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说客双雄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姜安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战国说客双雄》出版在即,感言在先:前不久,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了《战国说客双雄》。接着,各大媒体迅速热议一个话题:《战国说客双雄》颠覆《史记》!延伸的话题是,姜安教授向王立群教授叫板!因我非常尊敬的王老师在《百家讲坛》中也曾涉及战国纵横家张仪、苏秦。作为后辈,我的观点与前辈有些不同,等等。对此,媒体毁誉纷纷,争论不休。为此,我以为有必要作一下说明。作为战国时代最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苏秦始终处在纷乱的世道之中,其问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岂是容易道明的?原因有三:其一,战国本为乱世,英雄、枭雄、奸雄当道,群雄脸谱难辨真伪;其二,战国时代时间久远,史料奇缺,历史研究面临许多困境;其三,在一定意义上,任何历史都是主观历史。它强烈地受到人们的价值观、立场、研究方式的影响,历史的结论自然是众说纷纭。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是“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姜安,主要讲述战国时期的说客张仪和苏秦纵横捭阖的事迹。战国时期是群雄蜂起、英雄辈出的时代,苏秦和张仪正是这一时代的代表者,作者对苏秦和张仪的事迹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考证,并成就了本书。

作者简介

姜安,教授、法学博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战国说客双雄》主讲人,香港凤凰卫视《今日看世界》国际问题点评专家,广东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

书籍目录

引子张仪篇 横空出世 张仪入秦 连横魏国 相魏事秦 戏诈楚怀王 再戏楚怀王 是非人生苏秦篇 悬梁刺股 自周归燕 使齐伐宋 五国攻秦 异国之囚 苏秦之死

章节摘录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史记》有个说法,叫“张仪者,魏人也”,也就是说张仪是魏国人。张仪的家庭背景说起来稍微复杂一点,为什么复杂呢?他本来出身魏国的一个大夫家庭,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从官职来看,除了君王,下面就是卿、大夫、士,也就是说他家的地位还是蛮高的,属于魏国贵族家庭。在这魏国贵族家庭当中,他是什么身份呢?他是一个庶子,庶即是庶民的庶。这个庶子和嫡子不一样,嫡子是妻子所生的孩子,是正宗的。因为那个时代非常讲究宗法观念、血缘系统、位卑关系、政治伦理、家庭伦理。他不是正宗嫡子,是庶子,庶子就是非妻子生的,是妾生的孩子,他原来是这么一个出身。但毕竟是贵族出身,处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当然有一种政治期待、相应的梦想和要求。但是,对张仪来说,尽管他是魏国贵族出身,但到他这个时候,这一家已经破落了,不再那么显耀了,变得无权、无地位了。这样的变化对张仪的影响很大,大家仔细分析一下,像这种背景出身的人,原来属于贵族,后来家庭破落,自己无法把握自己未来的命运,往往产生两种发展的选择,或者两种类型:一个就是自暴自弃,沉沦下去;还有一种情况,当然就是自强不息。

编辑推荐

《战国说客双雄》:颠覆《史记》《战国策》的记述,揭秘张仪、苏秦的一生传奇!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战国说客双雄》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还原喋血间谍的历史真实面!《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张仪、苏秦旗人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室;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奇人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高人 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战国策·秦一》强人 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战国策书录》浪人 体察于天地之秘,行走于帝王之间。神人 运连横之术游说诸侯,作天下之略捭阖八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战国说客双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4条)

 
 

  •   揭秘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战国时代著名纵横家——张仪、苏秦的一生传奇;修正或颠覆《史记》《战国策》的记述,还原真实的喋血间谍、绝代说客的历史面目!
  •   读历史果然很过瘾!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从张仪和苏秦的事迹中学到了很多~
  •   一直都很喜欢百家讲坛的书籍 支持百家讲坛
  •   喜欢《百家讲坛》的可以看看,书的内容什么不错。。。
  •   好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书写的非常精彩。。。。。。。。。。
  •   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读史,就一定要选百家讲坛出品,就是封面有点脏,美中不足
  •   本书作者是“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姜安,主要讲述战国时期的说客张仪和苏秦纵横捭阖的事迹。战国时期是群雄蜂起、英雄辈出的时代,苏秦和张仪正是这一时代的代表者,作者对苏秦和张仪的事迹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考证,并成就了本书。
  •   近年来这类的历史书看多了,有新意的少,确实有点审美疲劳.说客双雄,本是一个能写得精彩的题目,但这本书流于平淡,只能算及格水准吧.
  •   实在是没啥内容的充数之作,把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东西,在编排了一遍,完全没啥收获,除了在苏秦和张仪谁在前谁在后纠结了一下外,全是大家知道的故事,没买过的童鞋就不用考虑了
  •   全当消遣,没什么好坏
  •   写的一般般,字数太少,行距不小!
  •   这是一本典型的泛读本,这样的书本来就不应该出,还是看电视来得更直接,读得的话就粗粗一口气读完。
  •   不怎样,太有缺陷
  •   封面的设计很淡雅,里面的纸张和文字疏密程度也恰到好处。书中的讲述为第一人称视角,穿插着姜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思索和心得体会。读这本书,就像在听姜老师讲课,苏秦和张仪所处的战国时代从遥远慢慢变得迫近,每个人物的来由都有交待,对于我这种非历史学专业的人,很通俗也很清楚,颇有点读范文澜和蔡美彪的巨著《中国通史》时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不薄的一本书,拿在手里却很轻,适合随时翻阅,很长知识。
  •   百家讲坛好久没有出一些像样的了,这个题材不错,讲得也很好,再现张仪和苏秦的一生。
  •   当然个人有个人看法,但是我个人更喜欢《双雄》,比易中天讲的三国有看头。
  •   用太现代的语言,不正经的态度解释历史,让我有愤怒的感觉。
  •   终于有对这两人进行综合研究的学者了之前听过讲座,喜欢,相信书也不会让人失望
  •   当代的喋血间谍,读起来过瘾,值得一看。
  •   由于当年做话剧社团的需要,阅读了这本书。 姜安老师确实是一位非常好的历史文化学者。苏秦和张仪这两位战国著名说客被他信手拈来,讲的头头是道。文字朴实亲切、行云流水,很容易让读者沉迷其中,就像在读一本武侠小说一般过瘾。不过,这也是本人比较怀疑的地方,会不会在姜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解说中缺乏了一定的历史论证和客观叙述。 不过瑕不掩瑜,确实值得一读。
  •   能看,但用处不大,收着吧。
  •   书收到很久了,不过还没看呢!是当时购书时选的赠书,外观还不错吧!内容确实还不详.
  •   送的书,还可以,作者口水话多,水平稍差,相信他是希望用通俗的风格来吸引观众,但运用得不够老道。
  •   实话实说:这本书挺差的!文字和内容都一般,错误也有一些!我看到的百家讲坛系列里面最差的,可以销毁。
  •   可能是个人关系,不怎么喜欢历史,但是被书名吸引了,而且是半价是买的,应该说内容大致还是不错的,我是当小说看的,所以还算对得起这个价格
  •   概括的说,该书内容一般,观点不是很吸引人。
  •   这本是买的多的赠品。拿到手已经月余,都还没有看下去。收到时也翻了翻,第一印象就是,语言很不吸引人,既不新鲜又不古雅,有点不伦不类。语言若很无趣,内容很难说会有趣。是以提不起兴趣来。但愿哪天我实在闲的慌,手头又没有更好的选择,能看出它多点好。
  •   百家讲坛的东西实在不值得多花时间看。看完后,发现送的也不能随便要,没什么意思。给从不看历史的人看看,才有点意思吧
  •   讲稿要成书,还是应该润色一下再出。
  •   当赠品来的,看了看一般吧。趣味性不大
  •   书里的内容与我所希望的有一段距离,没有详细的故事来吸引人,如果想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只能去通读《战国策》和《东周列国》了。本以为此书能当做《战国策》和《东周列国》的导读。可惜作者仅单方面的叙述,没有多方面的论据论证,让人读起来不带劲…… 呵呵,仅代表个人观点。
  •   巧舌如簧
  •   书不错,价格也很好
  •     这本书很快就看完了,个人感觉——这本书挺差的!文字和内容都一般,错误也有一些!这是目前为止我看到的百家讲坛系列里面最差的(我还没有看全),甚至认为这本书是可以销毁的。文字和历史,不应该靠包装,应该靠基于史实的分析。
  •      近年来,“忽悠”一词非常时髦,其实,2000多年前的张仪、苏秦等纵横家干的事也相当于今天说的“忽悠”,但是,“忽悠”的境界和层次却有着天壤之别。今天的“小忽悠”,美其名曰“直销”“推销”、“传销”等等,“大忽悠”,美其名曰“笑星”、“诈骗犯”等等,而纵横家们干的绝不是卖拐、卖车之类的买卖,面对的也不是普通的消费者和电视机前等着被忽悠的观众,他们极尽权衡时事,揣情摸意,纵横开阖,巧舌如簧之能事,视各国的国王和权臣为自己客户,为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为了实现自己所效忠国家的既定战略,多方奔走,玩弄“客户”于掌股之间,他们干的是关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统一与分裂的大买卖。
      
       秦能灭六国而一统天下,除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吕不韦、李斯精心经营,白起、王翦百战百胜外,离不开商鞅的变法改革,离不开张仪、苏秦的外交攻略等前期的积累。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可以和齐、楚并列的超级大国,张仪的“连横”破坏了齐楚联盟,并彻底搞垮了楚国,苏秦的“合纵”主观上是为燕国一雪耻辱,但实际上彻底搞垮了齐国。至此,战国七雄中,秦国的地位就像今天国际社会中的美国一样,独霸天下。在此大背景下,一统天下,顺理成章。一次改革,把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位次从中间提到了第一名,此绝非儒、道所能为,两张利嘴,搞垮两个大国,此绝非兵家所能为。所以,国家贫穷落后不要紧,因为可以变法图强,只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国家弱小也不要紧,因为可以通过高超的外交战略谋求生存发展,甚至采取曲径通幽的方法,只要有足够的外交智慧和优秀的外交人才。
      
       刘向《战国策》中以“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来评价张仪、苏秦,纵观历史,此语实不为过。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国家的强大,总是离不开一个英雄人物的横空出世和一个伟大团队的精心经营。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春秋五霸如此,战国时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门庭若市的齐威王,“胡服骑射”而强边固疆的赵武灵王,铸黄金台招贤纳士而一雪国耻的燕昭王等更是如此。一直以来,历史对张仪、苏秦的评价是诋毁多于赞誉,诋毁之处一是纵横家只会靠嘴皮子四处煽风点火,从来不干实事;二是纵横家们不讲原则,为满足自己一己私欲,挑拨是非甚至点燃战火而全然不顾百姓死活。综合分析《东周列国志》、《左传》、《史记》等史籍及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和最原始的历史记载,张仪、苏秦无疑是战国时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战略家、外交家。他们用忠诚、执着、睿智、雄辩改变了自己所效忠的国家的外交环境和国家地位,在一定意义上也改变了中国历史。
      
       张仪、苏秦纵横开阖,巧舌如簧的具体事迹,历史已进行了浓墨重彩。我想说的是,他们的忠诚和执着及他们主导的“合纵”、“连横”对战国历史走势的重要影响。
      
       张仪入秦之时,战国七雄中齐、楚、秦三强东南西三足鼎立,韩赵燕魏宋等小国在地缘上是三强对立和火拼的缓冲地带,在外交上靠在三强之间的左右摇摆来谋求夹缝中的生存。张仪入秦后,先是巧用“连横”,争取外交上的优势,后两次出使楚国,通过对楚怀王和楚国权贵心理恰到好处的拿捏,以零代价破坏了齐楚联盟,进而激怒楚怀王攻秦,楚大败后元气大伤,而秦打通巴蜀,实力大增。秦楚实力此消彼长之后,张仪主导的“连横”策略和本人的命运一样,伴随着秦惠王的死而落下帷幕。然而,英雄人物在谢幕之时,不忘给观众一个漂亮的背影。秦惠王死后,面对秦国复杂的政治斗争,张仪再次用他的智慧和深遭齐国嫉恨的“知名度”,以外交的形式,以为秦谋取土地的政治口号,达到个人身归故里的目的。张仪是幸运的,他在魏国、楚国虽未能一展所学,在入秦的路上,便被周王所赏识,入秦后,更为惠王赏识并拜为客卿,在他担任秦国第一任相国期间,通过外交努力,巩固了秦国的大国地位,扩大了秦国的版图,搞垮了秦国统一道路上的拦路虎楚国,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且成功身退。
      
       比张仪出道晚近三十年的苏秦,留给历史的不仅是他刺股悬梁的励志故事,更有他同时挂五国相印的风光和为了达到强燕弱齐而精心设计的惊天阴谋,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为了报答燕昭王知遇之恩而多方奔走,两入齐国担任间谍长达十余年,在赵魏两国两入牢狱,直至被齐愍王五马分尸,谁言说客只有口舌之才而无忠诚之心,苏秦的忠诚可昭日月。客观的说,要实现强燕弱齐的战略目标,其难度是非常大的。首先,燕国是一个无法和齐国相提并论的小国,弱国无外交,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国际法则,要颠覆这一法则绝非易事;其次,诱导齐国攻宋,必将引起齐秦冲突,这会给齐国带来灭顶之灾,如何让齐国坚定决心攻打宋国,而又能将自己的阴谋深藏不露。这等于用阳谋的方式实现阴谋,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最后,一旦东方五国实现“合纵”,如何及时的破坏“合纵”,变“五国伐秦”为“五国伐齐”,避免弄巧成拙,这才是阴谋中的阴谋。同时,在整个战略实施过程中,像所有特工一样,苏秦一直面临着如何让燕昭王和齐愍王这一敌对双方能同时对自己深信不疑的难题。
      
       首先,苏秦抓住问题的关键,即要搞跨齐国,必须让齐国进攻宋国。齐国一旦进攻宋国,秦国必将和齐国彻底翻脸,两强一旦翻脸,“合纵”便会水到渠成,“五国伐秦”的“合纵”一旦形成,齐国便会无后顾之忧的去进攻宋国,而一旦攻下宋国,只要稍加挑拨,便可破坏“合纵”,将所有怒火引向齐国;其次,他准确的抓住了当时能左右局势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行了很好的利用,齐愍王的鼠目寸光和好大喜功,孟尝君田文对秦国和齐国的怨恨,奉阳君李兑的自私和专横等;最后,他不辞劳苦,多方奔走,以身涉险,委曲求全。凭着这份执著和忠诚,齐国实力和地位一落千丈,燕国终于一雪前耻,苏秦虽身死他乡终不负昭王之重托。
      
       当然,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外交只是权宜之计,只有开疆拓土、富国强兵才是长久之策,但像燕国这样的小国,要复仇,要打败齐国,是没有时间可以等的,所以,外交无疑是最直接,最快捷,成本最低的途径。客观地说,燕国虽然战胜了齐国而一雪前耻,但其结果是从此以后再无国家可以和强秦对抗,而像燕国、韩国这样的小国,在战略上也丧失了以朝三暮四左右摇摆的策略来委曲求全的机会,从而,直接加快了六国归一的进程。但这绝不是苏秦的本意,也不能将此归罪或归功与苏秦,苏秦想要做并且做成了的只是搞垮齐国实现燕昭王复仇的愿望而已。
      
       世界上只要还有国界,就必然有跨越国界的外交。今人多以为苏秦、张仪乃一介舌辩之士,岂不知他们的忠诚、执着、智慧、雄辩正是值得外交官员甚至决策层学习的地方。外交是大智慧,绝非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枯噪说词。每当看到外交人员在面对涉及国家利益的重要问题时,总是千百次不厌其烦的重复那些大而空的“原则”时,不由得在自己心里说,我伟大的国之栋梁们,抽空研究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吧,看看你们的祖师爷苏秦、张仪是怎么搞外交工作的!
      
  •     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混乱。
      
      在这个乱成一锅粥的时代,个人如何自保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这是个很大很现实的问题。那些如野草般自生自灭或被消灭的草民,历史不是给他们写的,史书上根本没有他们的名字,草民生来就是被践踏的所以又称“贱民”,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就要脱离草民贱民阶层,就必须找到靠山找对门路建功立业往上爬。所以出现了一大批往来奔波穿梭于各国都城、权贵门下的士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实当初孔子不也是如此,希望推广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累累如丧家之犬,最终还是不能如愿,以教授学业了此一生。就像我们这个商业社会,有后台都已经有了好职业好事业,有文凭的希望找个好职业金饭碗,当然公务员是目前的最优选择,权、钱、利来得比较容易。有能力的就希望找个好老板,能够一展才华做事业同时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做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名利双收。战国时代就出现了一大批优秀职业经理人,其中张仪苏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本《战国说客双雄》就是写的张仪、苏秦两人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外交生涯和说客传奇经历。本书大部分是以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编订的《战国策》中的部分内容为依据展开叙述,明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也作为旁证,并依据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残卷编撰的《战国纵横家书》的内容,对上述书中的错误做出少许修正,主要是:
      1. 张仪苏秦两人的死亡年份有误,《史记》记载张仪是在苏秦之后死的,但是《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张仪比苏秦早死了26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
      2. 张仪苏秦虽同出师于纵横家鬼谷子门下(当时鬼谷子就相当于今天清华北大的名校地位,孙膑庞涓这两个死对头也是同出于鬼谷门下),本书认为张仪成名要远早于苏秦,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秦还是个无名小卒,张仪为秦相20年,在公元前311年才“辞职”回到祖国魏国吗,次年做了相国,公元前309年安然死去。他死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08年始有“苏子闻之,从周归燕”的记载,苏秦才真正了开始他的说客政治生涯。
      
      
      
      一.先后问题
      
      张仪是连横派代表,主张“事一强以攻众弱”,苏秦是合纵派代表,就是主张“合众弱以攻一强”,但是如果按照《战国策.秦策》之《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的记载,苏秦是先向秦惠王提出连横策略的人,被秦惠王以时机不成熟为理由推辞了。苏秦一连上了十几次建议书都没被采纳,他才不得不落魄而回,受到家人“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冷遇。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在家发愤图强,锥刺股读《太公阴符》(姜子牙的兵法谋略书)。而这段时间张仪则成功说服了秦惠王实行连横策略,并任用张仪为相国,前后达20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左右天下的权臣。
      
      秦惠王是死于公元前311年,他死后他的儿子秦武王继位,这个武王在做太子时就“不说张仪”(不喜欢张仪),张仪在秦惠王时代得到重用,到了武王手上觉得自己一定没什么好果子吃了,所以张仪才要用计谋离开秦国返回魏国的。这样推算起来苏秦一定是在张仪之前先见了秦惠王,秦惠王没采纳,苏秦回家补课去了,张仪则成功说服了秦惠王,在此期间苏秦可能知道了张仪的成功,所以只能蛰伏在野,默默无闻甚至是在家人的白眼中屈辱地生活了20多年。直到听说张仪死了,他才从周归燕,放弃连横(可能是出于对秦王的旧怨也可能是出于对张仪的不服气,不愿重复张仪的道路)实施他的合纵策略。
      
      书中没有作此推断可能是张仪、苏秦二人的出生时间都无记载也无法考证,我的主张就是:所有历史都是推理,因为当事人都已作古,资料证据又不全,只能假设推理。
      
      假设张仪、苏秦在鬼谷子门下学习时都是20多岁,一开始到楚国想投靠昭阳君,却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被怀疑偷了昭阳君的玉璧,被打的遍体鳞伤,不得不回去养伤,这段时间应该不会有其他工作可做。他调养好就直接奔比楚国更强大的秦国去了,东周国昭文君想留他没留住(他嫌东周国太小实力不够),到秦国说服了秦惠王,实行连横,拜为相国。除了其中有4年被免职回到魏国,据说是做卧底工作的,总计20年,此时他40多岁,再过两年就死了,应该不会超过50岁。而这时,苏秦再次出山,也就40多岁,从公元前308年到他死的公元前284年也就二十四多年,他最多六七十岁,所以年龄不是问题,这样推理基本也能圆得起来。
      
      
      
      二.高低问题
      
      
      
      还有个问题就是张仪苏秦两个人到底谁更高明更厉害?两个职业经理人,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习的技能相同,但水平却有高低,比如鬼谷子的另一对学生也是冤家对头的孙膑和庞涓,先是庞涓害孙膑致残,最后庞涓命丧孙膑之手,自然是孙膑胜出。张仪和苏秦没有直接较量过,苏秦出道时张仪已死,没法较量了,但仔细研究一下高下还是能分出来的。
      
      第一场:苏秦游说秦惠王连横,面谈后又上十多次奏折,秦惠王也不鸟他,只好灰溜溜回家;张仪一出动,同样的策略,秦惠王就同意了。
      
      第一场自然是张仪胜出。
      
      第二场:张仪的连横策略实施成功,一出马就让魏国献出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实现了秦魏连横,魏国求得了和平,处于秦国保护之下,免受其他诸侯的侵占,秦国既扩大了地盘,又增强了实力,张仪回国立刻提拔为相国。出使楚国,两戏楚怀王,把楚怀王耍的团团转,达到了破坏齐楚联盟的目的。他的连横策略基本都实现了,他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已经到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至高位置。
      
      再看苏秦,公元前308年,他投奔了比较偏僻、弱小的燕国,虽然一出马也从齐国要回了十座城池,但那是齐国抢的燕国的,只是归还而已,不过也算是旗开得胜。接着实施他的合纵计划,准备先到齐国做卧底,唆使齐国攻打宋国,削弱齐国实力,制造齐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公元前300年出使齐国,但是去了之后五年没有成效,只好打道回府。公元前289年第二次出使齐国,经过反反复复的游说,终于达成了齐魏赵燕韩五国伐秦的合纵,成为身挂五国相印的显赫人物,其实在我看来这是身挂五颗炸弹,随时都可能粉身碎骨。而且这种成功已经背离了他挑拨齐国与其他国家关系削弱齐国国力的初衷,他不得不开始回过头来再去离间破坏这个联盟,这不是反过来了南辕北辙吗?而且再次的离间活动中先后被赵国魏国识破,成为阶下囚,虽然都脱身了,但是回到齐国却面临更大的灭顶之灾。失败,真失败。
      
      第二场苏秦没有赢。
      
      第三场:秦惠王一死,张仪敏锐地看清形势,用计谋回到祖国魏国为相,并让极端仇视他的齐国不敢攻打魏国,让自己的政治外交生涯成功落幕。张仪一生如履薄冰,但总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事事得成,安然死于故国,可谓奇人奇才。反观苏秦却事事不顺,反反复复,顾此失彼,出了狼窝又遇饿虎,最后身败名裂,五马分尸车裂惨死,连自己的性命都没保住。
      
      第三场张仪完胜苏秦完败。
      
      比赛结果3比0,一样的老师,一样的学校,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时代,苏秦你怎么败得这么惨?
      
      
      
      三.成败问题
      
      
      
      分析其原因,有几点可以借鉴:
      
      鬼谷子的教学课程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语言学、关系学等等,这些是知识,更重要的要想做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还要有素质:第一要有专业性(懂政治、军事,理清天下形势),第二要懂权衡术(洞察人心、沟通力强、决断力),第三要有职业操守。在这三方面张仪都比苏秦强得多。
      
      比如苏秦游说秦惠王连横在前,为什么没成功? 见了秦惠王一顿猛夸,什么天府之国地大田肥民富人多战斗力强地形好,高帽子猛戴,这反而会让对方怀疑你的用心和诚意,所以秦惠王对苏秦采用婉拒和回避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张仪则首先表达诚意和忠心,再洞察对方的心思,晓以利害,然后对症下药拿出自己的主张,自然水到渠成。而对敌方比如楚怀王则抓住其贪心、好色、好面子的弱点,几次戏弄他,而又让他无计可施。
      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要知道领导在想什么?领导的目的是什么?你才能不卑不亢,既完成工作,解决问题,又能得到赏识。要知道对手的弱点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一击而中,
      
      再比如:苏秦去齐国的目的是挑起战事削弱齐国国力,结果却不能控制局面,差点帮了齐国,让齐国强大起来,这就是权衡有失,不能收放自如,做事没有章法,给人留下两面三刀挑拨离间的小人印象,在这一行内失去信誉,到处受困。虽然为了自己的国家(其实也不是,他的国家应该是东周)老板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忠于老板却违背道义法律,最后下场悲惨,做人没有底线怎么行。反观张仪则有君子之风,不做小人之事,他戏弄楚怀王说要送他600里土地,这样空口无凭的话都信,是楚怀王贪心又傻,最后张仪戏弄他,土地是秦王的,我怎么能说给多少就多少,让他哑口无言。这一对比两人的德行优劣手段高下立分。
      
      最后说道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这两个人到底爱国者还是卖国贼?到底是小人还是英雄?张仪是魏国人,一直在秦国为相,替秦国服务,而且做得很成功,所以有人凭此说张仪是卖国贼。按当时形势,魏国在军事、经济都完全无法与列强抗衡的情况下,付出一些代价得到强大的秦国保护,保全整体,只能说是一种妥协策略,就像现代世界许多国家组成政治、经济联合体如欧盟、亚太、东南亚等以对抗美国的强国一样,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依附强者自保的外交政策,所以如果不是张仪权衡利弊在其中斡旋,协助魏国(其间他回魏国做了四年相国)可能魏国早就亡了。再者说战争打起来,对老百姓来说不过是换了个王,就像鲁迅诗里说的“城头变幻大王旗”,要说谁正义谁反动,谁都没有正义,“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不过是诸侯争霸,抢钱抢地抢女人,遭殃的还不是老百姓。而且到最后张仪离开秦国回到魏国继续为相,也成功用秦国制衡让齐国收兵罢战,再次给魏国带了和平。
      
      苏秦则要复杂得多,他是东周人,在燕国为相,又出使齐国做卧底,去各个国家挑拨离间,企图挑起争端矛盾削弱齐国国力,虽然阴差阳错最后齐国灭亡,但是实际是不择手段损人不利己的一种做法,所以赵国列出其“三大罪状”要杀他、魏国人也要杀他,最后齐国人更是恨之入骨将其视为大逆不道、谋反篡逆之人五马分尸车裂了。司马迁说苏秦能联合六国(本书考证为五国)合纵相亲,其实何曾相亲过?秦国吕不韦编著的《吕氏春秋》中说“桀用羊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把他列为祸国殃民的奸佞小人。赵国的荀子多年在齐为官,在其《荀子.臣道》言: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为“巧佞便说,善取宠乎上”是花言巧语骗人的口是心非的骗子小人,他骂对立国家的张仪当然是常情,但是对同为齐国相国的苏秦也这样评定当然更可信一些。说苏秦是奸人奸雄的多,说他是英雄确实有点气短。
      
      本书作者对上述问题阐述不是很清楚,不够完善,但是这是第一次有人单独把战国说客拿出来探讨,有失误不完整都情有可原,如果能引导大家对纵横家说客这一流派加以深入研究,则也是一件好事。
      
  •     在解读泛滥的当下,历史细节不断被放大,王立群先生说:曹操墓的发现,一下子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诚然,文字的记述归于类似真实的场景,这是一件幸事。一些发现是有冲击力,但并意味着前人的所有研究都要逐步被推翻。当人们曾经普遍怀疑如帝乙、太丁之时,出土发现却佐证了事实的真实存在,央视有专题片主题是商周断代工程,有明确阐述。
      
      如果一个的历史观有问题,他的所有证明都将不能得到正确的服务。以姜先生所言,此书名应为战国说客三雄:张仪、公孙衍、苏秦。
      
      书中引以为据除常规传统的《战国策》《史记》外,还有《古竹书纪年》、《孟子》、《说苑》、《淮南子》。那就此细数一下此依据是否可信。
      
      1、《古竹书纪年》。原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史事,究其根本是魏国的史书,至公元299年止,所记多与传统记载相违,但有些记载却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相符。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书中也提到齐桓公午在位十八年,不同于史记中的六年,郭沫若先生也断言“有本铭之‘十又四年’,足证《纪年》为是,而《史记》实非。”仅管如此,现在所能看到的今本《纪年》最迟当在南宋时期,很多条也是从古注、类书中所引“古本”辑录出来的,但是辑录却是很不忠实的,并增加了一些显然不是“古本”的佚文,又抄录沈约的《宋书 符瑞志》,改头换面,作为沈约注。也就是说虽有史料价值,但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为真实。
      又如帛书的出土(书中记为1973年),蔡伦造纸于东汉,但早他一百多年亦有纸,但一则质量不高,粗糙得很,二则未得普及,帛书仍为要事,那么帛书的年代就那么准确吗?若司马氏之后,何以见得所述就真实?史料(区别于正统史书)有这样的一个规律,离历史越近,原貌越接近当时的情况,后人的论断也大多综合各位史料所得的,去矛盾详考证,但都有主观成分了。
      
      2、《孟子》。作为四书之一,不待多言可信性。唯指出一点,公孙衍也曾事秦,所谓一怒一安难道就不可以是俱事秦时事吗?况,人皆有取向,何不知亚圣之喜好?未可知也。
      
      3、《说苑》。成书于史记之后。西汉刘向撰。刘向是西汉时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或说战国纵横,但整体来讲仍是文学味的文献,仍无法与《史记》PK。
      
      4、《淮南子》。这部书就加离奇了,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据学者考证,认为此书由是淮南王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就是连神怪(子所不语怪力乱神)都有的书,姜先生竟也拿出来做“证据”之用,真是不知何也?
      
      再来说说姜先生的历史观。“其中,我们的历史态度尤为重要!”这是对的,而后说维度:哲学层南、回归历史本身。以及在以下的论述中都没说清一件事,那就是如果历史本身没有厘清,所谓另一层面的阅读则意义,就像东坡先生凭吊三国,而所处之地非赤壁,苏先生若知,做何感想?抱槐而哭杨,张冠作李戴。
      
      后面所说“在这里,必然涉及这样的话题”等等,更是废话一堆,这里诸多话题都是无须论证的所谓话题,而且应该在这里要加上前缀“中国古代历史”。作为君主制国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个人行为的不受或基本不受约束必然导致冲动的产生,而作为决策机构的国家智囊团摆脱不了家族、社会关系的制衡,贤者亦有私心,况他人乎?而细节一件史事往往多人参与,在参与的过程恰是各个细节的体现,如果历史不是各个不同细节的连接组成,我想不出还有其它方式,如骨之附肉,二者缺一不可。在评价人的历史中功与过时,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及发展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应该是评价标准。
      
      鬼谷学生中,司马错并非名士,秦王听其言历来被称为纳谏的典范。范雎不死入秦为张禄,其实也非说客,而应是权臣,说客本身就是具有区域流动性,语言定义不准确。
      姜先生对商鞅之死认同“恶名说”,我觉不然,逆向思考,若真因商鞅用刑过重,罪有应得。商鞅用法,当遍及臣民,非私刑,以刑获罪,当废其法,为何秦惠文王继续实施商鞅之变法呢?
      “张仪的连横谋略与秦王的帝国梦想形成了契合。英雄所见略同!”或初张仪愿与纵,而楚魏之遇近其改弦,当世时局,非纵则横,横者唯秦,非秦何耶?张仪揣秦之想而迎合之!不谋而合是鬼话。
      张仪在秦被免职,在魏被驱逐,这里姜先生别具匠心,竟引出了现代法律关于免职的阐释,让我哭笑不得!
      
      文字的使用亦有不当之处,如揣摩心思竟比喻作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这是哪跟哪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现代汉语的大量使用,对历史解读产生了极大的亵渎,为了调节观众情绪和关注力可以适当使用,但要有个度。有时一句话已经说清了,非要来个排比,画蛇添足,甚至于前面表达已经准确,后一句反而离题远,层层递进才对。不一一列举了。
      
      另外一点就是,口口声声说尊重谁,却反其道而行之,正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书中大部分都是引《史记》、《战国策》内容,却为了证明大方向这些是不对的!反感之程度甚于“郢书燕说”。
      
      一段插曲,放大成虚,是非曲直,可回大秦?
      吾竖子之微言,愿无伤大雅!
  •     作为一个搞不清楚CCTV十几个频道都是干什么的人,《百家讲坛》和足球比赛足可以瓜分我为数不多TV时间,关注这个节目是因为早些年刘心武、阎崇年两位老师精彩的讲评,热衷这个节目是因为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作为一个学龄前就迷三国的人,看易中天慷慨激昂又突破传统的讲述真是一种享受,所以对这个节目也爱屋及乌起来,这种热情至今保持着。《百家讲坛》让人着迷,我个人认为并不是CCTV自我宣传的“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更现实的是电视让专家出名、专家为电视节目提高收视。真正让《百家讲坛》有价值的是它的“播种机”功能,专家们(大多是高校教授)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将尘封已久的、束之高阁的、发黄发霉的古籍经典重新介绍给大家,引起观众们对这些载体腐朽但精神不朽的文化的兴趣,进而是热情。而且既然叫《百家讲坛》,就是个百家争鸣的地方,没有一些理论突破和新观点的照本宣科是不会到这里讲的,所以这个节目的另一个热点是——讲者的争鸣引发争议。批评易中天和于丹的人都能攒出一本书,比两位老师本人成书的讲稿还厚。抛开其中人身攻击部分不说,单就观点的争锋来说,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是有一定益处的。
      
      百家讲坛,未必坛坛都是好酒,而深圳大学教授姜安的《战国说客双雄》可以说是其中好的一坛,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出他治学的严谨态度;对于张仪、苏秦两个人的高度评价;以及对于那个波澜壮阔但同时尔虞我诈的时代的神往,既有理性的对史实的探究、又有感性的对某个时代某些人的激情,进而引发出对于当下中国外交的一些建议。其中对于张仪、苏秦的高度赞誉和他们生卒年月的不同观点是对传统认识(包括《史记》、《战国策》等古籍)的颠覆,也是与同行兼前辈王立群的挑战,后者在说史记中认为:秦国的强大引发了其他六国的担忧和恐惧。在这种局面下,六国要生存,就必须推出自己的生存策略,而秦国为了继续崛起,也要有相应的应对策略,而推行这条策略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纵横家,苏秦和张仪。他的说法依据是传统历史中的内容,也就是《史记》,进而得出纷乱的战国中后期的战局是一直在被这两个纵横家玩弄在股掌中的结论,也就是说这两个人是阴谋家,或权谋家,历史地位并不怎么高。
      
      这种理解的确算一种共识,我们的历史教材和很多故事也一直如是说。不过在姜安看来,张仪苏秦是政敌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张仪和苏秦的存在年代值得推敲,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说苑 君道》、《孟子 滕文公》等古籍中,都能证明,张仪死后苏秦才崭露头角,两人不会有正面交锋,真正与张仪PK的是公孙衍,当然这些高手们都师出同门——鬼谷子军事学校的高材生。
      
      如果说两人的生卒时间是次要问题,那么如何看待这两个人恐怕就是姜安教授要争鸣的着力点、也是《战国说客双雄》这坛酒中最有味道的地方。在人们普遍认为张仪、苏秦是工于心计、善耍权术的小人,姜安语出不凡:战国说客张仪、苏秦堪称纵横捭阖的外交家,其奇迹和英名冠盖华夏!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分裂,战争频繁,但中华文明的区域逐渐扩大,技术、经济和知识逐渐发展的时期”,战国的纷争是以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外交斡旋与国内的改革为主旋律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细致的分析了两个说客一生的重要时期和重要思想,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姜安教授对此二人评价如此之高,首先他们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杰出代表;其次两人都出色完成了影响战国格局的是使命,这是很不得了的,足以令天下敬畏;最后是他们两人的思想为中国思想发展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理论能够纵横天下,是在认真分析(战国)国际局势的基础上,凭借个人智慧、并将个人语言表述能力、鼓动能力充分展示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张仪、苏秦之所以能靠一张嘴飞黄腾达,是因为他们精通政治、军事、国际形势、心理学等等,而不是忽悠,同时不管是老师鬼谷子的智慧,还是这两个人抱负远大,他们都不会安心于帮助诸侯偏安一隅的,他们的谋略最终也都是在为强秦弱六国、秦国统一霸业而服务,并对后世形成深远的影响,所以他们无愧杰出的外交家。
      
      当然,《战国说客双雄》的意义不能只停留在缅怀纵横四海的两张嘴,更多的是要让今人对两人的智慧进行发掘与发展,姜安教授说的好:战国时代到1840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外交经验,这个断代让中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其中视野的狭隘便是其中之一。在如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时代,我们需要国际外交视野和外交智慧,张仪、苏秦在这方面是辉煌的前辈,我们应该更多的从专业技术上尊重并学习他们,而不是纠缠于道德、信义甚至是个人作风等次要问题。
      
  •     在购书网站上看到是苏秦张仪就不加思索的给收了,艰难的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不算薄的一本书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所谓尊重史实,读来乏味的很。当时没注意是百家讲坛的系列,百家中白家居多,以后要擦亮眼睛了,不建议购买本书。喜欢张苏的同志推荐阅读大秦帝国第二部国命纵横,激情浪漫,万丈豪情,当然是当小说看了,读时别和所谓史实太较真了。
  •   职场高手指点老手,呵呵
  •   所以不喜欢看历史类的东西,都是谁说谁有理!
  •   文甫 读书很细。
    提到的各点,我读的时候也屡有狐疑。
    看到此文,方知心同此理也。
  •   2000多年前的事了,都能说得好像自己邻居家的事一样——我们可是生活在连戴安娜到底怎么死的都说不清的时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