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治学为人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步云  页数:426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从1957年进北京大学法律系读本科,到现在学习和研究法律已经五十余载,但能集中精力认真搞研究,只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这三十多年。我很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和时代里,在改革开放和民族振兴的历史征途中也留下了自己的一行思想足印。到目前,我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但多数是主编、合著或文集。我的一些学生对我说,岁月不饶人,你该把自己的主要著述汇集在一起,把个人的学术思想系统整理一下,编成一套丛书,以便于关心你著述的国内外友人查阅,便于对你的学术思想和治学为人感兴趣的学界同仁和广大公众品评,并给后人留下一点思想财富。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版社谢寿光社长、王绯主任和刘骁军编辑的支持。于是,我决定编辑这套丛书,并由该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我的计划是在未来的几年内出版以下11本:《法理学》、《法哲学》、《论法治》、《论人权》、《论民主》、《论法理》、《论宪法》、《法治畅想曲》、《当代中国宪政概论》、《我的治学为人》、《我的法治梦》。这11本书的出版先后,将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以后身体状况允许,还可能增加某些著作在里面。《法理学》和《法哲学》是两本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专著,既要表达我在这两方面的独有见解,具有学术性;又力求简明清晰,可作为本科与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用书。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过我所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法理学》,但那是有多人参编的合著。这次的《法理学》系独著,并力求反映国内新的学术发展和我自己新的理论思考。《法哲学》的构想已有多年,但仅发表过十多篇有关论文,系统性的一本专著一直未能完成。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李步云先生自己及其学友、弟子等的文章五十多篇,通过李步云先生的一些自我述怀、书的自序,通过李步云先生与一些学者、媒体的对话、访谈,通过他人对李步云先生的直接间接评价,诠释了李步云先生“求实、创新、严谨、宽容”的治学理念和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李步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院长。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自述、自序 七十述怀 金色年华:沐浴在燕园的阳光里——我在北大的十年 法治征程的足印 我的治学“八字经” 《走向法治》自序 《法理探索》自序 《人权法学》后记 《岳麓法学文库》总序 《警察执法与人权保护》序 《人权研究丛书》总序第二篇 对话、访谈 “敢开第一腔”的法学家 道德垂范文章千秋 与时代共舞的法学家——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教授访谈 开拓创新,引领中国法学理论研究——访著名法学家李步云 当代中国法治30年:回眸与前瞻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教授 未来30年中国人权保障将更广泛 一位法学家和他30年的“法治”情结 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基石 情系人权研究和教育——著名法学家李步云教授访谈 李步云:见证“刀”“水”之争20年 宪法与人权保障 走向法治与和谐  ——访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教授第三篇 致辞、短论 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庆典上的致辞  “普世价值”及其他——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论坛”上的讲话  在“第二届法律与宗教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是时候了——南方周末:“ 60年•60人•60问”  2006年毕业典礼致辞 贯彻中央精神繁荣法学研究 新世纪的期盼 培养博士生的一点想法 办好法学专栏繁荣法学研究 对学生满怀爱心 第四篇 通讯、报道 大学生的最后一课 李步云的“法治”理想与“人权”情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30年30人》 为了人的幸福 文章千秋桃李满园 1982:以宪法奠基宪政中国梦想 从乡村走出的法学家 “师德标兵”的风采 大师的情怀 中国大学生走进人权法学课堂 一次“尖端、敏感”的人权培训 50年风雨兼程人权路第五篇 他评、他序 治学为人皆楷模——缅怀恩师张友渔教授 庆贺莫顿教授50华诞 在蒋碧昆教授80华诞庆典上的致辞 《法的时代挑战》序 《法的时代良知》序 《“法治之路”丛书》总序 《汪汉卿法学文选》序 《史探径文集》序 《论程序化法治》序 《宽容的法理》序 《高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序 《依法执政论》序 《法理学与部门法哲学理论研究》序 《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序附  录 【附录一 同事、同学的鞭策】  步云七十礼赞  我的精神导师  为谋华夏法治篇  看日本学者所看到的李步云教授  人权形态与溶洞之约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走向法治”路途中的风景  心理年轻的古稀老人  读李步云  亦远亦近看先生  道德可垂范文章能千秋  李步云与中国法治和人权  我对步云的认识  勇于理论探索的学者  人间亦自有丹秋  学问人品皆楷模  师步云琐记  从一篇文章谈起  我所认识的李步云先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治学严谨为人师表  真理的勇士改革的先锋  贺李公步云卌载学涯庆典及七秩荣寿  秋天的记忆  我与步云兄  铁肩担社会道义妙笔步法学青云  我心目中的李教授  难忘WTO与中国法制论坛   投身数年衷情不变 【附录二 学生、亲人的祝福】  忠于学者的历史使命  楷模和典范  永远的良师益友  感受儒雅  容忍与人权  真情岁月道义文章  老师,学生的指导者  我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  我心中的导师  感激老师祝福老师  法律的成长与法学家的追求  悠悠师生情  我眼中的李步云先生  赤子丹心故乡情  我们眼中的李老师  一幅画一座桥 【附录三 好友、亲朋的鼓励】  意志坚强聪明睿智  既有勇气也有骨气  影响过整整一代人  是高学者属真儒林  胸怀坦荡一身正气  最早摘到法学王冠明珠的人  奋不顾身挺身而上  坚持不懈治学胸怀宽大待人  先生在湖大  不忘家乡父老乡亲  淡泊名利只求奉献  划清了“党治”和“法治”的界限  千锤万凿出深山  法律科学的拓荒者  园丁标格立丰碑  对自己的历史负责  始终坚持独立品格  真正的学问家  重义轻利和平宽容  同窗十载如亲人  一名先锋一员闯将  追求真理待人真诚  难忘“人治”、“法治”大讨论  一棵大树  身处逆境从不消沉  无怨无悔向前跑  想起了马雅可夫斯基  一路走来都优秀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步云先生寿比南山  “舞蹈大师”的风采

章节摘录

突破理论禁区第一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此前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理论务虚会议,为这次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依照胡乔木等院领导的指示,法学所于1978年11月下旬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大法庭,召开了全国法学界第一次解放思想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法学所常务副所长韩幽桐主持,副院长于光远、副秘书长刘导生出席会议,于光远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我当时协助王珉灿同志管科研。这次会议的丰富成果,由我负责整理成一篇详细的会议纪要,以《四个现代化需要民主和法制》为题,发表在1978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这次会议的最大贡献,是强调“必须解放思想,冲破禁区”。所提“禁区”主要有:法律平等与审判独立问题,人治与法制、政策与法律、法制与民主、法制与专政、法制与党的领导等关系问题。还有律师、人权、革命人道主义、法的继承性问题等等。这次会议对法学界的思想解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78年12月6日,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一文,被公认为是法学界突破思想理论禁区的第一篇文章,在国内外曾引起很大反响。我个人曾收到国内不少读者来信,其中一封匿名来信发自陕西农村,说“真担心你被打成右派”。以五种外国文字对外发行的《北京周报》1978年第22期曾对此文作了报道和介绍。民主德国的闵策尔教授曾将此文译成德文在德国发表。我国的《参考资料》1978年12月15日曾登载美联社记者约翰·罗德里克的一篇报道。他说:“中国领导主张,所有的公民,包括敌对阶级的人在内,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中国要彻底肃清封建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即使对资本家、地主和富农,也要遵循司法。”“如果《人民日报》的许诺得到实现,这些阶层的千百万人的命运会有明显的好转。”鉴于这篇文章的重要影响,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不久又主动约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对该文加以论述,以《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为题,发表在该刊1979年第3期。由于当时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使用了“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提法,该刊责编曾先后三次向作者提出不能用“公民”而必须用“人民”,否则文章不能发表。考虑到该刊的性质和地位,我作了妥协。

编辑推荐

《我的治学为人》:我从1957年进北京大学法律系读本科,到现在学习和研究法律已经五十余载,但能集中精力认真搞研究,只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这三十余年。我很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和时代里,在改革开放和民族振兴的历史征途中也留下了自己的一行思想足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地球广袤的土地上.我不过是滚滚长江的一朵浪花,不过是巍巍泰山的一棵小草。现在和未来的一些日子里,我把自己这些微小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薄礼,敬献给养育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敬献给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同事、朋友、亲人和国际友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治学为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