买来太多的东西,把家给塞满,东西也变成了我们的主人,耗费着我们太多的精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重。
  •   被書名吸引激發想了解的欲望,看后方知原來這個問題如此普遍,我自己和家人都或多或少有這個病症,建議所有人都看看了解一下,如果你有此病症不用怕,書中有很多例子和方法教你如何應對,如果沒有則讓你學習一新的領域,特別對於喜歡心理學的人很有幫助。
  •   特别特别喜欢!正在捧着读。自己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培养孩子多读书,做对社会有用之人,让儿童喜悦读书对于家长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既有对话又有画面。一些家人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读书和电影、电视绝不可互相替代!孩子们的特长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无拘无束。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
  •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中央电视台十套读书节目介绍了这本书,思念了很久还是买了下来,这本我读了一部分还没读完,是本好书,内容不枯燥,很不错
  •   题材新鲜,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值得思考的新鲜社会现象。
  •   还没看完,已经整理出一部分不用的了,然后可以送人的就送人再利用,剩下的就**处理
  •   一直想看的书,不错。
  •   书很好,店家也很好,快递神速啊!还会再来。
  •   还没有看,送给老人的。
  •   正在读,和我自己的情况很相似
  •   还没看到,翻了翻还行
  •   内容充实 值得一读
  •   视角挺独特的
  •   对自己有帮助!
  •   轻松生活,更多乐趣。
  •   此书写得很好,支持一下周国平!当当网也很好!
  •   很实用,我的课题正是以这个为题材的。
  •   本来以为自己有囤积症,看了此书才知道什么叫囤积症。
  •   特价购买的,家长推荐,学习
  •   中国人向来崇尚节俭,困难时代物资缺乏会带来囤积,有人把囤积的杂物做了行为艺术的展出,反倒是有了特别的效果。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囤积可能没那么严重,却是一种倾向。对于治疗拖延症、专注力缺乏、选择犹豫症的人也是一本必读书
  •   囤积真的是种病,给自己好好整理一下~除了空间、还有心情
  •   从一些典型故事中分析人物囤积心理
  •   囤积还是常态~·
  •   刚开始读,感觉例子新鲜,分析比较全面。内容不错,有些类似心理学的知识,从中可以看见自己的某些缺点,可以借鉴一下!
  •   外国人的思维写出的书,我需要很有耐心才看得懂,本来以为是杂书,看完之后觉得是很专业的书,应该是对心理学有兴趣或者了解心理学的人才理解透彻。
  •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专业性具备,翻译得没味儿(也许是本人中文水平有限吧)。
  •   为了治疗自己的毛病,买这本书来看看,希望有救
  •   内容很不错,发货也很快,价格很美好,唯一遗憾的是尾品汇的打折书,包装不好
  •   外国人写的书有点看不懂,没有太多兴趣,不过看看也好吧!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看看。具了好多例子
  •   对照一下,受益匪浅。
  •   买得多,还没看,看到别人的好评买的.
  •   书讲得很好,讲出了我大部分时候也会出现的心理,让我很有启发,也更警惕自己。比如它概括的每个人会囤积东西的原因:1.因为东西本身的使用价值,我们攒着他是为了过段时间用他;
    2.安全感,这个。。某次抢盐就是因为这个吧;
    3.自体感,这个一看就知道是翻译过来的词,有点别扭,其实说起来就是囤的东西能表示身份,体现囤东西那个人价值,好像我就很爱囤书(不知觉地喜欢),好显得我很文艺;

    从这3点囤积的动机看,囤积这种行为应该是属于全部人的,但为什么它会发展到一种病呢?书里说了很多,可是我就看出了2点,一个是我们本身放纵了这种欲望,另一个是没有去反思这种行为本身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的确,不管囤积这件事给我们带来多少舒适的感觉,但它一旦泛滥,对我们生活其他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节制的欲望带来的从来都是灾难!而且有些东西如果不在早期去克制和改正,等到事情严重了再想着解决就太麻烦了。这时候你已经体会到囤积带给你的好处了,也习惯忽略它在某些时候给你影响,你就很容易习惯性去维持他,最致命的就是这个“习惯”了!

    当我们看到一屋子垒到屋顶的杂物,我们会触目惊心地想:“天哪,这能主人么?这屋子里呆着要多难受啊?”可是对于一个几年甚至几十年生活在这样屋子的人,他们习以为常了,反而你搬走他的东西会让他很难受,因为他会囤东西肯定是某方面给他带来了舒适的感觉,而当这种感受被剥夺,他会有被侵犯的感觉。此消彼长下,有些人还可能生不如死。

    果然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啊!望大家也能警惕自己和身边的人,不要放纵你囤积欲望,别让杂物堵住你的幸福啊。(在如何改掉现有的囤积欲方面书最后一部分有简单介绍了几个方法,但我觉得还是没能概括出具体方法,待解)
  •   还以为,书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所指导,实际是看不懂,呵呵!不适合普通人读。
  •   案例整理成的一册书,有些枯燥,也受了些启发
  •   我们都有这个病
  •   美国人的行为心理研究
  •   乐道不行的书
  •   很想读的一本书。
  •   写的真好,看得揪心
  •   美国人的行为心理。。研究
  •     今天读了这本《囤积是种病: 别让杂物堵住你的幸福》,原以为是给出治病的方法,但其实只是列举了作者治疗过的极端例子。本来,这本书的英文名 Stuff: Compulsive Hoarding and the Meaning of Things,可以译作《杂物:囤积强迫症和物品的意义》,看来中信书有中信的译法,把幸福加进来吸引读者。
      
      当然,书里的例子都是非常极端的,囤积物品、杂志、服装等等,这些人都深受囤积强迫症的迫害,盲目的从囤积的过程中获取快感,结果在金钱、时间、空间上消耗巨大,自己无力承受,周围人也受不了。
      
      中国人向来崇尚节俭,困难时代物资缺乏会带来囤积,看过乔小刀的书里,就把他父母囤积的杂物做了行为艺术的展出,反倒是有了特别的效果。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囤积可能没那么严重,却是一种倾向。
      
      维基百科对囤积症的定义:“囤积病或囤积症(英文: Compulsive hoarding,或强迫性囤积症、病态性囤积症、弃置恐惧症)是一种有过度性地收购或收集物件的病症,即使是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强迫性囤积病患者所聚集的物件会干扰或损害到患者及身边的人生活上的流动性和基本活动,包括煮食,打扫,洗澡及睡觉等。”
      
      囤积症患者,往往是完美主义者并且有选择困难。
      书里提到一个女子买杂志都要买两份,看一份收藏一份,怕手上的油脂沾到纸张上面。另一个例子是不停的收集剪报信息,即使这些信息自己根本用不着(电子时代更要注意)。
      
      囤积的人,往往依赖于物品带来的存在感。
      买一样东西往往能带来快感,而这些东西的意义会被放大,导致我们重视拥有的东西而轻视自己的思想。现代社会对物质的追求,还因为媒体的宣扬,比如过度的广告。
      
      如果有上面一些倾向,大概也是正常,比如贪便宜买东西啦(我经常买一些打折书然后再也不读)、保留一些物品以备以后会用到啦(基本不会用到)。对信息的收集也需要注意,比如电子化的笔记,随手丢进来然后就静止了,这一样是囤积的表现。
      
      囤积是和极简正相反的表现,如果不是重度患者不推荐阅读这本书,但要对囤积的行为保持适度的警惕。
      
      20131204
      
      
  •     对这本书期望值挺高,但看的时候心情很压抑,有点郁闷。
      作者所举得例子接近了精神状态失衡,场景描述比较极端,看的时候,会感觉那些物品也乌压压得积在心头,虽然我努力让自己尽量看完,但依然只浏览了大概接近1/2内容,便放弃了。
      
      按作者提法,这些严重的囤积症者囤积物品更多是掩盖内心里对某些方面空缺的遗憾,倘若心里健全,不会用物品来填塞。他们收集的物品不仅包括无生命的,还有有生命的动物。他们会不断地赋予收集的物品价值,但事实上,这些价值很主观,而且物品大多收藏了就几乎不再使用。物品占据了生活空间、时间、心思,这种行为最终阻碍了个人和他人的幸福。
      
      是否接纳一个物品,作者提出一个思考规则:从长远来考虑这件物品将如何融入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鼠目寸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物品本身。
      
      此书有个遗憾,描述多,分析少,且对症方法也不多。或许,作者依然在探索中,期待更多成果。同时多些比较轻微的囤积症的事例及其分析。我想生活中这种轻微者更多。
      
  •     在图书馆发现这本书,原本是想在图书馆看完跑路的,结果看了第一章以后果断抱回家。
      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和分析后编写的此书,质量相当高。
      相较于某些书,在超市翻到的那种什么最新青春小说,里面的大字和空旷的字间距,这本书就是密密麻麻了,看着就让人觉得很有分量。
      
      被这本书吸引我地方,主要是书里面对案子的某些分析,让我对我自己的某些行为的困惑得到了解答。
      
      好比说囤积症囤积症患者有自己编织的一部片乐土,自我创造的一个舒适安逸的世界。这就让自己与周围产生了不同。
      一般性囤积症对完美有种强力的渴望,又无法分辨哪些功能正真有用,哪些没有用,所以一股脑的全部揽进自己的世界。
      
      踌躇不定的心理;源于对如果做一种选择而放弃另一种后可能发生之事的无限可能性无法割舍。
      
      她的记忆力根本没有问题,只是她不相信自己的回忆罢了。
      她对自己的记忆力要求太高,所以自然而然的,对自己回忆的信赖度也就日益降低。
      
      她囤积报纸的行为,归根到底就是由于她坚信自己应该记住报上的所有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大多数对她的日常生活是可有可无的,而这种顽固的念头也正好解释了了她认为自己记忆力地下的原因。
      
      对信息处理的能力不够,看来是导致囤积症的根源,或至少是诱发因素。
      
      对物质匮乏的做出的反应。
      
      抑或为父女两人世界观之间南里填平的代沟而感到沮丧,所以渐渐丧失了与女儿沟通的兴趣。
      淡漠的父子关系是否可能成为囤积症发生的一个原因——最近几项研究中,被囤积症困扰的人们都回忆说与父母(特别是父亲)之间存在着代沟。
      
      模棱两可的矛盾或不确定心理。
      
      利用物品与人,甚至与世界,建立联系
      
      这些物品让她与外界建立联系,使她的本体得到延伸,从而赋予了她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她所珍视的并非是物品本身,而是物品所象征的某种关联。
      
      艾琳的自我认知与所拥有的东西息息相关,她觉得每丢掉一样东西,自己生命的一小部分也会死去。病人往往会把市区一件物品等同于失去一名家庭成员,或者失去一部分的自我。
      囤积症与物品本省无关,而与所有权又算联系。
      
      消沉的意志意志没有好转,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能缓和她的苦楚。购物到时可以聊以慰藉,但效果转瞬即逝。只有在购物时才能感觉到自己是重要和被人尊重的,但一阵疯狂购物过后,她会愈发沮丧,感到自己一败涂地。
      
      就算是读过的报纸,艾琳一不愿扔掉,因为她害怕自己回吧读过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人们之所以易于对自己的购物欲望听任顺从而非克制抑制,除了出于他们对购物带来的欣悦感的渴求心理外,还处于他们对克制购物冲动后需要付出代价的回避。
      
      阅读的想法或对读书时的种种场景的想象才是艾琳的动机所在——而非真正的阅读本身。
      
      
      看到这些的时候,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知道原因后,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以前一直觉得戴同学对丢东西的爽快太不可思议,郁结自己不舍旧物那种情怀,现在搞明白这其中的原理。
      
      丢掉不需要的东西,是一件很爽快的事情。
  •     今天晚上读《囤积是种病:别让杂物挡住你的幸福》,这本书在体例编排上类似《被捆绑的欲望》,都是心理咨询师的手记,只不过后者更加偏向于心理咨询方案要素和格式来记录,前者就像是在说故事一样来介绍各个案例,当做故事书来看更为恰当。
      
      其中关于囤积症(这个翻译其实有待商榷)没有系统化的描述,每个案例都是作者在治疗单个患者或者某一同质患者时的故事,在其中偶尔掺杂了一些理论总结。
      
      所以读完前面七章之后,有点读不下去了,我自认为在阅读方面有自制力,近乎强迫症,每一本拿起准备认真阅读的书,我要从头到尾全部看完,包括序言和后记,哪怕封面和封底的书名、介绍。而且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我总是想如果一本书,尤其是知识类书籍,读完没有相应的笔记,就像没有读过一样,最近工作事情多,虽然保证阅读进度,但总腾不出时间来写笔记和读后感。额,有点纠结了~~
      
      不偏题,回到这本书来,我最终决定放弃这本书后续,因为后面的案例不会再有惊喜。对于某一种单独病症或者某一种心理研究的书,我总是期望它能够系统的梳理出理论体系,并且提出可以使用的操作方法,比如之前读过,非常喜欢的《时间心理学》和《拖延心理学》,似乎被惯坏了胃口,所有这本书的作者,研究了15年,也算专注,但是至少还不至于可以出一本学术单行本。
      
      当然作者也在序言中提到了,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唤起我们对于生活中有“囤积症”表现之人的关注,关注本身就是进步,然后理解,进而帮助解决,我相信中国肯定也有人的“囤积症”严重程度不亚于书中的美国患者。
      
      读这本书的时候,原来在学校本科心理那种感受愈发强烈,每当我进一步了解人的心理和动机,并且从情感和理智都理解他们的异常,一种人类无法自我控制的悲剧感就侵蚀我,这种感觉就像你看到一个盲人快要走到悬崖边,或者一个身处泥沼的人,却偏偏自己被绑在一旁。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此书不宜推荐给普通读者,如果你自身有“囤积症”倾向,就是喜欢囤积许多在别人看来没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影响你的心情和行为,那么这本书也许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自己,进而改变。
      
      读完之后,我也确认了,我自己是一个电子书“囤积症”患者。
  •     这是一篇议论文,全书都是在论证一个观点:囤积是种病 而已。
      没有解决的方法,只能说当你明确自己的观点时请及时纠正错误和积极治疗。最后的附录有一些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的专家门诊介绍。
      
      论点:囤积是种病(心理行为病)
      
      论据:支持此观点的依据
      
      论证方法: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⑤归纳论证/⑥演绎论证/⑦类比论证/⑧因果论证/⑨引用论证
      
      在书中都全面的用到以上论证方法。
      
      <A> 囤积症典型 特质:完美主义,遇事委决不下,对物品产生根深蒂固的信仰与依赖。物品是她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她才用保存物品的方式保留逝去的岁月。在她看来,自己有责任保持物品的完好,物品则给予她慰藉和安全感。对她来说,物品意味着机遇,代表着一种体验生活万象的可能性。
      
      <B>拥有:三岁开始理解“我的”“你的” --(占有即拥有)
      “我的”:通常是为了说服对方他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东西,因而不该再对“我的”东西垂涎了。
      
      囤积症与物品本身无关,而与所有权有联系,这个观点不得不说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的。引导案例:拥有一个明星穿过的衬衫便觉得和明星产生联系。所以囤积更多的表现为当事人想与社会某人产生联系,从而获得满足与认同感。
      
      a、即财产所有者利用物品做事情或达成目标。换句话说,也就是物品给予了所有者以掌控力或达成愿望的能力。作为完成任务的器材,物品拥有工具价值。
      
      b、物品能够提供安全感。Alfred Adler曾提出,获取物品是一种人们用以弥补与生俱来自卑感的方式。囤积症是从一种建造及维持安全生活场所的愿望演变而成的,此愿望与动物的筑巢行为是一个道理。
      
      c、即物品成为了个人自体感的一部分
      例如:我购置的一架钢琴为我提供了成为钢琴家的可能性,因而扩大了我的身份。(至于能不能成为钢琴家 就另当别论了。)
      
      <C>收藏: 导致行为病如:购物狂/盗窃狂/内衣收藏狂
      
      <D>囤积症:其实一个人拥有多少物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物品 有没有干扰此人及他人的健康与幸福。等等界定囤积症的方法意味着,居住空间较狭小或没有财力租赁仓库的人更容易患上囤积症。
      
      总结:囤积似乎是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人类社会的构造离不开囤积,它并不是单单一种简单的行为模式,伴随着更多的心理因素会导致不同形式的行为结果。生活方式需要引导,更需要自己积极去解决些心理问题与疾病。
      
      我的个人观点是:囤积不是错误,行为在界定范围内是有价值的。例如:集邮、收藏各国不同时期的债券、货币、黄金等,量力而行是好的。
      
      综合案例:借将和普京握手 俄罗斯摸奶哥街头摸千女胸
  •      说实在话,在给书打五分的时候,我并没将此书看完,我只浏览了几个故事,说得更准确一点,只是快速浏览了其中一个故事,并且故事的主角名字、她的主要症状都记不太清了。但是在她列举的两个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第一个是讲写论文的。 囤积症患者的她写一篇期末论文,关于建筑艺术的,为了写好这篇论文,她“搜集”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给读到的每一个精彩的地方、困难的地方都做上笔记,在阅读的过程中,她似乎觉得一个点能发散至另一个点,于是她又找更多的资料,做更多的笔记,可是到要提交论文的前一个星期,她才发现自己的论文才开了个头,整个阅读材料成了一棵盘根错节的树。无奈之下,她只有将自己开了头的论文和自己做的厚厚两打笔记交给教授,最后只得了个C-。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遇到这个问题?可这分明就是我自己的真实写照。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论文,大量下载文献材料,边读边做笔记,最后发现快要交作业还没开头;上次为了准备老师的读书会(擦,我既然忘了名字,去找找)而读《开发社会及其敌人》,边读边用word抄波普尔的经典论述,抄了好几页word,最后老师问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发现自己无法脱稿讲出个一二三。
       我才发现,自己患了”囤积“综合症。我不停地”囤积“,囤积信息,买报纸、买杂志、买书、上课不停地记笔记、开会不停地记别人在讲什么……但结果是,报纸有些看了有些没看、书看了一半就不想看了、笔记抄完之后就没再翻过……我发现我在input完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热爱囤积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或理由,过期的报纸不扔,”以后可能用来垫东西“、过期的杂志不扔,”说不定以后可以当过刊卖钱“、用旧的手机套不扔,”说不定我以后可以用”、结果报纸、杂志、手机套杂物越来越多,看着这些乱糟糟的东西确实有点“恼火”,可是考虑到它可能的使用价值,对于扔掉它又有些犹豫不决,于是在一点点无名的“恼怒”和对它包容的自我安慰中,我们越屯越多,越来越分不清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也越来越不会选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舍弃什么。
       对于有形的物品,报纸、杂志、鞋子,只要你家里空间够大,囤积起来,加上有序的整理,可能不会对生存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所以最值得警惕的是对于“无形的知识、信息”的囤积对于个人的学习乃至整个生活的发展都是致命的威胁。
       大脑的容量有限,要想输入的信息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起指导作用,大脑所输入的知识需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分门别类,触类旁通。可是不停地输入信息、知识,如果没有output,没有有序地整理,没有分清它对你的某个疑惑、对你的学习、你的人生,总之对于你的生存有没有帮助,它即是一个无用的信息,无用的信息输入得再多都不会在脑中留下一点点痕迹。
       既然没用,我囤那么多干嘛啊?
       依赖心理,回避问题。
       我发现我的每一次囤积都有一个借口。
       收集“面试常遇到的十大问题”。有空在这里收集问题,干嘛不先找个面试练一练,即使遇到面试,不收集这些问题又怎样?
       收集”画裸妆的十个小技巧“。你有空在这里收集技巧,干嘛平时要化妆的时候却推三阻四,嫌卸妆麻烦、嫌化妆费时。
       所有这些收集的背后,都是对所要面临问题的一种推迟,对所要面临的问题寻求一根心理拐杖,对处理要发生的问题没有信心。久而久之收集久了,连最微小的问题都会感受到压力,都会想要用收集的方式进行回避,进行心理补偿。
       所以我们不停地在囤积,从其他角度来说,我们也在不停地拖延,拖延自己真正去解决问题;我们也无法选择,因为任何舍弃都是如此地痛苦;我们也无法明白什么是重要的,因为无法舍弃,包围我们的东西越来越多,什么都重要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重要;当然,我们更无法专注,分散注意力和精力的物品、信息、知识太多太多,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些是有用哪些是无用,应该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哪里。
       对于写论文而言是,首先要找到抒写论述的命题,才能集中注意力去提取重要,舍弃不重要的材料,也才能写好一篇论文。
       写论文是,过自己的人生更是。
       很欣慰,这篇书评即是我的起点,将问题拿出来面对的起点。
      
      
  •     神马玩儿?心理学的案例分析吗?我觉得简直就是案例陈述,连分析都没有,这到底是什么玩?虽然第一部分还不错,有那么几句有用的话,后面就全是莫名其妙的案例分析!!!无语了!不对,连分析都没有,就是陈述,而已!!!!
      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字数不够凑字数
  •     虽然书还没看完,但是觉得这是一本很恐怖的书。
      
      这本书没有教你怎么不整理,怎么不囤积,怎么分析整理信息。
      而是举了很多例子……里面的描述也让人很不舒服。在描述与描述中间有很多标签式的判断——“60%的都有抑郁症”之类的。
      
      要问我看的感觉?
      答:完了,没救了!
      
      而且是越看心里越揪得慌,充满了恐慌。
      
      以上。
  •     其实在这里说成了所谓的病 只是我觉得大多数人的恋旧物 并不是我们活在当下 把过去的情绪去像现在弥漫的感觉 只是我们执着于放不下过去 这种执念 控制着我们的思绪 我们就这样 慢慢的 囤积着那些这些 只是当过境迁 该放下的 已经放下 而发现 你非不快乐 只是自己的印象中习惯执着于一件自己早已认同的事情 无非事情就是矛盾的 有些人默许了 有些人还在执着 对与错 是于与非 已经被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含义了罢了 就是这样~~~或者是想象力丰富雨的大家啊 对过去的简单美好 的神往 那曾经的曾经 现在的现在 未来的未来 都会幻化成 我们相册里的一个缩影 慢慢的 淡入淡出 徘徊在我们的世界中
      
      
  •     
      ——是为题记
      
      【A.我的2011】
      按时间顺序排列
      
      1.考博复试挂掉
      2.硕士毕业
      3.工作
      4.辞职
      5.结婚
      6.待业
      
      
      【B.我也不想这样】
      
        一切从昨天我找不到拍立得开始。
        我每周会彻底打扫一次卫生,整理一次衣橱,这是我的减压方式。然后保持不过一星期会彻底乱掉,因为我总是无法决定要穿什么。
        我过度依赖消毒液,消毒湿巾,纸巾。养猫之后更甚。
        昨天我想给马秀芬和王豆丁拍照,然后找不到拍立得。我能回忆起最近一次用它是在浦东民政局领证时留念。然后,就想不起任何然后了。
        我把40平米内我能想到的所有的储物空间和隐匿角落都翻遍了还是没有找到它。我焦虑得坐立不安,沉浸在“我一定要找到它”这个念头里无法自拔,大半夜骑车回到尚未正式离职的公司找了一遍还是没有,返家继续找。拼命想找到它的原因是我并不愿相信大脑在不断提出的“不小心放在门口托盘在开窗通风时候被人顺走了”和“被猫碰到垃圾桶里没注意就一起扔掉了”等稀奇古怪的假设……结果仍然是,什么都没找到。
        但是在找拍立得的过程中,我被自己的东西震惊的瞠目结舌。
        我的两个衣橱——共计的话,差不多是三米宽两米高的五门衣橱,已经塞满了。衣橱顶上整齐排列着宜家的两只大号储物箱和三个大号压缩袋。当然,床下还藏匿着刚收起不久夏季衣物。书房里,本来为了方便坐地上读书而买的地毯已经看不见了,全部堆着近期新到尚未碰过的书。阳台上的置物架上,我心爱的鞋子们,初步估计,应该有六十双了罢。同款不同色的连帽衫、格子衬衫、铅笔裤、连裤袜、匡威鞋,寂寞地躺在那里嘲笑着我,仿佛在质问我:“初遇的时刻,你不是以为不把我带回家的话就会难过死掉吗?这就是你没死掉而我们死掉的下场。”当然可能比起许多高帅富、白富美和资深囤物症患者来说我这可能只是不足一提的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并且更可能只是轻度购物成瘾,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再普通不过的待业人妻来说,目前的状况已经岌岌可危了。
        于是我在抽泣之余,在已经看不到地毯的地毯上找到《囤积是种病》,一口气读完了。
      
      【C.囤积是什么】
      
        1.囤积不是收藏,它不会带给你成就感,它顶多只是在提供安全感和满足感,但不足以与之带来的羞耻感和窘迫感相抵消。
        2.囤积也许是病因,也许是病征,有囤积癖的人一般都是通过囤积物品来建立与世界的联系,或者在物品中实现逃避,藏匿自己的焦虑,软弱。
      
      【D.我为什么会囤积物品】
      
        书中在囤积症患者与创伤性事件之间发现了可能存在的关系,包括被他人以威胁或暴力形式拿走自己的物品,被迫与他人发生性行为,以及身体遭受侵犯。当然从概率论上来讲这三件事在中国80后女生群体中实在太常见了,完全不足以说明问题。
        只能说是我自己没用,对很多问题的应激能力不够。除了与少数交情不错的人打交道之外,便开始在物品中自由回避。但是“回避行为也削弱了人们应对这些情感的能力”,“回避得越多,对压力的感知能力便越灵敏,随着时间的推移,回避行为出现的频率也就越高……即使轻微的压力也显得不可逾越,渐渐地,甚至在面对最简单的决定和最微不足道的消极情绪时也会选择回避”。
        读到这里终于嚎啕了,因为工作到最痛苦的时候,一进办公室就无法呼吸,每天要吃大把药片和中药,夜里不靠酒精几乎无法入睡。当时荣荣说,是环境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先从那个环境里解脱出来,然后再看是谁的问题。
        于是我现在愿意正视自己的问题在那里。
        不是购物。不是囤积。不是拖延。不是焦虑。
        而是逃避。
        为逃避尴尬,我很容易打开话题交朋友。
        为逃避厌恶感,我也很容易跟人绝交。
        为逃避挫败感,我辞职。
        虽然现在很多手续都没办,但是一想到会再次看到老板,我就不想去公司……
        为逃避以上,我开始变得很宅。但是拿不起放不下如我,连宅都宅得痛苦万分。
        最终因为一个走失的拍立得而戳中了我的崩溃点。
      
      【E.直面惨淡的余额 正视淋漓的账单】
      
      现在我已经写出来昭告天下,是不是就不算逃避了。
      也许他们说的都对,我就是软弱,情绪化,抗压性差,读书读傻了……等等。但是这些源源不断的说法只能让我更加怀疑自己,而不能让我变好。
      我想变得自信,积极,有序,简单。这世界已经那么糟了,我怎么能拖累它变好的脚步。
      某人在我最失意最抱怨最焦虑最怀疑自我的时候决定娶了我,俗气点说,我真心想为他变好。虽然我的婚姻观差不多就是两个人愿意互相享受+互相忍受,但是有一颗想让对方少忍受一点的心并付诸行动,才是婚姻的防腐剂啊。
      我最想为自己变好。书里疯狂收集杂志的黛布拉说,“我既聪明又富创造力,我本该幸福的,但现在的我一文不名,一事无成。我在收藏生活体验,却没有体验生活。希望我的反例能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在其他人的身上,这就是我能为社会贡献的唯一一份绵薄之力了。”
      虽然我还能勉强养活自己,但是我必须在恶化之前治愈自己,让自己为这个社会做的不止是刷卡拉动一点内需,或制造一篇文字牢骚。
      
      
      【F.所以我的2012年度计划】
      1.考上博。
      2.学会应对压力。
      3.学会做决定。
      4.不再拖延。
      5.多写有用的字。
      
        好虚无缥缈是不是。对于一个26岁的人妻来说很幼稚是不是。
        但是这已经是我能做的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决定了。
      
        谢谢出走的拍立得。
        当你不生我气的时候,偷偷回来好不好。
      
      【P.S.】
        虽然我购物囤物并不十分严重,但还是希望以后买东西之前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是不是已经有类似的东西,已经用光/用坏了吗?
      2.你确定你还有足够的、合适的空间放这件东西吗?
      3.你这个月卡债和收入分别是多少?
      4.你记不记得上次买完东西之后的后悔心情?
      5.这件东西真的对你了解世界和了解自己有帮助吗?
      6.你想要它的理由,到底是出于主观想象还是客观需要?
      
        附上国外的囤积症患者自我神吐槽:“你都这个岁数了,有朝一日必定会用到这件东西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灵车后面是不能拖着一辆搬运货车的”……
      
      希望你们都好。
  •     我在收藏生活体验,却没有体验生活。 p96
      
      回避行为和一种被称为“条件性回避”的处事方式是引起强迫症和绝大多数焦虑障碍的元凶。 p135
      
      囤积症发病和存在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对焦虑的回避行为。 p147
      
      “以备不时之需”的典型心理。 p221
      
      p241页要看一下
      
      体验比占有更容易有幸福感
      
       to have, to do, to be
      
      
  •     本人是轻度囤积症患者。
      
      其实囤积症说白了就是一种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失去人生意义的恐惧,对失去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恐惧,对失去本身的恐惧,对直面焦虑的恐惧,对直面死亡的恐惧等等。
      这一切又可以归结为人类最终极的命题:对于未知的恐惧。
      最后,恐惧导致了回避行为的出现。
      
      可见囤积症患者其实大多是想象力和体验能力非常丰富的人,因为恐惧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或者是对未知的想象,或者是对已有经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力将结果夸大化,超出了个人情感的承受能力,于是个人断定自己无法面对和处理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通过回避来解决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句话,活在当下。
  •     我们在整理物品时,经常要面对扔与留的选择。某一样东西,在别人眼里看来已经没有半点用处,但我们自己却总是不忍舍弃。这样东西有时是一本旧书,有时是一个坏了的刮胡刀,有时是一个上学时的证件……无论最终是否扔掉,我们都有着一种囤积物品的倾向。而且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顶多对人说:看,我是个怀旧的人。
      
      但《囤积是种病》告诉我们,如果这种倾向达到特定“境界”就要小心了。极端的囤积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理学家称之为囤积症。书中介绍了一些极端的囤积症患者,他们把家中所有的空间都堆积了各种杂物,几乎把自己挤出房子。他们不得不穿梭于高及房顶的杂物之间的羊肠小道,天天整理,但堆积物并未减少,而是越来越多。这种状况都严重影响了主人的家庭与社交,让生活一团糟。这些病人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曾经有过感情上的缺失,他们靠着某些物品的慰藉走过一段人生的低谷。然而之后却无法自拔,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病人。
      
      我们普通人的囤积虽不至于达到病态的程度,但和那些病人却经常有着相同的心理——我们无法丢弃一样东西,除了是觉得这样东西也许还会用到,更多是因为它承载着一段情感,一段记忆。如果丢弃,我们怕自己的情感无所寄托,或者怕自己遗忘某一段人生。记得蔡康永在一期节目中,谈起《千与千寻》中的小白龙,说“他忘记自己的名字很久了”,竟然哭了起来,可见我们对于失去记忆的恐惧。也许,我们囤积的不是物品,而是心灵的抚慰与安全感。
      
      文/时毛
      
      
  •     书店看见这本书的时候
      瞬间毫不迟疑连书页都未打开就决定拿下
      比当年看见《佐佐木整理术》还激动
      
      激动在于
      仿佛是在人海里看见了另一个自我
      或者说 自我的发现
      在这之前我从来不承认自己囤物
      总觉得很多东西是非常必要的
      甚至觉得那是生活的一部本
      
      其实是种逃避
      读过心理学的书之后
      原因渐渐就会清晰
      有关回忆也好
      有关留恋和拥有也罢
      总之别让杂物堵住你的幸福
  •     不得不说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眼前一亮,不仅是因为书名。作者提到的这个概念大概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但是我们自己却从不以为是“病”的东西,但是你不可否认这个东西确实给自己带来过无尽的困扰。
      推荐一读。
  •     “1947年3月21日,纽约警方接到匿名电话, 报告曼哈顿第五大街某楼房间内有死尸。警方派人前往,却无法进入该房间。同时该房间里发出一阵阵恶臭。房间没有门铃没有电话,房门从内紧锁。警方试图打破地下室窗户,但发现窗户内也被铁栏杆封死。警方撞开门却发现门后屋内已经堆满垃圾。为了开辟道路,警方不得不开始把屋内垃圾拖出来扔在街头。这些垃圾包括旧杂志报纸,折叠床,破椅子,半个缝纫机,纸箱,破衣服和无数其他东西。警方最后爬上二楼卧室破窗而入,里面堆着更多的破报纸,空纸箱,婴儿车,一堆破伞。在垃圾中扒了两个小时后,警方终于发现死去的67岁的Homer Collyer。但经过确认Homer仅仅在10小时前因饥饿死亡,房间里的尸臭应该另有所属。警方从房间中挖出了17吨垃圾后,并未有其他发现。
      
      知情人士汇报,Homer Collyer还有一个弟弟Langley Collyer. 3月30日警方对其住所进行搜查。从其房间中挖出3000本破旧书籍,很多旧的电话薄,马的下巴骨,破钢琴,X光机,成堆的报纸。仅从这个三层房子的一楼,警方挖出19吨垃圾。经过又一个星期的挖掘,警方总共从房间中挖出84吨垃圾。但没有找到Langley。
      
      终于警方又回到Homer的住所进行调查,在距离Homer尸体被发现不到10英尺的垃圾堆里,发现了Langley的尸体。尸体已经被老鼠吃掉大部,严重腐烂。经过调查,Langley是在钻过垃圾洞给瘫痪的哥哥送食品时,不小心触发了自己设置的陷阱,被卡其中而死亡……”
      
      ==============================================
      
      这本书是用这个让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开始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两个家庭出身富裕的兄弟俩个,收集了这么多垃圾把房子堆满?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他们愿意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生活?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于是作者对这种“集物癖” (Hoarding) 开始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读者也才慢慢意识到,Collyer兄弟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仅仅在美国,人口5%的人都或多多少被这种奇怪的癖好困扰。他们生活在垃圾堆里,谨小慎微如同老鼠般保护着自己的垃圾,和这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究竟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心理上生理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留意一下我们身边的人,是否有过把超市购物袋装满了整个柜子,不穿的鞋子堆满鞋柜,穿旧的衣服用旧的被单塞满了床底,再或者积攒一些可能永远都不会再用的东西。我相信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幸好我不属于此类,从小就被妈妈骂浪费东西。我喜欢扔东西,不用的用过的,定期进行清理。我喜欢家里清清爽爽,我喜欢床底干干净净,我喜欢鞋柜里只有几双我会穿的鞋,我喜欢在生活正常运行下,使用和保持最少量的东西。那么人们为什么要保存东西?经过作者多年和病人接触研究,发现了集物癖患者的几个常见心态:
      
      1) in-case-syndrome (万一我会用呢):一个塑料袋,先攒起来下次可能有用场;一份杂志我先留着,万一我要找个什么文章可以找到;这把破伞先放着,万一下次什么时候可以用…… 就是这种一个又一个的“万一”,把原本干净清爽的家,变成了蟑螂乱爬的垃圾堆;
      
      2) imaginary value (说不定这个很有价值):很多收集爱好的人的基本心态就是这样,老爸一个朋友收集瓷器,家里已经变得如同一个古怪的博物馆,到处是各式各样瓶子罐子。收集本身一旦变成一种心理上遏制不住的冲动,就会逐步演化成一种疾病;
      
      3) emotional meaningness (情感上的意义):我从学前班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初中。我妈也就把这些日记本,全都当宝贝一样收集起来,包括我小时候曾经穿过的小红肚兜,用过的小奶嘴。几乎所有人都会有一些可能不值钱但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可集物癖患者把这种东西发扬光大后,他们甚至可以在一份破旧的报纸里,看到故事看到意义。
      
      在人和物的关系之间,有两个概念非常重要:Me & Mine。究竟什么是“我”,什么是“我的”。在集物癖患者身上,这两个概念间的分界线已经极度虚化。他们把“我”打成碎片,把这些碎片投射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中,甚至在一个破酸奶罐里。只有通过拥有的东西,才能实现对自我的定义。其实某种程度上,现代社会的人们不都是这样?金钱,地位,名望,身材,脸蛋,双眼皮,名表,名笔,名包,名车,就在这些繁杂的物品中,人们才能找到一点归属感和意义感。可是人们又有没有想过,“我的”概念里的任何东西,都只能属于你一时而不能属于你一世,甚至是你的身体。歇斯底里地通过抓住这些东西来保全自己,和那些收集垃圾最后被垃圾吞噬灵魂的可怜人又有什么区别?
      
      Collyer兄弟的故事,其实有很强的隐喻意义(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lyer_brothers)看着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描述和图片,我们又会不会看到一丝自己的影子?“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生命本身就是如同流水般,赤条条的流来,赤条条地流去。很多东西,必须丢掉,必须轻装上阵。不然河道会阻塞,原本清亮的河水会变成一汪臭潭,不然我们也会在灵魂上堕落成一个个的Collyer Brother...
      
  •   ^_^ 你的分析很强!哈哈
  •   唉,也许任何没有输出计划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拖延。 纵观全体,读者的身份之于作者是必要的。而所有作者提笔输出的瞬间都将其充分性也实现了。余下的纯读者们终生与创作、输出无缘,沦为信息的回收站,不忍清空却又不肯消化吸收,只能在营养不良中被他深爱的信息撑死……如果他甚至记不住看过的风景,那么,很遗憾,“意义”这种玩意从未出场。 是的,从来都没有!
  •   我觉得我就不看了……
  •   我看了一半了……
  •   如果看完囤积症能治好倒也罢了,光是吓唬人就没意思了
  •   我觉得囤积是对自己在缺少爱这方面的补偿。
    好比,我的同事收集车模和变形金刚是对他小时候没能拥有这类玩具的补偿。
  •   我也觉得是,小时候没有零花钱,求我爹买本课外书难死了,手上有的几本真是翻来覆去地盘啊……等一工作有了钱,买书买的跟不要钱一样。但是,心里也知道其实再补也补不回来的。
  •   9494。
    像是我爱买文具,因为小的时候没钱买不起好的……
    还有买化妆品,买完了就觉得自己会漂亮一样……
    病啊!得治!
  •   我倒是觉得,只要囤了能让我心情愉快(哪怕只是一时的),不影响生活,不治也没什么
  •   嗯。好像判断的标准是看是否影响自己或者他人的生活。
    比如,一个强烈的收藏癖但是能整理好东西,不乱扔乱放,保持生活空间的话,好像就是能被接受的……
  •   我觉得年纪越大这方面倾向会越强……现在我爹就越来越不肯扔东西……
  •   本书作者才有病,我才不看呢,关页面逛淘宝去
  •   读完前面七章,果断放弃,不然自己的囤积症会越来越严重的~~
  •   改正
  •   所以这操蛋的生活,都是我造成的
  •   “但不足以与之带来的羞耻感和窘迫感相抵消。 ”这句说成“但不足以随之而来的羞耻感和窘迫感相抵消”、“
    但不足以抵消与之而来的羞耻感和窘迫感相”。“似乎更顺。 能看出来是个女女写的。(在看到“娶”字之前)PS:E篇是不是有点跑题。
  •   总之羡慕一万遍你和你的男人,祝人妻姐姐新婚愉快!
  •   糟糕的生活我们还是得正视…生活的确不能这样下去了,不然2012没到,我们自己到先完蛋了…
  •   真厉害啊,60双鞋,我一年四季的鞋全部加起来不超过8双……看来囤积症首先需要的是厚实的经济基础呢。LZ要自信起来,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敢于正视困难,迎难而上。掌控自己的人生吧。
  •   一篇很好的年度总结报告和计划……你的文字透露出你的敏感,祝一切安好!新年快乐!
  •   自信,积极,有序,简单
    -----------------------------------
    很好很好,总结和计划都写的不错。
  •   我不知道是为了囤积来买这本书还是为了治愈自己的囤积。
  •   淡淡的文字。。。。挺好,喜欢!
  •   据说本控和书控更没有实用价值……
  •   可爱的妞,在奔向美好的路途上发发牢骚、唱唱歌、跳支舞,如此甚好,因为终点永远是虚无缥缈的。
  •   我看到的只是 我所羡慕的幸福。
  •   详细的计划是不是也是囤积病的变种呢
  •   这是对自己的一篇总结,写出了藏在自己心中的那个小疙瘩,开心一点,城市中的人们每天奔波劳碌,似乎真的很难找到当初的自我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感,都渐渐的离我们远去!希望你从新拾起当初的那份自信,勇敢一点!
  •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总结和计划!2011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2012我们该怎么过,要实现什么?
  •   写得好!祝福小人妻!
  •   真的写到我心里去了,我现在的情况简直和你一模一样的,除了我比你大几岁,而且不是人妻外,呵呵~希望我们都能好起来
  •   “你都这个岁数了,有朝一日必定会用到这件东西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灵车后面是不能拖着一辆搬运货车的”……
    T T口胡……说的太对了……
  •   一年了,卤煮情况如何?有达到你给自己列下来的目标么?
  •   lz考上没有,难道考不上的都有囤积症……我现在决定改变囤积习惯,希望迟早能考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