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阿尔伯特·史怀哲  页数:245  译者:常暄  
Tag标签:无  

前言

所有文本的抄本、由编者加入的置于中括号内的文字、注释、引文的补充以及关于所有文献的说明文字均出自约翰·苏尔谢之手。1989年起,斯特拉斯堡新教神学院教授坎普夫博士也参予了此项工作。自此,文本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是由两个人共同来协商,最终的选择都是两个人共同做出的,比如从档案中整理选择出版的1937年稿的第二部分。就像坎普夫一直以来喜欢戏谑地称呼自己的那样,作为一名“第十一个小时的工人”,在历经共同的修改后他把文本导入磁盘,整理成熟。序言中的部分章节,由于时间的原因而必须做出修改的地方,他也参与了修订。最后的索引也出自他之手。在最终的编辑工作中,我们还要感谢乌尔里希·卢兹教授博士先生给我们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在史怀哲遗稿的准备和编辑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下列机构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编者也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他们是史怀哲国家基金会;岚巴瑞阿尔伯特·史怀哲医院的史怀哲救助协会;伯尔尼大学新教神学院;温特图尔海格纳基金会;史怀哲神职人员联合会(ASP);A.毕提柯夫一贝尔恩哈特,瑞士曹根里特;斯特拉斯堡新教神学院校友和毕业生联谊会;V.拜尔,斯特拉斯堡。此外,我们还要感谢曾任君斯巴赫档案管理员的阿里·希尔瓦(已故)和托尼·v.里尔两位女士一直以来的帮助,还有古斯塔夫·渥依特先生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以及珍贵的抄本。对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捐助者,我们要致以特别的感谢,他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一笔非常慷慨的资金。

内容概要

史怀哲一生中有关哲学和伦理学的著作颇丰,特别是他提出的对生命的敬畏(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概念至今在哲学以及伦理学领域内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将使人们对于史怀哲及其思想宝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以及重构史怀哲思想体系的大厦显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国思想以及思想史的研究来看,史怀哲的这本《中国思想史》也是一家之言,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动机下,对于中国思想及其发展史的一种独到解读,它必然能够丰富中国思想史的宝库。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于1875年1月14日生于德国的凯萨斯堡(Kaisersberg)。他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已经初步展示出在音乐、宗教和哲学方面的才华,25岁时史怀哲成为哲学和神学的博士,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取得教师职位,此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对巴赫的音乐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史怀哲一生著作甚丰,代表作有《巴赫论》(1911年)、《文明的哲学:文化的没落与再建&文化与伦理》(1923年)、《圣徒保罗的神秘》(1930年)、《我的生活和思想》(1931年)和《印度思想及其发展》(1935年)等。在非洲岚巴瑞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史怀哲仍然笔耕不缀,写下了大量有关文化和伦理的著作,这本《中国思想史》的手稿也形成于这个时期。

书籍目录

序言印度和中国思想史(1939/1940年稿)  [Ⅰ]印度和中国思想中神秘主义的产生  [Ⅱ]印度思想  [Ⅲ]中国思想    [1.发端,古代的源头]    [2.孔子]    [3.]道家神秘主义[老子,庄子,列子]    [4.墨子]    [5.经典时代的批判性的思想家、诡辩家,杨朱]    [6.孟子]    [7.]草稿:佛教在中国[和西藏]    [8.孔子学说的革新者]    [9.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0.中国思想被欧洲认识]    [11.民间伦理(《感应篇》),新时期的道士伦理]    [12.中国思想同印度及欧洲思想的比较]    [13.自19世纪中期开始的危机]    [14.欧洲对中国思想新的兴趣]中国思想(1937年第一稿,第一部分)  [关于中文的前言]  [古老的传统文献]  [膜拜祖先]  [焚书]  [老子、列子、庄子那里的新的繁荣]  [道家神秘主义]  [忘我的颠狂状态]  [婆罗门的忘我颠狂体验、道家的无为]  [不使用暴力的原则]  [道家思想的意义]  [孔子]  [老子和孔子的相遇可能只是“传奇色彩的传说”]  [墨子]  [与孔子的对比]  [孟子]  [辩论家(批判的思想家),诡辩家]  [王充]  [惠子,公孙龙,苟子]  [卫鞅,鬼谷子,韩非子]  [杨朱]附录(草稿l937年)  人类思想,中国思想,l937年第一稿,第二部分。[节选]    计划    [老子,邓析子]  道家神秘主义和忘我颠狂    [关于道家学说]    [道家思想和伦理学]    关于道家思想的最后一段的草稿  内在化的对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观  孔子  草稿  墨翟(墨子)  国家学说  个人的伦理  关于墨子的论断  墨者  关于孟子的章节的计划  杨朱  佛教在中国,孔子学说的复兴    [孔子学说的革新和在蒙古统治时期]    [宋朝的哲学家]    [书摘的注释]    [王阳明]  中国思想中的人和创造物  《感应篇》中的劝诫  回顾的草稿[Ⅰ]  [回顾的草稿]Ⅱ  关于中国思想发端的章节的重新修改的草稿  关于中国思想最古老的世界观的章节的草稿  民间世界观  去掉的继续的新稿  (中断的文字的)继续    [对中国思想的]最后肯定    [关于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的关系的章节的新稿]    有关古代中国哲学的伦理思想的草稿[的文字]    [和古代印度伦理的比较]    [与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比较]    [和查拉图斯特拉伦理的比较]    [和犹太教和基督教伦理的比较]    [古代中国伦理]    [中国思想中的人和生灵(1933)的草稿页标注为1937]    [卷宗8,第7号更多的注释(1936年和1937年)]关于中国思想l939/1940年的草稿(节选)  关于道家神秘主义的章节的计划  计划:无为  [文章]  道家神秘主义的结语的草稿  中国思想的进程后记  阿尔伯特·史怀哲关于中思想,一个汉学家的评论,海因内·洛兹参考文献本书来源目录索引

章节摘录

后来,墨家学派的人还探讨了人们是不是也应该去爱恶人和敌人的问题。他们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但却在现实中寻找获得免除这种爱的义务的合理性的理由。他们还讨论了兼爱主张从多大程度上允许人们去考虑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在这一点上,他们向前迈了一大步,并且甚至承认人们没有义务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渐渐的墨子的伦理思想失去了原本激情四溢的特征,同时这也标志着它的堕落。在以庄子命名的文献的第256篇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对中国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前3世纪的思想史的主要流派的概貌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致力于向人们提出爱的劝诫的宗教派别。他们的精神领袖叫做宋钎(或者宋庸子),他是反对孔子和尹文(大约公元前330年)的了。这个“宗教派别的人用一种特别的头饰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个教派的主张有着和托尔斯泰奇妙的相似性。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不反抗。他们认为,心灵的行为来自于容忍的能力。他们试图通过燃烧的爱将世界上的人像兄弟一样的[联系起来。压抑]欲望和贪婪是他们的基本原则。当人们骂他们,他们不以为耻,而只是想到应该制止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他们禁止武力,并试图让人放下武器,好拯救民众于刀兵之中。他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到处游历。他们警告君子,告诫世人。即使世人不接受他们的观点,他们却@更为坚定地保持自己的信条,矢志不渝。他们到处上下游说,即使别人不听从他们的劝诫,他们也会强行坚持,决不放弃…。在中国那个诸侯之间不断发动战争的年代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批和平主义者。这个宗教派别属于哪个学派,在我们掌握的这篇短的报道中并未提及。但因为他们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流派非常相似,也许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5.经典时代的批判性的思想家、诡辩家。杨朱一种像古希腊时代的那种怀疑伦理观的正确性的诡辩术在中国是不曾有过的。但用质疑的眼光去检验一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对一切都坚决持怀疑态度的批判精神在中国却是古来有之。尽管他们自己也在探讨伦理的确信是通过什么方法证成的,但他们却并不以这样的坚决来怀疑其证成性。这些批判性的思想家们在中国被称为辩论者(辩士),其中在先秦时期最为著名的有惠子(卒于大约公元前330年)——他的智慧为其同时代的庄子所称道——和公孙龙(大约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两个人都继承并发展了从墨家学派中出现的辩证方法,惠子流传下来的名言有:“泛爱万物,天体同体”。在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们非常热衷于讨论人性本来是善还是恶的问题。我们从《书经》中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思想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认为人性本善。告子(公元前4世纪)则认为,人的本性根本无所谓善和恶。苟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也是孔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然而他却非常奇怪地站在了认为人性本恶的观点一方。仁在他看来仅仅是说服、教育和习惯养成的结果。善和恶两个概念在他看来是古代的圣人发明并使用的,因为他们觉得这对于保持有序的社会状况是必需的,而且也因为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克服与生俱来的恶性的倾向才会感到快乐。只有认识到了人性本恶,才能理解圣人主张仁的努力的原因以及巨大的功绩。孔子学派的追随者们并没有吸取苟子关于伦理的外在的理解和证明。荀子认为仁是由圣人的理论而得以证成的,这种观点则是建立在孔子思想之上的。他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在他那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仁是一种通过学习上古的文献获得的东西。那个时期的思想家还有另外一种调和的观点则是善和恶两种因素互相存在于人的本性当中,重要的是人发展了其中的哪一个方面。其他还有通过命运来决定善和恶。后来的王充(大约公元27~公元97年)就代表了这样的观点。从《易经》出发,他提出,人无论精神本质也好,外在形态也罢,都是存在于天和地的交互作用中并且受某种命运支配的。他假设,如果说命运决定一个人是行善的,那么他就会自发的、不需要外在的教育或者引导,就能以善的方式作为;而相反如果他的命运是要作恶,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不可能使其从善。而在他看来,所谓的人的宿命则是受到好的教育就会行善、遇到坏的榜样就会学坏。关于对伦理的作用的[质疑],战国时期的国君和权臣以及他们的谋士从国家的角度提出的关于善和恶的理论远远比诡辩家们要多。按照卫鞅(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和鬼谷子(公元前4世纪)的理解,国家可以完全出于权衡什么是对国家有益的、什么是对臣民来说有好处的,来做出决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全部属于道家思想家。因为从道的意义上的行为的学说出发,没有可以用于普通生活的原则,而人们在实践中没有它们又是不行的,所以他们就认定,对于国家的存在有利的事情为善。这显然是正统道家思想之外的、世俗化了的非正统道家思想的观察方法。伦理性被看成是一个非常相对性的东西。卫鞅反对孔子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的伦理信念是不必要的,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甚至是有害的。人根本不用去思考善和恶的问题,而只需要出于敬畏刑罚的心理去遵守国家在法律中规定的东西就可以了。道德完全屈服于国家意志之下。对于追逐权力的国家来说,那些从本性来讲更强的恶人远远比那些软弱的善人要更有用处。对于民众的教育要完全倾注于使之能够适应战争。国家首先需要的是农民和士兵。卫鞅高度评价战争,认为它是一种可以使国家赢得荣誉、权力和财富的手段。如果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国君就不必去考虑是非对错的问题,就可以做任何符合一定目的的事情,包括谎言和阴谋诡计。另外一位道家思想家韩非子(公元前275年~公元前233年)则认为善恶的观念并不是本来就确定不变的,而是要符合不断产生的情况而不断改变着的。他进而认为,法律也应该符合时代。所以也只有有用益性的东西才能被看成是善的。韩非子非常贬低教育的作用。读代表着古人思想观念的书在他看来是毫无必要的。特别是统治者不需要拥有书籍,更不要重视书籍。在公元前213年下令焚书的始皇帝就是韩非子的欣赏者,然而这也不能改变他在遭人构陷后被投入狱中的命运。后来,他在狱中服毒自尽了。后来的秦国渐渐在诸国中取得优势,这还有卫鞅在当宰相时推行的严密的组织和灌输给人们的战争精神所做的贡献。然而卫鞅也是死于狱中。否定教育和道德的国家强权包括在精神领域大于一切的理论必须通过了解当时诸侯混战的情况才能理解。它们是宫廷中的思想,而在民众的思想层面上并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后记

当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汉学起到的输出研究方法和命题的作用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时候,我们发现直接的关于中国的其他学科的研究还相当不足。不管怎么样,还总是有着一些例外的情况,它们显示出,即使不通晓中文也仍然完全可以在汉学核心的研究主题内部做出非常有意义的贡献,冒着侵犯语文学家的保有领土的危险并非那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错误的举动。一些细致的、因而享有盛誉的阐释思想,如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儒教与道教》(1920),此外还有卡尔·亚斯帕斯(Karl .Jaspers)的关于孔子和老子的《伟大的哲学家》(1959),以及和亚斯帕斯大约属于同时代但在对于中国伦理学的评价上比韦伯更为细致的阿尔伯特·史怀哲的《中国思想》都属于这些例外的情况。众所周知,史怀哲在他的伦理思想上是有悖于时代精神的,“有意识的故意‘出离时代”’,而坚守启蒙的传统,坚定地认可18世纪理性主义。这几乎自动地使他接触到了中国,并且早在欧洲启蒙者那里就已经出于理性独立于教士的监护下把中国的孔家儒学当做自然伦理的可能性的主要证人了。自启蒙运动以来在欧洲就没有像史怀哲这样,在苛刻的、基于理性而不是非理性之上的伦理构架之中如此认真地对待中国思想的人。史怀哲和其他很多同时代人一样对中国和印度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史怀哲显然有别于阿道夫·莱西魏因(Adolf Reichwein)于20世纪初确立起来的“亚洲热潮”。如果说在欧洲危机中,人们的眼光开始投向东方,那么通常情况下就会从建筑在理性之上的现代“文明”中移开,寻找着一个新的“精神的文化”以及“生命的内在化”。“东方”本身——人们可能会想到中国的张君劢(1887~1968)和印度的罗·泰戈尔(1861~1941)——从浪漫主义以来就已经形成、并且在自然哲学的各种游戏形式中得以维持、直到今天仍然生动的模式中不无感激地得到相当多的可以借鉴的东西,并且自认为重新找到了自我。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同对于印度思想那样,史怀哲写了一部关于中国思想的著作,它直到今天才得以出版。史怀哲一直致力于按照对生命的敬畏的伦理观点来归纳人类的思想史,中国思想史是其宏大的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现实意义的计划的一部分。阿尔伯特·史怀哲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1940年之际,在非洲的岚巴瑞那样一个远离图书馆的地方写下了中国思想史的两个不同手稿。本书则是首次将两份手稿出版。这部未完成的著作可以看作是史怀哲在他其他作品中稍稍提及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详尽阐述。史怀哲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深入的阐释也同时为我们打开了通入他的神学与伦理思想的大门。在本书后记中,波鸿汉学家海因内·洛兹肯定了本书在汉学界的地位。它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思想史方面的导论著作。“因此人们可以把史怀哲的文稿归为为数不多的对中国哲学的独到的见解。它的世界公民性的、伦理的见解在这样一个儒家思想作为“文明冲突”的阵线,同时必须为日益发展的商业文化提供精神元素的时代里有着高度的现实意义。”——摘自海因内·洛兹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史》是非洲之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哲学家与社会思想家、音乐家阿尔伯特·史怀哲最的遗著。如同对于印度思想那样,史怀哲写了一部关于中国思想的著作,它直到今天才得以出版。史怀哲一直致力于按照对生命的敬畏的伦理观点来归纳人类的思想史,中国思想史是其宏大的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现实意义的计划的一部分。阿尔伯特·史怀哲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1940年之际,在非洲的岚巴瑞那样一个远离图书馆的地方写下了中国思想史的两个不同手稿。《中国思想史》则是首次将两份手稿出版。这部未完成的著作可以看作是史怀哲在他其他作品中稍稍提及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详尽阐述。史怀哲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深入的阐释也同时为我们打开了通入他的神学与伦理思想的大门。在《中国思想史》后记中。波鸿汉学家海因内·洛兹肯定了《中国思想史》在汉学界的地位。它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思想史方面的导论著作。“因此人们可以把史怀哲的文稿归为为数不多的对中国哲学的独到的见解。它的世界公民性的、伦理的见解存这样一个儒家思想作为‘文明冲突’的阵线,同时必须为目益发展的商业文化提供精神元素的时代里有着高度的现实意义。”  ——摘自海因内·洛兹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思想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学习中国思想史,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国家
  •   为了写论文买的,比较学术,但是不会很枯燥,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思路都写出来了,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比较中肯的评价,推荐给要写论文的同学看,特别是要写中西哲学或思想比较的同学,看看会不错吧,至少作者的创作思路很值得推荐。
  •   当我们日益羡慕西方文化的时候,看看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西方世界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们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视为瑰宝,如饥似渴地学习,遗憾自己不懂中文不能学习原著。我们呢?
  •   上课用,质量很好啦
  •   帮同学买的,但很好看。
  •   史怀哲有不一样的视野,用不一样的视角洞察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思想。
  •   这是一位德国贤者的未完稿,基本上可以视为一种思想札记。这种哲学式的思考,基本上是秉承一种思路,例如本书所强调的对生命的敬畏这样一种伦理观,来整理来自各种来源的思想资源。作为一种哲思,本书所讨论的“中国思想”,如果抽去了其上附载的哲人姓名,其实也就是一些文本。思想者对于所处理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所在地方的历史上下文,实际上并不感兴趣。因此,这本书实际上对古代中国研究(也就是所谓“汉学界”)没有什么贡献。当然,如果单纯考虑哲思,并基于此而思考当代,那么本书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   老外写中国思想史,通常比较简单。
  •   看了前言和序言,正文看了几页,具体内容还不是很了解,主要是为了从别人的角度了解自己民族的思想文化,所谓兼听则明嘛!
  •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演奏Bach的专家
  •   但我想好是必须要给的
  •   内容比较庞杂,没有什么逻辑性,太意识流,更多的象随笔和读书札记。
  •   史怀哲是诺奖获得者,让我钦佩的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末的非洲,他却掌握了那么多的资料,并勤奋从事写作。此书算不是多么专业,但史氏的世界主义情怀以及其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却让人感动。另外,此书译笔只能算中等。
  •   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中国知识中国观。他的管风琴唱片一定要听。
  •   it is good and amazing !
  •   史怀哲的作品,内容独到,就是纸质不太好
  •   史怀哲这本《中国思想史》可以给你不一样的视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