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的故事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徐骏华  页数:173  字数:175000  

内容概要

  本书生动地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杨靖宇烈士的一生。通过记叙杨靖宇的革命经历,特别是他带领抗日军队与敌寇展开的无数战斗,表现了英雄身上压不垮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和灵活善战的英雄风采。作品夹叙夹议,富于激情,引人思考,催人奋进。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赵一曼、江竹筠等等。他们有的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有的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有的心中装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胸怀人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他们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为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编辑出版了这套“英雄故事丛书”,把这些著名的英模人物介绍给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本册为《英雄故事丛书》之《杨靖宇的故事》。

书籍目录

引子
从立志报国到接受革命风暴洗礼
在关东从事地下工作的日子里
谁抗日就联合谁
生命线鱼水情手足亲
智勇双全的将军
正气磅礴壮山河

章节摘录

书摘         关于“偶然与必然”关系的优异答卷  马尚德从上海亭子间走向新的革命征程,这个新征程蕴涵着“偶然与必然”的命题。这是哲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有千百万个答案的命题。而马尚德以对党、对革命的忠诚和创造性的工作,解答了这个复杂、深奥的命题。  马尚德在东北从事革命工作,属于一种偶然。关于马尚德的去向,中央组织部作出了决定,安排他到苏联的军事学院深造。马尚德得知这一消息,无比兴奋。在那个年代,苏联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其社会主义社会是各国共产党人所向往的。能到苏联去,身临其境地感悟理想的社会,那是莫大的荣幸。  那时,前往苏联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是乘海轮由水路,经过苏联东方的海滨城市转乘火车到莫斯科。二是陆路乘火车经过东北出境,由苏联边境城市再乘火车到莫斯科。马尚德准备走陆路。他由上海乘火车到达“奉天”(沈阳)后,按照组织交待的联络方式,到小西边门附近找到联络暗号,接上了关系。联系人对他说:“请稍候几日,容满洲省委通过关系,到东北当局办理出国手续,眼下先住在旅馆里等信。”  马尚德已是一个老练的地下工作者了。保持高度的警觉,熟悉新环境,是本能所使然。于是,他在等信的日子里,到处转悠,看起来是一个外来客的漫不经心,实际上是进行实地考察。  三天后,他向联系人打听出国手续办理的情况,得到的答复是,须再等待些时日。之所以迟迟难以办理出国手续,有他不知也不便打听的原因。省委领导层内部有些矛盾,办理出国签证所需经费一时拿不出来。帮他办出国签证的事,实际上搁下来了。  马尚德虽然心急如火,但组织纪律又不容他催促。他是一个职业革命家,成天想做的就是革命工作。于是,向省委提出一个请求:“在等候办理出国手续期间,希望组织上安排一些临时性工作,那样自己心里也踏实些。”  省委经过研究,决定委派他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在省委特别指定的联络人王仲一的指导下,在“奉天”、大连间开展城市工作。虽然说是做临时性工作,但没有丝毫临时观点,工作非常投入。他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调,向不同的人们宣传革命道理。语句明了、具体、生动。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谈到他的地下工作作风时说:“他像戏剧演员一样,装扮什么就像什么,他要做什么就会做什么,或者一定学会什么。”在他的精心组织下,抚顺煤矿的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  由于东北时局的变化,马尚德无法通过东北的关口前往苏联。摆在他的面前有两种选择,一个选择是返回上海,请中央另寻办法,让他到苏联。另一个选择就是,留在东北工作,等待时机。省委就这两种选择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回答道:“我作为共产党员,首先是服从党的分配,党叫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省委常委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马尚德来东北后,比较熟悉抚顺、本溪等矿山的情况,还曾领导了抚顺煤矿红五月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很适合留在满洲省委工作。他服从了省委的安排,决定留在这里从事地下工作。  留在东北工作纯属偶然,然而,这里面又蕴含着必然性。这个偶然的安排,给他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使他在关东干起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他的抗日传奇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书写。后来,他成为抗日民族英雄的必然性也在偶然中孕育着。  P10-12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杨靖宇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