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PE观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陈玮  页数:26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  一陈玮将书稿递到我手上的时候,我连说了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我当时的一句话居然促成了一个专栏,二是这个专栏居然还成了一本书。我跟陈玮认识快10年了,初识的时候他还是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创新投)的总裁。2008年上半年,有一次我和陈玮聊天,谈到了当时火热的PE(私募股权基金),我就跟陈玮提了一句:“你做PE有这么多感悟,应该把它记录下来,这样既能跟大家分享,也是一种历史记录。”后来陈玮就在《新财富》杂志开了一个PE专栏,写行业里面的一些现象和自己的体会,他把每期杂志都给我寄一份看。写一期不难,难的是连续写了两年半,共30期。现在这30期专栏文章结集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中国的PE发展一直和资本市场分不开,股权投资本身就是资本市场发展的组成部分。PE跟资本市场,一个是一级,一个是二级,互相影响,关系密切。资本市场既是PE的出口,也是PE的风向标,引领PE的方向。看看这些年的发展,每次出现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改革时,也会极大地推动PE的发展。股票全流通改革,中小板、创业板推出等,莫不如此。而新三板①的改革,相信在未来也会推动PE的发展。目前,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已逐步建立,并正在不断减少,以前制约PE发展的退出问题也不复存在。可以相信,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完善之后,PE也一定会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等相关宏观环境和政策法规的完善,制约PE发展的因素,以及PE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都在不断减少。不过,近两年来,PE日益表现出过热的迹象。这不仅可以从募资投资的数据中看到,也反映在投资领域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上,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作为PE行业里面比较资深的人士,陈玮善于结合自己的业务对PE的发展进行思考和总结。这些文章里面有许多他自己独特的观点,也有许多他做投资的经验,我想,这对任何一个关心PE发展的人都会有很好的启发并值得借鉴。目前,国内PE的发展,实践远领先于理论,作为一个舶来品,PE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值得大家思考,而下一步的规范发展也需要大家更多的讨论。希望陈玮的这本书是一个开端,引发更多观点的表达,让更多的人来关心PE,从而让PE的发展更为稳健和持久。刘鸿儒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会会长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序  二2009年11月1日,我跟陈玮都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栏目的专题节目《创业板前传》的录制,当时我们一起讨论了10年来创业板和创业投资的发展,回想了创业投资和创业板的起起伏伏。1999年第一次创业板热潮的时候,我还在深圳工作,当年我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改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向时任常务副主任的王春正汇报,申请在深圳市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当时王春正同志说,现在设立创投基金时机还不够成熟,深圳市可以先成立创业投资公司,等到国家批准可以成立创投基金时,第一个就批准深圳市。在成立创新投的时候,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政府引导,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经济规律办事,向国际惯例靠拢”和“立足深圳、面向全国”的指导方针,让创新投充分按照市场化的机制进行专业运作,市政府不往企业塞人、塞项目。经过10年的发展,创新投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最大的创业投资机构之一。陈玮作为创新投的第二任总裁,不仅见证了创业投资和创业板的发展,也是中国创业投资的践行者之一。他的这些文字,正是他丰富的投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2007年陈玮带领团队创办了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东方富海),继续作投资,同时还担任我们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副会长(不驻会),我们一起为推动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中小企业和创业投资已经比较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截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 9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为1 040万户,个体经营户3 900多万户。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进出口方面的比重分别占到全国的60%、53%和68%左右;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特别是新增城镇就业人员的90%在中小企业。广大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10年的实践证明,成长型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创业投资的支持。创业投资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还更多在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上下游资源整合、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从而体现专业投资机构的专业增值服务。而中国庞大的中小企业队伍,为创业投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投资标的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我相信,中国中小企业未来一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PE/VC投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服务,也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无论是我过去在深圳市政府工作,还是现在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工作,陈玮一直都跟我保持着联系,我也一直在关注着陈玮以及他创立的东方富海的发展。陈玮为人谦虚厚道,做事稳健规范,能够团结人,喜欢思考,勇于创新。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陈玮带领的东方富海已经从最初的管理几亿元资金发展为现在管理近70亿元的规模,成为中国本土创业投资行业中最有影响力的创业投资机构之一。我希望他和东方富海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在创业投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这本书是陈玮多年从事创业投资的一些心得,是他投资实践的总结,我看后也得到了一些启发,也希望广大的读者能从中获得对PE更多的了解,得到更多的启示。李子彬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序  三陈玮董事长的《我的PE观》一书就要付梓出版了,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私人股权与创业投资界的一件盛事。该书凝聚了陈总十多年来从事私人股权与创业投资的千辛万苦,体现了中国创业投资家在长期曲折探索中的理性思考。作为与陈总已有十年交情的老朋友,我见证了陈总从一个会计学教师转行从事创业投资并成长为优秀创业投资家的整个过程。我本人自1993年开始参与中国第一家创业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的管理;199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系专攻创业投资基金方向博士学位;1996年一修完博士课程即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从事私人股权与创业投资政策研究与立法工作。为了更好推进国家政策法律体系的完善,从2000年起,我趁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之机,运用北京大学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平台,将国家财税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专家和创业投资界的业界领袖凝聚在一起,不定期地就当时创业投资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与操作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期间,陈总作为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积极参与有关政策讨论,为推动十部委《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于2005年11月出台,并推进包括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私人股权投资,还是创业投资,在我国都还只是一个处于发育中的新兴行业,不仅需要国家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而且需要业界不断总结实际经验,以形成适合我国市场和文化特点的运作模式和操作策略。陈总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辛勤笔耕,将一些想法和心得与大家分享,实属难能可贵。近年来,我虽然公务繁忙,但是阅读陈总在《新财富》上的PE专栏文章是我的必修功课。尽管专栏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有些观点需要时间来检验,但这种探索精神值得提倡。特别是文章中的实操经验,我相信对每一位从事私人股权与创业投资的同人们,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创业投资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新学科,特别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在过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创投家队伍建设的需要,我于2000年至2005年间,曾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任MBA创投课程主讲人。近年来,还指导中国投资协会创投专委会和北京工商大学创投研究中心举办了多期“中华创投家研修班”课程),我感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比较严重。一方面,高校的教授们虽然从国外引进了一些理论,但这些理论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另一方面,业界专家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当他们到高校讲课时,多数停留于案例本身,而不是将案例中的经验提升到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操作策略。品读陈总在《新财富》PE专栏上写的文章,我感觉陈总的绝大多数文章都能努力将他所主持或所经历的实操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因此读完之后总能给人以启发。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2003年,我将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讲创业投资MBA课程的体系总结成了《创业投资原理与方略》一书。书中,我将创业投资获得高资本增值收益的奥秘归结为三个要领:一是独具慧眼发现创业企业的潜在价值;二是通过增值服务为所投资创业企业创造价值;三是适时退出实现价值。通过品读陈总在《新财富》PE专栏上写的文章,我感觉:我过去的那些灰色理论只有与像陈总这样的优秀创投家的丰富实践结合起来,才可能成长为生机盎然的常青之树。相信每一位细心的读者,无论是立志成为创投家的业界人士,还是从事创业投资理论研究的学者,都能从陈总结集出版的《我的PE观》一书中找得到与我相同的收获和感受。刘健钧北京大学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端阳小长假于北京三里河

内容概要

  经济的高速增长,商业模式的快速变化,为近20年的中国带来了数不胜数的创业机会,也使得中国的投资业风起云涌。每一家迅速成长的企业背后,都有着投资的助力。获得投资也成为创业企业获得快速增长的关键。但是疯狂追逐Pre-IPO项目的高额回报,投资人和管理者之间的职责不清,让中国PE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迷雾。
  “创投老兵”,最早从事创业投资的元老、中国创业投资十佳基金管理人、中国杰出风险投资家、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家、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东方富海投资董事长陈玮先生,向你讲述十年投资心得,归纳出中国式投资逻辑和要点,为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简介

  陈玮,2007年创办东方富海,现任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投资协会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总裁。
  2002年、2003年“中国创业投资十佳基金管理人”,2005年“中国杰出风险投资家”、“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家”、“2008中国金融十大风云人物”,2009年、2010年“最具发现力创业投资家”,2009年“China
Venture 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物TOP10”,2008年、2009年、2010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
  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荷兰尼津洛德大学工商管理项目访问学者。厦门大学、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兰州商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EMBA及总裁班授课教授。
  东方富海目前管理东方富海一、二、三期股权基金,同时管理皖江物流产业基金和杨凌现代农业生物基金,累计管理资本规模近80亿元人民币。目前,东方富海投资项目近90个,已有11个项目成功上市或退出。

书籍目录

序 一
序 二
序 三
自 序 三个“没想到”成就我的PE人生
第一部分 中国PE:下一个10年的新故事
热钱下的PE大众化之忧
冬天又来了吗?
最好的投资时代正在到来
本土PE:阳光照进冬天
拿什么吸引PE
怎样监管PE
中国PE:下一个10年的新故事
故事:创业的魔咒——从9亿元到3亿元
第二部分 PE退出渠道:忘掉创业板,忘掉IPO
忘掉创业板,忘掉IPO
Pre-IPO投资的盛宴:创业板背后的PE
创业板的钱怎么花
80分:创业板周年成绩单
绝不能停了IPO
故事:用三诺电子叩开韩国科斯达克大门
第三部分 PE募资:从“就差钱”到“不差钱”
LP与GP的距离美
PE的模式之争:公司制PK有限合伙制
PE募资:从“就差钱”到“不差钱”
故事:规模三级跳——从3亿元到25亿元
第四部分 PE技巧:本土PE的10条准则
PE投资的10条准则
PE青睐什么样的创业团队
9个数字决定投资成败
PE的会计秘籍:如何挤掉财报水分
消费连锁:美丽故事后的风险
低碳经济,低调投资
网络游戏投资:道德之外的徘徊
LED如何照亮PE
除了投资,还投什么?
故事:做企业的朋友,跟企业成长——广田股份的投资故事
第五部分 PE心法:先选赛道还是选手
赚多少钱才算PE
PE:外资向右,本土向左
排行榜里看PE
从天使到魔鬼:Pre-IPO化的PE
PE的投资风格:先选赛道还是先选选手
本土PE的投资逻辑
故事:以点带线——布局网络游戏产业链
后 记
致 谢
附 录 好PE法则

章节摘录

热钱下的PE大众化之忧“他们才出8倍市盈率,还有那么多限制性的要求和条款,我们出12倍,不需要对赌,也不参与管理。”2008年,我们的投资项目已经第三次被其他投资机构以这样的方式“抢掉”了。这一现象背后,是投资机构的遍地开花,而且PE远远多于VC(风险投资)。2008年年初的PE大会和第十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更能让人感受到PE、VC的滚滚热浪:以前几百人的会,现在规模过千;以前参会免费,现在几千元的票价还挡不住潮涌的人流;现在去饭局,一桌人递过来的名片中,常常会有四五张印着私募股权或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的各种头衔。“钱”的属性决定“投”的属性中国本土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目前有“三多三少”现象:小的多,大的少;热钱多,经验少;PE多,VC少。首先,国内的PE和VC,仍处于发展初期,专家理财的观念还正在形成中,所以投资机构募资难,规模小。虽然投资机构的数量不少,但大多是管理资金规模几千万元的小型机构,全国管理10亿元以上资金的投资机构没有几家。这也导致很多机构的持续投资能力、经验积累都还不够。其次,由于热钱多,有经验的管理人少,投资多倾向于追逐IPO项目。现在市场上流传的投资赚大钱的故事太多,大家都在讲“过五关斩六将”,却很少有人讲“败走麦城”。人们看到的都是些成功的经典案例,都在计算着投资上市后几十上百倍的收益,少有人看到那些失败的案例。这个以前只有外资一枝独秀的投资领域,被钱追逐着:钱是“热”的,投资也温度不低,导致Pre-IPO项目竞争激烈,投资价格攀升很快。市场上到处流传着投资一两年后就上市的故事,人们都在以炒股票的心态做PE,希望热钱能通过IPO在短时间内带来“快钱”。另外,LP(有限合伙人,为PE的出资者)和GP(普通合伙人,为PE的管理者)界限不清晰,LP都想当GP,认为出钱的人就是管理的人,简单地认为有钱就能作投资,导致投资领域的专业性不强。第三,私募股权投资有VC“PE化”、PE“Pre-IPO化”,即投资阶段后移的倾向。只要有可能去IPO的项目都变成了“靓女”,投资者蜂拥而上,“风投”变为“疯投”,热钱追着项目走,项目随着价格上,甚至有些中介机构建议企业采用招标的方式来进行融资。价格和关系成为PE投资实力的一部分,相比较而言,早期项目却少有投资者问津。2007年,有80%的投资投向了项目发展的中后期,很多以VC为主的机构也进入了PE领域。热了PE,冷了VC,形成“PE投资靠酒量, VC投资靠胆量”的尴尬局面。不过,投资后移倾向的出现,也不能都怪PE及VC们,因为说到底,还是“钱”的属性决定了“投”的属性。中国本土私募投资机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拿短钱干长活”,很多资金都来自于房地产和前几年股票市场中赚来的快钱,真正的长线资金如社保和保险基金,才刚刚开始进入直接投资领域,行业内的主流资金还是企业和个人的快钱,有限合伙制也刚刚开始在PE和VC投资中采用。人们都太着急,恨不得所有投资都像做股票,今天听到消息明天就能套现发财。我们基金的LP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们今年有几个能上市,能有几倍的回报”,而其时基金成立还不到一年。这样的问题让我觉得哭笑不得的同时,却也能够理解。因为对中国民营企业家来讲,这是他们第一次将自己一分一角赚来的钱交给别人来管理,他们能这样做,在中国投资领域就已经意义非凡了,7~10年才能有回报,对民间资本来讲或许时间确实太长了。有钱不专业是万万不能的在PE和VC行业里钱是万能的,但有钱不专业则是万万不能的。不管VC还是PE,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投资活动,是要由专业的GP来从事的投资活动,不适合大众参与。它与股票投资有着不同的行业规则:股票投资就像是鱼池里捞鱼,股权流动性强,在二级市场上投资一旦发生亏损也能立即止损;而股权直接投资仿佛在大海里钓鱼,要靠更专业的人员和工具,会面对更大的风浪,你可能会捉到一条鲸鱼,也可能连一只虾米也捞不着,血本无归。由于股权的流动性较差,尤其是在企业处于发展的低谷时,这也是股权流动性最差的时候,要实现马上退出往往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私募股权投资是一件风险高、专业性强的事情,投资加增值服务是这个行业的重要特点。增值服务能力也是PE和VC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从事私募股权投资,选择好GP,确定一个正确的投资理念,并坚守这一理念非常重要。投资最怕的就是投资策略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随市场的冷热而冷热。要想成为一个好的GP,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有专业背景,最好是双学历背景,本科学理工,研究生学管理,不仅懂技术还要懂企业;第二,要有企业管理的经验,了解企业,这点非常重要,做过企业和没做过企业的人对企业的理解完全不同,GP可以不懂技术,但一定要懂得管理;第三,要熟悉资本市场,要把投资的企业做上市,了解资本市场的规则是最基本的条件;第四,要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谈判技巧,因为“谈话”会成为投资和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活动;第五,要有资源整合能力,人脉关系广阔,具有组织才能,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且能够发现和满足这种需求;第六,要眼光独特,善于从众多的企业中发现好的项目;第七,还要有点“运气”,投资、退出的时机都要把握好,投资太早风险大,投资太晚赶不上,要对整个影响投资的宏观、微观形势进行分析才能把握恰当的机会。在所有这些条件中,对企业综合判断的“经验”最为重要。世界上大多数专业人士都可以由学校培养,但能够做VC和PE的GP是学校培养不出来的,只有时间和实践才能培养出这个领域最为重要的专业投资能力。专家型的GP是创业企业的教练,教创业者怎样做企业。一家企业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从投资到退出的时间周期内,GP每投资一块钱,也会为企业投入一块钱的增值服务。VC在这一点上更为明显,做VC要有耐心和眼光,要帮助企业成长和发展。对PE而言,则要有行业整合的经验和视野。一个成功的VC投资项目,要靠“50%经验+30%钱+20%眼光”,而对PE而言,这个公式也许要改为“50%钱+40%经验+10%运气”。另外,PE和VC的成功需要一定的资金规模,做PE和VC的特点是通过项目成功的概率来覆盖失败的概率,对于VC更是这样。成功的项目中往往伴随着项目失败的必然性,这就要求投资机构一定要有适当的规模,通过资金配置和投资经验,让成功的收益超过失败的成本,VC才能取得收益。如果是小规模的投资机构,管理成本、人才和投资成功率都难以保证,对投资资源也是一个浪费。2008年6月,全国社保基金宣布投资鼎晖投资和弘毅投资两家机构,开启了真正意义的长线资金投资本土投资机构的大门。只有出现一批能成熟地理解PE和VC内涵的LP,中国才会出现百亿规模的投资基金,成长起更多有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专业GP,本土的VC和PE才会走向国际化和专业化,才能够与外资机构相抗衡,也才会产生真正高水平的投资家和投资案例。

后记

2008年3月,我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任主席刘鸿儒教授谈起对中国本土PE投资和创业板的体会,他鼓励我把一些心得和感想写出来,并推荐我和《新财富》主持日常编辑工作的常务副总编辑薛长青女士和副总编辑刘凌云女士见面,我们就PE投资和创业板的相关话题相谈甚欢。于是,从2008年7月开始,我在《新财富》有了“PE心得”专栏,2009年1月开始,这一专栏改成了“投资论语”,从第一篇《热钱下的PE大众化之忧》到最后一篇《本土PE的投资逻辑》,我总共完成了30篇作业。本书收纳了我在《新财富》的这30篇心得,本无什么主线,只是10年来我从事PE工作的一些感悟。根据内容,我把这30篇文章打乱重新归类为5部分,每篇文前都写了一点中心思想以起到导读的作用。另外,我还把自己成立东方富海后的投资、募资工作中的趣事写成了5篇故事,希望能对读者了解东方富海的发展有所帮助。由于文章的时效性赶不上中国PE的发展,我在文章原文的基础上也对一些新的数据、政策面出来后的情况进行了注释式说明,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参考性。能有今天这本书,首先要感谢刘鸿儒主席,感谢他多年以来对创业板和PE投资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他在我离开创新投后,对东方富海的支持。特别要感谢他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他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还要特别感谢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李子彬会长,感谢他对深圳PE投资的贡献,我至今记得他在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创新投前身)成立时为公司讲的4句话:“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按经济规律办事,向国际惯例靠拢。”由于政府对专业创业投资的态度,使创新投今天已经发展成中国本土PE的翘楚。作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会长,他一直在致力于鼓励和支持包括PE投资在内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希望借此改善和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感谢他让我们投资机构进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有机会和广大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打交道。还要感谢刘健钧博士为本书作序,他是中国本土PE的政策推动者之一,在创业板迟迟未能出台的期间,他一直和我们站在一起,伴随着大家艰难前行,从十部委的《创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到现在逐渐完善的PE政策法规制度,都有他的努力和付出。他对我的鼓励和支持令我倍感温暖。感谢《新财富》让我能够对本土PE投资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感谢薛长青、刘凌云女士在专栏写作中的帮助。刘凌云女士在我的专栏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到每期专栏的选题,小到文字语言的修订,都极认真负责。特别是她文字编辑功力极佳,斧正笔利,经她编辑的文字往往妙处生辉。没有她们的鼓励和支持,不可能有今天本书的出版和我的同事刘青女士在《新财富》“PE故事”专栏的继续。还要特别感谢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和中信出版社,感谢他们的慧眼发现了我这些不成系统和逻辑的文字,还有王留全主编和本书的编辑徐蓁和贺颖彦,以及蓝狮子和中信出版社其他工作人员,感谢他们在本书编辑过程中的点滴劳动,同时也要感谢他们和刘凌云女士对我交“作业”时经常以忙碌为借口的宽容和体谅。 借此书出版之际,我还要特别感谢鼓励和帮助我创业的人们,特别是东方富海基金的LP们,感谢你们对我及东方富海团队的信任和支持,感谢诺亚财富在基金募集工作中的合作和支持,感谢那些我们东方富海投资的企业,你们的不断努力和成长是我们成长的基石。不管是投资我们的LP还是我们投资的创业企业,我们都已经成为投资纽带上的永远伙伴,相信我们还会一起走得更远。最后,在这些文字出版之际,当然还要感谢东方富海我的同事,特别是放弃优越条件和我一起创业的同事们,感谢全体同事给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感谢他们对东方富海倾注的专业能力和品质,感谢他们在金融危机来到时不拿薪酬也要维护东方富海的情感。感谢他们在项目立项会、项目讨论会和投资决策委员会上的精彩发言,感谢他们在项目审慎调查时的细致而专业的工作。他们的努力和经验是形成我文章灵感的重要源泉。感谢我的长期搭档程厚博,他的专业和细致刚好弥补了我的不足。感谢梅健、谭文清、刁隽桓、刘青、赵辉几位合伙人为公司发展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刘青、陆朝阳、周绍军、陈家玮等同事们对我文章所作的专业贡献,感谢吴忠炜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大量给力的劳动和创意。陈玮2011年国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的PE观:资深创业投资人陈玮的十年投资心路》的观点来自于陈玮他们的实践。并不是因为投资了他们,所以喜欢他们的观点,而是认可他们的观点,我才投资了他们。相信本书的观点和理念,会为更多的人认可。——袁亚非,三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东方富海三期基金咨询委员会主席陈老师的十年投资心得,平实有用,自成一体,内容都来自于他多年投资实践的总结,文如其人,所悟、所感宛如他的授课。——程瑞生,复旦大学地产金融同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创新投资班第一期学员,浙江贝瑞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书中很多地方提出了增值服务,这是创业企业需要的,也是一个好的PE机构应该做的。相信这本书对创业企业挑选投资机构会有帮助,也希望更多的投资机构在服务方面做得更加出色。——彭浩,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这本书见证了一个PE领军人物的理想、智慧、感悟和对PE事业的孜孜追求,本书的核心理念、思想和投资逻辑也一直贯穿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中。知识是无界限的,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来分享陈总和东方富海的经验与心得,也相信更多的人会通过这本书得到更多的启迪。——黄国强,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编辑推荐

  《我的PE观:资深创业投资人陈玮的十年投资心路》有4大特点:  1.对PE及投资行业的大势及政府支持等宏观环境的精准把脉,令读者在阅读后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PE行业。  2.对PE等的中国特色式管理,募资的深刻解读,是PE界人士的权威从业指南。  3.书中包括对PE等的投资风格的精确概括和对创业团队的要求,以及对具体未来投资行业及方向的精彩点评和预测,从PE的角度为创业者指点方向。  4.作者十年PE投资心得首次完整呈现。

名人推荐

本书的观点来自于陈玮他们的实践。并不是因为投资了他们,所以喜欢他们的观点,而是认可他们的观点,我君投资了他们。相信本书的观点和理念,会为更多的人认可。 ——袁亚非 三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东方富海三期基金咨询委员会主席 陈老师的十年投资心得,平实有用,自成一体,内容都来自于他多年投资实践的总结,文如其人,所悟、所感宛如他的授课。 ——程瑞生 复旦大学地产金融同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创新投资班第一期学员 浙江贝瑞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书中很多地方提出了增值服务,这是创业企业需要的,也是一个好的PE机构应该做的。相信这本书对创业企业挑选投资机构会有帮助,也希望更多的投资机构在服务方面做德更加出色。 ——彭浩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这本书见证了一个PE领军人物的理想、智慧、感悟和对PE事业的孜孜追求,本书的核心理念、思想和投资逻辑也一直贯穿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中。知识是无界限的,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来分享陈总和东方富海的经验与心得,也相信更多的人会通过这本书得到更多的启迪。 ——黄国强 深圳币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PE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4条)

 
 

  •   东方富海的创始人的心路历程,值得PE或者金融投资行业的从业人员一读,有许多经验可以汲取,通俗易懂。
  •   陈玮老师是中国本土创业投资领域成绩非凡的开拓者,他的书揭示了这一行业的本质,有志于创业投资事业的人都可以好好学习。赞~
  •   作为10年资本管理者的陈总,很好将自己这些年对于投资的感悟一一呈现给大家,让更多投资者和对投资有兴趣的读者了解了目前在一级市场(PE)的真实现状。浮去赚钱效应,投资是那么的需要智慧,毅力,信念,更重要的是投资人至上的品德修养,从中可以学习,感悟的太多。。。希望大家看完后能有所帮助
  •   写得挺深刻,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建议可以与“股权投资基金运作:PE价值创造的流程"和讲黑石的“资本之王”这两本书一起看,这样对PE的历史、国际操作、如何在中国运作等就会有较全面的了解。
  •   本书对pe整个个行业的论述,很通俗,我作为一个从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的人,因为最近要要了解这个行业,所以买来看看,看后很喜欢就一下买了十本。看后的感触是,pe是个新兴的行业,在全球来讲也不超过四十年,顶多是三十多年,陈伟先生投身pe的发展史也是浓缩版本的pe发展史,而且的他的很多的见解很实在,给我们作为要投资的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当然很多方法也很实用。本书看完后给到我有一个全新的了解pe这个行业。对于项目的选择更加理性和全面,不再冲动。因此愿意花下心思来写下如下感受,以表谢意。
    一,本书会告诉是什么是pe 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你,
    二,本书会告诉你pe公司是如何选择项目的,
    三,本书会告诉你pe是如何赚取利润的,以及相对的风险在哪里。
    最主要的是作者现身说法,而不是讲教条,照本宣科。做无聊的解释。
  •   PE老兵讲述PE投资之道,很不错的书
  •   作者多年的PE投资感悟,什得后人体味,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籍。
  •   以杂文合集的形式出版成册,也算是陈玮对PE行业和自身的一个总结。对于认识这个行业有不错的帮助。
  •   可以用PE的眼光来看到小微企业贷款担保
  •   PE水很深,书里过去在现在的行情下也找不到机会。
  •   作者以其从业经历讲述了国内PE十多年的发展,对了解PE过去、现状和未来非常有帮助,在一些细节方面对有志于从事PE行业的人来说也是很值得一看
  •   以作者个人经历为出发点写作此书,对VC/PE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和态势深刻剖析。一方面,可了解该行业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曾在的问题,另外,有很多可借鉴值得反思的东西。
    一本值得看的好书。
  •   特别是我的PE观
  •   陈生的这本我的PE观,刚开始看时,觉得写得很一般,都有点后悔买了,但越看越觉得写得很不错!值得一读。
  •   非常值得一读的PE书籍,这是理论和实战的完美结合,当中的很多观点非常受用,对入门的业界精英和从事PE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讲都是非常好的教科书!强烈推荐!
  •   本书从PE的诞生到发展,给出了一个大体的脉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真不愧是PE的传奇式人物的著作,
  •   老公做PE,非常好。
  •   原来对PE一点都不懂,看完这本书还是受益匪浅的~点个赞
  •   PE行业的宝典
  •   喜欢PE和VC,或现在干这行的,一定要看看。只有实践过的人才会写得出来。强烈推荐。
  •   对PE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一二级市场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   作者写出了自己的一些东西 把PE的发展写的很有条理 想进PE、VC的人必看
  •   语言朴实易懂,条理清晰,是了解PE不可多得的好书!
  •   客观,深入,对pe行业情深意切,看完收获非浅,谢谢共享。
  •   PE知识普及读本,值得一看。
  •   对初次涉及pe的初学者的我非常有帮助
  •   清晰的说明了PE的现状,很有意思。
  •   很好的书,非常适合学习PE的人
  •   PE这个蛋糕如何吃 ,好好学习啊
  •   PE解读
  •   很不错,另一种角度看PE
  •   对投资行业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作者有丰富的从业经历,文笔也很好。
  •   让我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到投资相关知识
  •   很有收益,对于希望了解投资诀窍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好的教材。
  •   如果说基金运作那本书是提升你专业能力,案例那本是打开思路的话
    这本书就是教你实际操作的一本代表做
  •   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体,还在学习中……
  •   浅显易懂,唯一不足就是案例少了一点罢了,但也没办法,这些案例都被是为商业机密雪藏了!总的来说,不错,推荐!!!
  •   做企业的人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了解自己的企业!
  •   从《货币战争》开始关注、阅读金融类书籍,到现在好几年了,也读了不少,这本是第一次买国产私募书,本来看着便宜,打算随便快读一下,但作者写得很认真,内容丰富、表述清楚,业内、业外人士都可以读懂,而且增加了很多作者的个人思考,并不像其他书一样的通过披露某些内幕来赚眼球。从本书看,作者是名认真、负责、合格的GP,不像我接触过的一些GP那么浮躁。从阅读性上来说,本书要超过巴曙松等引进翻译的如《资本之王》等国外书籍,也更实惠,呵呵。期望作者再出第二本。
  •   值得推荐,特别是自己有公司又准备募集资金壮大的朋友。
  •   作者是国内的私募股权大佬,书里的内容很宽。但因为是连载的大集合,还是显示作者的良好心态。
  •   相当不错的叙述风格,关键还是言之有物
  •   实际才是关键
  •   作者不愧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手,写起专业相关的内容得心应手,内容流畅,对现实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视角。
    书的纸张都非常好。
    每小节前面的随想有点日志的感觉,很亲切。
  •   我是财务人员,不愿拘尼于借贷的知识范畴,读一读投行的书籍,改善一下知识结构,扩展视野。
  •   经验总结,少走弯路,多有借鉴
  •   是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能知道点东西
  •   实战心得,很不错
  •   蛮吸引的,内容够丰富!
  •   很快就看完了,普及金融知识,专业性不强。
  •   本来不太想买这本书的,但是考虑到可以从一个从业人员的角度去看看金融行业,这对我们IT背景转金融行业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过渡,买了以后,真不后悔,很不错的书。
  •   职场资深人士的经验之谈,值得一看。
  •   内容未来的及看啊,应该不错
  •   第一次接触这个,还是比较合理的一本书,虽说没有意向中的那么好,不过还是感谢作者
  •   很好很喜欢~~质量好~有所收获
  •   非常方便的体验,速度快,书又好
  •   对于初入门的人来说,非常好
  •   好熟,值得一读。
  •   很好,听朋友介绍的作业,然后买的这本书,不错。
  •   服务态度很好,送书速度很快
  •   写得很好,很动人
  •   里面章节分布较好,有些东西说的比较透彻
  •   速度真快,上午定下午送到,好
  •   没有想像中的那样精彩
  •   在阅读中,是作为了解性阅读,以后再补充
  •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   东西很不错,没来及评级
  •   收到了,正在看
  •   更多的事实,也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了,本书只是冰山一角。
  •   值得学习,入行指导书
  •   通俗易懂。当然什么都不知道去看,还是有点费解的
  •   很有启示
  •   陈老师的书一定要看一看的
  •   是老师特意推荐买的
  •   内行看门道,值得一读.
  •   本土实战的很好的参考书
  •   简单的术语,平实的语言,任何的亲身经历都是值得我们学习。
  •   还没看只是想了解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   国内正在兴起的行业
  •   行业入门
  •   顿悟,受益匪浅~
  •   希望内容会对人有所帮助
  •   哪天看了再来评论
  •   赶上特价买了一本,一直在关注陈老师的微博,本书算是一个大集成吧,值得一读
  •   为写论文准备的书 希望有用~
  •   有一定指导意义,一家之言吧
  •   很好,很喜欢!!很好,很喜欢!!
  •   刚刚发表了购物评论,赚点积分
  •   真金白银。
  •   还没看完,但已经看了一些,觉得很真实,有感触
  •   看装帧就知道是一本好书
  •   一口气读完,深入浅出,很不错
  •   没有那么多华而不实的理论,非常务实
  •   确实有观点,受益了。
  •   浅显易懂,既有理论,又配备案例分析。
  •   价格优惠,物品正版
  •   相关书籍比较少,实用
  •   陈总在《新财富》杂志开的PE专栏,写了30期,如今集合出版,两年半,从2008年开始,紧跟近年的PE形势,每一篇专栏文章都语言精练、意味深长。中国本土PE发展起步较晚,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看到中国的金融家们写出的通俗易懂的书籍,这真的让人特别兴奋。我们不仅需要看《说谎者的扑克牌》、《大空头》、《资本之王》这样描写华尔街的书,我们更需要看用中文的语言和逻辑呈现出的中国金融市场~上下班在地铁里读,嘿嘿。
  •   一本烂书,内容肤浅,毫无深度。能退钱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