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性理论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孙世强  

内容概要

人性是集经济人性、道德人性及制度人性等的集合体。人类主体一般哪种具体人性表现突出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任何单一人性发挥都会使人类努力与人类意愿相背离。主流经济学派将经济人性作为构建其经济理论和指导实践的核心,不能视其为错,但过度注重经济人性则苑阈了人类美好意愿。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和人本主义经济学派对其进行了深刻批判。    完整人性是打开人类社会和谐之门的唯一钥匙。完整人性是人类公共需求,单一人性向完整人性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构建完整人性只能立足于现实社会条件,通过社会制度变革来实现。只有完整人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效用控制人性”向“由人性控制效用”的根本转变。

作者简介

孙世强,1965年生,吉林白城人。1989年毕业于吉林财贸学院财政系,获财政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长春税务学院财政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吉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问南省《资本论》研究学会理事。     
  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或主审《财政学》、《财税金融知识》、《市场营销学》等教材5部,独立完成著作2部。参与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等7项。

书籍目录

导论  经济人性演化、跃进与制度构建——人类从“自发的”阶段向“自觉的”阶段发展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  选题原因及意义  二  整体内容的基本框架  三  整体内容的创新点  四  本书写作应用的方法第一章  经济人性理论困惑  一  人性理论与经济理论融合  二  人本主义经济学派对经齐人性的挑战  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寺经济人性的态度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者对经济人性的争议第二章  诊断市场经济主体病因——人性残缺  一  经济人性残缺  二  界定政府公职人员经济人性边界及必要性分析  三  道德人性残缺  四  制度人性与“制度人”假设提出的必要性与功能性分析  五  从人性视角审视世界经济第三章  市场经济主体人性残缺的原因分析  一  市场经济主体人性自然选择问题  二  社会发展路径选择问题第四章  和谐社会的客观选择——经济人性向完整人性演化  一  完整人性内涵  二  完整人性特点  三  完整人性的功能诠释  四  完整人性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应用第五章  完整人性构建理论  一  完整人性构建基础  二  构建完整人性条件  三  构建完整人性的模型设计第六章  完整人性与制度设计  一  完整人性与背景式制度  二  完整人性与企业制度  三  完整人性与教育制度  四  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与完整人性  五  宗教制度与完整人性第七章  完整人性全球化趋势  一  完整人性全球化动力机制  二  完整人性全球化切入点问题研究  三  完整人性全球化之困惑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经济人性理论困惑一 人性理论与经济理论融合虽说人性是与人的本体共生的,人性最原始的属性就与经济相随,但将人性理论与经济理论相融合,或将人性渗入经济阈面的记载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中国周代。周代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济贫制”的国家,讲求的是道德人性对经济的渗透。比西方社会实行的“社会救济”要早2600多年。但由于中国当时这方面的记载没有形成体系,更没有上升到人性与经济相结合的理论高度,所以不如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有影响。(一)中西方人性理论评析古今中外,对人性的研究,千百年来,分歧极大,争论激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经济人性理论是人性理论的细化,是人性理论与经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论著中,存在“人性无善恶论”和“人性有善恶论”两种观点,也有的称之为自然人性论和伦理人性论。“性无善恶论”者——老子日:“生之为性”。老子认为,天、地、人都是取法自然,自然是主宰,是统摄万物的宇宙本源,因而人性就是自然之性,此种观点属于自然人性论;“性有善恶论”者,即伦理人性论的代表,具体包括孟子、荀子、汉代的董仲舒和唐代的韩愈等。其中,性善论者——孟子认为,人性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认为人性中天然具有四种“善端”,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源;“性恶论”者——荀子日:“人本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视人的生理本能和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为恶,认为道德教育在于“化性起伪”,强调外的规范和约束可去恶为善;现代的学者杨春梅认为孔子也是“人性有善恶论”的代表(杨春梅,2000)。她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是以孔子的人性观为基础的。她从孔子初创“仁”的内涵及“仁”与“礼”的关系出发,认为“仁”作为潜在的德性,根之于心,将其喻为“美玉”,其质地美善,但未经“礼”的雕琢之前,它又非纯美纯善。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即是孔子的人性观。孟子就其“性美善”的一面为基础,强调“存心养性”,强调道德自觉。荀子则就其“人性非纯美纯善”的一面为基础,提出“性恶”观,强调克己修身,强调礼法规范;董仲舒曰: “性之品有上中下。上焉者,善焉而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矣。”这就是董仲舒和唐代韩愈的“性三品论”。在“人性有善恶论”中,是人性善、人性恶和中性人性观点的综合。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人性有善恶论”者还是“人性无善恶论”者,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诸子百家都认为人性乃生而固有,并都没有否认后天人性的可变性。

编辑推荐

《完整人性理论》是“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之一,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经济人性理论困惑、诊断市场经济主体病因、市场经济主体人性残缺的原因分析、完整人性构建理论、完整人性全球化趋势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完整人性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