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知识人思想个案剖判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李珺平  页数:297  字数:286000  

内容概要

  知识分子是那种拥有超然于任何集团和利益之上的是非标准和真理标准,并以之作为言论和行为依据,处于与现存秩序相对立状态而不怕死的人。他们人格独立,谨守边缘人身份。他只能代社会公义和人类公义发言,而不是其他。
知识人是指学有专长并用它来为己谋生或仅用它来为自己政党、国家和民族等谋利益的人。知识人在用知诅为自己谋生时,往往需要依附于一个组织。
《中国古代知识人思想个案剖判》由李珺平编著,对中国古代知识人孔子、王安石等个案进行了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分析,认为中国古代只存在知识人,而不存在知识分子,从独特角度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

书籍目录

前言
——与中国古代知识人相关的思考
今天我们如何评价孔子
《论语》:孔子弟子博弈之成果
——兼谈战国后期儒家八派之争及荀卿态度
孟轲“民贵君轻”说的盲点及其他
——兼与“以人为本”比较
从李贽剖判孟轲谈开去
——兼及王安石、朱熹等
庄周、荀卿、韩非比较
——战国中后期思想流变一瞥
试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屈原情结”
西汉审美精神与士人集体潜意识
贾谊美学、哲学思想抉微
——从《鹏鸟赋》的核心细胞“道”谈起
达:贾谊美学思想与叔本华之共同点
如何看待杨王孙思想与叔本华之接榫
松菊崇拜与魏晋士人之心态
——兼谈魏晋的尚柔哲学
啸:魏晋士人精神宣泄之极端形式
陶渊明人格特征的心理学分析
如何看待陶渊明与朝廷的关系
——兼谈鲁迅论陶之精蕴
陈子昂之心理分析
——从《登幽州台歌》谈起
李贽“童心说”的多元文化渊源
李贽与利玛窦会面次数及意义
李贽“亦穆亦商”思想与《古兰经》
李贽之死与东林党人
——兼谈《明史》倾向性
黄遵宪政治理想之定位及价值剖判
——从加富尔到马志尼
中国士能否等于西方知识分子(代跋)

章节摘录

《论语》:孔子弟子博弈之成果  4  两位作者的冷静清理与实证分析,基本证实了如下猜测。《论语》不是一次性辑录完成的,也不是孔丘去世后弟子们将学习笔记凑在一起编排出来的,不是在一个平和宁静的气氛中进行的,因而也不可能是孔丘言论和行为的客观再现。它被编排过、阐释过,是在一个围绕着儒家继承权和儒学阐释权展开博弈的环境里层累地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卜商、颛孙师、言偃的努力和失败,可以看到有若的努力和失败,还可以看到曾参的成功、志得意满、处心积虑和狡猾。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有若和弟子的努力虽然是悲剧性的和徒劳无力的,但其挣扎的痕迹留下来了。尽管曾参和弟子为了丑化有若可以添加某些内容,把他说成除长相像孔丘外一无所长的人,但有若作为“子”的存在却并没有被删除干净。  从今本《论语》看,毫无疑问,它体现的主要还是曾参的思想。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子思作为孑L丘之后裔,虽然可以为早期弟子平反,也有可能订正《论语》中的某些错误,但他毕竟也是曾参的学生。按照儒学体系内部那深入骨髓的“尊上”理论和“为师、父讳”的观念,子思不可能彻底否定老师,不可能彻底改正《论语》,更不可能使被篡改的东西完全恢复原貌。还有,作为隔了代的孔丘后裔,又随从一个隔了代(孔门三期)的学生(曾参)学习,子思即使想恢复原貌也不可能,他无法了解孑L丘当年到底讲了些什么。在口耳相传的学习时代,子思的所有学问都来自曾参。他无法确证曾参的传授中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孔子的,尤其是,在曾参做稳了儒学教主又要故意含糊其辞的情况下,他更难区分。尽管子思有可能对讲授中曾参过分赞美自己而贬低早期弟子——有些就是子思的叔伯亲属——的内容保持警惕或产生疑问,但也仅此而已。他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孟轲是子思的学生(广义的),所传承的基本还是曾参的思想。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知识人思想个案剖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