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李文彩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康熙八岁登帝位,能够坐稳江山,他不是依靠祖上余荫,而是依靠御人行权的帝王术,以及庄敬自重的好习惯。在内乱迭起、外患频仍的乱局中,他在痛苦中忍耐,在忍耐中等待,在等待中蓄积力量,终于抓住时机,反守为攻,一举扫清朋党,肃清二藩之乱,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进而施展政治才华,开创了[康熙盛世]。《中国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康熙传》介绍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他是末代王朝清室迁都北京后的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康熙传》将为你讲述一代杰出帝王康熙大帝的生平故事。将为你揭示中国千古一帝,史上最为人称道的清朝盛世皇帝——康熙大帝的传奇一生。该书史料翔实,故事生动,发人深省,对青少年来说绝对值得一读。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生在皇家不自由英主降生,自幼失母爱遭遇天花,皇子脱大难好学上进,养成好习惯愿为明主,小儿有大志八岁登基,嫩肩担重任第二章  少年天子四臣辅政,傀儡小皇帝换地风波,鳌拜欺幼主权臣跋扈,功臣遭惨祸御门听政,少主斗权臣欺君犯上,鳌拜有野心智擒鳌拜,收回统治权整肃吏治,清扫腐败风三藩之乱,江南燃战火运筹帷幄,康熙剿叛军第三章  打造一统江山沧桑台湾,饱受分裂苦平定叛军,重用姚启圣施琅挂帅,一举收宝岛展界开海,经济大发展边疆分裂,出兵准噶尔四路会战,大胜噶尔丹多伦会盟,伐兵先伐交御驾亲征,大战昭莫多兴建寺庙,抚慰蒙古族册封班禅,安定大西藏第四章  打击侵略者狼子野心,沙俄侵边境欺人太甚,得寸又进尺军民一心,打击侵略者收复失地,初战雅克萨严阵以待,二战雅克萨义正辞严,缔约尼布楚第五章  开创一代盛世重视农业,推广新技术奖励垦荒,发展生产力减免赋税,百姓沾雨露赈济灾荒,放权地方官爱民如子,皇恩感人心不受蒙蔽,潜心治黄河险遭不测,“御血石”传奇第六章  思想开放修史编书,功德传后世重用洋人,修订新历法洋为中用,慎待传教士思想开放,康熙爱科学尊儒贬佛,修建孔子庙振兴教育,改革科举制拉拢文人,感动老秀才结交文士,浓浓师友情兴文字狱,历史留污点第七章  伟大的人格正人正己,以身作表率扶正压邪,废止“舍身崖”仁义治国,谨慎用刑法广开言路,采用密奏制教子从严,两度废太子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四臣辅政,傀儡小皇帝    顺治驾崩、康熙登基后,二十七天的“国丧”期很快就过去了,全国上下、文武诸臣脱下丧服。随着时光的流逝,清政府逐渐在新的体制中稳定了下来。    在弥留之际,顺治帝不仅指定了太子之事,而且,在染上天花之后,他想了很多,尤其是自己即位初年,摄政王多尔衮专政独断的局面。他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将政权揽到自己手中。如今,自己即将即位的小皇子才八岁,一定要想个办法杜绝再度出现某个亲信大臣专政的局面。    为此,他临终前和孝庄皇太后一起秘密商议了为避免摄政王再次专政独断的措施:废除皇室宗亲长辈摄政的制度,进而实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成员的大臣辅政体制。    最后,顺治皇帝和孝庄皇后选定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个异姓大臣为辅政大臣。这种制度规定:凡一切涉及军国大事,首先由四大臣议定后,必须奏请太皇太后裁决而行。    这四位大臣虽然都是满人,但却都不是宗室子弟,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异姓的非亲王。    这四位大臣曾经在先帝灵位前共同宣誓,他们要让顺治帝明白:他们四人一定会团结忠诚、生死与共,衷心辅佐朝廷政务,不以公谋私、不计较个人怨仇、不在朝廷众官员之问挑拨离间、不受贿赂、不结党营私,誓死要以自己的忠心报答先皇的信任。    誓词虽然这样说,然而,历史并非是这样的振振之词所写就的。年纪轻轻的康熙皇帝所面对的四位辅政大臣,远不是如他们自己所宣誓的那样可靠:鳌拜虽然战功显赫,但是居功自傲,处处专横,盛气凌人;索尼是三朝元老,虽然忠心耿耿,威望较高,但是年已老迈,他不想过多过问朝中之事;遏必隆是个庸碌无能的人,遇事没有主见,逆来顺受,只知道依附强者。他对专横霸道的鳌拜只是惟命是从,此外别无他策;而稍有棱角的苏克萨哈虽然不怎么买鳌拜的账,有时敢和鳌拜唱对台戏。但他根本不是鳌拜的对手,终于在日后被鳌拜借故置于死地。倒是鳌拜,随着康熙帝的年岁惭长,越来越无法扼制自己的专权、篡位之心。    顺治帝驾崩之后,康熙帝毕竟年纪还太小。因此,众大臣根据宋代太后临朝听政的先例,主张让孝庄皇太后“垂帘听政”,掌管皇权。但孝庄皇太后并无意于揽权,更无意做女皇,所以,她断然拒绝了“听政”的建议。    孝庄太皇太后处处为大清江山着想,一心辅佐皇孙,让玄烨在实践中增长治理国家的才干是她的心愿。自从自己的这个孙儿降生后,祖母便亲自为之选择乳母和保姆,以保证孙儿健康成长。孝庄皇太后为孙儿设计的教育方案,不言而喻,是以培养皇帝接班人为目标的。玄烨八岁即位后,孝庄皇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呕心沥血地辅佐和培育他。    直到皇孙登上皇帝宝座后,太皇太后也从未减轻自身的负担。因为在实际上,从顺治帝病危后,她就已经开始掌管起了一切重大的朝政。这个事实在许多事情中都可见一斑,如顺治帝的遗诏经她过目发布;四大臣辅政体制经她同意确立;辅政时期,这位太皇太后还可直接发布谕旨,指导政务……    所以,顺治帝驾崩后仅七八天,大清王朝便又确立了一个新的统治核心,这个统治核心以太后为中心,以顺治帝的遗诏为根据,让异姓旧臣当大任,而只留给亲王、贝勒监督的份。这样,四个辅政大臣在一定程度上代行了皇帝政权。但真正把持政权的还是孝庄皇太后。以前孝庄曾扶持顺治帝渡过辅政时期,在朝廷诸王大臣中享有一定威望。    同以前的亲王摄政相比较,四大臣辅政的办法,体现的是太皇太后、年幼皇帝和四大臣的集体统治。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诸王干政,保护皇权,使皇室的权力不至于过分集中,没有哪个人能够专权。并且能够使太皇太后在实际上参与国家大政的决策。    此时此刻,在诸多的皇孙中,小康熙帝真正成了祖母最得宠、最疼爱、寄托着无限希望的掌上明珠。祖孙俩的话题已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行走坐卧须如何努力、如何有规矩的旧话;何为人君,如何行政用人、治国平天下已成了祖母时刻叮咛、训诫的主要内容。    在玄烨刚刚即位的时候,她便告诫他说:“做皇帝啊,必须深切领会‘得众则得国’的道理,只有使众百姓安乐富庶,国家的统治才能巩固……”    有一次康熙帝临朝,孝庄太皇太后当着众官员的面,问康熙帝有什么愿望,康熙帝毫不犹豫地答道:“惟愿天下民兴,安居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朝中众官听之,都很高兴,不由叹赞道:治国理家、天下太平、奠基大业就始于此。    当然这种回答是出自皇子身边施教者的授意,还是皇子天真随意的应对,已很难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康熙皇帝自幼立志、治理国家。    异姓大臣辅政比起亲王摄政似乎是不容易出现专权的局面的。当时顺治帝六岁即位,由他的两个叔叔,一个是多尔衮,一个是济尔哈朗代理朝政,极易侵犯皇权。特别是多尔衮,处处独断专行,为所欲为,甚至一切国家大事均由他一人裁决,一切政令也都出自他一人之手,顺治皇帝名存实亡,直至多尔衮死后,顺治方能掌握实权。而异姓功臣辅政则不同,他们与太后及皇帝之间除君臣关系之外,还有旗主和旗员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他们的力量能够牵制宗室诸王,自己却不能直接干预政事,也不敢轻视太皇太后和皇帝而擅自专权。    在职能上,摄政王能够代行皇权,能一人自主处理国家大事。而辅政大臣的职能仅为佐理政务,与幼帝共同理政。这样可以使康熙帝逐步成长到能在某些问题上发表见解,起一定的决策作用。    为防止个人专断,孝庄太皇太后还在四大辅臣之间确立了协商一致的原则,明文规定:“凡欲奏事,共同启奏”。这样则可以有效地防止诸王干政朝政,维护皇权。    因此,在辅政的初期所制定的政策措施,大多数值得肯定,辅政时期所制定的许多有益的政策措施,如“革除内宫十_二衙门,恢复内务府”、“重设理藩院”、“停止圈地”、“修改《逃人法》”等等,这些政策缓和了汉族地主与满族贵族之问的矛盾。    由于年纪幼小,玄烨还是难逃傀儡皇帝的命运。从登基大典举行过后,每次临朝,小康熙帝都坐在高高的御座上,在不绝于耳的“万岁”声中俯视着群臣叩拜如仪。但他还不能理解朝臣讨论的军国大政。他更多地是在礼仪官的引导下,主持礼仪性的活动。一般政务仍由四辅臣处理,重大政务由四辅臣奏报请示太皇太后裁决。    然而,顺治皇帝做梦也不会想到,喜欢专权的人不只是宗室诸王,异姓功臣一旦有机会也照样如此。鳌拜为了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一方面,他想方设法压制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另一方面,他在朝中广结党羽。慢慢地,当时的六部尚书差不多都是他的心腹死党。就连宗室诸王,也都惧怕鳌拜的淫威,遇事不敢有异议。    面对这种情况,慢慢懂事的康熙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虽然对鳌拜很有成见,但一时也拿他没有办法。随着岁月的流逝,康熙帝和鳌拜的矛盾越来越大。    但总的看来,康熙帝时期实行的辅政制度,表面上看是四大臣辅佐政务,实际上他们代行着皇帝的权力。虽然,任何国事必须由四辅臣集体讨论决定后,共同向皇帝上奏,个人是不能上疏或朝见皇帝的。但是凡是由四辅臣已定的或未定的国家要事,都以“辅臣称旨”名义,或是谕令诸王、贝勒、大臣会议与各部院和地方督抚定议奏上,或是命他们执行,不得违抗。    所以,当此之时,大清王朝实际上是由四辅臣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年幼的康熙帝不过是一个傀儡皂帝而已。    P16-21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青少年读本之一。读史点亮人生,励志改变命运。本书将为你揭示中国千古一帝,史上最为人称道的清朝盛世皇帝——康熙大帝的传奇一生。该书史料翔实,故事生动,发人深省,对青少年来说绝对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康熙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