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葬习俗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刘魁立,张旭 编,陈华文,陈淑君 著  页数:217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内容概要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民间丧葬习俗》,为您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与民间传统丧葬习俗。

作者简介

陈淑君,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发表《婚姻习俗与文化》、《民间丧葬习俗》等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丧葬习俗的起源 丧葬的内涵与演进脉络 灵魂引发的丧葬 伴随着丧葬习俗的信仰文化第二章 民间丧葬仪式 有序的民间丧葬仪式 丧葬习俗的地方化第三章 丧服习俗与居丧文化 礼制化的丧服 居丧及其发展演变第四章 墓地与墓式 墓地及其选择的习俗 形态各异的墓式第五章 不同的葬法和葬式 丰富多彩的葬法 形态各异的葬式第六章 殡葬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 殡葬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6.招魂 停尸之后行招魂礼。挂上魂帛、魂幡,幡上串起与死者岁数相等的纸钱,在门前或登上屋顶呼喊招魂。之后是将纸马和死者的旧衣物送往宅外烧掉。山东叫“指路”,浙江金华等地叫“送无常”。 7.报丧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将亲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亲朋好友的习俗。一般在报丧之前,大都请阴阳先生或风水先生择好人殓安葬的日子,然后,将去世的消息和人殓殡葬的时辰同时告知亲友。目的一是将亲人去世的消息告诉亲友,二是让必须参加逝者入殓安葬的亲友做好准备。各地报丧时方式有异,如浙江大都倒夹一把雨伞,到亲友家后将雨伞倒倚门墙上,不需开口说话亲友即知。在湖南吉首一带,丧家则用放铳通知本村亲属。现在大都用电话等形式报丧,也可以用讣告的形式告知,不用亲自派人上门通报。 有些地方除了向亲友报丧外,还有到土地庙、城隍庙向神灵通报的习俗。人们相信,人死后将由阎王爷管辖,所以必须到庙宇之类的地方报到。 入殓成服之仪 入殓成服仪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死者进棺时的习俗,一部分是关于亲属换穿丧服的规定。 1.浴尸 这是给死者最后一次洗浴身体,以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另一个世界去。浴尸不是真正的洗浴,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有的地方由“棺材头”即收尸抬棺者专门负责,有的则是死者的儿女按序醮水为死者象征性地擦拭。在江南则盛行买水浴尸,即孝子提水具到河边,后随一人执伞遮盖,孝子投一文钱于水中,然后取水回家给死者沐身。买水浴身的习俗在壮族等许多少数民族中也盛行。 浴尸时民间还行开光仪式,其实是擦洗眼睛,目的是让死者在下辈子不致瞎眼。《满汉礼俗》载,浴尸后,“又拿一碗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是孝子亲手做的事,别人不管。说是死人若不开光,那下辈子必是瞎子。” 2.入殓 浴尸之后是穿寿衣人殓,这是关于换好衣服将死者放进棺材的习俗。民间规定,寿衣必须单数。山东为“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江浙盛行上七件下五件或上十一件下七件。

后记

我从事丧葬习俗的研究已经十多年,书也出过,文章也写过不少,然而,面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驳杂的民间丧葬习俗,经常还是一脸的茫然。在一些细节性的习俗上,各地民间充分发挥了聪明智慧,将生活的内容与想象,植入丧葬习俗之中,既表达了人们的“孝”,也为死者建构了另一个世界,又满足了生存者的心理需要。比如,死者移床之后,许多地方有这样的习俗,给死者手中塞入一根枝杖,名日“打狗棒”,这是让独去黄泉的亲人在路上驱赶恶狗用的。在亲人想象中,死者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恐怖的鬼魂及各种不可预测的事象,活着的人该有多么的伤痛。一想起三年之前老娘给我去世还在停灵的父亲手中塞入打狗棒,我就泪眼朦胧,除非亲身感受,你怎能体会失去亲人的悲伤和无奈!这时,打狗棒之类就成了伟大的“救助者”——一种让心理获得平衡的支点。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死丧之俗非常简陋,根本没有人情味,甚至将逝去的亲人遗弃不管,任由风吹雨打野兽撕咬,你还会对生有信心吗?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丧葬习俗是演示给活着的人看的:让你建立信心,看到希望,活着有荣耀,死了有尊严!    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和沉重,才让我们用那些虚拟的、无法企及的和无法验证的想象即丧葬习俗中的封建迷信成分去安慰死去的亲人,而本质上也安慰活着的人。习俗的存在都有其主客观上满足需要的一面,人类本来就是文化的动物。文化,包括习俗,是用以规范人的行为,让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创造。如果人类失去了文化,尤其是失去了各个民族自己创造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那人类还有什么呢?    当然,我们都是有科学知识和素养的人,应该科学地对待死亡以及相关的文化。从今天的重丧习俗来看,有的甚至发展到影响活着的人的生存,这当然是不可取的。所以,对丧葬习俗除了顺其自然的变异之外,也必须进行有目的的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这一点我们是坚信不移的。    感谢前人对于丧葬习俗所做的大量搜集和记录,使我们写作本书有了丰富的材料;也感谢前人所做的大量的研究,使我们对于丧葬习俗有了明晰的认识。另外,本书所引用的材料大都做了注明,但也有可能有一些疏漏,敬祈谅解!

编辑推荐

《民间丧葬习俗》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间丧葬习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买书籍就来当当网
  •   书不错 物流超级慢 一个星期才到
  •   内容据说可以,姑且听之
  •   里面有关于民间各地不同丧葬习俗和丧葬的起源,读了后感觉对于丧葬习俗更有兴趣了
  •   相对而言,还是写的比较好的,但是我更希望多一些分析和举例的内容,实际上对于这种数据,太专业了反而不利于阅读
  •   还算好吧,但不是物有所值。也不是我想要的书,以后再找机会买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