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明史.清史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云南教育  作者:《线装经典》编委会 编  页数:383  
Tag标签:无  

前言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建立的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建立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元朝末期,统治阶级残暴腐朽,终于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一支义军就是朱元璋领导的。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定都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明将徐达、常遇春等大规模北伐,攻占了元都大都(今北京),元末帝顺帝北逃,元朝近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进入了明朝统治时期。  明初帝王朱元璋、朱棣等励精图治、一心治国,在他们的统治下,大明国力强盛,呈现出勃勃生机。至明英宗九岁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辅政,其时社会稳定,“海内清平,万邦来朝”。不料,此后宦官王振专权,搞得朝中乌烟瘴气,1449年又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使明朝元气大伤。  明朝中期,明孝宗勤于政事、任人唯贤,使国家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史称“弘治中兴”。无奈孝宗长子正德皇帝好逸乐、贪女色、不思进取。在他统治时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社会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而且蒙古人和倭寇一直虎视眈眈,明朝内忧外患。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问,名相张居正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国家再度出现中兴局面。在此期间,明王朝先后平定了甘肃、贵州等地的叛乱,并帮助朝鲜击败了侵朝日军。  万历后期,皇帝消极怠政,朝中宦官专权、奸臣当道,明朝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亡国之路。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年间,天灾人祸将阶级矛盾推到了顶峰,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关外的女真人也屡次突破长城防线,攻进关内。1644年,陕西榆林人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崇祯帝白缢,明朝灭亡。  就在明神宗尽情享乐、大肆敛财的时候,关外建州女真杰出的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兵人关,将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不久,皇太极之子顺治帝福临将都城迁至北京,开始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清圣祖康熙统治时期,先后平定了三藩之乱、准葛尔部叛乱、西藏叛乱:并招安了台湾郑氏家族,大败入侵东北的沙俄军队,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之后,康熙之子雍正整顿吏治、摊丁人亩、改土归流,大力清除康熙统治后期的各种积弊,效果显著。继雍正之后,清高宗乾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和对外关系,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的统治。  1820年到1861年,清宣宗道光帝、清文宗咸丰帝在位期间,西方各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先后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门户大开,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此时,满清政权已是日薄西山、摇摇欲坠。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广东香山人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12日,清末帝溥仪被迫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清朝是继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明、清各统治中国近三百年,长达五个半世纪之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可谓意义非凡。明朝在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的2/3以上,无论是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制瓷等轻工业,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至于清朝,在1800年以前,与欧洲各国间茶叶、瓷器、丝绸等贸易十分频繁,一直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当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甚至导致白银贬值,实际购买力下降。然而,这两个朝代最终未能逃脱“兴起-鼎盛-衰落”的宿命。这其中的原因,非三言两语能解释得清楚,值得后人长久地思考和揣摩。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由此可知,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确具有十分重要且现实的意义。本书节选了《明史》、《清史稿》的重要篇章,慎重选择了对历史进程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精心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组织和剪裁,力图将明清五百余年的历史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那么,编者将欣慰至极。

内容概要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建立的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清各统治中国近三百年,长达五个半世纪之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可谓意义非凡。明朝在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的2/3以上,无论是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制瓷等轻工业,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至于清朝,在1800年以前,与欧洲各国间茶叶、瓷器、丝绸等贸易十分频繁,一直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当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甚至导致白银贬值,实际购买力下降。然而,这两个朝代最终未能逃脱“兴起—鼎盛—衰落”的宿命。这其中的原因,非三言两语能解释得清楚,值得后人长久地思考和揣摩。    本书节选了《明史》、《清史稿》的重要篇章,慎重选择了对历史进程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精心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现代白话文。

书籍目录

明史 明史概述 本纪第一~本纪  第三太祖朱元璋本纪 本纪第五~本纪  第七成祖朱棣本纪 本纪第二十三~本纪  第二十四思宗朱由检(崇祯)本纪 列传第一  马皇后传 列传第十  郭子兴传 列传第十三  徐达传 列传第十三  常遇春传 列传第十五  李善长传 列传第十六  刘基传 列传第十六  宋濂传 列传第二十  蓝玉传 列传第二十九  方孝儒传 列传第三十  铁铉传 列传第三十三  姚广孝传 列传第三十五  解缙传 列传第四十一  周忱传 列传第四十九  况钟传 列传第五十一  李时勉传 列传第五十八  于谦传 列传第六十九  李东阳传 列传第六十九  王鏊传 列传第七十五  马中锡传 列传第八十  杨慎传 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传 列传第一百  戚继光传 列传第一百一  张居正传 列传第一百一  高拱传 列传第一百十四  海瑞传 列传第一百十八  汤显祖传 列传第一百十九  顾宪成传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高攀龙传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左光斗传 列传第一百三十  儿徐光启传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袁崇焕传 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史可法传 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方克勤传 列传第一百七十四  唐寅传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王世贞传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文征明传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归有光传 列传第一百七十六  张溥传 列传第一百八十四  郑濂传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李时珍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郑和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刘瑾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魏忠贤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严嵩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胡惟庸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李白成传清史 清史概述 本纪一  太祖努尔哈赤本纪 本纪二~本纪三  太宗皇太极本纪 本纪四~本纪五  世祖顺治帝本纪 本纪六一本纪八  圣祖康熙帝本纪 本纪九  世宗雍正帝本纪 本纪十~本纪十五  高宗乾隆帝本纪 本纪十六  仁宗嘉庆帝本纪 本纪十七~本纪十九  宣宗道光帝本纪 本纪二十  文宗咸丰帝本纪 本纪二十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同治帝本纪 本纪二十三~本纪二十四  德宗光绪帝本纪 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列传一  孝钦显皇后(慈禧)传 列传五  多尔衮传 列传十一  郑成功传 列传八十二  年羹尧传 列传一百六  和坤传 列传一百五十六  林则徐传 列传一百九十二  曾国藩传 列传二百二十四  张之洞传 列传二百六十  康有为传 列传二百六十二  洪秀全传 列传二百六十七  黄宗羲传

章节摘录

  明史  列传第二十九 方孝儒传  方孝儒(1357~1402),为明朝的大儒,建文帝朱允文之师。燕王朱棣起兵篡取帝位,建文帝自焚而死,方孝儒日日夜夜大哭不已。朱棣命方孝儒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儒身穿孝服而至,奋笔疾书“燕贼篡位”四个字,然后把笔扔到地上,边哭边骂道:“要杀就杀,诏书却不能撰拟。”朱棣处死了方孝儒,并诛灭其十族,即在九族的基础上再加上其学生,共873人,被打入监狱和充军发配者多达数千。  【原文】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康前批答。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译文】  方孝孺,字为希直,别字希古,宁海人氏。方孝孺幼时聪敏、机警,双目非常有神,每日看的书超过一寸厚。他长大成人后跟随宋濂学习,同门中的有名人士都比不上他。方孝孺一直将阐述王道、使天下得到太平视为自己的使命。洪武十五年(1382),由于吴沉、揭枢的举荐,方孝孺被太祖召见。太祖称赞他举止端正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位品行端正的人才,你应该一直任用他到老。”随后,太祖命人按照礼节把他送回家。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孝孺又由于他人的举荐而被召进宫廷。太祖说道:“如今还不是任用孝孺之时。”  到建文帝继承皇位时,方孝孺被征召进宫,担任翰林侍讲。翌年,他又被升任为侍讲学士,国家重要的政事建文帝都会向其咨询。惠帝喜好读书,每当有疑问或碰见难解之处,就召来他为自己解说。官员们在朝中讨论某事是否可行的时候,建文帝有时会叫方孝孺在自己的座位前撰拟批复。燕王发动叛乱,朝廷商议征讨他们,诏书及檄文都是由方孝孺撰写的。  【原文】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碹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译文】  建文三年(1401),燕兵侵犯并占领大名府。翌年五月,燕兵抵达江北,建文帝颁布诏书召集四方军队。方孝孺说:“事情已经十分紧急。请立即派人告诉燕王,答应割让土地给燕王,拖延几日,等候东南方向招募的军队集合。北方军队不擅长用船只作战,在长江上交战,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建文帝下令让众将领把战舰集结到长江上,然而陈碹率战舰归降了燕兵,燕兵于是渡过了长江。当时是六月乙卯这一天。建文帝十分担忧和畏惧,有人劝说他去别的地方避难,日后再谋求复兴。方孝孺全力请求皇帝留守京城以等候救援的军队,假若失败,便应当为社稷死去。乙丑这一天,燕兵攻进城中,建文帝自焚而死。同一天,方孝孺被抓起来关进狱中。  【原文】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乎?”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河;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者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译文】  在此以前,成祖在北平起兵,姚广孝对成祖说道:“攻下城池这一天,方孝孺必定不会归降,希望你别杀他。杀死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风气便会绝灭。”成祖点头答应了。到此时,成祖想让他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进宫里后,悲伤的痛哭,声音响彻宫殿内外。成祖从坐塌上走下来,劝慰他说:“先生您别折磨自己了,我只不过是想效仿周公辅助成王而已。”方孝孺说道:“成王在何处?”成祖说:“他已经自焚而死。”方孝孺说:“为什么不将建文帝之子立为君主?”成祖说:“治国需要年长的国君。”方孝孺又说道:“为什么不将建文帝之弟立为君主?”成祖则说道:“这是朕的家事。”他回过头叫手下的人递给方孝孺笔和纸,说:“向天下颁布诏书,非先生您草拟不可!”方孝孺将笔扔到地下,边哭边骂道:“要杀就杀,诏书却不能撰拟。”成祖震怒,下令在闹市砍下方孝孺的头。方孝孺英勇赴死,当时年仅四十六岁。  列传第三十 铁铉传  铁铉(1366~1402),是建文帝时期的著名将领,性情刚决,靖难之役时,他坚守济南,屡破燕兵,燕王长时间攻城不下,被迫绕道南进。后来,燕王朱棣终于渡江攻下南京,赶走朱允文,自立为帝,并用计擒了铁铉,将37岁的铁铉残酷杀害。  【原文】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日“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人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译文】  铁铉,为邓州人氏。洪武年间,他由国子生被进授为礼部给事中,后来被调为都督府断事。他曾审理疑难案件,案情立刻就清清楚楚。太祖非常喜爱他,赐其字为“鼎石”。建文之初,铁铉担任山东参政。李景隆北伐的时候,他负责监督运送粮饷,从来没有缺粮少钱之时。李景隆在白沟河战败,独自一人逃至德州,守卫城池的部队都望风溃逃。铁铉和参军高巍感动振奋,不禁落泪,由临邑奔往济南,与盛庸、宋参军等人拼死守卫城池。燕兵进攻德州,李景隆逃亡来依附铁铉。德州被攻克后,燕军缴获了城中储藏的百余万财物,势力愈加强盛。于是燕军进攻济南,李景隆又被击败,朝南奔逃。铁铉和盛庸等人登上城墙抵御燕军。燕兵掘开黄河大堤,引黄河水灌济南城,又设下很大的包围圈,日夜不停地进攻。铁铉用计烧毁了燕兵进攻城池的器具,并不时地派兵出击,又派一千人出城假装投降。燕王非常欣喜,军中兵士都高兴地大声呼喊。铁铉让精锐将士埋伏在城墙上,等到燕王入城后。放下铁闸进攻他。此外,铁铉还安排了伏兵及断桥。不久却出现了意外,燕王还没入城铁闸就骤然落了下来。燕王大惊奔逃,伏兵发起攻击,而桥在仓促中也没有断裂,燕王驱马飞奔而逃。燕王非常气愤,千方百计攻打济南,历时三个月,最终由于铁铉牢固的防守而未能攻克。正当这时候,平安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将要收回德州,以切断燕军运军粮的道路。燕王害怕了,于是解除包围返回北方。  【原文】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l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译文】  燕王自从发兵以来,两天没有攻下真定,便立刻舍弃离开。唯独认为攻占济南,就能切断南北相通之路,确定版图,金陵也就容易谋取了。因此燕军趁着大败李景隆的锐气,全力进攻,希望一举攻克济南,却没想到被铁铉等人击败。建文帝听说后非常欢喜,派遣官员犒赏慰劳,赐予铁铉金币,分封了其三代后人。铁铉进京叩谢皇恩,建文帝赐其御宴。只要是铁铉所建议阐述的,建文帝都会接纳。后来铁铉又被提升为山东布政使,没过多久又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建文帝命盛庸代替李景隆担任平燕将军,让铁铉参与军中事务。这一年冬天,盛庸在东昌大败燕王,杀死了燕王的大将张玉。燕王奔逃,返回北平。自从燕兵叛乱,中原南北每天都会发生战事,然而王师获得的胜利,没有像东昌之战这样重大的。从此燕兵改由徐州、沛县向南挺进,不敢再经过山东。  【原文】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嫂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  【译文】  待到燕兵逐渐逼近时,建文帝下令让辽东总兵官杨文率其十万部众同铁铉汇合,切断燕军后路。杨文的军队到达直沽后,被燕军将领宋贵等人击败,没有一支队伍到达济南。建文四年(1402)四月,燕军向南跟随王师来到小河,铁铉和众将不时获得胜利。接连交战到灵璧,平安将军的军队被打垮,平安将军被俘获。没过多久,盛庸的军队也被打垮。燕军渡过了长江,铁铉把军队驻扎在淮河边上,最终铁铉的军队也被击溃。  燕王登上皇帝位之后,把铁铉抓到京城。铁铉背对燕王坐于朝堂之上,骂不绝口。燕王想让他向北回一下头,却始终未能做到,于是将他在街市上凌迟处死。当时,铁铉仅三十七岁。

编辑推荐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由此可知,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确具有十分重要且现实的意义。  本书节选了《明史》、《清史稿》的重要篇章,慎重选择了对历史进程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精心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组织和剪裁,力图将明清五百余年的历史展现给读者。让您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白话明史.清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本书选取明史和清史中具有代表的人物传记,白话与古文相结合的方式印刷,方便读者阅读~~
  •   性价比算高
  •   线状本很好
  •   内容不错,长长知识,老人家都爱看
  •   以为能很详细,结果也是跳跃式讲述
  •   闲着没事读读不错
  •   书里面罗列了重要的任务本纪,列传 等。但有个别人物没有列出,清史部分,本纪中省略了不少内容。不过,对于想大致了解一下历史的,还是比较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