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关系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尼尔·弗格森  页数:400  译者:唐颖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真的是金钱推动着这个世界的运转吗?《金钱关系》以相当翔实的世界史知识和事件,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紧密关系,强调政治、战争对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重新审视了西方300年间经济与政治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是政治,而不是金钱推动了世界的运转,尤其是战争,造就了包括税收机构、中央银行、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所等的现代经济生活体系。政治事件和体制往往控制了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经济起伏不稳的主因。此外,是国内的政治冲突,而不是经济,推动了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经济增长会导致民主化吗?现代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是战争的产物?西方300年的历史表明,金钱关系只是错综复杂的人类动机链上的一环。尼尔·弗格森的这部杰作,对经济和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透视,深刻精彩,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尼尔·弗格森,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哈佛大学历史系劳伦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学耶稣学院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是极少数能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的专家之一。著有畅销书《帝国》、《虚拟的历史》、《顶级金融家》、《纸与铁》、《金钱交易》、《战争的悲悯》、《巨人》、《货币崛起》、《罗斯柴尔德家族》,同时还为多家报纸和杂志撰稿。此外,他还为第四频道撰写并制作了五部非常成功的电视纪录片:《帝国》、《美国巨人》、《世界战争》、《货币崛起》和《文明》。2004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

书籍目录

导论 旧的经济决定论及其新版
第一部分 开支与税收
 第1章 战争国家的兴衰
  战争的强度
  军事人口
  武器杀伤力的价格
  消除距离
  战争成本
  西方国家的“非军事化”
 第2章 可恨的税收
  祖传家业
  无一不征税
  “挑拣水果”:直接税
  姐妹花
  税吏诗人
 第3章 平民与贵族:代议制与政府
  税收和代议权
  不纳税的代议制
  卡夫卡的城堡
  服务型国家
  从战争到福利
第二部分 偿债承诺
 第4章 月球环形山:国债
  国债的起源
  债券、银行和泡沫
  战时债券及遗留问题9
  测量债务之山
  公债重要吗
  偿债
 第5章 货币印制者:债务拖欠与货币贬值
  如何赖账
  通货膨胀税
  规则与任意决定权
  从不谨慎到独立
  从独立到枝节问题?
 第6章 论利息
  收益率
  预期:过去和现在
  没错,突发事件
第三部分 政治经济学
 第7章 永恒的债务和食税者:社会金融史
  食利者的诞生
  食税阶级
  食利者的安乐死?
  新食税者
  世代间的游戏
  一个不受欢迎的解决方案
 第8章 富足感因素的神话
  你比4年前更富裕了吗?
  经济决定论的一个问题
  英国的实例
  政治商业周期
  投票函数
  政治疲劳
 第9章 银桥综合征:选举经济学
  从政如从商
  政治经济的行为不端
  从私人腐败到公共腐败
  走向政治市场
第四部分 全球力量
 第10章 主宰者和浮游生物:金融全球化
  人人自危
  资本流动:政治与市场的较量
  债券市场的起源
  “欧洲真正的主宰”
  衡量政治风险(1830~1870年)
  帝国
  趋同中的矛盾
  国际债券市场危机:前车之鉴?
  全球化:历史与现状
  浮游生物
 第11章 金镣铐和纸锁链:国际货币体制
  黄金的黄昏
  黄砖路
  货币联盟
 第12章 美国浪潮:民主的兴衰沉浮
  一个巴黎人在美国
  民主的兴起
  三次浪潮
  民主与繁荣
  民主的精神
 第13章 统一破裂
  巴尔干化的世界
  人口与版图
  给各民族松绑
  统一各民族
 第14章 扩张不足:经济实力的阈界
  和平的幻象
  给战争一个机会
  胜利的机会
  民主带来的和平
  军国主义的好处
  防患于未然
  科索沃的维和成本
  军事扩张的理由
结论
附录

章节摘录

  正如歌舞片《酒店》中所唱,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虽是一句老话,但时至今日仍耐人寻味。关于金钱,《旧约》和《新约》中均有提及,我们来对照这两句话:“金钱万能”(《旧约·传道书》10:19),以及“对金钱的执迷乃万恶之源”(《新约·提摩太前书》6:10)。贪欲在摩西律法中固然被视为难赎之罪,可正如上述第二条警句所言,在基督教教义中,即便转转致富的念头也同样会受到责难。基督教中极具震慑力的灌输手法之一,便是断言富人将被摒弃于天国之外。俗语说,一个富人进入天国之不易,更甚于一头骆驼穿过针眼。  幸而这些陈规旧律没有吓退人们赚钱的念头,否则西欧也不能成功完成从封建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当然,这些教条在抑制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方面毫无作为,它旨在安抚那些不名一文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穷人,又能让那些腰缠万贯的富人们心怀愧疚。这一石二鸟之法对一个试图网罗人心,又寻求上层精英阶级丰厚捐资的组织而言,无愧为上上之策。  道德与金钱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造就了近代史上一个最成功的“世俗宗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令人厌憎之处在于它所奉行的“赤裸裸的自我利益”以及“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将加速其灭亡的论断,按说也是科学的、客观的。正如资本主义制度与资产阶级势不可当的崛起推翻了封建制度下的贵族秩序一样,进而言之,工厂里集结起的一贫如洗而声势浩大的无产阶级势必也将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统治阶级。《资本论》痛斥资本主义的累累罪状,宣告它即将到来的灭亡,预言审判正等着那些无视历史进程和目标的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的清算。  我们也可以把理查德·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解读成对资本主义进行的一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批判。该剧的核心论点便是金钱,抑或更确切地说,是经过开采加工过的黄金,即权力。在第一幕中,莱茵河的仙女便告诉侏儒阿贝利希,莱茵河黄金铸成的指环可使他脱胎换骨,赋予他无边法力,全世界财富尽归其有,但有个条件,他唯有舍弃爱情的力量,唯有撒手爱的欢乐,方能获取魔力,将莱茵河黄金幻铸为指环。换而言之,便是财富与情感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阿贝利希起初对莱茵河仙女色胆包天地求爱,已招致断然的拒绝和耻笑,故而此时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财富。更意味深长的是,他是靠窃取黄金来完成他第一笔资本积累的。  这还不是唯一一处经济象征。紧接下来的一幕便着重于众神之王沃坦和刚为他盖成沃尔哈拉神殿的巨人发生的合同纠纷。而在第三幕中,经济象征更为明显。此时的阿贝利希已摇身变为冷酷无情的尼布尔海姆之主,在尼伯龙根的巨大金矿里,毫不手软地榨取着他的侏儒同胞们的血汗。正如他同样卑劣猥琐的弟弟米梅所唱,他的同胞们原是“无忧无虑的金匠,为女人们打造细软,为尼伯龙根装点门楣,劳作之际充满欢声笑语,而如今,这个恶棍将我们驱使,在洞穴中为他卖命……无休无止,不得安宁”。阿贝利希高压之下马不停蹄的工作节奏化为锤敲铁砧的急管繁弦,令人过耳难忘,而在稍后齐格弗里德为父亲重铸诺顿剑时,我们再次听到这段组乐:这大概是将武器锻造谱写成曲的先例吧。  当然,如今仍倾向于夸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经济主题的严肃的瓦格纳研究者已经为数不多了,这出歌剧1976年在贝罗伊特上演时,阿贝利希头戴一顶高帽,齐格弗里德身着工人的蓝衣劳动服,但这种在当时来说颇有新意的创造,到了1991年就成了老调了。而从另一方面看,正是瓦格纳本人将当年烟雾笼罩的伦敦与尼布尔海姆相提并论,也正是在1848年的欧洲大革命时期,瓦格纳开始了对这出歌剧的首度构思,不久之后,他便跟随现代无政府主义创始人米哈伊尔·巴枯宁前赴德累斯顿的兵营(在此期间,两人勾画了歌剧《拿撒勒的耶稣》,并在剧中设计了一出渎神的十字架场景)。到了1876年8月,谱写完毕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首演时,瓦格纳已然褪去年轻时激进的政治观念,但是对于那年刚满20岁的爱尔兰年轻剧作家萧伯纳而言,瓦格纳歌剧中的经济意象仍是跃然纸上:人们看到萧伯纳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一边研习《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歌谱,一边参看着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法译本。在萧伯纳眼里,《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则影射阶级制度的寓言:阿贝利希是个“贫贱穷困,粗野下流”之徒,企图跻身上流社会,而嗤笑和嘲弄让他认识到,只有成为百万富翁才能将那个社会踩于脚下,此外还能购得一位美丽优雅的如意夫人,他别无选择,只能像其他千千万万的人们每天所做的那样,弃绝爱情,而选择将金钱攫于手中。  瓦格纳这出气势恢弘的歌剧中,关键之处在诸神偷走了指环之后,阿贝利希加诸指环的一道诅咒:  我以金子赋予我的无尽魔力诅咒:  无论何人戴上此戒都将招致死亡,  拥有此戒者将忧烦无尽,  无缘此戒者则嫉妒钻心!  世人皆欲图夺魔戒,  可无人能从中得到欢愉!  占有者的守护终为徒劳,  因为它只会给他招来死神!  在《诸神的黄昏》一幕中,这道咒语终于应验,齐格弗里德遇害,此幕结尾时,布伦希尔德纵身跃入齐格弗里德的火葬堆,她把魔戒扔回莱茵河,并点燃了沃尔哈拉神殿,神殿在熊熊烈火中轰然坍塌。  无独有偶,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也预言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类似下场—这部巨著虽在美学上逊于《尼伯龙根的指环》,但其意义却远胜之。在第32章中,马克思描述了这样一段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个人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使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靠自己劳动挣钱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  此处“小财产”与“大财产”颇有些暗示性。另外,和瓦格纳一样,马克思也预言了清算的这一天:  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之后德国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奥古斯特·倍倍尔在提出“资本主义世界之诸神的黄昏”论断时,也作了一个类似的阐述。  《资本论》中预言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走上沃尔哈拉神殿的毁灭之路的提法并非马克思首创,套用瓦格纳的术语,这一提法实为19世纪文化的主流旋律之一。从小处来说,这种经济现代化导致社会秩序分崩瓦解的主题贯穿于整个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在西奥多·冯塔纳出版于1899年的怀旧小说《施泰希林》中,格罗布索夫当地一家玻璃厂即象征了勃兰登堡公地古老乡村秩序的逐渐没落和消亡,正如老容克贵族杜勃斯拉夫·冯·施泰希林所哀叹的:  他们……把(他们生产的蒸馏器)送到别的工厂去,然后他们就立刻用这些绿瓶子蒸馏器装各种可怕的东西:盐酸、硫黄酸、发烟硝酸……不管是亚麻布、棉布还是皮革,什么东西沾上一滴就会烧个小洞;什么都会被烧坏烧焦。一想到我们格罗布索夫人也参与进去了,欢天喜地地为这场世界大火添柴加薪,啊,先生们,我就痛苦万分。  这类表现资本主义与伴随而至的道德秩序的分崩朽坏的文学作品也并非局限于德国。在狄更斯的小说《董贝父子》中,那些穿越伦敦的铁路象征着毁灭和死亡。在左拉的小说《金钱》中,一家银行的兴衰隐喻着路易·拿破仑第二帝国的朽败。莫泊桑在小说《漂亮朋友》中,也以类似的笔触描写了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一位有着漂亮外表的年轻人的卑劣行径—在这本小说中,一切人际关系都屈从于股票交易。  今天历史学家们仍在探讨一个核心问题,这也是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许多激进分子提出来的:为什么资产阶级倾向于专制贵族统治,而摒弃工人和手工业者的运动?(在理论上)他们与后者的利益是共通的。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给出了一个答案:只要中产阶级的经济抱负不受阻遏,他们就乐意放弃他们的政治抱负,让旧政权掌握实权,以换取保护,免受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的侵害。这一剖析模式影响深远。此后即便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也会沿用这种马克思主义方式对历史进行解读,其中一典型例子即是将19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的“大萧条”与当时大部分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脱离自由贸易主义而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联系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经常被看做一种资本主义的“世界大火”,是帝国主义竞争不可避免的后果。根据死后影响颇大的德国历史学家艾克哈特·柯尔的见解,魏玛时期德国之所以两面受敌的原因是:普鲁士重农主义者要求提高关税,从而激怒了俄国;而重工业者渴望获得更多的海军战舰订单,从而激怒了英国;而这两派都想通过“社会帝国主义”战略来反击社会民主党的发展,从而同时激怒了这两个国家。虽然这种剖析方法尚有欠完善之处,但其影响至今仍可见一斑。  马克思主义模型的最大优势在其简单性。兰克曾劝导历史学家们应在每个时代的自身范围内逐段理解当时的历史,而利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学家们能够驾驭更大的课题和更长的历史时期。不得不提的是,在过去半个世纪内,最为宏大的两部历史学巨著均出自马克思主义者之手:伊曼纽尔·华伦斯坦的《现代世界制度》,以及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四卷现代世界历史,后者至1994年才得以完成。在最后一卷的《极端时代》中,霍布斯鲍姆论证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免于自身的崩溃,全赖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军事力量;而90年代苏联解体也仅仅是社会主义对抗资本主义的暂时性挫败。霍布斯鲍姆承认,国有制度和计划经济在苏联可能是失败了,但无可怀疑的是“马克思将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而永垂千古”;并且,“无限制的自由市场”学说同样被公认为是撒切尔主义的“经济失败”。更进一步说,人口和经济加诸全球环境的压力,也在催生着一场“无可逆转的危机”。此外,全球经济建立于企业对利润的无节制的追求之上,这与可持续发展亦相抵触。但所谓企业就是要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在全球自由市场上开展竞争。再者,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隐患“蓄势待发”,而发达国家个人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将导致国家最终收回对经济的控制:“资源不再由市场分配,或至少对市场分配进行严格控制……这样才能预防即将到来的生态危机……人类的命运……将取决于公共权威的恢复。”  霍布斯鲍姆以19世纪40年代惯用的末世论调为他的著作做了结束语:  造就那个世纪的历史力量仍在推动着时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科技的迅猛进程将我们所处的世界俘获,这个世界被连根拔起,发生蜕变……我们知道,或者至少可以理性地推断,这不会永远继续下去……有迹象表明……我们到了历史性的危难时刻。经济、科技所产生的力量如今已经足以摧毁……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体系自身……到达了毁灭的边缘……我们的世界面临着外爆与内爆的双重危机……等待它的将是黑暗。  这段话让人不难联想到《边缘之外》这出短剧,剧中彼得·库克和他的追随者周复一周徒劳地等待世界末日。  ……

编辑推荐

  是政治而不是金钱推动着世界的运转。审视西方300年间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力作。  ◎以相当翔实的世界历史知识和事件,阐述政治与经济的紧密关系。  ◎重新审视西方300年间经济与政治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是政治,而不是金钱推动了世界的运转。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钱关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3条)

 
 

  •   这些利益似乎无坚不摧,它可以把本可平静度日的人、种族、国家,拉将在一起,彼此尔虞我诈,刺刀见红。与其说我们是自己心灵的主人,倒不如说我们是利益的奴隶更准确。
    —— 洛克菲勒


    金钱关系的问题背后,承载了太多的命题,不可否认的是,金钱问题的处理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风向标。建立的金钱模式与金融改革往往可以折射出国家经济的隐忧与走向。

    《金钱关系》,作者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到符合的细节,尼尔•弗格森权作一个叙说者,重新回顾那世界史的事件与知识,以事实作证,通俗的解读金钱关系,通过对西方300年见的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的剖析,让我们更深刻的明白,这个全新的核心结论:金钱并没有推动世界的运转,而是政治。我把自己的想法,简单概括为战争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回到事实本身来讨论政治,那是很容易的,可是实际上我们观察政治是非常困难的,找不到事实的真相,因为我们受到种种伪现实的屏蔽,我们很难回到事实的真相。但是从作者的解说看来,政治本身是个很大众化的东西,它并不是只为少数人所持有,同时它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东西,因为政治是为我们大家服务,我们才是政治的主角,而不是那些政治家。

    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确切的说是一场金钱游戏。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那么这场战争很难维持下去,以及打赢。战争投入,军事动员,武器的研发投用,让战争成本不断地攀升,也让国家的财政吃紧,促成议会制与行政机构的建立。为了避免国家走入困局,支撑战争的可持续,征税制,代议制的出台似乎显得那么自然。是为了满足国家的国防支出。无战事的平局出现,那么剩余的这些国民财富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重新被分配投入到公共开支事业。如果没有不能合理的处理税收收入,那么又会陷入新的财政危机。要知道,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所以审慎的经济制度,又是很必要的。这又要依靠政治体制。

    作者所引用的许多故事,恰恰证明了,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军师动员,纳税人,选举人,国债……没有我们的参加,是无法推动世界的运转。可以这么说,政治其实是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东西。现行的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是分不开的,因为没有政治的改革,就不会有经济的改革。政治事件与体制,其实控制了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只是注重经济的提升发展,却不在允许的政治体制内,那么迟早会出问题的。政治事件,在某种意义上,是以杠杆的形式,驱使经济的推动。

    金钱并不是决定世界的一切,而是表面的存在。
  •   本苏书名是关于金钱的,但其内容实际上是关于金钱背后的政治因素。政治事件和体制往往控制了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经济起伏不稳的主因,对一点中国人体会最深,但是如何写出好的书,这还需要向老外学习。
  •   在中国国内,权贵资本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浓厚。那么,在西方经济发展历程中,政治和权贵的影响力到底如何?演变路径如何?了解这一方面,或许对未来在金融运作中处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和方向的把握上有很大作用!!!
  •   学习西方政治经济的一块入门砖,推荐!
  •   人类是属于地球的,咋折腾也从属地球。
    没有政治,经济,人类社会只有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少数人依赖多数人的奉献活得有滋有味。
  •   经济 政治 有点看不懂 不过挺好
  •   什么样的关系都比不上金钱关系这么亲密,尽管它充斥着背叛、诱惑、贪婪、虚妄……但是,至少这让自己心安理得。
  •   尼尔的书看看便知好坏
  •   比那什么货币战争值得读。
  •   深刻认识世界的阶梯
  •   分析钱权关系
  •   这书相当深奥,对人类社会不是太了解的人不适合看,太难懂了,但很值
  •   分析很深刻
  •   还用说吗,绝对经典啊
  •   经典著作,有独到见解,值得一读
  •   要读就读经典的书籍!
  •   听说整套书很经典,应该拜读一下。
  •   冲着作者买的!收藏!
  •   还没看,有点深度
  •   包装很好,正要研读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更不用说了
  •   优惠时买的一套,挺合适
  •   开始拜读ing,感觉还是不错的
  •   大师的大作,很有启发,买了两本,送一本给朋友!
  •   好书,印刷精美,视野宽阔
  •   好书 ,看了一半弄丢了,结果只好重买一本继续看
  •   正版,书的质量很好
  •   包装的很好,快递一早就送来了,非常感谢,大热天的真是辛苦!第一次在网上购书,很好,以后长来!
  •   看上去质量不错,值得买,内容还没看
  •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俗语,我们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是用来形容金钱的巨大魔力。这句话的出处是明代的冯梦龙的那本《喻世明言》中。故事的原型南朝刘义庆《幽明录•新鬼》就有,可谓是源远流长,古已有之。在西方,在《旧约•传道书》就有“金钱万能”之说,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在他的《雅典的泰门》中具体描述过金钱的魔力,“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么一点点,就足够颠倒黑白,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都把这个决定性因素归结为经济因素,各种旧版的、新版的经济决定论层出不穷(尼尔•弗格森也把马克思的理论归在旧版的经济决定性中,在我看来,这是片面的,马克思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是生产方式,而不是经济因素,而且他曾指出经济、政治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真的是经济决定一切吗?尼尔•弗格森在研究国际债券市场的过程中,认识到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只是诸多关系之一,更重要的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候选人和选举人之间契约关系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契约关系。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弗格森重新审视和探讨了经济和政治的关系,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是政治,而不是金钱推动了世界的运转,尤其是战争,造就了包括税收机构、中央银行、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所等的现代经济生活体系。当然作者并没有否认经济资源的重要性,但他认为经济资源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力量。在这本书中他更强调了政治、战争对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战争是引发了体制变革的驱动力。军费难以预知的波动促使各国开辟灵活的财源。国家的财政光依靠间接税是不够的,需要通过直接税来得到充足的收入,因此需要借助于代议制。有了代议制,才能大大提高国家的征税能力,国家的税收才有保障。当然建立起付薪的官僚体制更为省钱。战争的开销是巨大的,仅仅靠税收仍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摊销战争的费用,将战争费用延展到和平时期。就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借债体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战争改变了整个财政运作的体制。
    尼尔•弗格森是一名历史学家,他提出上述观点,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话的。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例和故事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读。
    经济和政治之间关系如此复杂,想轻松的解开金钱关系何其难啊!不过,这本书至少给我们另外一个视角。
  •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说:谁与谁有“金钱关系”时,语义之中往往指向不“道德”的内容或应单纯经济上的关联。当我们把“谁与谁”中的“谁”的替换成“国家”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对真正的“金钱关系”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历来有一种轻视商业和商人的现象。从韩非子的《五蠹》到司马迁的《货殖列传》,都把跟金钱有关的商业行为视为国家应该重点管理的对象。后世演变出来的“士农工商”把商人列在最下等,由此可见中国对金钱的抵触情绪,这种传统一直延续着,甚至当马克思痛斥资本主义时,中国人虽然并不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但很快接受“资本主义是个坏东西”这一暗示性结论。但我们真的知道什么事“资本主义”了吗?作为一种以国家形式运行的“金钱关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幸好英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资本主义”的途径。
      
      尼尔•弗格森在这本《金钱关系》中,围绕着“金钱”介绍了,三百年来西方国家的在经济上的发展,涉及了战争、税收、国债、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全球化、国家决策等多个领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其兴衰的曲折过程。
      
      在这本书的导论中,尼尔•弗格森提到了马克思的所说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对马氏的一预言,现在似乎已经很多人持有否定的态度了,这也难怪,正如我们以前在批评陶朱公、石崇、和珅之时,心理却往往有另一个声音在发出艳羡的余音一样,我们对资本主义批判时也是如此的。当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之时,人们开始享受金钱所来带来的愉悦和丰富,金钱一变而成为了人们为之痴迷的目标,然而,从个人的角度,我们可以享受“金钱关系”中令人着迷的那部分内容,但这并不能作为否定马氏断言的依据,因为金钱从来都不曾失去对人的诱惑力。
      
      在这本《金钱关系》中,尼尔•弗格森提出了不同于马氏论断的理论基础的“新的经济决定论”,在他看来,经济增长促进民主化,经济成功保证竞选再次成功,经济增长是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不得不说,基于金钱关系的经济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从个人到国家的各个层面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无人不在“金钱关系”之中。
      
      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战争开始以战争结束(第一章为“战争国家的兴衰”,最后一章最后一节为“军事扩张的理由”),这不免让人感到金钱关系之中存在着令人不安的因素。
      
      马克思的预言虽然没有变成现实,但他无疑给西方的“金钱关系”带来了重大冲击,在这种冲击下,西方的金融家和政客对围绕金钱的关系进行了一番反省和改变,他们改变了各自国内的货币制度,调整开支,设置福利制度,制定新的经济政策,进行全球化的金融活动,发行国际货币……所有的这一切,都使的资本主义自身得到了不断的优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大大避免了独自运作而带来的风险性,即如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轰动一时,但在全球化的金融运作体制下并没有造成早期在欧洲各国普遍出现的一损俱损的局面。
      
      当然,作者并没有直接宣告马克思预言的破产,因为毕竟影响这个预言的还有其他因素。也许,我们可以像作者这样比较乐观地看待“金钱关系”但当谈到“科索沃的维和成本”时,作者并没有指出,美国的这种炸弹策略背后对欧元的影响,对处理过期武器的费用上的节省和对本国军工生产所产生的影响——这未免显示出单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的局限。
      
      总之,“金钱关系”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在小说《镜花缘》中,攻打“财阵”的将领,在享受了金钱带来的完美人生之后,却被金钱窒息而死。而在现实世界中,“金钱关系”带给我们的是完美的生活,还是完美的毁灭,尚需我们自己去把握。
      
  •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让我想起一本同名已完结的漫画,我到现在连那本漫画作者到底是哪国人都不清楚,日韩漫画那种满纸荒唐言的富家穷人男生女生的纠葛当然纯属胡编乱

    造。金钱总是无法抵御爱情的诱惑,最终腿脚一软,咕咚一声永远的跪下,这毫无疑问的是源自于人们内心对金钱极度渴望却又因为无法轻易得到而恼羞成怒的心态,实在可笑。
    回想近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大学里,总是经济、金融、文化、政治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言论轮流坐庄,只不过不论这些教授们端坐在办公室或教室里对着学生如何布

    道,他们的学说对于风云变幻的世界来说,都像是弗雷泽《金枝》中描绘的人类初始时期的巫术的强大蛊惑力,不用担心,因为受众简单的头脑,总会应验我说的话。这样说,也

    许对高高雄踞在圣坛之上,稳稳盘固在象牙塔中学者们有些不公,但仔细的推想一下,不论先贤还是这个时期大为走红的持文化论的塞缪尔亨廷顿、福山或是本书的作者,作为某

    一学派的开山鼻祖或领军人物,难道会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理论支撑点有着倾向一边倒的偏颇么?统治世界只需依靠一支力量,不需其他任何辅佐与帮助?作为一个对这些理论著作

    如高山仰止的普通人,我一直深感疑惑。
    尼尔弗格森《金钱关系》这本书的写作无疑是成功的,他抖了一个很大的包袱。几乎每一个初看这本书非科班出身的读者都会认为他打算对我们说:……都是由于金钱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然后当你读完这本书中的所有文字,包括所有的推论,所有的归纳,所有详尽的图表他们的绘图目的以及数字的罗列(附录中有一些尤为讨厌的表格,像“英国政府的支持率与经济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但是题目就能把你看昏掉)。尼尔弗格森显然有着相当的文学造诣,他既能够以亚力克西斯 托克维尔(19世纪法国贵族)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美国的民主》作为引子,把这个国家单章列出,考量金枪在这个国家兴盛中的作用,也能通过其他看似与金钱,政治毫无关系的通俗小说片段为它将要宣示的东西张本,最后大幕落下,看尽人间喜剧,悲欢离合。这位丝毫不带酸腐气的历史学家彬彬有礼的鞠躬致辞:其实……归根结底在起到推动作用的是政治而非金钱~
  •   人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真的是金钱推动着这个世界的运转吗?本书以相当翔实的世界史知识和事件,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紧密关系,强调政治、战争对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   2012年第1版,硬壳精装线装,内页纸质不错。定价虽然偏贵,但搞活动的价格,能半价左右拿到也算物有所值的版本了。内容嘛,讲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说是另一个版本的政治经济学,也许作者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可以作为这种金钱关系的另一个案例注解。
  •   适合去了解西方国家过去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背后推手。
  •   刚开始读,只有等读完以后才能做出个人判断。不过,西方著者对事实能持客观看法,期待读完,再做思考
  •   介乎专业与业余之间,值得作为入门读物。
  •   很是喜欢
    购买此书时,主要是被封面和宣传所吸引
    读过之后,感觉很不错的
    算是经典之作
    不妨一读
    值得一读
  •   5个系列书中比较好看的一本
  •   一直支持中信出版社的图书 质量很好!
  •   有点枯燥,但是理论不错
  •   速度不错,商品的质量也很好。
  •   期盼很久的
  •   开卷有益!!!!
  •   观点鲜明,还在研究中,呵呵!
  •   太片面
  •   还没看就被朋友拿走了,只有从新再买了!
  •   还好,挺专业的
  •   看着还很好的一本书
  •   嗯。。。。说得整个世界都好冷酷吖。。。
  •   经典,马上看
  •   翻译的很烂
  •   内容很不错,学习心智啥
  •   我的一点心得
  •   东西不错,优惠没有!
  •   尼尔弗格森的经典之作
  •   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金钱关系
  •     在我看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历史研究。一种直接以过去为目标,皓首穷经,精心考据,只为弄清真相,解开历史的疑团;而另外一种则以现在为起点,苦心孤诣,回溯历史,旨在从人们过去的足迹中寻找现代社会的成因,找到理解现在的钥匙。《金钱关系》一书正是尼尔·弗格森对第二种历史研究进行勇敢探索的重要成果,反映了他在这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弗格森直接向近代史上最成功的世俗宗教——金钱万能论、金钱决定论——开火,对经济决定论进行了质疑。在仔细分析了西方近300年间经济政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金钱并没有推动世界的运转,而是政治事件,尤其是战争,造就了诸如税收机构、中央银行、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所等现代经济生活体系;此外,国内政治冲突——不仅局限于开支、税收和信贷这类经济问题,也涉及宗教、民族等非经济问题——推动了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尤其是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而政治事件和体制又往往规定和控制了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经济起伏不稳的主要原因。
      
      弗格森分析的起点是从战争开始的,以此重新审视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战争的爆发可能是为金钱,更多是出于其他原因,因为人是有社会性的,也是有政治性的,需要不断为自己寻找安全感,并满足权力欲,战争由此而发生。但是“战争的支柱就是无限的金钱”(西塞罗),人们为了战争的胜利,需要想方设法的去以最低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来筹集战争费用。当然,国家作为统治机器,税收是其增加收入的首选,为增加收入就要壮大征税队伍。但是征税需要经过议会批准,而且在一定的经济规模下,税收的增加是有限度的,如果过度征收,则又可能激发政治动荡,得不偿失。这样,就必须以发行国债的形式从外部借款解决,那么就有了管理国债的单位——央行,这同时又催生了国债的交易场所——债券市场。由此,他提出了税收机关、议会、国债、央行这样一个四边体制框架(弗格森非常谦虚的说这是他从道格拉斯·斯诺那里借来的概念)来解读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关系,来说明金钱是如何在政治、战争等因素的倒逼之下,把整个社会穿联起来。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弗格森则分析了采用这种四边体制国家存在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他驳斥了民主政府的当选与经济成功存在必然联系的观点,而是反其道论之——民选政府为了自身的政权,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更多考虑的不是经济本身,或者国家真正的需要,而是考虑如何通过操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甚至故意制造事端来提高自己的民众支持率,以赢得下一次选举。由此,政治决定了经济!最近的例子是钓鱼岛,虽然钓鱼岛的争端很多人解释为其蕴藏的丰富的油气资源,但近来的局势持续紧张,却是由日本的购岛闹局引发,而之所以如此,很多人将其解释为民主党和自民党为了自身选举的需要而故意挑起事端。随后,他又对政党政治进行了解析,认为现代政党为了适应选情的需要,不断改变自身的筹款方式,使其由会费向越来越依赖于政治捐献转变,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腐败。说实话,这一点在我看来恰恰是与作者的论点相左的,即便作者把其归结为道德因素也无法让我改变——正是经济动机压过了道德自律才能让人铤而走险。
      
      弗格森探讨历史是为了解读当下,所以他接下来就对金融全球化、民主全球化、种族问题、以及民主的扩张和未来进行了分析。与当下流行的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民主、带来幸福的观点不同,他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来证明,经济增长和政治民主之间的依赖并不象人们以为的那样强烈,民主体制下的政策有时会损害经济发展,而经济危机有时却是促进民主化进程的。在书的最后,他又回归到了战争,进一步强调战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英国的衰落以及当前美国地位的脆弱,其原因在于军事扩张不足,而不是军事扩张过度。这样的观点就有些偏向极端,和布罗代尔在他的巨著《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提到的“奢侈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原因”观点性质相同。当然,他的这种观点是美国所最愿意看到的,它正要为自己扩充全球军备寻找理由呢!
      
      对作者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对于经济和政治两者在促进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和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概念能够很好的说明问题。弗格森则强调政治、战争对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试图将经济赶下神坛。从根本上说,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来看,马克思是对的,虽然他有些过分夸大了经济(生产力)的作用。当然,弗格森也不无道理,而他的有道理也是因为他只撷取了人类历史中近300年的一小段来观察的结果,而且他与马克思相比,则是过分强调了战争的作用,同样有失偏颇!这样会给人造成只有发动战争才能让社会进步这样的错觉,让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难不成要美国不停的制造战争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战争从来都是解决问题的最极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所促进的经济增长、民主发展、科技进步等等都只能算是副产品,与其所造成的人类情感创伤和巨大经济损失相比,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有人把我们今天的发展成就归功于二战,是不是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当然,弗格森并没有走极端(他最后一章的分析除外),他只是驳斥了经济决定论,相对提高了政治、战争,以及突发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更多的强调了战争的正面意义,也无可厚非。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是非常复杂的,是各种各样的动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他所说的“一片混沌”。就象我们今天的社会为什么会如此,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分析起点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政治(战争包含其中)和经济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就象硬币的两面一样,不可分割开来。所以,如果说要理解人类的历史,理解我们今天的社会必须开启一把锁的话,这把锁也至少需要二把钥匙才能共同开启。而弗格森在这本书中所给予我们的,就正是其中一把,而且是其中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那一把。
  •     《金钱关系》(The Cash Nexus,尼亚尔•弗格逊,蒋显璋译,人民出版社,2007.8)是2001年的作品,出版年是2007年。典型的欧美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战争、税收、债务、扩张等多方面来分析社会发展史。如果没有读过相关内容及分析方法的图书,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但如果有比较,这本书就属于随便翻翻而已。个人喜欢引言和第一部分,其他感觉一般也有读的不仔细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被中信出版社2012年4月以“弗格森经典系列”重译后,装潢精美,价格自然也涨了很多;该书翻译的作者名字是尼尔•弗格森。最有意思的是,原来这本书的评价也就中等,再版后评价也高了不少,估计是换了出版社、读者群也变了。其实,现在的国内译文水平也读差不多,随便去网上看看,以旧版本二三折价格的价格购买一本随便读读、也还不错。
      
  •     政治和经济有几毛钱关系?
      评《金钱关系》
      
      看过尼尔•佛格森著作的,大多会被他渊博的学科知识、多维的分析角度和独到的研究视角所折服,他所选取的题材大多会比较贴近实际,一下子就会把你的胃口吊起来;然后把研究的范畴不断拉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扩展展示他的涉猎范围,让你感受到在他所涉猎的研究领域内,有多少你不曾了解到的信息和知识,并且在学科之间的跳跃转换,令人目不暇接;最后他会不断选取数据和事实来为他的论点做支撑,在书中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高超的写作技巧令你“不得不”同意他的观点。在《金钱关系》中,上述的情况再一次发生。你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人们之间因为金钱之间的关系研究,而是作者试图回答“政治和经济到底有几毛钱关系”这个问题。话题被扯到了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战争、历史等方面,在时间上追溯到了300多年前的西方世界,而结论更让人匪夷所思,在国家和社会发展层面上,通常意义上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相反,政治和经济存在双向的影响关系,甚至是,政治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从个人来说,金钱也是一种令人难以琢磨的东西,有的人趋之若鹜,有的人恨之入骨,但更多的人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经过层层包装的金钱关系,也因为错综复杂的隐蔽和变换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上升到国家层面,金钱变换了很多个名词:税收、利率、预算、战争成本等,后来人们用经济来代替这个总称。发展到今天的政治特别是西方的选举政治,多是有钱人的游戏;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的魔力让很多人认为它无所不能,对于政治也是如此。这就是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即使是马克思也是经济决定论的拥趸,他总结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
      
      尼尔•佛格森却不是这么想的,他在简单回答“政治和经济有好几毛钱关系”之后(毕竟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容易回答),迅速进入了“政治和经济谁是大哥”的讨论,在涉及各种金钱关系的话题,特别是政治和经济的各种相互关系中,通过对政治和经济的界定和双方关系的说明,通过对税收、证券、金融、利率等的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研究和理性分析,作者提出:政治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大于经济。
      
      经济学家们大可不必感到沮丧,经济的影响力并不会因此受损,政治在治理和推进社会福利的作用也不回因此增加。作者只是在书中为我们曾经一个事实:在历来社会变革和国家变迁中,政治及其体制作为治理结构和社会层级关系指标,其影响力会超过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不是有句话么,钱不是万能的)。战争可以作为一个明显的例子,要钱不要命的人占少数的事实,说明了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对于金钱的抛弃;战争时期政府的极权主义军事思维,更是让政治占了经济的上风。即使是在和平社会,政治对于权力的攫取以及之后资源分配的情况,同样会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关系。从权力通往财富之路顺畅无比,从财富通往权力之路坎坷不平。
      2012-8-24
      
      
  •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俗语,我们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是用来形容金钱的巨大魔力。这句话的出处是明代的冯梦龙的那本《喻世明言》中。故事的原型南朝刘义庆《幽明录•新鬼》就有,可谓是源远流长,古已有之。在西方,在《旧约•传道书》就有“金钱万能”之说,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在他的《雅典的泰门》中具体描述过金钱的魔力,“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么一点点,就足够颠倒黑白,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都把这个决定性因素归结为经济因素,各种旧版的、新版的经济决定论层出不穷(尼尔•弗格森也把马克思的理论归在旧版的经济决定性中,在我看来,这是片面的,马克思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是生产方式,而不是经济因素,而且他曾指出经济、政治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真的是经济决定一切吗?尼尔•弗格森在研究国际债券市场的过程中,认识到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只是诸多关系之一,更重要的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候选人和选举人之间契约关系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契约关系。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弗格森重新审视和探讨了经济和政治的关系,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是政治,而不是金钱推动了世界的运转,尤其是战争,造就了包括税收机构、中央银行、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所等的现代经济生活体系。当然作者并没有否认经济资源的重要性,但他认为经济资源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力量。在这本书中他更强调了政治、战争对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战争是引发了体制变革的驱动力。军费难以预知的波动促使各国开辟灵活的财源。国家的财政光依靠间接税是不够的,需要通过直接税来得到充足的收入,因此需要借助于代议制。有了代议制,才能大大提高国家的征税能力,国家的税收才有保障。当然建立起付薪的官僚体制更为省钱。战争的开销是巨大的,仅仅靠税收仍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摊销战争的费用,将战争费用延展到和平时期。就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借债体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战争改变了整个财政运作的体制。
       尼尔•弗格森是一名历史学家,善于讲故事。他提出上述观点,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话的。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例和故事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读。
       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如此复杂,想轻松的解开金钱关系何其难啊!不过,这本书至少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视角。
      
  •     金钱并非是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存在的,它是经济社会逐渐成熟和需要而产生的。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认为金钱是一种生存的目标,这里暂不做评论,但是金钱的产生确实是一种不能回避的事实。金钱实际上就是货币,当然也包括一些硬通货类似黄金,它们不断地显示着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是难以想象,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然而金钱的作用真的那么重要吗?它起的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吗?
      尼尔•弗格森先生似乎想通过《金钱关系》来说明自己观察到的事实,这本书从金钱与战争、经济、金融和政治的关系史上来说明金钱的力量,当中的涉及的层面很深,并不能简单的认定金钱的力量是大是小。战争对于世界而言并不陌生,除过众多知名的古战争不谈,仅就近现代的两次世界大战就足以让人触目惊心,这些战争在弗格森先生来看就是金钱的战争,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砸钱”。古代冷兵器时代,除了对兵器材质和形状的一定程度要求外,技术层面的东西则很少,这就对持有武器的主体即士兵的数量有了很高的要求,军事人口的多寡曾经是战争胜败的关键,而军事人口的正面增长则是要有非常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为支撑的,任何一个穷国都难以养出众多的“精兵”。近现代以来,军事技术和其他科技一样取得了令人难以预测的大幅度进步,它们使得军事打击变得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刀光剑影,有的只是大规模杀伤性、生化破坏性等高技术含量的武器效果,这些的基础也是物质基础,它要求有高额的研发成本和尖端的科技人才。这样看来战争的必须品就是金钱,也就是说没有了金钱甚或就没有了战争,弗格森也认为金钱的充裕促使了一些战争的发生。然而我却不以为然,新当代社会人的理性逐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这个层次是以前从未有过的,通过人的理性和智慧作用,和平及合作的重要已经渐渐深入人心,即使目前的世界财富已经非常的丰富,但是战争的阴霾根本就没有条件形成。各国对于自己的全面发展更在意,或者可以说现在的国家发展经济更多的不是为了打仗,而是能够更多的使自己的民众满意,这里面包括了民主国家和威权国家,甚至专制国家。
      对于税收的问题,弗格森先生通过税收历史的回顾以及以英国政治对待税收的态度来阐释了税收的不可避免性,当然他并不同意税收的扩大化趋势。税收是一种经济手段,主要用于支付国家的各种公共支出以及一定程度上对贫富差距的调整作用,货币则是税收的主要内容。货币对于民众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税收几乎没有民众是热爱的,但是现实社会导致了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产生,也就让一部分人相信税收是对自己好的。也许对我来说税收曾经是一种没有任何坏处的经济产物,弗格森先生试图通过间接税收和直接税收的影响来告诫我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是的,税收曾经在中国社会就是政权更迭的直接导火索,苛捐杂税产生在一个积贫积弱的社会职能引发民众对政府的痛恨。事实上,税收政策一旦出了问题,大都反映在社会的中下阶层的身上,而这一阶层的力量恰恰又是强大和难以控制的,对于当政者来讲税收的合理化才是问题的症结。中国社会目前的状况其实就是税收体制出了问题,公平性并没有通过税收来进行调节,中小企业的税负负担已经超过了一些国有的大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才是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试想一个背负重担的人如何还有余力支撑其他人呢?税收的合理化结果就是公平公正的社会,社会保障以及相关福利制度就是建立在税收上,而非所谓国企的收入上。弗格森先生试图将税收的比重同代议制政府结构相互结合,这在一些民主国家可能还有操作的可能,在威权国家则完全成为了空想,可能有人要说威权国家并非代议制国家,这是一种对代议制国家的误解以为代议制就必然是西方民主,他们忘记了威权国家之所以不同于专制国家,就在于它们仍有一定的民主,这些民主就是通过代议制体现出来的,然而威权国家中很难认定缴税的多少与政治权利的大小有关。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金钱的充沛与否直接影响着税收的情况,但是税收是否能够真正的影响到政治呢?这是一个问题,而它是否一定能够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呢?这还是一个问题。
      金钱与金融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很难想象没有了金钱的金融世界。弗格森先生没有放过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认为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借贷问题,突出反映在债务和国债(公债)上。债券和股票一样其实就是一种金融产品,它是经济主体用于融资的手段,在它下面还会有利息这种东西,它们是一个系统不可分割。国债对于债务国和债权国的意义并非是肯定的,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目前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就是债权国和债务国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平衡性还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不断地买美国国债,收取了大量的外汇,但是美国人享受到了预支消费的快乐,这也并非是美国人的幸福同时也为中国的制造业注入了活力,营造了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市场。尽管现在美国深陷债务危机,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中美之间的金融平衡也不会轻易的打破,对于欧元替代美元的方案我并不看好,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牵强的想法,更可能是一种政治策略罢了。相反一些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债的欺骗性很大,作为债务主体的国家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可信的,但是我们忘记了国家的主体是政府,也就是说政府本身的不稳定性会使国债变得丧失信用,赖账的做法并非很少见。此时还应留意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直接恶果就是货币的贬值,对于贬值货币的国家来讲,出口可能会有明显的增加,但是对于持有该国国债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手中的外汇储备会在顷刻之间变成一堆堆的废纸,只有黄金这种硬通货此时会成为真正的救星。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通货膨胀和国债的流行?在我看来还是政治而非金钱,通货膨胀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理论的倾向,凯恩斯主义力主扩大就业和增加有效需求来刺激经济缓解经济危机,这一种选在在一些左翼政党中很普遍,弗格森先生将英国工党作为典型的例子,相应的保守党却希望通过降低通货膨胀率来实现自己关于推高国债含金量的政策目标,他们代表的就是《金钱关系》中谈到的食利者。很多问题并非是经济规律使然,而是人为造成的这些人为因素的来由,也并非仅仅是金钱。
      一直以来对政治的最大影响力被认定为是金钱造成的,其实这一论断是有道理的,但并非是全面的。《金钱关系》的后半部分可能更加吸引我这个政治学专业出身的读者,它谈及的就是政治与金钱的关系。现今世界存在的国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民主国家、威权国家以及专制国家,而这三类国家与金钱的关系都是不同的。很多人认为政治是功利的,这也许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我必须说这样的说法只能针对特定的国家以及它们的政治模式。《金钱关系》一书在谈及民主政治以及民主国家的时候多次引用托克维尔言论,在这里我也想引用他《美国民主》一书中的一句话“美国的民主基础是功利,不是正义,美国奉行的是霸道,而不是王道。”这很鲜明的说明了美国政治与金钱的关系,美国的政治依然被金钱所绑架,如果说美国的政治家还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伦理,那么就必须以金钱的不受影响为前提。这不仅仅是美国政治的现实,更是西方世界民主政治的现实,尽管我并不认为它们就是恶的的政体和模式,但我相信在现阶段不会有任何一个西方政治家能改变这种现状,而且这种现状对于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来讲是可怕的,一种由物控制的政治社会会发生异化,这种异化就会不断造成极端的东西也会极大地破坏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威权国家是民主程度比较低的国家类型,大多表现在一个具有魅力的领袖长期受到民众的支持或是一个政党的长期执政,它们是有民主的但在西方人眼里它们亦需要大规模的改革,但是这样的国家政权很难被金钱所控制,它们缺乏有力的竞争有可能让政治生活丧失活力,政治冷漠成为了主角。这样的国家需要的是贤人政治,前提是改革并非容易的事情,在体制中表现出的贤人化将会使得它们变得非常具有生命力,在民主国家深陷各种不可避免的金钱造成的危机时,这些国家往往能够岿然不动。专制国家将民主彻底的消解,并把威权国家的排斥金钱化表现到了极端,但是对于专制国家必须有高度的境界,因为这样的国家很脆弱,任何的变化都将没有缓冲直接陷入失败。金钱对于这三类国家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民主国家来讲可能是主人的角色,而对于威权国家和专制国家来讲也仅仅就是一种工具罢了。
      金钱无疑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东西,不论是否和经济领域有关联,都必须承认金钱是有着一张庞大的辐射网,它的触角触及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也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金钱万能的意识。然而《金钱关系》通过了大量的历史和数据证明了一些事实,那就是金钱并非万能,它的力量虽大也存在着众多的局限性,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理性的能力越来越强,意识的成熟化致使金钱无法左右所有的事情。当然我必须承认再成熟的社会也会有人思维和心智不成熟的人,他们的一切依旧会被金钱所主导和决定,这绝不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人的“主流大脑”决定了这个事实。
      
  •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说:谁与谁有“金钱关系”时,语义之中往往指向不“道德”的内容或应单纯经济上的关联。当我们把“谁与谁”中的“谁”的替换成“国家”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对真正的“金钱关系”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历来有一种轻视商业和商人的现象。从韩非子的《五蠹》到司马迁的《货殖列传》,都把跟金钱有关的商业行为视为国家应该重点管理的对象。后世演变出来的“士农工商”把商人列在最下等,由此可见中国对金钱的抵触情绪,这种传统一直延续着,甚至当马克思痛斥资本主义时,中国人虽然并不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但很快接受“资本主义是个坏东西”这一暗示性结论。但我们真的知道什么事“资本主义”了吗?作为一种以国家形式运行的“金钱关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幸好英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资本主义”的途径。
      
      尼尔•弗格森在这本《金钱关系》中,围绕着“金钱”介绍了,三百年来西方国家的在经济上的发展,涉及了战争、税收、国债、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全球化、国家决策等多个领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其兴衰的曲折过程。
      
      在这本书的导论中,尼尔•弗格森提到了马克思的所说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对马氏的一预言,现在似乎已经很多人持有否定的态度了,这也难怪,正如我们以前在批评陶朱公、石崇、和珅之时,心理却往往有另一个声音在发出艳羡的余音一样,我们对资本主义批判时也是如此的。当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之时,人们开始享受金钱所来带来的愉悦和丰富,金钱一变而成为了人们为之痴迷的目标,然而,从个人的角度,我们可以享受“金钱关系”中令人着迷的那部分内容,但这并不能作为否定马氏断言的依据,因为金钱从来都不曾失去对人的诱惑力。
      
      在这本《金钱关系》中,尼尔•弗格森提出了不同于马氏论断的理论基础的“新的经济决定论”,在他看来,经济增长促进民主化,经济成功保证竞选再次成功,经济增长是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不得不说,基于金钱关系的经济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从个人到国家的各个层面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无人不在“金钱关系”之中。
      
      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战争开始以战争结束(第一章为“战争国家的兴衰”,最后一章最后一节为“军事扩张的理由”),这不免让人感到金钱关系之中存在着令人不安的因素。
      
      马克思的预言虽然没有变成现实,但他无疑给西方的“金钱关系”带来了重大冲击,在这种冲击下,西方的金融家和政客对围绕金钱的关系进行了一番反省和改变,他们改变了各自国内的货币制度,调整开支,设置福利制度,制定新的经济政策,进行全球化的金融活动,发行国际货币……所有的这一切,都使的资本主义自身得到了不断的优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大大避免了独自运作而带来的风险性,即如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轰动一时,但在全球化的金融运作体制下并没有造成早期在欧洲各国普遍出现的一损俱损的局面。
      
      当然,作者并没有直接宣告马克思预言的破产,因为毕竟影响这个预言的还有其他因素。也许,我们可以像作者这样比较乐观地看待“金钱关系”但当谈到“科索沃的维和成本”时,作者并没有指出,美国的这种炸弹策略背后对欧元的影响,对处理过期武器的费用上的节省和对本国军工生产所产生的影响——这未免显示出单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的局限。
      
      总之,“金钱关系”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在小说《镜花缘》中,攻打“财阵”的将领,在享受了金钱带来的完美人生之后,却被金钱窒息而死。而在现实世界中,“金钱关系”带给我们的是完美的生活,还是完美的毁灭,尚需我们自己去把握。
      
      
  •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让我想起一本同名已完结的漫画,我到现在连那本漫画作者到底是哪国人都不清楚,日韩漫画那种满纸荒唐言的富家穷人男生女生的纠葛当然纯属胡编乱造。金钱总是无法抵御爱情的诱惑,最终腿脚一软,咕咚一声永远的跪下,这毫无疑问的是源自于人们内心对金钱极度渴望却又因为无法轻易得到而恼羞成怒的心态,实在可笑。
      回想近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大学里,总是经济、金融、文化、政治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言论轮流坐庄,只不过不论这些教授们端坐在办公室或教室里对着学生如何布道,他们的学说对于风云变幻的世界来说,都像是弗雷泽《金枝》中描绘的人类初始时期的巫术的强大蛊惑力,不用担心,因为受众简单的头脑,总会应验我说的话。这样说,也许对高高雄踞在圣坛之上,稳稳盘固在象牙塔中学者们有些不公,但仔细的推想一下,不论先贤还是这个时期大为走红的持文化论的塞缪尔亨廷顿、福山或是本书的作者,作为某一学派的开山鼻祖或领军人物,难道会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理论支撑点有着倾向一边倒的偏颇么?统治世界只需依靠一支力量,不需其他任何辅佐与帮助?作为一个对这些理论著作如高山仰止的普通人,我一直深感疑惑。
      尼尔弗格森《金钱关系》这本书的写作无疑是成功的,他抖了一个很大的包袱。几乎每一个初看这本书非科班出身的读者都会认为他打算对我们说:……都是由于金钱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然后当你读完这本书中的所有文字,包括所有的推论,所有的归纳,所有详尽的图表他们的绘图目的以及数字的罗列(附录中有一些尤为讨厌的表格,像“英国政府的支持率与经济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但是题目就能把你看昏掉)。尼尔弗格森显然有着相当的文学造诣,他既能够以亚力克西斯 托克维尔(19世纪法国贵族)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美国的民主》作为引子,把这个国家单章列出,考量金枪在这个国家兴盛中的作用,也能通过其他看似与金钱,政治毫无关系的通俗小说片段为它将要宣示的东西张本,最后大幕落下,看尽人间喜剧,悲欢离合。这位丝毫不带酸腐气的历史学家彬彬有礼的鞠躬致辞:其实……归根结底在起到推动作用的是政治而非金钱~
  •     这些利益似乎无坚不摧,它可以把本可平静度日的人、种族、国家,拉将在一起,彼此尔虞我诈,刺刀见红。与其说我们是自己心灵的主人,倒不如说我们是利益的奴隶更准确。
       —— 洛克菲勒
      
      
      金钱关系的问题背后,承载了太多的命题,不可否认的是,金钱问题的处理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风向标。建立的金钱模式与金融改革往往可以折射出国家经济的隐忧与走向。
      
      《金钱关系》,作者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到符合的细节,尼尔•弗格森权作一个叙说者,重新回顾那世界史的事件与知识,以事实作证,通俗的解读金钱关系,通过对西方300年见的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的剖析,让我们更深刻的明白,这个全新的核心结论:金钱并没有推动世界的运转,而是政治。我把自己的想法,简单概括为战争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回到事实本身来讨论政治,那是很容易的,可是实际上我们观察政治是非常困难的,找不到事实的真相,因为我们受到种种伪现实的屏蔽,我们很难回到事实的真相。但是从作者的解说看来,政治本身是个很大众化的东西,它并不是只为少数人所持有,同时它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东西,因为政治是为我们大家服务,我们才是政治的主角,而不是那些政治家。
      
      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确切的说是一场金钱游戏。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那么这场战争很难维持下去,以及打赢。战争投入,军事动员,武器的研发投用,让战争成本不断地攀升,也让国家的财政吃紧,促成议会制与行政机构的建立。为了避免国家走入困局,支撑战争的可持续,征税制,代议制的出台似乎显得那么自然。是为了满足国家的国防支出。无战事的平局出现,那么剩余的这些国民财富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重新被分配投入到公共开支事业。如果没有不能合理的处理税收收入,那么又会陷入新的财政危机。要知道,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所以审慎的经济制度,又是很必要的。这又要依靠政治体制。
      
      作者所引用的许多故事,恰恰证明了,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军师动员,纳税人,选举人,国债……没有我们的参加,是无法推动世界的运转。可以这么说,政治其实是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东西。现行的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是分不开的,因为没有政治的改革,就不会有经济的改革。政治事件与体制,其实控制了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只是注重经济的提升发展,却不在允许的政治体制内,那么迟早会出问题的。政治事件,在某种意义上,是以杠杆的形式,驱使经济的推动。
      
      金钱并不是决定世界的一切,而是表面的存在。
      
  •     微妙的经济关系
      
      偷爱警/文
      
      “我们无须再去质疑金钱(或是经济)推动世界进程这条基本原理”。(P6)以此可见,尼尔的文字,是针对金钱与经济的关系,展开的同化与类比。而两者间,在完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从而达成的理念转换。
      
      因人而宜,尼尔的观念,不敢苟同。经济与金钱的价值观,具有共性特点,但有本质区别。金钱与经济是不同的归属体,并不是同性质的个体。是定向环境配置下,从属关系的具体表现。经济是空泛的概念问题,而金钱是经济实体下,有效的平衡杠杆,价值的表现体。金钱可以显现国家经济状况,表现国情的软硬实力,同时,也会扰乱、搅动人类自身的价值根基。
      
      尼尔历史学、经济学家,以历史为论,以经济为据,进行金钱世界的个性描述。含有一定的个人见解,不过并没有因此看法,左右读者的观点。四角机制的运作,是经济重心的提炼,契合了连锁效应的规律。大量的事实角本,生动的数字符号和列表,记录下经济体征的演变。军事、税收、债务,阶层是加速推动经济的重要环节,也是本书想要推介的主题。
      
      历史论据,是尼尔撰写本书的引点,而尼尔所做出的非经济,历史论断,极像是在用历史片的拍摄手法,映射经济发展,一部很宏大的历史经济纪录片。金钱或许只是此纪录片里的一项道具,依用反观者的角度,步行于历史进化过程当中。其证明着,金钱与政治的关系,两者间,所起到的微妙作用。金钱与国家政治间,既有协作也有矛盾。由此派生出来的分歧斗争,影响到个人主义、官僚主义的发挥与推进。
      
      如果经济因为社会层、官权层,而诱发恶性循环,势必引发并抑制,群体性的崛起和反击。而此时的经济集合,掌握在少数派,机构制定者、独裁者的手中。稳固自我利益,不受到伤害和损失,是权利所赋予的特权。遇到挑战威胁的时候,权利者更加善于,玩弄鼓掌之中的这种隐权,强力打压,反扑力量的膨胀。怂恿一些,想要获利的集群和个体,开始进行妥协性质的让步。
      
      军费列支,是国家安全战略部署的重要列支项目。其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是政治手腕的力度显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公告板。众所周知,军费列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最终的为军费列支埋单的,是广大国民。世界大战期间,军费消耗数额巨大,国民死亡比例位列世界战争史榜首,因此成为世界战争的伤疤和痛处。而幸免于难的国民,需要为前线的武器弹药,不断地输送“爱国贡献”,求得安宁的换取。实际看,国民是在浩劫中,不断抛弃心血灌溉的稻田,将一切付出,焚烧进肮脏、可耻、无辜的火海战线之中。既要承受战争的拷打与鞭挞,还要承受生存压力的挤压。经济成为可怕的政治走狗,拐带国民的卑微与劫难。通过灾难对比、数据样本提取,可以看到,尼尔探讨的军费项目问题,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体现出经济体,在灾难面前的孤立与偏激。
      
      通过经济观察看,书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围绕欧洲经济体展开的讨论,而亚洲经济的亮点显少有之。从经济学角度审视欧洲金钱关系,这个理论,只适用与欧洲发展模式,并不受用和波及,亚洲经济的金钱关系。可能在某一个着陆点,有沟通性和共同性,但尼尔偏左的经济论述,在亚洲经济体制中,并不太受用,行不通。亚洲经济体与欧洲经济体,存在着硕大的差异化。从金钱观念看,随着开放程度的铺展,亚洲经济体,有所见识长进,但亚洲的保守固执,会成为难以消除的劣根恶习,成为顽疾之症。终身不可治愈。欧洲金钱关系,会受到传统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影响,会遭遇国家权贵的非议和谋害,策动集权政治的重新协商。而亚洲并不会遭遇此种危机,而是在经济体制内部,瓦解和消化了危机感,带来的左派意见。作为亚洲经济,注重权利派系的纷争与暗斗,国民基础的发展,只能存生于金钱怨愤的伉俪当中。金钱关系在亚洲,更青睐于洗牌和攫取,用微薄的效益小点心,去俘虏、猎取私利的芳心。
      
      尼尔以全球性经济眼光,分析金钱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互补,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态度,迎合关系体制的发展局势。这样的想象,尼尔希望看到,并流露出的一种期待。而强国与大国之间的金钱关系,以最初的榨取与掠夺,变成魔幻艺术。政治残忍的变成,榨取手段,提升国家质量和民众生活的水准,仅仅作为宣传口号。
      
      美国经济策略的改变,很大程多上是缓和经济危机条件下,衍生的负面影响力,而欧洲列国,同样以经济稳定和金钱环比,作为强化基础的保障体系,用武力和权限来约束个人的思想形态,那是在诱导战争的胚芽,并不是解决金钱关系的有效途径。
      
      曲线图直观的表达,各阶段,各领域,各层面的国家经济发展,流线型看板,正在影响一种大趋势的发生。更准确的说,是用数据,区分经济体制的强弱参比。引发读者思考,对金钱关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尼尔的分析,受到左拉的影响。批判主义色彩涵盖其中,存在左翼辩解。而在不同的举例中,尼尔时不时的闪现出一点右翼的想法。
      
      透过本书的介绍,可以了解金钱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差异化,趋同化。从中可以看到政治经济条件下,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深厚博大。
      
  •     这是一部从金钱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近现代史走向的巨著,尼尔•弗格森试图说明,在现代社会的理念、文化、风尚、意识形态潮起潮落的背后,真正的推动者是金钱关系,而是它,重新勾画了政治地图,并为不同民族安排了或喜剧、或悲剧的命运。
      
      书中有太多令人震撼的章节,比如魏玛共和国的崩溃。表面上看,它是美国民主的翻版,得到了知识分子的欢迎,然而,糟糕的财务状况却让它捉襟见肘。魏玛共和国有抄袭来的现代金融体系,但与传统的社会结构摩擦不断,作为内陆的后发国家,德意志始终找不到对抗西欧资本压力的力量。经济没有解决方案,只能仰赖政治,最终,一个理性民族走向民粹,悲剧就此开场。
      
      两次世界大战,上亿人的死亡,欧洲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大陆哲学成了替罪羊,“决定论”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然而,不填平金钱关系的沟壑,思想的反省又能有多大作用呢?从某种意义上看,“冷战”并不完全是意识形态的对峙,更是金钱关系的对立。
      
      在不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后发国家需要资金,他们本能地会仇恨市场,因为那往往是先发国家的抽水机,在金钱的洪流下,后发国家的社会基础摇摇欲坠,动荡与分裂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本书中,尼尔•弗格森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命题:发展与民主是否直接相关?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他认为,发展与民主并无逻辑的因果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太多后发国家以发展的名义反对民主,在价值的天平上,当效率压倒人性的尊严时,它们便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尼尔•弗格森试图告诉人们,不要以发展的名义来反证民主,民主更多与尊严相关,这是发展无法替代的。人类社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但发展后的情况值得重视,如果发展扭曲了市场这个信息系统,那么就要警惕战争、内乱、极端等风险,因为利益集团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倾向于提供错误的信息,使人们普遍失去对混乱的成本评估的能力,这就会推动决策系统也做出误判。当错误的民意绑架了政府行为时,崩溃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将因此而失败。
      
      本书聚焦在欧美史,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代性是一道门槛,在今天,每个国家都只能跨越它,所以应珍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不倒在曾经绊倒别人的石头上。
      
  •     这书写得很不错,译者也很用心。不过由于谈论对象涉及的是历史,经济,金融,而译者显然对历史熟得多,这部分的翻译最好,其次是经济部分,金融部分则显然有问题。另外作者的《货币崛起》则更多近乎商业类书籍。
  •   good, 不同的角度分析经济学的东西。楼主的书评写的好!
  •   楼上的过誉啦……
  •   你的书评 写的很不错 有自己的想法
  •   你每回都写那么好干什么!!!臭公务猿,气鼓鼓的爬走
  •   愤怒的小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