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雁的四季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奥] 康拉德•洛伦茨  页数:211  字数:49000  译者:姜丽  
Tag标签:无  

前言

这不是一本学术性的书。之所以写它,是因为我喜欢观察动物的生活。这一解释虽然完全正确,但并不仅仅适用于这一本书,因为我写的每一部科学作品都出于这份喜爱。只有直接的、没有任何假设的观察,才能向科学家展示全新的意外的发现。    实验者在实验室里向大自然提出的问题,总是以他想证实或反驳的一个推测为前提,而这一推测总是源自此前的一个观察。换句话说,源自人类的感官和神经系统的非理性认知结果,因为它们是靠感知的数据形成知觉的。如果一位科学家自认为了解人类能向大自然提出的所有问题,那他就是把人类的智慧估计得太高了。如果一位研究者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与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毫无接触,那么他在    工作中所设想出的问题就很容易偏离事物真正的本质东西,即便他搞出一些名堂,也是微不足道的。倘若是这样,尽管他们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方法上也极好地考虑到了所有细节,他们的实验也绝不会找到解释问题的关键。不过,完全沉浸在此类实验中的研究者是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的。    当我在阿尔姆河的石子滩上,坐在我的灰雁中间,或者当我在阿尔腾贝格(Altenberg)的家里,坐在我的大热带鱼缸前时,不出几个小时,我就会看到某些让我完全感到意外的东西,那是我无法解释的。不仅如此,动物还向我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且常常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我们所做的实验不比其他学派做得少,但是我们只研究我们在对动物的观察中,而且尽可能是在它们的自然环境中发现的问题。    单纯简单的观察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基础。正如对身体形状的描述是比较形态学和解剖学的基础一样,对行为方式的描述性解释也是比较动物生态学或者动物行为学的基础。任何描述性研究,不管其对象是有机体的立体形状,还是生物的运动形态,我们的感觉都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一感觉过程则是纯粹的认知过程,是我们全部认识的基础。但是因为这一过程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层面,也是在自我观察无法达及的层面里进行,思维过程太过理性的研究者都不相信它,而且他们也不愿意相信,就连他们自己的假设也是由它决定的。    今天对所有描述性科学的蔑视如此广泛流行,是因为有些人近于宗教信仰一样地否认知觉是科学认识的源泉。或许某些科学家之所以认为对知觉的研究无论如何都“毫无价值”,是因为他们觉得知觉很可疑,因为与知觉密不可分的是对美的感受。有人认为,只有灰暗无聊的东西才是“科学的”,这完全是个错误的认识,遗憾的是,它却很流行。在那些真正获得巨大成就的生物学家中,只有少数几个人不是为其研究对象的美所吸引而为之倾注一生心血的。而那些动物行为学家,我敢断言,绝对没有一人不是这样的!特别的观察天赋是和知觉天赋完全一致的,因此也完全无法将其与对生物的美的强烈敏感性分割开来。    吸引我们的是所有生物所体现出来的和谐。如果我们否认这一点,就完全是不科学的,而且简直是在说谎。如果我们极其客观地描述一种动物或者植物的图片都没有再现生物的美,那么它们就在关键问题上偏离了真理。当然,如果我们对一块骨头、一只鱼鳍或者一只鸟的翅膀形状进行描述或者描摹,我们的目的也并不在于表达该形体的美;我们不可因为照顾纯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就对真实的情形有丝毫的偏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忽略表现真实中的美,我们的描述或描摹也是不完全符合真实情况的。    有机体的美在最客观的描绘中也显得令人信服,这一描绘不是由与情感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人的知觉完成,而是由一个的确没有感情的技术绘画来实现,光是它的名字似乎就为客观性作出了保证,那就是照相机的物镜。在另外两种了不起的光学仪器,即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上,载有图像的光束经过所谓的目镜(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它离眼睛最近)从另一端出去。根据类比法,我们几乎可以把目镜称为“主观镜”,因为从中出来的光束必须先通过人眼形成图像,使这幅图像在人体内部,在视网膜上被勾画出来。在照相机里,与物镜相对的是同样客观记录的感光层,而感光层上形成的图像则完全符合客观真实的要求——即便人眼看不到它,它也该是同样真实的。    照相机成了无数追求客观的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这一点也不奇怪。但对比较生态学来说,它比其他任何工具都更加不可或缺。其他描述性科学研究在想记录、证明他们的知识时,还可以不用照片:比较形态学可以测量、记录尺寸和角度;比较解剖学则可以利用保存下来的标本作为客观证明;而比较生态学则不仅要描述、记录,尤其还要让人辨认出运动的过程。因此要想做客观记录,只能使用相机和摄影机两种工具——如果我们暂且不提录音带的话,现在它也越来越重要了。    比较生态学研究者必须会拍照、摄像,其理由和比较解剖学研究者要会保存标本和解剖技术,组织发生学研究者要会染色、用显微切片机进行切割的技术一样。我的所有学生都远比我擅长拍照,即便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像卡拉斯夫妻那么出色,而且没有一个人能像西比勒·卡拉斯(SybilleKalas)那样不知疲倦地把一架沉重的相机挂在脖子上。无论她在哪里,相机都和她形影不离。从纯理论上来讲,要记录行为方式应该优先选用摄像机,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动物行为学者在日常工作中用照相机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前提是拍照者要准确知道,为进行更准确地分析应该选取哪些运动阶段,而且相机要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完成拍照。摄像工作不能这样随机地、毫无准备地进行,尤其是不能用最小的16mm摄像机以随时拍照的状态追随动物,而用照相机就可以。    为了纯科学研究的目的,西比勒·卡拉斯拍了无数张灰雁照片。在拍照时,她所想的并不是主题的美、艺术的视角和画家的光线问题,而只是想准确记录并再现灰雁在那一瞬间的行为。你看,这些照片展示了美。大自然是美的,它不需要添加任何艺术作料就是美的。    本书中所采用的照片没有一幅是专为此书而拍摄的。但在阿尔姆山谷漫长的冬夜里,当我们考虑如何对这些照片进行科学利用时,我们一次次为它们的美而感到喜悦,在放幻灯片时,我们再次回味了拍照时的美丽时光。根据照片的时间顺序,我们自然而然地对我们和灰雁一起度过的一年四季进行了简要记述,对每一张照片我们都有自己的评论和回忆。即便主旨是进行科学讨论,我们还是忍不住会想,就是非科学工作者也会觉得这些照片是美丽而有趣啊!于是我就计划写这本书了,最终使之成为现实的是斯多克(Stock)出版社的一个建议。    前面已经说过,这本书不是学术性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我们科研工作的一个副产品。这一事实充分体现大自然中不加粉饰的客观存在是多么美好。    最后还有一点: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这本书就已几近完成,这些照片已在所有细节上为我作好了安排。在19世纪与20世纪更迭之时,一位几乎已经被遗忘的德国诗人弗里茨·奥斯蒂尼为画家汉斯·珀拉创作的一本非常迷人的童话故事书配上了文字:“这里作画的是诗人,写童话的是画家。”这句话用于本书也正是恰如其分。    康拉德·洛伦茨

内容概要

  卡拉斯夫妇用147幅彩色照片记载了灰雁在自然环境中的家庭与社会生活。康拉德?洛伦茨则用生动的语言为欣赏这些照片的人讲述了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他们眼里,它们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是感情丰富的人。它们像人一样重视自己的家庭,珍视亲情。它们也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痛苦和快乐,对未知世界的追求和对故土亲人的依恋。它们也有真挚忠实的相爱,有失意的放纵,热烈的追求,悲哀的失去,嫉妒的争斗,无怨无悔的追随……

作者简介

  洛伦茨是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也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者。由于其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洛伦茨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攻击的秘密》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读者可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

书籍目录

关于此书
前言
第一章 约定
第二章 胜利之鸣
第三章 新生
第四章 烙印
第五章 旅行的意义

章节摘录

胜利之鸣哪里的春天都没有阿尔卑斯山的春天这么美。冰雪刚刚消融,鲜花就已经四处绽放。刚出现几块没有雪的地面,圣诞蔷薇、蜂斗叶奇异的花蕾和藏红花柔弱的花萼就已经露出头来。在雁群中,春天,这个爱的季节,也已经苏醒。此时,年轻的灰雁离开自己的家,部分是出于自愿,部分则是因为父母又要孵卵,不愿让成年的孩子留在身边。已经独立的年轻雄雁小心翼翼地走近他们心仪的女友,身体和脖子都摆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姿势。他们的脖子紧张地向前伸着,与此同时又向下弯着。年轻雄雁常常要这样极为耐心地追求好几天,然后才开始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关系:向雌雁提议共唱胜利之歌。他伸长脖子向她走去,与此同时发出一种独特的嘎嘎声。在发出这个爱的宣言之前,雄雁往往会主动攻击某只身边的灰雁。目击者肯定会感觉到,他是想让爱慕的雌雁看看自己的勇气。最初雌雁对这个爱的问候置之不理,因为雌雁还有些怕他。但过了一段时间,她就会逐渐克服胆怯,继而越来越有力地和雄雁一起鸣叫起来。如果这样,“订婚”就算结束了。没有什么戏剧性事件发生的话,这对灰雁伴侣会厮守一生。如果灰雁夫妻经历过一次巨大干扰,例如经过长时间分离或者在和别的灰雁进行过一场鏖战重新会合之后,我们尤其会见到这种问候仪式。他们的情绪越激动,鸣叫得就越响亮,因此奥斯卡•海因洛特(Oskar Heinroth)把这种鸣叫命名为“胜利之鸣”。一般来说,灰雁夫妻会终生对对方保持忠诚。但我上面提到过的“戏剧性事件”却也偶尔发生,即一只雄雁或者一只雌雁尽管已经订婚甚至已经结婚了,却突然热烈地爱上了一个新伴侣。这种不忠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大多是因为二者在联姻时就已经有些不大对头,例如二者之一刚刚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挚爱,目前的伴侣只是个替代者。在我们对灰雁所进行的漫长观察中,只见过三次这样的情况:夫妻已经一起孵过卵并成功地抚育了幼雁,却又分手了。奇怪的是,在其中的两次中,破坏夫妻关系的引诱者都是雄雁阿多。第一次的主角是两只由不同的养父母抚养长大的灰雁,雄雁雅诺司•弗洛里希和雌雁苏珊娜•伊丽莎白•布来特—我们基本上用他们的养父母的姓来给他们命名。他们一度结为伴侣,1973年还成功地完了孵卵。雄雁阿多的年龄大得多,也非常强悍。在混乱的迁徙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子,说得更准确一些,是失去了他的未婚妻,因为他们还没有一起孵过卵。雅诺司的身体比阿多弱得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不忠实的妻子苏珊娜•伊丽莎白在新生的爱情中飞到阿多身边。1975年,阿多和苏珊娜•伊丽莎白在阿尔姆湖上孵卵,这时,狐狸来了。在一个美丽的早晨,我们在巢穴里看到了苏珊娜•伊丽莎白的背影,悲痛的阿多无声地站在旁边。灰雁的悲哀情形与人相仿。你不必告诉我,这是一种不可靠的拟人说法。的确,人们不能看到一只灰雁的灵魂,他们无法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样,一个小孩子也做不到这一点,然而约翰•布尔贝(John Bowlby)在他著名的关于孩子的忧伤(Infant Grief)的论文中,以令人信服、震惊的方式告诉我们,小孩子的悲哀会有多么深切。或许他们悲哀起来比成人更深切,更强烈,因为他们还无法在理性的思考中找到安慰。当主人外出旅行时,狗也会感到悲哀,就好像自己永远失去了主人一样。人不能对它说:“我下周回来。”所以当人不得不长时间离开狗时,就会对狗造成精神伤害,以至于当它们心爱的人回来时,它们也不会真正地高兴起来,常常要过几周时间才能恢复以前的活泼——如果它们真的会变得活泼起来的话。在情感方面,动物和人类比我们普遍预想的要相像得多。只有在理智上它们和我们有着天壤之别。我常常对业外人士以及在一次次讲座中说:动物比你想象的要笨得多,但在情感与情绪中,它们和我们的差距却比你预想的要小得多。这也和我们对大脑不同部分的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一致。人脑的理性控制在于前脑,而大脑的基底部分则负责情感与情绪。在这一点上,动物和人没什么太大区别。从解剖学来看,人与动物的大脑的巨大区别存在于前脑的结构中。深层情感的客观生理特征,尤其是悲哀的标志,在动物,尤其是在狗和灰雁身上,几乎和人类没有什么区别。悲哀的时候,植物性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的紧张程度会减轻,而副交感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的紧张程度则会加强。这便导致中心神经系统的普遍兴奋性降低,肌肉失去张力,眼窝深陷,人、狗和灰雁都会耷拉着脑袋,没有食欲,对周围的一切刺激都感到无所谓。这使悲哀中的人和灰雁都非常容易“出事故”:人会出车祸,而灰雁则会撞到电线上或者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成为猛禽的猎物。新生在钻出蛋壳的第一天里,雏雁渐渐变得不安分起来。他们越来越频繁地从母亲的翅膀下面钻出来,尝试小小的远足(图52),不过只是离还趴在巢里的母亲不远的地方。接着,一个重要的时刻到来了。母亲站起身,一边发出情感音,一边非常缓慢地离开巢。雏雁立刻紧地跟在她后面。在生命之初的日子里,小雏雁必须频繁地取暖,大约每15~20分钟就要有一次。他们常常从母亲的羽毛下面伸出头来,对着母亲的脸发出嘎嘎的问候声,由此也表示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如果母亲站起来,开始走动,雏雁就紧紧跟在她的脚后。对不同动物的母亲教给孩子的东西,外行人常常存有非常错误的想象。人们在书里看到,燕子必须教孩子飞行等类似的无稽之谈。对近乎所有的鸟来说,大多数延续物种的有意义的行为方式都是天生的,而对像灰雁这样一离窝就可以自己觅食的鸟来说更是如此。小雁啄食东西,把可以吃的东西吞下去,这些动作完全是天生的,但是什么是可以吃的,这必须学。学习过程中,对母亲进行模仿的本能起着重要作用。在出生的最初几天里,孩子们非常认真地看母亲吃些什么,然后自己也去啄食同样的东西。以父母为榜样,这一点我们在观察阿尔玛带孩子的一年里有了特别清楚的认识。作为我们亲手养大的灰雁,阿尔玛非常清楚我们在喂养中使用的食物,当我们给她这样的东西时,她总是贪婪地大吃一通。与此同时,一只由亲生父母养大的雌雁也在阿尔姆湖边带自己的小雁。他们在泥炭藓上很难找到食物,我们真想给他们很好的雏雁食物,但他们就是不吃,因为他们的父母不认识这种东西,因而也不接受它。当小雁离开巢时,沼泽岛(灰雁就在这里获取食物)上的睡菜和羊胡子草也开花了。几天后,小小的雏雁就能不可思议地跑出很远,而在水里就游得更远了。他们可以和父母一起走好几公里路。例如,从阿尔姆湖到我们的观察地带,他们就走了6公里。奇怪的是,雏雁出壳还没几天,灰雁一家就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远足欲望。在阿尔姆湖上孵完卵的灰雁,家家户户都突然出现在欧伯甘斯尔巴赫,其他在下游的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里的大池塘上完成孵卵任务的灰雁也是如此。那一年,路卡斯和海克司夫妻俩带着5个孩子,踏着厚厚的积雪,离开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最后只有3个到达欧伯甘斯尔巴赫。我们可以推测,对这一迁徙起决定作用的是灰雁对欧伯甘斯尔巴赫的渴望,因为他们中的许多都是在那里度过童年的。只有一对在欧伯甘斯尔巴赫孵完卵的灰雁夫妻带着自己的孩子搬到了阿尔姆湖,夫妻中没有一个是在欧伯甘斯尔巴赫长大的。迁徙是危险的,雏雁常常在途中遇难。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灰雁的这种行为也很有意思。每年都有几对灰雁从阿尔姆湖迁徙到欧伯甘斯尔巴赫,这便使西比勒•卡拉斯开始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灰雁大多清晨就动身,只有一次是在傍晚时上路的。那是1977年,迁徙者是塞尔玛和她的9个孩子以及新伴侣阿多。塞尔玛和阿尔玛一样,也是卡拉斯夫人养大的,她也像阿尔玛一样依恋卡拉斯夫人。西比勒•卡拉斯知道灰雁已经上路,就迎着他们走去。路上她发现他们被流速特别急的水流困在一个岛上,显然哪一只雁都不敢下去。她耐心地引诱了他们两个小时,却是徒劳;灰雁一次次走向岸边,试图下水,却又转身回去了。这时西比勒干脆抓了他们的3个孩子,把他们带很快就把她远远甩在了后面。这时塞尔玛就从远处发出了呼唤声,然后雁群就待在原地不动了,一直等着西比勒赶上来。此后,当灰雁再次想到街上走时,又受到了西比勒的阻挠。这条街虽然正好是通往欧伯甘斯尔巴赫方向的,而且走起来很舒服,但其危险性是灰雁无法估计的。于是他们就沿着一条小路穿过树林。这条路只有母亲走过,而且是在小时候从相反方向走的,尽管如此,他们也没有迷失方向。夜幕降临时,大部队才到达欧伯甘斯尔巴赫。一到了这里,阿多和塞尔玛就先轻松地洗了个澡,然后到西比勒的小木屋里吃晚餐,最后到一个安全的小岛上去睡觉。遗憾的是,西比勒和野雁进行的这次伟大的旅行没有留下图片记录,因为她在路上要多次涉水穿过阿尔姆河。湍急的河水都没过了她的腰,她没带着宝贵的照相机,那还真是运气呢!

后记

在序言中,我已经说过,在这本书里,我并没有试图科学地叙述、连贯地介绍灰雁的生活,那应该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作品,一部较大型的专题著作的任务。我在这里所作的描述只是对西比勒·卡拉斯和克劳斯·卡拉斯拍摄的照片的解释,只是报告一下这些照片是如何产生的。这本书所包含的真正故事是由这些照片自己讲述的。那么这一故事的读者该是谁呢?我们又该相信谁,希望谁接受它并理解其中包含的信息呢?    今天,大自然对文明的人类中太大一部分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大多数人在曰常生活中只和没有生命的、人造的东西打交道,他们已经忘记该如何理解有生命的生物,如何和它们打交道,从而导致整个人类如此无情地摧残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然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生活在大自然中,靠大自然生活。重新建立人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的联系是一个崇高而重要的任务,因为这一任务能否成功完成将最终决定人类是否会和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一起走向毁灭。    人类整天工作,普遍身受“压力”之苦,很少喜欢阅读极具警告性、其正确性亦无可辩驳的书籍。而它们的作者则都在书中发出了警告的声音:拉赫尔·卡尔松(Rachel Carson)、阿尔杜斯·休克莱(Aldous Huxley),迈都小组(Das Meadows' team),《被掠夺一空的星球》(Ein Planet Wird Gepluenden,Gruhl)的作者格鲁尔和其他许多人。人们不想在下班后听劝人忏悔的布道,节约能源、少用汽油甚至减少浪费之类的敦促是不受欢迎的。遗憾的是,人向来就觉得被要求去做好事是个负担。只有在他疲倦的时候,他才容易接受美的东西。正如药剂师给苦药粒包上冰糖,我们或许也可以通过向他们介绍美的东西,唤起那些疏离自然、劳累过度的人对善、对保护有生命的大自然的认识。    我们相信,灰雁是最适合向城市居民中广大读者传递这一呼吁的信使。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多种动物中,只有一种动物的行为比灰雁更让人感兴趣——那就是狗。我父亲,一个狂热的爱狗者,对灰雁给予了高度认可。他说:“除了狗以外,灰雁是最适合和人类打交道的动物。”他所指的自然是所有野雁,我父亲只知道这一种灰雁。灰雁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与人有着大量惊人的相似之处。您不要以为我们这样做是错误地把动物“人格化”,我们非常彻底、非常系统地学习过不要这样做的道理。但出于论证充分的认知理论考虑,我们坚信,较高级的动物拥有主观经验,它们对欢乐和痛苦的体验和人类没有太大区别。当我旅行归来时,我的狗兴奋得无法控制。我还没下车,它们就来挠车门上的漆,然后几乎要把我的衣服从身上拽下来,我知道,它们为我的归来感到高兴,这和我见到一个好久没见的朋友没有太大区别。我再进一步说:如果谁虽然认识狗,也和狗一起生活过,却不曾体会狗的喜悦,那他一定不是一个正常人,我几乎怀疑他是否有能力体会周围人的感受。    或许这本书通过直观的图片(它们是真正的资料)能够让读者认识到,不仅我这里用作例证的狗——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它,而且还有别的生物也拥有高度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它们会高兴,会悲痛,会爱和依恋,也会长期保持真正的友谊。我们希望,这一认识能够呼唤有感情的人保护大自然和它的动物。    我绝对不会从道德角度去观察动物,把它们引为人的榜样,像伊索和拉·封丹所做的那样。“树上的乌鸦大师”总是让我感到生气,因为寓言里那个愚蠢的家伙会为了发出叫声而让奶酪掉下去,而真正的乌鸦是永远都不会这样做的。它舌头下面有一个相当大的喉囊。当它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张开嘴时,可以把东西放在那里;如果东西太大,它就用爪抓着。在我6岁必须背诗的时候,我就清楚地知道这些了——今天我依然记得!    动物没有负责任的道德。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然的兴趣,绝不是因为它们预见到了它们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它们的家庭和群体。它们的自然兴趣生来就使它们常常做好事(除了极为罕见的例外),也会让它们有一种颇有预见性的责任感。它们不需要负责任的道德,因为在它们的自然生存空间中,自然兴趣总是建议它们去做正确的事情。在我们人类身上,这种自然兴趣也起着不少这样的作用!例如,责任的考虑使许多文明人不能像自然兴趣告诉他们的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当他们可爱的时候,无所拘束地拥抱亲吻他们,当他们的确很讨厌,就是爱他们的父母也会想轻轻给他们一个耳光时,就真的那么去做。这里我还根本没谈到那些所谓反权威教育的犯罪一样的胡言乱语呢。另外一个问题(这里负责任的道德也向我们文明人做出了错误建议)便是我们的工作速度。勤奋肯定是美德,这就像懒惰就是恶习一样确定无疑,但如果负责任的道德要求我们做超出能力的工作,而不顾我们的健康时,这种勤奋就像其他任何过度行为一样变成了有害的恶习。    灰雁能够以拉·封丹的方式教会人类:如何放松自己,如何休息。我已经说过,小雁的休息和入睡声音是最美、最有效的催眠曲,这一点我很清楚。这种野乌的睡眠很轻,它们警觉的感官也非常清醒,尤其是它们灵敏的听觉,就是在沉睡中也一样。尽管如此,它们仍能完全放松地入睡,而人类大多只有在孩提时代能够这样。让这些形象地展示这一切的图片来为本书画上一个句号吧!

编辑推荐

《灰雁的四季》一只灰雁的森林漫步: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经典动物行为学著作。灰雁的爱情和人类几乎一样?如果你认为了解灰雁,研究灰雁,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毫不相干,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洛伦茨之所以偏偏选择灰雁作如此漫长的研究,其实决定性意义是:灰雁的家庭生活在很多关键问题上都和人类有着及其相似的地方。在书里,绝对没有把动物人格化,而是完全客观却不无惊奇地发现:灰雁的婚配过程几乎和人类一样。灰雁中也有“小三”和“拉拉”?一本故事一般的鸟类专著。作者对于灰雁的生活描写非常细致有趣,与其说是科普读物,不如说是在读一本故事。书中灰雁的争斗,灰雁的惬意;灰雁对于正宫娘娘的珍视与对于“小三”的冷漠;两只同性灰雁之间相互吸引而又无奈的爱情,无不牵动人心。而读完全书,你又必须承认,这是一本关于灰雁的科普性专著,作者的细致和专业令人叹服。“森”系生活的完美诠释。灰雁,是一种生活态度……书中147幅彩照及美文记载了灰雁在自然环境中的家庭与社会生活,唤醒人们对自然生命的关爱以及对本质生活的回归——这即是现在最潮的“森”系生活的完美诠释:有氧,自然,本真,随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灰雁的四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对于大雁,我的印象仅仅局限于小时候学过的课文中的“它们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为了这样的一句话,小时候的我总会在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仰起头,希望看见那个移动着的“一”或者“人”,只是不知是不是因为身在北方的原因,这么多年来,我这个夙愿一直未能实现。
      
      去年,倒是第一次尝到了大雁肉的味道——没觉得好吃。康拉德·洛伦茨的《灰雁的四季》却让我对那一次的“尝鲜”充满罪恶感,原来,大雁竟是那样一种聪明可爱的家伙!
      
      康拉德·洛伦茨是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更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者,他对动物行为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曾经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其最为人称道的则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而《灰雁的四季》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灰雁的四季》是洛伦茨和他的两位同事根据亲自与灰雁生活在一起的生活经历和科学观察来成就的一部著作。其中包括记录了灰雁在自然环境中的家庭与社会生活的的144幅彩色照片以及康拉德·洛伦茨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的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洛伦茨的笔下,灰雁绝不仅仅是一种聪明的飞禽,而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相似,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值得热爱的生物。世间万物都是上帝的孩子,果然不错。虽然上帝没有赠与灰雁说话的权利,却给了他各种婉转声音来表达不同的情绪,而“胜利之鸣”甚至要比人类的“我爱你”更能激荡人心。
      
      我一直以为只有天鹅和鸳鸯才是了解“忠贞”含义的飞禽,没想到灰雁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在男女双方做出了“胜利之鸣”后,二者就如王子和公主一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没有意外,二者将陪伴彼此至老至终。当然,和人类一样,在灰雁的世界里同样存在背叛,就如那个常常抢别人妻子的阿多一样,虽然这家伙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但还是风流得很,而那些母雁似乎也受到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影响,虽然丈夫一次次施以惩戒,但妻子最终还是追随阿多而去。当然,这还不算让你吃惊的事情,更让人吃惊的是,在灰雁的世界中也存在着同性恋家庭,与人类世界刚刚开始试着接受同性恋行为相比,灰雁的思想似乎更先进一些,这样的家庭在灰雁社会中并不会受到歧视。
      
      当我们的社会开始逐渐将目光转向“空巢老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羡慕灰雁的家庭生活。即使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他们仍然会与家庭其他成员同仇敌忾,如果自己的婚姻生活出现不幸,他们甚至还会回到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身边,帮助父母照顾弟妹,回归家庭。
      
      如果你对灰雁极其友好,甚至充当了其养父母的角色,那么你将得到如洛伦茨三人所得到的待遇——完全被灰雁当做“父母”般依赖和保护。在阿尔姆啊奥英格庄园人与灰雁和平相处相依相偎。
      
      读完《灰雁的四季》,你才能真正体味那句“万物皆有灵”,更为感谢的是,通过书中的照片我见识到了真正的“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   我喜欢大自然,尤其特别喜欢动物。每每在电视上看到动物学家和动物们生活在一起的画面就特别的神往。奈何和动物长期生活在一起的这种事情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也只能向往一下了。
    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洛伦茨正是这样一位为了研究而经年和动物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不仅在动物行为学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还乐于把他和天使动物在一起的生活写成书,自我陶醉的同时,也让我们这些动物粉儿喜出望外。《灰雁的四季》将灰雁生命之华美,人与动物和谐生活之温馨华丽丽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洛伦茨最感兴趣的动物是灰雁,他选择灰雁做如此漫长的研究的众多原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灰雁的家庭生活在很多关键问题上都和人类有着相似的地方。他也指出他不是在动物人格化,但是不可否认,灰雁的家庭关系,恋爱过程等等,像极了人类。
    洛伦茨灰雁研究站的地址设在奥地利阿尔姆山谷,是个几乎没有被技术文明的咒语所触及的地方。在这个有山脉,湖泊,岛屿,池塘,人与雁共同居住区---欧伯甘斯尔巴赫,研究站大楼---奥英格庄园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灰雁家族与洛伦茨和一对摄影师夫妇长期生活在一起。灰雁对饲养它们的人类产生了依赖和友谊,虽然这种依赖和友谊也是有尺度的,可是它们尽可能的允许这三个人类与它们朝夕相伴。洛伦茨们会跟随雁群去戏水,去游玩,去观察灰雁家族的喜怒哀乐。灰雁们也会很自然随意的进出人类居住的小屋,如同在自己家一样,抑或是在去邻居家串门。在这样有如一家人一样的相处中,灰雁们获得了人类亲人的照顾和陪伴,洛伦茨们则获得了宝贵的观察灰雁行为的机会。透过洛伦茨的文字与摄影师夫妇的图片,我们惊奇的发现,灰雁的一生果真就如人的一生一样,充满了相似的喜怒哀乐,充满了相似的桥段。
    ‘雄雁阿多是由母亲养大的,与人类并不亲近。1976年他的妻子苏珊娜去世了,他试图与人亲近的那份估值让洛伦茨感动。1976年剩下的所有的日子阿多都是在孤独与悲哀中度过的。1977年早春,他突然振作起来,向有夫有子之妇雌雁塞尔玛发起了狂热的追求。阿多得到了不忠之妻的爱,于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嫉妒戏剧便开幕了。’看到图文并茂的这一段有关第三者插足的灰雁戏剧,我不禁莞尔,灰雁们实在是太朴实可爱了。这本书里关于求爱,生子,战斗,出游等等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洛伦茨以他特有的大脑,不懈的追求,不畏任何艰难,成为了一个了解灰雁思想行为的人类大灰雁。他把灰雁的人生描述的细致明朗,把我们带入灰雁的童话世界。
    走入这个灰雁的童话世界的我久久不愿走出来。灰雁的人生与人的人生一样,悲伤而又喜悦。可是灰雁的人生比人类的人生更纯粹,更真实。灰雁们也是有那样类似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只不过它们的思想更简单,更直接。看到灰雁的爱情,亲情,哀伤,别离,不禁惊叹,好一个纯洁版的人类社会!爱有华美生命之灰雁,更爱带领我们进入灰雁童话世界的洛伦茨。这么善良又美好的科学家,我想也是少有的。
    忘记称赞洛伦茨的两个摄影师朋友了。他们的144张优秀摄影作品同洛伦茨那轻松自如之文字完美柔和,成就了这本脍炙人口的描述灰雁生命之华美的《灰雁的四季》。
  •     看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之后,女儿十分喜爱以阿卡为首的雁群,尤其是特别喜爱美丽的小灰雁邓芬,因为她与白鹅莫尔典结缘,还生了几只可爱的小宝宝,灰雁的生活由此成为女儿关注的重点,曾一直想找本描写雁儿们生活习性的科普书读读,长长见识,解解困惑。恰好与这本《灰雁的四季》不期而遇。
      
      因为好奇,我选择了这本书。虽然不知道大雁跟灰雁之间的区别在哪里,但是想来灰雁也是雁的一种,来一本看看正好可以长长见识,总之都是邓芬的亲戚。拿到书之后,为精装版的硬皮书感觉开心不已。作为一个外貌控,我喜欢精致的东西,就是抵抗不住精装版的魅力。翻开书更欣喜——大量的彩色照片哇,又大又清晰,还有好多跨页呢!配以小字体的解说,阅读感觉美不胜收。
      
      自己先读了一遍全文,然后又陪着女儿有选择性的阅读了一些内容,终于放下了这本书。正因为这不是一本学术性的书,我才会读得这么津津有味。又因为书这么精美,让我忍不住对作者调查了一番。度娘说,作者洛伦茨是奥地利的一位动物学家,据称是比较心理学家和动物习性学的创始人,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显然这是一位光环闪闪的权威人物,其作品也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作者洛伦茨从青年时代起就对灰雁特别感兴趣。为观察灰雁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他和两位同事跟灰雁一起生活,观察、拍照、记录,用144张彩色照片真实记载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再加上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真实展现了灰雁在自然环境中的家庭与社会生活,才有了这样一本《灰雁的四季》。虽然照片不是为了本书而拍摄,而本书却因为有了这些照片显得越发真实生动。
      
      本书让我大长见识,简要提几点,未必是重点,却是我的盲点。
      1.灰雁的交配总是在水中进行。雄雁和雌雁的引颈入水是交配的前戏。
      2.在生命中最初的几天,新生的小灰雁就开始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一决胜负。
      3.每年六月,灰雁都会失去自己所有的翎毛而无法再飞行,持续约一个月后长出新羽。而且,令我吃惊的是,一只健康的灰雁是一下子脱掉所有翎毛的,好神奇。随后我故意去找《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关于六月的飞行事件,发现整个六月份几乎写得都是尼尔斯跟老鹰一起冒险的故事,根本没有提到邓芬的事情,等到尼尔斯赶上雁群,雁群已经定居并开始孵蛋了,呵呵,一点漏洞都没留下。
      4.雏雁破壳而出的过程被图文并茂的真实展现出来,破壳的工具不是喙而是破卵齿。
      5.如果人工饲养雏雁时,饲养者对雏雁的“哭泣”置之不理,雏雁会患上神经机能症,表现出行为紊乱。可见做雏雁的妈妈需要很多时间陪伴,着实辛苦。
      ……
      
      走进灰雁的世界,使我大开眼界。了解了灰雁的生活,喜欢上了这些看起来呆头呆脑但实际上很机灵的家伙。
  •   在我们的心理学教科书中,有两个学者的形象特别活色生香。一个是华生,他以他帅气侧漏的外表和老师津津乐道的桃色绯闻著称;另一个就是劳伦兹先生,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科书,都登有他与灰雁的倩影——要么是他在湖里教小雁游泳,两只小雁亲热地啄他露在湖面的脑袋,要么就是他背着手在前面走,一群小雁嘎嘎地跟在后面。每本书选取的照片都不同,跟狗仔队跟拍似的。在这位动物习性学家原生态的研究中,我们得到了“关键期”和“印刻”等重要概念,至今仍无可质疑。正因为他与小动物的这种亲密而有趣的关系,从前年起我开始着意寻找劳伦兹先生的作品,看看这个老头是否有同样有趣的文字作品——这机会不太高,因为同样有趣的另一个老头皮亚杰(他专拿自己的小孩当被试)却鲜有科普类的作品,在当当上他著作的专业性让人发指。幸运的是还真有,于是最早接触了《所罗门王的指环》(历尽艰辛才淘到),遗憾的是那本只有简单的绘图。《灰雁的四季》是我看劳伦兹先生的第二本书。作为一个学哲学的,我相信“哲学王”,相信一个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必然也是一名哲学家,一位出世者必然也是一个入世之俗人,因为人类的智慧在本原上是相通的。真实的东西本身肯定带有善意并有美感。因此我觉得劳伦兹先生这种自然主义的倾向并不会使他成为一名反人类主义者。即使我还没看他的另一本书《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但我料想那必不是一种愤世嫉俗的口吻。果然,他的文字证实了我的假设。首先他对灰雁的研究是带着最大的善意的。唯一一次让他感到guilty的实验,是他在小灰雁顺风向他飞来时蹲下身去,小灰雁跟着降落,免不了打了几个踉跄。这种善意并不是人类想当然而强加于他人身上的“好意”,而是基于对自然的敬畏而表现出的considerate和小心翼翼。自然研究固然仍以获取有价值的结果为目的,但基于科学伦理,这一切必是在不打破自然原有平衡的前提下——“在人与野生动物有所接触的所有国家里,人类都已经臭名昭著。”另一方面,在他的客观叙述下的四季的灰雁,可爱得跃然纸上。我也曾经看过其他生物习性学书籍,(我就不举例了),他们也介绍过动物的攻击、防御行为,介绍花期的智慧,但在他们——基于学者固有的自娱自乐——试图不偏不倚的精准描述下,再好的动物的花朵,都让人索然无味,读者会淡漠地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而劳伦兹先生的作品,在科学性的同时具有近人性,从而达到了这本书真正的人本学目的:“通过向他们介绍美的东西,唤起那些疏离自然、劳累过度的人对善、对保护有生命的大自然的认识。”“那么这一故事的读者该是谁呢?我们又该相信谁,希望谁接受它并理解其中包含的信息呢?”劳伦兹先生的呼唤,你们听到了吗?(BTW,既然在学术书中,作者的译名是劳伦兹,我就建议不要改成“洛伦茨”了;另外P152页,“我们称之为‘烙印’。”这里也有专业的翻译“印刻”。)
  •   读完全书,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我眼球和心灵的是这147幅灰雁彩照。事实上这基于大量真实的照片记录,配合图片文字说明的形式构成了本书。它用丰富的灰雁实景图片和文字说明,把灰雁成长的一生:从出生到成长、婚恋、家庭生活和与人和谐共处,一一精彩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类经常说动物不懂感情,那是因为说的人不懂,没有感情。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为首的一群灰雁研究者,他们悠游在灰雁之间,给灰雁们喂食,与灰雁同喝同睡,带领灰雁旅行(让小灰雁们学习飞行),经过长期深入的共同生活与观察,他们是懂得灰雁的,俨然就像灰雁当中的一分子。而在灰雁的认知当中,他们这一些人是它们的人类养父母,它们不担心他们不懂雁语,更不担心他们会猎杀它们,这群人一定是让灰雁们有了一种至亲的感觉,所以它们信任他们,与他们友好和谐地相处着。从而让我们看到了灰雁精彩,似极了人类的成长与生活。
    看这些图片这样震撼,它们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了小时候家中放养的家鹅。灰雁的身体(家鹅的体积较大),特别是那一身光滑棕灰色的羽毛,真是与家鹅如出一辙,这也没有什么,他们的行为举止与生活,说的简直同时也是家鹅。灰雁的这些图片,这些图片里的举止动作,我是如此熟悉,看着它们,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了童年放鹅的情景。只是,我虽然熟悉这些图片的举止动态,却压根不懂它们的意思。直到今天,看了这些图片说明,才让我深深恍然。原来灰雁和家鹅(或许自然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情感与语言。它们以它们自身特有的语言表达着对身边一切的爱憎。它们与人类一样,有亲情,友情、爱情,它们也得承担来自同类世界的争斗。它们的世界就像人类的世界一样,同样要强大、要努力才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想起小时候放鹅,茫然不知地看着雄鹅向雌鹅求春的情景(图19)和在觅食的田野里战斗的情景(图26,只不过灰雁换成了雪地而已)……看着这一切,我浑然不知什么,只是看一群家禽热闹。是灰雁!是洛伦茨!告诉了我一切!如果现在让我重新返回童年放鹅,我也许会像洛伦茨他们一样,与家鹅成为好朋友!至少,我能够读懂家鹅们的一些行为信息。可惜,我已永远失去了与家鹅们亲密接触的机会。
    万物有灵,万物有情,当你懂得,才会慈悲,才能感受到一个充满爱与喜乐的世界。
  •   我喜欢大自然,尤其特别喜欢动物。每每在电视上看到动物学家和动物们生活在一起的画面就特别的神往。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洛伦茨正是这样一位为了研究而经年和动物生活在一起的人。他的著作我都买全了,无论是鸟啊,狗啊,小动物什么的,都让我们这些动物迷喜出望外。《灰雁的四季》将灰雁生命之华美,人与动物和谐生活之温馨华丽丽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为了这本书,我又买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补一补功课。(我可是真的劳伦斯粉儿啊)
  •   和狗的家世相比···这本书内容更少一些···图片更多一些···从这本书学到一些知识···比如灰雁居然有同性恋··哈哈哈··好可爱的感觉···体现作者确实观察很认真诚恳···
  •   动物行为学的经典之作。书的排版很好,看着很舒服。有很多彩色照片,很值得仔细阅读。
  •   洛伦茨的作品,超精彩,这个系列做的不错,计划每部都收了。
  •   之前是先看了作者的另一著作《狗的家世》,很好的科普作品,值得收藏
  •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也是一本很好的科研启蒙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是一本好书`
  •   绝对经典,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这么严谨又生动的动物学科普读物呢
  •   爱好动物的人,写出富有爱心和洞察力的作品。很喜欢~
  •   推荐给喜爱动物的大人和孩子。
  •   很好看的,人和动物可以这样好,很温情
  •   非常好的科普读物~~
  •   书的包装、纸质、印刷都非常精良,拿在手里就让人有很强烈的阅读欲望!刚看了几页,作者的讲述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图片也很多,好久没这么享受阅读的乐趣了!
  •   非常好的书,我和孩子都爱看
  •   一本值得读的书,强烈推荐!
  •   书很好看,尤其是里面的插图,非常美丽。
  •   这本书带你走进无尘的世界
  •   儿子喜欢,多次在当当购买了
  •   翻译是各有千秋吧,多了些理性
  •   满意!非常满意!!!!
  •   很多感情都是这样,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单纯的喜欢,并不强烈。因为喜欢就多了些关注,不料惊喜发觉对方一颦一笑的种种竟十分动人,于是更加迷恋,深陷其中,不能自已。不自觉当初的喜欢就慢慢变成了热爱,如果再加上日益累积的相处,彼此的依赖,根本就无法割舍了。
      
      如果喜欢,就会发现。发现更多的神奇、美丽,沉醉在甜蜜里,觉得满足、幸福。这喜欢和发现的过程就让人如痴如狂,那感觉就如同要探寻一个巨大宝藏的秘密,成就感带来的喜悦会使人恨不能和全世界分享。而这痴迷的对象就有很多可能了,可能是恋人,可能是孩子,也可能是大自然里任何一种动物、植物。
      
      康拉德•洛伦茨就格外喜欢关注自然里所有生物表现出的和谐之美。他在《灰雁的四季》的前言里说,如果我们极尽客观地描述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却没有传达出它的生物的美,那么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这种对美的忽视偏离了真理,是不科学的,简直就是在撒谎。
      
      康拉德•洛伦茨如此喜欢动物,他十分享受在河滩上和灰雁相处的时间,或者观察大鱼缸里的热带鱼。所以他的作品与其说是学术科研著作,倒不如称之为更加民众通俗的观察、记录动物行为的介绍文章。在这些文字里,读者能轻易感受到洛伦茨的深情。正是因为痴心不改,才能有所成就,所以我们也就不会再惊异于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和动物行为学之父的称号了。
      
      之所以选择研究灰雁,作者说是因为年轻时就很喜欢,并且灰雁的恋爱、婚姻、社会关系等都和人类十分近似。而雁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则富含了一些更丰富的象征意义,雁字回时,缥缈孤鸿影,更别说生死相许的《雁丘词》了。
      
      我觉得人类其实比不上这些机警、守纪律、痴心、忠诚的精灵。人类越来越习惯于城市里的现代工业文明,沉浸在机械的、虚拟的世界里狂妄自大,已经断绝了和自然的交流沟通。现实的生活里,那些自然界的动物们会对人充满了戒备,不等你靠前,它们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于是我们只好在动物园的笼子里观看无精打采的动物,想象不出它们原本是骄傲的,自由的,它们本应有更广阔的天地。这本书不同,它为读者提供了更接近本原的视角。在书里你会发现一种奇特的关系,灰雁把一个大男人当成自己的母亲,她和这个人如此亲近,以至于她的丈夫都开始嫉妒了。
      
      《灰雁的四季》是一本特别精致的书,不仅版式、装帧都别致漂亮,书中还有一百多张彩色照片客观记录了灰雁们的成长、蜕变,及一个个生活瞬间。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喜欢上自然,张开发现的慧眼,发现神奇、美丽的新世界。
  •   科普,也适合小朋友看。
  •   书有点味。书还行,在读中。
  •   绝对的人文经典,经得起岁月的考验,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读者百读不厌
  •   很喜欢的一本书,很多照片,适合送给小孩子,大人读也不错
  •   诺贝尔获奖者洛伦茨,很有趣的一本书。
  •   还未来得及看,但是度过KL的几篇写动物的文章,觉得很赞,信得过。
  •   其实不太喜欢鸟类,不过可以从书里感受到跟动物相处的快乐
  •   说实话,在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真心不太了解灰雁。。。书里对灰雁的描写细致而生动。第一次让我和灰雁这种小动物零距离。... 阅读更多
  •   记得上学的时候学习汉莫拉比法典,里面讲到古代人即有拉拉和gay,现在看到灰雁世界也有,真逗!而且里面的公雁对小三的处理,非常值得现代男人们学习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