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董美珍  页数:349  
Tag标签:无  

前言

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是由致力于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的学者和高校教师于2006年自发成立的学术性民间非营利组织。成立之后,推出适用于当今中国大陆高校妇女/社会性别学课程教学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一直是该网络的工作重点,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中国大陆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为了提炼和突显一种妇女的知识和本土的知识,在主流学术界发出妇女的声音,在女性主义研究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95世妇会以后,妇女/社会性别研究日益成为中国大陆学者的关注点,并逐渐进入学科建设的层面。近几年来,出版的诸多有关著述不仅包括妇女/社会性别学概论,还出现在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文化研究、伦理学、哲学、心理学、法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中,女性社会学、妇女史学、女性主义文学/文化研究等正在不断形成和展现自己的妇女+本土的特色。这表明,包括学者在内的全社会更加关心妇女/社会性别议题,有关妇女/社会性别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学科建设进一步展开;也表明,中国大陆的学者在努力学习他国/他地区的优秀成果的同时,已开始注意凝集和提炼本土的经验和知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大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出现了如下若干特征:第一,多学科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妇女的存在无疑是一种多样化的存在——经济存在、政治存在、法律存在、社会存在、民族存在、历史存在、文化存在、心理存在、性存在……由此,妇女的生存与发展,妇女的过去、今天与未来也无疑成为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文化研究、心理学、性学等各类学科研究的议题,妇女/社会性别研究逐渐渗透到每一学科中,在本学科中得以深化。第二,跨学科性。正由于妇女的存在是一种多样化的存在,妇女是集多样化存在于一体的性别群体,妇女的某种存在是多面向的存在,因此,有关妇女/社会性别的研究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不同学科开始互相影响和渗透,学科疆界的严格性开始被冲破。第三,多样性。妇女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存在使得妇女不仅是一个性别群体,也是一个阶级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年龄共同体、区域共同体、职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性倾向共同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对妇女的研究不仅有综合性的研究,也有分层研究;不仅有宏观的研究,也有中观、微观的研究。而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大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获得了广泛和深入的发展。第四,跨国/跨地区性。作为性别共同体,不同国家/地区的妇女有着作为妇女这一性别群体的共同经历和经验,具有作为妇女这一性别群体的共同需求和愿望。因此,在今天,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他国/他地区,妇女生存与发展正在成为一个共同的话题。由此,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性别研究议题不仅只是中国大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议题,中国大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者的关注点也不仅只限于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性别研究正日益成为一项跨国/跨地区研究。第五,本土性。除了共同性外,由于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地区妇女的经历、经验、需求、愿望也当是具有差异性的。因此,在学习他国/他地区妇女/社会性别研究的成果与经验的同时,中国大陆的学者们也日益注重提炼本土妇女/社会性别研究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本土妇女/社会性别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本土妇女知识和经验的价值已开始获得应有的提升和突显。第六,责任感。在“出世”和“入世”的两极,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自我“怡心乐志”和“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中国妇女研究始于“问题”研究,因此,中国大陆从事妇女研究,尤其是现实问题或现实议题研究的学者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为解决问题贡献一己之智或一己之力。而不论实效性如何,纵观中国大陆妇女研究的著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文中大多有“倡导”的内容——大到有关政策/法律建议,小到个人行动建议,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跃然于纸上。第七,混杂性。中国大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的思想库和学术资源十分庞大和复杂,从中国古代的阴阳和合文化、儒家文化到当今西方的后现代、后结构、后殖民理论,从作为主流化的汉族文化到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从一直渗透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有神论思想到1949年以后形成的世俗生活政治化,从作为最高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到最基层的家规村约,无不对中国大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作为中国大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主要武器之一的女性主义理论本身,就是流派众多、观点不一的。因此,今天中国大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及其成果表现出较大的混杂性,有站在女性主义立场的,也有站在男权主义立场上的;有具有较高社会性别敏感度的,也有处于社会性别盲点之中的;有反性别本质主义的,也有坚持和倡导性别本质主义的;有力图提炼本土经验和知识的,也有生吞活剥西方理论的;有重视文化多样性的,也有将某一文化类型“一以蔽之”地套用的。而许多研究相互间也有较多的包容和宽容,较少相互挑战和批评。第八,交汇性。不同于其他带有某种单一倾向的研究或行动,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性别研究具有较大的交汇性。它不仅是各种理论取向的一个交汇点,也是各种学术倾向的一个交汇点;不仅是各种研究的交汇点,也是许多社会行动的交汇点;不仅是理论的交汇点,也是研究、教学和行动的交汇点。展开中国大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的成果,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具有不同理论和学术背景者多样化的声音,看到众多社会行动的成果,也可发现学者的行动化努力、行动者的学术化努力和双方的协手合作,以及由此而逐渐成长和丰富的足以构建学科大厦的“妇女的知识”。鉴于此,本书系并不只挑选那些我们可以或乐于接受的书稿,而是通过网上征集、自由来稿、专家组评审、出版社认可的程序决定资助者。而资助者及资助的书稿名单也在网站上公布,接受大家的监督。我们希望,通过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这一组织化的行动,能在妇女/社会性别研究领域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的第一笔项目资助经费来自美国福特基金会,其中,包括了对相关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籍的出版资助。美国福特基金会、美国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及何进先生多年来一直大力支持对包括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在内的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在此,我代表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向美国福特基金会和美国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教育与文化项目官员何进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代表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我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帮助和相关编辑认真负责的工作;感谢作者对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的认同和信任。俗话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内容概要

科学与性别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主题,女性与科学也似乎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本书梳理和探讨了西方女性主义对二者关系的立场与主张,分析、比较了不同女性主义流派的科学观,并对其所遭遇到的矛盾与困惑亦作了深刻反省与批判,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女性主义科学观的精髓,深入思考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科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作者简介

董美珍,女,山西右玉人。1997年于山两省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2001年于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期间曾作为中加联合培育博士生候选人,赴加拿大UBC大学维真学院(Regeilt College in Univei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学习。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妇女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译著一部《论欲望》,发表论文近20篇。

书籍目录

引言 一 基本概念的梳理与澄清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资料综述 三 选题的原因、意义及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一章 女性主义科学观的缘起 一 女性主义科学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女性主义科学观形成的科学实践背景 三 女性主义科学观的学术理论渊源第二章 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科学观 一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三 激进女性主义 四 后现代女性主义 五 生态女性主义 六 简评:多样性与局限性第三章 女性主义对传统科学的批判 一 女性主义对传统科学客观性的质疑 二 女性主义对主观性的重新评价 三 女性主义对科学理性的批评 四 女性主义对情感在科学认识中作用的肯定 五 简评:区分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果第四章 “女性主义科学”的构想 一 女性主义经验论:女性的经验作为科学源泉 二 女性主义立场论:以女性为中心的科学 三 女性主义认识论的构建 四 女性主义方法论的诠释 五 “女性主义科学”评议第五章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一种解释策略 一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之源 二 后现代女性主义为什么对科学进行批评 三 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观之我见第六章 女性主义科学观之反思 一 女性主义科学观的重要意义 二 女性主义科学观之批判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中文)Network for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章节摘录

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女性主义发生了后现代转向。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本质主义,提倡多元方法论,从而实现了对经验论与立场论女性主义的超越。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博安(J.Bohan)认为,立场论存在着五个方面的困境:(1)立场论对普适性的追求无法表征女性经验的多元化;(2)立场论声称的女性特征是压抑的产物,它会使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压迫合法化;(3)将社会性别看作是个体人格结构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塑造她们生活的社会系统的反映;(4)女性的认知与生存方式的本质化使女性与男性均陷入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型;(5)本质主义所主张的性别差异缺乏足够的经验论证,许多研究存在着方法论问题、理论的不一致问题等①。事实上,女性主义立场论与其说是女性主义发现“一种”女性的认知方式,不如说是立足女性的立场可以揭示许多女性的特殊地位以及许多能够挑战、质疑这种特殊地位的学术策略。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既然女性经验是多元的,那么,就应采取多元研究方法,但在运用这些方法时,研究者必须认识到每种方法的价值假设、优势以及局限性。给任何研究方法打上女性主义方法的标签是无效的和不合逻辑的。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所有的研究方法均是社会构建的,受权力关系影响的。此外,女性主义立场认识论努力解释作为主体的女性,后现代主义者则检验特定的主体是如何形成的,这些主体必须言说什么,同时寻求一种新的流动的主体形式,去代替单一主体的范畴,承认并肯定现存的主体。但后现代主义只是一种视角,它并不能消除女性主义所有的麻烦。

后记

本书稿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记得在复旦大学论文整个写作过程中,心情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女性主义对科学的很多问题提出重要的洞见,并非常富有挑战性;紧张的是对其要做全面而深入的检视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女性主义理论内部本身不乏矛盾与冲突,不同女性主义者观点各异,再加上女性主义理论本身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对它进行概括和定论很不容易。尽管如此,我还是抱着热切的心情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对其分析、考察、思考和反省。但是,直到博士论文答辩时,我仍深感并没有完全把握丰富、浩大的女性主义理论。虽然工作期间不时想起对论文进行调整和补充,但由于工作繁忙及家庭、孩子众多事情也感到未能尽全力。对于论文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还有待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论文题目的选定直接源于我读博士生一年级末,由我导师陈其荣教授推荐,有幸成为中加联合培养博士生候选人,从而有机会在美丽的加拿大uBc大学维真学院学习。为了充分利用国外图书馆里的外文资料,几经周折后,我选择了当时国内科学哲学界研究不多的“女性主义科学观”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并收集到大量国外最新的关于“女性主义与科学”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编辑推荐

《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妇女与性别研究参考书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