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终结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法] H. 孟德拉斯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社科文献精品译库”之一,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农民、农业劳动者及其企业和社会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变迁的力量和机制、家庭和经营、企业家及其决策、农业劳动者的职业和状况、国家中的农业劳动者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巴黎第十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农村社会学研究组负责人、法国应用社会学协会主席。 
孟德拉斯教授早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接受社会学的专业训练,深受芝加哥学派注重经验研究的学术传统影响,他在巴黎政治学院任教时,曾是反传统的“田野教学派”的一员,强调研究必须建立在经验调查基础上的重要性,反对在象牙塔里做学问,认为理论的反思和推论必须扎根于定量的调查统计资料或定性的调查案例资料。他希望能够通过一种跨学科的经验研究,来提炼默顿(R.K.Merton)所倡导的“中程理论”。

书籍目录

导论  关于农民的研究第一部分  农民社会的变迁和变革  第一章  变迁的力量和机制  第二章  土地、劳动和时间  第三章  家庭和经营  第四章  一项变革:杂交玉米第二部分  农业劳动者及其企业和社会  第五章  企业家及其决策  第六章  农业劳动者的职业和状况  第七章  国家中的农业劳动者  结论  可能的未来  跋  二十年之后  参考书目  人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制作罐头并进行出售并不是农业活动:妻子从事的食品交易完全独立于她丈夫所从事的农业经营。波尔多的葡萄种植者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让自己的父亲们在一周内每天去一个不同的小镇的集市上销售他们自己酿造的酒。农业劳动者指责其他行业的“多面手”夺去了他们的土地,这个论据会很容易反过来与他们自己作对。这是作茧自缚,因为“新村民”开始饲养奶羊,制作奶酪,并到附近城市的市场上去出售,同时还从事一些修修弄弄的小营生,那么,他们是农业劳动者吗?从郊区工人的菜园到多种兼业家庭的经营,其间并没有结构的差别,而只是农业生产、自身消费和货币收入三者间的均衡有所不同。  所有这些从业活动都是边缘性的,有时规模极小。但这类活动不可胜数,特别是,它们使很多农业经营体可以继续存在,使很多家庭可以生活得更好,能够留在乡村,自己建造住房,不增加失业者的人数和不在城市里要求住宅。从国家的角度看,还应对它们的其他方面的价值做出总体估量,如节省了投资和社会迁移费用。所有这些多种兼业活动的形式只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更为普遍的演化的表现之一,即人们恰当地称为地下经济或未定形经济的发育。它使所有的经济学家感到忧虑,因为他们的分析无法把握这种现象;它也使政府感到忧虑,因为它避开了政府的直接抽税。  人们有时倾向于把这些从业活动说成是过渡现象,期望它们会返回到正常状态。这种贬低这些事实的做法在我看来是错误的和有害的。相反,我认为,这是我们的社会在高速发展之后越来越走向多样化的结果。以前的高速发展是通过集中化、精简化和规模经营实现的。如果说这个高速发展时期结束了,如果说我们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那么可以预料,人们的能量会调动起来运用到日常生活上和改善这种生活的细小措施上。在20年前,人们大讲工人一农民的出现是走向农业人口外流的一个阶段,而且有时情况的确是这样。但这种现象稳定下来,并像前面所说的,分散在所有的地区。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  ——孟德拉斯  现在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几乎每天都有约70个村落消失,每一年都有上万的村落在中国行政版图上消失。这些数千年的村落解体以后,农民怎样融入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城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培林

编辑推荐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值20周年社庆之际,奉献给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新礼物。《社科文献精品译库》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力求展示三方面的主要特色。其一是时代意识;其二是问题意识;其三是开放意识。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将始终坚持把“弘扬科学精神,服务理论创新,译介世界精品,借鉴先进文明”作为编辑的基本理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民的终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这本书是一个文明的死亡证明书。” ——孟德拉斯    《农民的终结》是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分析法国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的一部力作。正如李培林所言,这里的终结不是农村的终结,也不是农民这种职业的终结,而是“小农的终结”,是从传统的“小农”转变为“农业生产者”,    孟德拉斯所说的“农民的终结”并不是“农业的终结”或“乡村生活的终结”,而是“小农的终结”。更通俗地讲,这个农民的终结并不是要消灭农民这种身份的存在,而是要使农民与时俱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使他们生活的村子成为新农村,使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增加他们的收入。其中存在着农民意识的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小农”的终结。    第一,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发生变化。对传统的“小农”来说,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甚至视土地为生命的根本,集精神和财富的象征于一体。但是对于农业劳动者来说,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处在平等地位,土地仅仅只是生产要素之一,他们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合理配置自己的生产要素。   第二,农民的劳动方式发生变化,传统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劳动节奏的安排上,是根据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来制定,并且自觉遵守这个“时间计划”。而对现代农业劳动者而言,由于各种各样的技术引进,大棚、温室、灌溉技术的发展,导致反季节耕种等现象稀松平常。   第三,知识习得方式的变化。传统小农是单门独户地进行生产,农业技术主要靠经验型长者的言传身教。而现代农业生产是由外来的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教授。   最后,农民意识的转变。“小农”固守传统,对祖辈流传的事物深信不疑,而现代的农业劳动者评价标准是职业素质,他们不仅仅是考虑传统意义上的低头耕作,更多地会考虑技术、管理、运作、规模化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西方的农场主和庄园,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我想起了之前的农业学大寨、农业合作社等,西方国家的成功和我们的失败让我思考我们失败的根源在哪里?是技术?还是不够现代化?还是人?   孟德拉斯还提到了,立法者有义务制定新法律,这新法律能保证仅仅依靠土地的农民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不致于沦落为无产者。对于之前我们探讨的关于我国土地集体所有还是土地私有, 我对这方面也有疑惑,希望上课的时候能听听同学们的探讨。  在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过程中,我想到了流动人口和农民工问题,中国的现状是农业人口流失,农民工大规模进城,我想知道,农业生产到底需不需要这些流失的劳动力,而现代化的城市对劳动力的缺失又是如何,如果劳动力返乡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因为城市无法全部接受中国几亿农民,必然要有一部分留守在农村,而如何让他们留守,必然是缩小城乡差距,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园区,然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所谓的农业反哺工业,工业继而反哺农业。   中国式的农民的终结究竟路在何方?
  •      尽管我们可以将中国农民的转型起始放在鸦片战争,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末清初。但真正大规模展开还是在共和国成立以后。如果按照孟德拉斯的终结理论来考察建国六十年的历史,我们便能发现许多常被忽略的事实,也能得出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先看中国农民的城市化过程,几组不寻常的数据率先进入我们的历史视线:1949-1957年,2000万农民进城,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年只能提供100万个非农工作岗位;1958-1960年,2300万农民在大跃进时期进城;1961-1962年,先后有3000万城市人口返回农村;整个1960年代,大约2000多万城市知青上山下乡;2008年,约有2.25亿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2009年初,金融危机致使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城市化进程与逆城市化进程竟多次交替出现。  从比率上讲,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几经大起大落,但总体还在上升。1949年的城市化率为7.3%,1978年是18%。2009年为46.6%,而这是包含了进城打工半年以上的农民。专家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8%,即每年至少要为农民新增超过1500万个非公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从绝对数量上讲,中国的农民非但没有因城市化而减少,反而持续增加。1949年,农民总人数为5.2亿,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为7.2亿。  除了主动进城实现非农就业以外,中国的农民还积极向海外流动寻找机会。目前海外华人约4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沿海农民持续流出的结果,但它的作用有限,每年只有几十万规模且多局限在南部沿海农村。中国农民减少的另一种独特方式,是由于征地、租地而形成的失地农民,现在估计有6000万以上,且每年以500万人左右的速度增加。
  •   要认识中国农村农民,这本书可谓是最佳的窗口!值得一看
  •   你要看,如果你对农村农民感兴趣
  •   对研究中国农民问题有很强借鉴意义!
  •   主要是讲法国农民的,有些观点不太适合中国的
  •   对于理解社会变迁,理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启发!
  •   对于这本书的名字我是怀疑的,所以买了它!
  •   书的印刷质量好,发货速度快,就是包装的一般,不过能买到这本书,老公就很高兴~
  •   以前看复印版的,这次换得正版,很舒服
  •   很好的书籍,不错~很好的书籍,不错~很好的书籍,不错~很好的书籍,不错~很好的书籍,不错~很好的书籍,不错~很好的书籍,不错~很好的书籍,不错~
  •   语言虽通俗,但事实上不是很好读懂读通的
  •   此书的论题很有意思,但是本书的论述是乏善可陈。关键在于缺乏一个脉络清晰的分析框架,可以讲有关资料整合在一起。于是,本书的论述拉拉杂杂,十分散漫。法国社会学家如果不玩些眩目的哲学,还是不行的。
  •   这本书很经典 肯定会有所帮助
  •     “这本书是一个文明的死亡证明书。” ——孟德拉斯
       《农民的终结》是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分析法国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的一部力作。正如李培林所言,这里的终结不是农村的终结,也不是农民这种职业的终结,而是“小农的终结”,是从传统的“小农”转变为“农业生产者”,
       孟德拉斯所说的“农民的终结”并不是“农业的终结”或“乡村生活的终结”,而是“小农的终结”。更通俗地讲,这个农民的终结并不是要消灭农民这种身份的存在,而是要使农民与时俱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使他们生活的村子成为新农村,使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增加他们的收入。其中存在着农民意识的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小农”的终结。
       第一,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发生变化。对传统的“小农”来说,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甚至视土地为生命的根本,集精神和财富的象征于一体。但是对于农业劳动者来说,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处在平等地位,土地仅仅只是生产要素之一,他们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合理配置自己的生产要素。
      第二,农民的劳动方式发生变化,传统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劳动节奏的安排上,是根据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来制定,并且自觉遵守这个“时间计划”。而对现代农业劳动者而言,由于各种各样的技术引进,大棚、温室、灌溉技术的发展,导致反季节耕种等现象稀松平常。
      第三,知识习得方式的变化。传统小农是单门独户地进行生产,农业技术主要靠经验型长者的言传身教。而现代农业生产是由外来的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教授。
      最后,农民意识的转变。“小农”固守传统,对祖辈流传的事物深信不疑,而现代的农业劳动者评价标准是职业素质,他们不仅仅是考虑传统意义上的低头耕作,更多地会考虑技术、管理、运作、规模化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西方的农场主和庄园,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我想起了之前的农业学大寨、农业合作社等,西方国家的成功和我们的失败让我思考我们失败的根源在哪里?是技术?还是不够现代化?还是人?
      孟德拉斯还提到了,立法者有义务制定新法律,这新法律能保证仅仅依靠土地的农民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不致于沦落为无产者。对于之前我们探讨的关于我国土地集体所有还是土地私有, 我对这方面也有疑惑,希望上课的时候能听听同学们的探讨。
      在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过程中,我想到了流动人口和农民工问题,中国的现状是农业人口流失,农民工大规模进城,我想知道,农业生产到底需不需要这些流失的劳动力,而现代化的城市对劳动力的缺失又是如何,如果劳动力返乡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因为城市无法全部接受中国几亿农民,必然要有一部分留守在农村,而如何让他们留守,必然是缩小城乡差距,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园区,然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所谓的农业反哺工业,工业继而反哺农业。
      中国式的农民的终结究竟路在何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