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于金富  页数:483  

前言

  我在少年时期,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读大学中文系,成为文学家。1975年,我中学毕业的时候因为全国废止了高考制度,我就“社来社去”,回乡务农了。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如愿以偿上了大学。美中不足,没有学中文,而是学了政史(政治与历史专业)。大学期间,我逐渐地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特别是读了《红梅初放》这篇报告文学以后。《红梅初放》介绍的是陕西一位女青年刻苦自学《资本论》,最终考取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事。这篇报告文学对我的影响很大,它使我对《资本论》这部政治经济学巨著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使我对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兴趣更大、更浓了,使我萌生了读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愿望,使我树立了进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的理想。大学毕业时,我带着一套崭新的《资本论》(1~3卷),去农村中学教书了。我所教授的高中政治课中包括政治经济学。在农村教学的七年时间里,我克服重重困难,熟读《资本论》,同时还自学英语和经济学说史。1987年,我考取了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使我有机会深入学习《资本论》。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有两位导师对我影响极大。一位是周守正先生,另一位是许兴亚先生。他们二位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学术造诣使我获益良多,而且许兴亚教授还指导了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另外,貊琦教授、耿明斋老师和王天义老师在政治经济学专业知识与科学研究方面也都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指导与帮助。尤其是许兴亚教授,他对我在《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的影响极其深远。自1989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我于1998年考取了吉林大学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詹连富教授。2001年,我进入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资本论》研究专家洪远朋教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解剖社会经济形态“生理学结构”的科学,也是阐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与发展趋势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对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剖析。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同其他经济学说相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研究社会经济生活的物质内容,也注重研究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形式及其社会关系;既着力研究社会经济运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高度注重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关怀;既是批判旧的社会形式的革命的经济学,又是指导构建与完善新的社会形式的建设的经济学。当前,在社会化、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构建市场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推动现代社会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对《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中,我之所以特别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因为在许兴亚老师研究的启发下,我充分认识了生产方式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及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与决定作用,深刻理解了生产方式范畴与生产方式理论在《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恩格斯也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经济科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归根结底,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马克思的《资本论》,其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论”,即全面、深入与系统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是一定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结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取向,是对一定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进行整体的、逻辑的、历史的和内在的结构分析与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是“生产方式—社会结构”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主张建立以个人主体地位为基础、以一切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为核心、以“自由人联合体”为载体的联合生产方式。基于这种认识,我坚持对《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全面学习与系统研究,与此同时,我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理论与科学范式等重要方面也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20多年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研究与理论探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系统汇集。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理论与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与分析;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分析新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并提出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性质与发展趋势的新观点;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新模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方式,并提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本性质、主要特征与发展规律的新观点;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分析。

作者简介

  于金富,男,1956年生,汉族,辽宁建平人。经济学博上后。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学术带头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代表性著作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现代观点》、《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导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新论》和《现代政治经济学探索》等。先后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1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产方式理论与科学范式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产方式理论    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一般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分析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与我国现阶段    生产方式运动规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范式    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要区别与科学综合    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范式    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    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新技术革命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    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部分质变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努力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与产权制度的改革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深层次理论探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马克思的社会所有制理论与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基本形式      全面实施股份制的战略思考    劳动者股份制    国有制应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殊形式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章节摘录

  一是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方式的性质。也就是说生产力各种要素(劳动者、生产资料与科学技术)的性质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方式的性质。在手工工具与手工劳动都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排斥不同生产者之间社会化经济联系的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只能产生小生产者生产方式。在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生产过程实行严密分工、生产者之间社会化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认为,无论是从小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还是从资本主义方式向未来联合生产方式的过渡,都只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前提条件与决定因素。  因此,从总体上看,生产方式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变化都是由一定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客观地规定、必然地决定的。换言之,生产方式的存在与变革,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可能脱离或超越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随意地选择和人为地改变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首先表现在生产主体与生产目的客观规定性上——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由谁生产与生产什么归根到底都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而不是由人们主观、随意地规定的。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也表现在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客观规定性上——在任何社会形式下,人们运用什么样的技术条件进行生产、采取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实行什么样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生产,归根到底也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不是由人们随心所欲地进行规定或选择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产方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是本优质的专业图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