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一个清朝3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社会  作者:郭厚英  页数:306  
Tag标签:无  

前言

作家郭厚英女士以《两个女人一个清朝》为名,创作出系列清史小说。在她将要出版该系列第二部书时,我有机会给写了篇“序”。我本为研究学术的一介书生,原不通、不懂小说之类的艺术创作。还好,我写的这篇小序,厚英颇为首肯,且亦含赞许之意。此刻,我的心境也就“转危为安”了。    说话间,厚英的第三部已交给出版社,正在校对清样呢。始料不及的是,厚英与出版社编辑又邀我为此书作序。同为一个系列的书,已写过一序,如再写,还写什么?一时感到为难。最终还是为其盛情所动,慨然允诺。这就是此篇序言之由来,就算是前一序言的未尽之意吧!    近读报,有一篇百余字的微文,写道:“有人说,历史书里只有名字是真的,小说里只有名字是假的。”说此话的人,是大人物,小人物?是名人,还是无知之辈?姑且不论。我想说的是,第一,此人完全不懂史书与小说的根本区别:前者从名字到事都是真的,而后者从人到每件事都是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至于人名真假无关宏旨。小说中的事,完全是创造的,或者是真真假假,或者是无中生有,或者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总之,根据艺术的需要,随你怎么写!这就是小说的基本要求。从来没有人把小说的内容当成真的!史书完全不同,不能有任何虚构和编造,只能是秉笔直书!    第二,如果是针对现状有感而发,也不贴切。因为现实与此人的说法恰恰相反。这些年来,从小说到戏剧、影视剧,只有人名是真的。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康熙王朝》等大批清宫戏,哪个主要人物不是真的!但内容却不堪询问,很多是剧作家或导演生性瞎编的!时下,正在播放的《深宫谍影》等电视剧,没有一件事是真的,纯粹是剧作家与导演的胡思乱想!就连《百家讲坛》上的所谓“学术名家”“超星”们,口若悬河,又有几多是真的?    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一切,是客观存在,我们只能去了解它,认识它,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所以,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不能随心所欲,不能随个人好恶去改变它,更不能捏造!    前引“有人说”,云云,其实就是一个“真实性”的问题。我在给前一部书写的“序”中,辨析文艺作品与学术著作之不同,区别在于表现形式各异,还有语言文字有别,等等。但它们的真实性却是一致的。这里,再作进一步诠释。    学术研究,主要依赖古人或前人留下的大量文字记载,借助这些大量文献资料,还有考古发掘的实物,来开展专题研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缺乏必要的史料,也就失去证据,研究也就难以为继。古人论述历史,难免不出错,或贯彻“为君者讳”“为亲者讳”的伦理规则,隐去某一史实而不书写。由此兴起一门学问——考据学,以辨错谬,辨真伪,目的还是求真求实。后世学者之研究,无不是揭示历史真相,同样,也无法避免不出差错。这不是历史本身的错,却是学者的水平不足,或者学风不端正所致。不管怎么说,历史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实性,正是它的本质的体现!    如同学术研究需要史料一样,文艺创作同样需要大量素材。如以当代生活为题材,就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搜集材料。如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毫无疑问,也必须到史书中去寻找资料,搜集的资料越多,就会使创作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更丰满,展示历史的过程,厘清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认清相关人物的历史面目,等等。这一思路与操作方法,几乎与学术研究没有区别。最后,进入具体创作时,就与学术研究分道扬镳了,遵循其艺术创造的方法,来完成其创作。应当强调,既然是以历史为题材,那么,就要正确描述历史,用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再现历史的真相。那种脱离历史事实、凭空想象,如同脱离现实生活,去胡编生活一样,必然是不箕实的,即使是艺术水平再高,也难以使人信服,无法打动人们的心。可见,以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理应贯彻真实性原则,可与史学研究殊途而同归。    尊重历史,如实而形象地展现历史的本来面貌,应是史学著作与文艺作品共同恪守的不易的原则。    历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影视,层出不穷,充斥于社会哇活中、历史已成为艺术创作的一大源泉。平心而论,真正忠实地反映历史的文艺作品寥寥,大多属荒诞、庸劣之作。其中,影视之作尤为恶劣,不过是玩于剧作家与导演股掌之上的一场场闹剧!    以清史为题材的小说,实有别于现今同类题材的影视剧,其可称道者,多有可取之处。如,《清官史演义》《福昭创业记》等,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至70年代,又有姚雪垠的长篇巨制《李自成》问世,引起轰动。近30余年中,台湾作家高阳的《胡雪岩》《红顶商人》与清帝系列小说,风靡大陆。继其后,则有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说,也在读者中产生一定影响。我所说的“可取之处”,与影视之荒诞、荒唐相比,多少也写出了清朝历史的真实。以我的判断,最值得推崇的当推高阳的清史小说:他描述清史,塑造或复原各个人物的形象,皆属鲜活可信,一句话,就是真实!有人评论高阳说:“高阳的历史小说,尤其是他写的有关晚晴人物传记……那缜密程度胜过此岸(指大陆)某些所谓主流国学家,也难以否认。”(朱维铮《重读近代史》)虽然是赞扬,但并不准确,小说不同于史学著作,无论小说的“缜密程度”有多高,却与史学著作没有可比性,并且不能被当做成史料而引用到史学研究之中,两者是对历史各自不同形式的“表述”。高阳的清史小说,远胜过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集中到一点,就是他对清史及其人物的艺术诠释更真实、更准确。    以此论之,厚英的清史小说,与高阳所作,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读高阳的小说,与读厚英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同样的感觉,要而言之,两作家严格按照清史与相关人物的本来面貌去描写,故“写出来”的故事及“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与历史的真实相吻合。“两个女人一个清朝”这个书名,是对清史的准确概况,且寓意深刻,引人思索。研究清史的人都知道:清开国以摄政王(多尔衮)而兴,又以末世之摄政王(载沣)而亡。现在可以换个说法:清开国以孝庄文皇后而兴,末世又以另一个女人——慈禧太后而亡。清朝兴亡前后两个男人、两个女人,纯属巧合,与天意无关,这正是清史之妙,多少又有点神秘,引发人们不断探索清史的浓厚兴趣。所以,“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真的是本书作者的新发现呢!    我赞赏本书,它是严格按照清朝历史演变的轨迹来展开清史的画卷,以时为序,次第叙说。第一章即以“叔嫂搭配之政治格局形成”为开篇,描述孝庄如何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给她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她个人的高深素养与优秀品质,使她牢牢地站在了历史的前头,成为一代领航者。    接其后,依次写“走死的李自成”“弘光朝的血色悲歌”“孝庄与多尔衮的政治联姻”“孝庄的清算”“跌宕起伏的南方战局”……“孝庄的政治应对”等,最后一章“开清国母孝庄的辉煌落幕”,结束全书的故事,也是孝庄政治生涯连同生命的终结。历史有始有终,叙事有本有末;头绪纷繁,理清而不乱。终顺治之世18年,至康熙初吴三桂掀起战乱,这一阶段历史真是混乱至极!正如上面所说,厚英驾驭全局,分清主次,娓娓道来,对于一个小说作家来说,真是难能可贵!    我赞赏本书,它给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历史定位,可用“准确无误”来概括。清史学界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评价。历来分歧甚大;这段历史留下的谜案也多,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远未达成共识。面对如此之多的挑战,如何处理?选择哪一种说法更合适?若影视剧作家、导演们,不会去考虑谬误,荒唐与否,只要奇特,只要有刺激,就胡乱入剧!比如,他们会把多尔衮与孝庄的婚事写成男女私情,而非政治联姻;要写李自成当和尚隐居,写顺治一定要他到五台山出家,如此等等。    厚英摈弃这些胡说八道,不猎奇,不媚俗,坚持事实就是。正如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所言:“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潜研堂文集》)治学如此,小说创作也莫例外。例如,李自成之死,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厚英则持一说,即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下。顺治帝之死,坊间与一些影视传为去五台山出家。此说大谬,厚英不为诱惑所动,明确宣示,死于不可抗拒的天花病。还有类似的事例,不赘引。    澄清史实,辨考真伪,据其事实进行艺术再创作,甚为烦难,但如何评定是非,给一个人物或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准确地定位,亦非易事。在这里,“史识”即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尤其重要。如,孝庄是怎样的一个人?厚英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写道:“孝庄太皇太后一生崇尚简约,对于康熙帝人生性格的形成影响甚大。”肯定“她辅佐了两代幼主,使之成为大有作为的君主。”她引述清初史家谈迁对孝庄的评价:“国家无疆之祚,皆自圣母开之”,评其为“开清国母,当之无愧”。评价公允,无可挑剔。    本书对南明的描写与评价,尤见“史识”非凡!历来评价南明,分歧严重,不同意见尖锐对立。一种意见,肯定南明“抗清”,否定清朝南下为非正义。反映出一种狭隘的民族观,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斥为“民族征服”,把中国拉向“倒退”,诸如此类的奇谈怪论,仍然喊得很响亮。本书不为这种极端之论所动,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如,评述史可法“只有死而后已的悲壮”,而“没有气吞山河的气概。”弘光朝中其他决策人物,“不过是一些才疏识寡的二流人才而已。99弘光“这个小王朝自它建立伊始,即内有纷扰的清浊党派之争,外有左良玉、淮上四将等拥兵自雄的武将苦苦相逼”。其结局,“这个小朝廷只留下……血色记忆”。(以上引文皆引自本书)    如此公允,如此正确地描述清史中的重大问题,真使我们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感到汗颜!改革已经30余年,最根本的变革,就是人们观念的大变,诸如评价是非的标准、好与坏的判定,等等,与改革前相比,是颠覆性的根本转变。本书所表达的历史观特别是民族观,无疑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反映了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可惜,一些学者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因而不能正确解读明清政权的更迭,对南明史的一系列观点更彰显出民族偏见与偏激。若与本书相比,其观念之陈旧,观点之极端,显而易见,不足论也!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独具特色,“特”在何处?归纳以上所说,一是真实,严格按照清朝历史的进程,展开清朝的历史画卷;二是准确,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与评价、塑造的人物形象准确无误。所谓“塑造”,并非是主管臆造,实则是依据历史记载,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人物复原;三是艺术的再创造,对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之历史与人物变得鲜活,呼之欲出,仿佛看到历史就在读者面前一幕幕的闪过。    有此三大特色,此书大功告成!以往的清史小说,大多是天马行空环受任何约束,随心所欲,捕风捉影,主观编造。失去清史的本来面貌,有清史清帝之名,却无其实,无论艺术水平多高,却失艺术的真实,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更难以行远!与这类小说相区别,不妨称厚英之书为“清史纪实小说”,是一部“形象清史”,或许能反映本书与众不同之特质。    我边读此书,边感叹:一个非清史专业的作家,惯于艺术创作,却对清史如数家珍,写起来,又是那么娴熟,必是作家苦读、饿补清史,要阅读多少典籍史料!当代学人的书不少,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要了解,还要鉴别其观点之正误,同样须读其书。显见作家为此付出艰巨的劳动,不能不令人敬重,此为一叹!二叹是,书中的历史事件描述准确,人物定位无误。关键是,作家对历史的悟性、史识与理解力,皆属于超强发挥所致!这又要求治史者与以史为创作题材的作家必有大胸怀、大眼光,去偏见、弃好恶、善包容,才能公正地对待清史,如实表述,才能写出一部真清史!厚英之成功,大抵在此。    读罢全书,掩卷而思,顿时想说许多话,于是,就写了这篇文字,是为序。    2012.3.5    于中国人大静园

内容概要

  ★
清王朝移入北京,孝庄伊始在国家军政中展现锋芒。她积极配合多尔衮打垮了李自成,又一举摧毁了朱由崧小朝廷。后来,孝庄通过自导自演的一场“太后下嫁”的政治好戏巧妙地化解了多尔衮的内心猜忌。多尔衮猝死,孝庄迅即对多尔衮政治集团发起重磅出击,成功护住了顺治帝的政治地盘。★顺治年间,军事上,一开始有李定国的两蹶名王,郑成功的兵围漳州;朝廷中,则有陈名夏、陈之遴之南党与冯铨之北党冱寒的政治争斗。于是,孝庄向顺治帝举荐洪承畴定南方军事,最终解决了朱由榔这个心腹大患。而对于南方士大夫的收服,则从顺治朝一直伸延到了四大辅臣时期。★进入后顺治时期,鳌拜束手被擒是孝庄政治秀的又一次高超运用。发生于康熙帝与吴三桂之间的军事对决,是孝庄对年轻康熙帝的一次重大政治考验。至孝庄的生命落幕,康熙帝已经成长为一代大有作为的明君,清王朝的盛世曙光已然出现。

作者简介

郭厚英,女,浸润文字二十余年,文字散见于国内诸多报纸杂志,为天涯“煮酒论史”热度写手,尤长于历史类、女性类细腻文字的描写。著有民国历史《尘埃里开出的花》《那一世的风情》《王牌潜伏:大上海的黑白人生》《夜上海往事》等作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顺治初期,叔嫂搭配之政治格局形成
第二章 走死的李自成
第三章 弘光朝的血色悲歌
第四章 孝庄与多尔衮的政治联姻
第五章 孝庄的清算,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第六章 顺治时,跌宕起伏的南方战局
第七章 女伯乐孝庄,与洪承畴的经略西南
第八章 吏治与南北党之争
第九章 孝庄母子的天主、喇嘛和禅宗之缘
第十章 一边是母亲,一边是爱情
第十一章 后顺治时期,孝庄的政治应对
第十二章 功狗鳌拜的曲终人散
第十三章 孝庄说:三藩不削,吃穷大清
第十四章 开清国母孝庄的辉煌落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孟心史在《清代史》中,讲到顺治朝开局的气象宏敞,曾经开门见山地讲过这样一段话:清入关创业,多尔衮一手所为,世祖冲龄,政由摄政王出。当顺治七年以前,事皆摄政专断,其不为帝者,自守臣节耳。屡饬廷臣致敬于帝且自云:“太宗深信诸子弟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以翼戴冲人自任,其功高而不干帝位,为自古史册所仅见。这是在矜夸多尔衮的好本喜。是时,福临在北京的登基大典刚过,大清朝的政治军事形势千头万绪,犹如一团乱麻。大清朝急需要一个有能力的治理者,为大清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政治脉络。于是,多尔衮硬着颈项,站在了领航者的位置。多尔衮以他睿智的头脑,尽心、尽性、尽力地领着大清这个新兴的帝国,从最初的政治沼泽地中。一步步地走了处来。其实,大清刚把重心摆放到北京的那一段时间,多尔衮的政治地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稳若磐石。肃亲王豪格在最初的皇位竞争之后,虽然受到了多尔衮的重磅政治打击,被废为庶人。但在随之而来的顺治帝乔迁北京大喜时,多尔衮却不得不摆出了一副大人有大量的政治姿势,恢复了豪格的亲王爵位。这当然不能代表双方已经缓和了冱寒的敌对状态。多尔衮对于豪格,始终怀有一种百足之虫、僵而不死的隐忧。另外一个令多尔衮瞿然敛容的政治老人,便是礼亲王代善了。代善对于福临的人承大统,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哲哲与布木布泰这一对姑侄太后,为了表示对于代善的倚重与感激之意,特许礼亲王代善今后上朝时,不用跪拜,而是赐椅子坐在下面。这对于代善而言,自然是一种旷然无双的浩荡皇恩。如此,虽然代善在朝堂上遇见多尔衮时,总是显出一种谦逊有礼的微笑。可是,这大清国的政治,只要政治老人代善还有一口气儿,摄政王多尔衮就必须有所顾忌。所以,当时,这大清国的朝廷政治,外有政治老人代善代为把关,内有持重老辣之哲哲皇太后的撑腰,中间再加上布木布泰太后积极为朝廷的建设建言献策,这小皇帝福临的政治境况并不差。其时,政治上渐次人手的摄政王多尔衮,对于布木布泰太后还不敢表现出一种飞扬跋扈的态度。就拿不久前决定大清国政治进退的迁都之争来说吧,假若没有以布木布泰太后为代表的皇宫势力的倾力支持,单凭多尔衮一系的政治势力,绝对说服不了盘踞在沈阳老巢的、守旧的满洲八旗贵族们挪窝儿。另一位拥立幼帝有大功的摄政王济尔哈朗不愿意到北京来,他留在盛京应该更有挟功自重的资本。因此,济尔哈朗俨然以多尔衮的反对派领袖自居。当时,是留守沈阳的太后布木布泰,大张旗鼓地为多尔衮的迁都计划宣传造势,这才令摄政王济尔哈朗的政治气势顿时为之一挫。后来,济尔哈朗更在清兵入关后的一次集体大封赏中,从摄政王降格为信义辅政叔王。如此,济尔哈朗再出来做事情,便恢复了其察言观色的慎微本色。清王朝移入北京,孝庄伊始在国家军政中展现锋芒。她积极配合多尔衮打垮了李自成,又一举摧毁了朱由崧小朝廷。后来,孝庄通过自导自演的一场“太后下嫁”的政治好戏巧妙地化解了多尔衮的内心猜忌。多尔衮猝死,孝庄迅即对多尔衮政治集团发起重磅出击,成功护住了顺治帝的政治地盘。顺治年间,军事上,一开始有李定国的两蹶名王,郑成功的兵围漳州;朝廷中,则有陈名夏、陈之遴之南党与冯铨之北党冱寒的政治争斗。于是,孝庄向顺治帝举荐洪承畴定南方军事,最终解决了朱由榔这个心腹大患。而对于南方士大夫的收服,则从顺治朝一直伸延到了四大辅臣时期。进入后顺治时期,鳌拜束手被擒是孝庄政治秀的又一次高超运用。发生于康熙帝与吴三桂之间的军事对决,是孝庄对年轻康熙帝的一次重大政治考验。至孝庄的生命落幕,康熙帝已经成长为一代大有作为的明君,清王朝的盛世曙光已然出现。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读高阳的小说,与读厚英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同样的感觉,要而言之,两作家严格按照清史与相关人物的本来面貌去描写,故“写出来”的故事及“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与历史的真实相吻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著名清史专家  李治亭    红颜岂能都是“祸水”,性别不能锁定优劣。三百年清史波澜壮阔,两个女人横空出世,孝庄、孝钦各领风骚,一头一尾时代迥然。多少兴亡事,尽在演绎中,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原图书馆馆长  杨东梁    以真实的记述与艺术的描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清前、后期两个女人的人生故事,书写有清一代的历史兴亡,使史学走出书斋,接近平民大众的有益尝试。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所长  王俊义

编辑推荐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3: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讲述了历史给她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她个人的高深素养与优秀品质,使她牢牢地站在了历史的前头,成为一代领航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3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自从看了很多清穿小说,就迷上了清史~这套清史书,视角挺独特的,很喜欢~推荐也喜欢读清史的朋友们阅读!
  •   原来以为清史专家就是瞎说的,看后感觉写得的确很不错,情史专家很给力!祝愿这套书能大卖!
  •   很好的一本清史书,读起来语言文字都很让人舒服,十分喜欢!推荐给大家!
  •   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3终于来了,看过一二 写的很好 推荐一下!
  •   看过前两本,一直期待这本3.很好看,历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很喜欢啊!
  •   刚拿到书,就觉得很喜欢!随手翻了翻~很喜欢啊~推荐大家一定要读一读啊~
  •   刚拿到书,就忍不住翻开读了读~真是不错!推荐大家都买来看看!
  •   很好看的书~非常好读!内页的设计也使阅读起来很舒适~赞!
  •   还没开始读 之后再来写
  •   偶然中看到这本书,一看题目就很想看。买了一本,翻了几页,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不错,值得推荐!
  •   看过1和2,还不错,3已经下单,等待中……
  •   一开始因为封皮的颜色很正就点进来看看,一看很吸引人啊!所以就下手买了!一看很喜欢啊~值得推荐~值得收藏~
  •   很有意思的系列丛书,就是没本的间隔时间太长了,等到3的时候都快忘了1、2的内容了。希望这次作者抓紧出4啊~期待中~
  •   买了这个系列所有的书,慢慢看吧
  •   书昨儿看了一晚,很好看啊!不错,很喜欢,准备把1、2也都买回来看看!
  •   图书封面是很正的红跟黄,看着就赏心悦目啊!内容更是不错啊!有新意!不错!赞一个!
  •   说晚清的事情,角度新颖
  •   第一部是在图书馆借过来看一下,觉得还不错所以买一套回来慢慢看。
  •   上六年级的孩子迷上了清史,指点要买这些书看。
  •   非常一般,没有深度,翻了一下没看
  •   包装很好?
  •   主要还是写清朝的历史,孝庄的文章少了些,还不错吧。
  •   跟我之前读的清史没有什么区别,完全就是在罗列史实,看不出来这些跟孝庄有什么联系,孝庄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跑题了。
  •   作者视角独特,文笔细腻,很值得一独,推荐!
  •   看了1和2,3已经期待很久,的确不错!
  •     读这书,感觉到历史的残酷美。在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原来 一切都是残酷的,充满着血与火,充斥着杀戮。过去,有些书讲李自成如何好,实际上李自成的一切都是以屠刀开路的。残明也压榨得一般的老百姓活不去。清兵入关后,就更不要讲了,一路从北向南杀去,像水浒里李逵的黑斧头,一排排地砍下,一排排落到地上的都是人头。实际上,老百姓只有在和平的环境才能喘过气来。
      清兵入关,结束了军阀的混乱,还老百姓一个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这是孝庄对普通老百姓最大的贡献。本书写出了孝庄中政治的一面,即冷血,又温情。读后令人为之怃然。
  •     前二部都看了,这一册是孝庄的高峰篇,也是孝庄的完结结。孝庄辛辛苦苦一世做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终于等到了盛世的曙光,从这点来看,孝庄是历史上少有的成功女子。
      这一册跟前二册一样,在情感上都有很好的描述。比如,孝庄与多尔衮,二人不能讲不喜欢,后来也走到一起来了。但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孝庄却不得不自己动手清算多尔衮,当时,孝庄的心是在流血的。
      还有顺治跟董鄂妃,经过那么多的风流,终于走到一起来了,他的爱情却必须经受了母爱的磨砺,这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最终,顺治跟董鄂妃双双去了天国。太美的爱情,这尘世难以容纳,总是不长久的。这就是生命的悲哀。
  •   话不多,是这个理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