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美) 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  页数:418  
Tag标签:无  

前言

仅仅时隔三年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建设一个更好的未来的梦想是否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我们正在快速走向一个生态健康的城市、城镇和乡村吗?还是在走向相反的方向?在我看来,《生态城市》的第一版提供了一个我们可以找到的、可以应对当今时代挑战的一些积极的思路。既然所研究的题目本身迅速发生了变化,那么研究这类题目的书的内容也应及时更新。不过,还是有一些变化来得太快,简直可以说是根本的变化,而不是简单的相加。当然也发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从几个方向同时向我们走来,而且这些令人不安的事情还都是建立在我们的游戏方式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未来命运说到底是一个安危未定的物种。突然,所有的事情都在加速前进,危机与危机环环相套,正准备叩开门的另一侧。生态城市的观点是积极的,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也有诸多良策,但同时,不断增多的威胁也在阻碍那种积极的观点。

内容概要

本书是理查德·瑞吉斯特继《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一书之后的又一名作——《生态城市》的增订版,作者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对在第一版出版之后的三年里对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评论与反思。

作者简介

理查德·瑞吉斯特,城市生态学家,城市设计师,作家,演说家,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副主席,城市生态学会和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的创立人,自1992年起担任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主席至今。

书籍目录

致谢序言自序初版中文版序初版译者序绪论 汽车与恐龙第一章 建设形态决定生活方式 我们要建设什么 问题的根基 一种新的整合建筑 荒野与城市中的自然第二章 进化中的城市 盖娅:一个自我调节的星球 都市彗星 岛屿与物种灭绝 城市有机体 三维的城市 经验教训第三章 融入自然中的城市 城市的属性 伯克利的大象? 土著美洲人与入侵者 生物区、腹地和城市 “野牛市民” 向自然学习,向城市学习第四章 历史上的城市 乡村的建立 城市的出现 架起历史、自然和进化的桥梁 现代城市 美学的传统第五章 今日之城市 重新建设,重新思考:基于某种秩序 适宜的技术 范式和永续农业原则 效区的“改善”与市区的复兴 生态城市的先锋社区 理论现状第六章 便捷和交通 捷径和探险 依赖汽车的后果 更好的汽车? 高速公路战争 对于铁路和渡船的喜爱 个人交通工具——自行车、推车和鞋 “智能”高速公路、“智能”汽车和“智能”建筑 以毁路的方式重建第七章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 建设程序 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自行车旅行 生态城市的布局 步行中心 复合建筑以及新型整合建筑 水 自然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单体生态城市建筑,基础构架及其培植第八章 动手去做! 经济生态学的四个步骤:生态区划、产业布局、政策激励措施、公众参与 四部曲举例:伊萨卡城市改造的思想 生态城市和对经济观念的再思考第九章 挫折与经验——我的生态城市实践 伯克利:早期岁月 “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 评价第十章 城市转型的方法步骤 生态城市区划:描绘未来 土地发展权转让 生态总体规划 扭转城市蔓延 国际生态重建计划 生态城市组织第十一章 冷眼观世界 “9·11”和“12·12”:梦想与梦魇 新美利坚帝国 气候变化 石油峰值 崩溃 黑暗时代的最佳选择第十二章 走向成功的策略 回到基础:库里蒂巴生态城的发展战略 乔·吉德和杨经文 向城市以外建设的策略 “城市心脏”的生态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建设认知文化 艺术与想象后记 重建新奥尔良进一步阅读的书目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我们所建造的城市既丰富又制约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形态影响着居住在城市、城镇和村庄里的居民的价值观和所关注的问题。市民习惯于“城市就应该是这样的”,或至少“这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的惰性思维。大厦可以启发我们。在当今汽车主宰的城市中,孩子们都知道汽车的价值是如此之高,人们愿意为它冒祸害人类的风险,承担高昂的费用和忍受由此带来的严重的污染。他们知道城市设计根本不在乎公众生活和自然生态。在我住了30年的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那里没有公共广场和步行街道。但毫无疑问的是,那里有占地数百英亩的大量停车场以及占据每一条街道的汽车。数英里长的自然溪流被填平。从前我们可以欣赏落日和旧金山湾区美景的山脊线已逐渐被私人住宅所蚕食,禁止公众接近。每一个城市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培育了儿童心目中体现城市形态和功能的价值观。更贴切一点说,如果我们的城市是为汽车而建造,1/6的人将会在汽车工业及其相关产业中找到工作,另1/6的人将建造和维修与汽车需求有关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如果我们建设生态城市,大量人员将在城市建造和保证城市日常运行的行业中找到工作。生态城市转型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可以训练人们成为轻型公交车和自行车的制造者和维修者、城市有机农业生产的园丁、环境修复者、生态恢复者、园林绿化者、“绿色”设计师和建筑师以及人力运输者。所有这些对环境的影响都很小。我们建什么样的城市,就怎么样生活。

后记

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委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室承担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全书共分12章。第一章 阐述建设形态如何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城市大多数为汽车所主宰,富有生命力的生活被抛弃了。几乎没有自然生态,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被扭曲。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提供大量城市建造和管理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把功能分割的城市重新整合起来,建设一类紧凑、亲近和多样化的生态城市。第二章 阐述城市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生态问题:城市的演化使空气组成发生了变化,对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了影响;城市化迫使农耕业离开了那些原来靠近城市中心的富饶土地而成为一种能量集约的产业。在污染增多、人口增长的同时,城市、公路、农田、森林采伐地、堤岸大湖将大陆分割成众多小型生命的孤岛。而我们有义务认识物种灭绝与进化间的联系,令其在城市及其腹地区域中自然地发展并重新接合在一起,创建半开放的、与毗邻的腹地和当地生态系统高度协调的生态城市。本章还介绍了三维城市,这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将城市进化推向更高层次的革新。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生态城市》一书有想象力,令人鼓舞,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清晰有力。切实可行,是一部深思熟虑之作。看到该书,在能否建成一个健康、理智、富有同情心的未来这轮竞赛中,我们敢于对那些悲观预言家和厄运制造者说”不”。我们必须赢得这轮竞赛,而该书作者指明了取胜之道。  ——莱斯特·R·布朗(Lester·R·Brown)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该书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将目前的城市建设成为可持续、充满欢乐、令人鼓舞的人居环境的途径。我之所以郑重推荐《生态城市》一书,不仅是因为该书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智慧,而且还发自内心地说出了城市的真谛。  ——杰弗里·肯尼思(JeffreyKenworthy)默克多大学可持续暨技术政策研究所教授、可持续城市研究者《生态城市》将带给你一个通向未来城市的奇妙之旅。……这可不是痴人说梦,而是基于技术,建筑设计和功能性建筑的现实思考,而这些建筑目前在全球的一些地方已出现了,其理念也得到了那些脚踏实地的城市规划师的认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认真思考一下书中的观点。我认为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应该有这本书。  ——简·古多尔(JaneGoodall)博士简·古多尔研究中心暨“联合国和平信使”组织创始人、高级美帝国女勋爵士

编辑推荐

《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订版)》一书告诉我们,要以立足长远的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可持续性、文化上充满活力、健康的地球生物圈为出发点,重建城市和城镇。该书还提供了通往生态城市之路的方法。作者不惜用大量篇幅向我们展示他的想象力,告诉我们未来的生态城市是什么样子,这真是令人鼓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态城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希望看到中国的未来是实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城市组合体
  •   现代城市通病有无药方?
  •   挺好的 开拓视野 里面也有伯克利的例子 还没读完
  •   不像大部分中国人写的书都是抄来抄去,作者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虽然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但是至少动过脑子,不像大部分国人,未了写书而写书
  •   还好了,速度非常快,只是书还没有来得及看!
  •   书绝对是好书,理念很好,但是总觉得翻译的差强人意,真希望能看到原版的书。
    依然是好评。
  •   耐下心来看,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   买了,还没怎么仔细读,想着工作之余多看看,多做思想和知识储备
  •   条理清楚,讲解头侧,非常适合城市生态规划方向的研究
  •   就是为了了解一种对于生态城市的想法,了解丛书,内容还行
  •   感觉一般般。。。
  •   zhi de kan de hao shu
  •   便宜 太慢了 发货 电汇太没效率 其
  •   呵呵。行
  •   城市可以生态么,值得疑问,看了这本书我依然是怀疑的态度,不过重视生态还是没有错的
  •   还好,但想象多于分析,系统性不够,显示出记者式的零散思维,不如期望。
  •   借给同学看去了。
  •   翻了翻,下一步准备仔细研究一下。
  •   专业性不是太强,有点像本日记,比较琐碎。书比较厚,对做城市规划的人来说,可以翻看下,但细度就没有必要了。书里有点金子,但要在水缸里摸索。
  •   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对于非专业人士也适于阅读。
  •   翻译水平一般,内容松散。
  •   只在卓越才能买到这类书籍,卓越的书籍种类很广泛,满意。
  •     【美】理查德 . 瑞吉斯特 《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
      没有通读。书中描述了作者对于生态城市的认识,对以往城市模式的优劣总结,并对于目前“汽车-城市蔓延-高速公路-石油”模式提出了批评。按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短期无法解决对化石能源的过度利用甚至依赖。“繁荣就是增长?”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后,我认为,繁荣是一个收缩与增长的组合过程,为了更好的增长,适当收缩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增长的时机,这个问题是国务院和专家的问题。
      《生态城市》记录了作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经历,描述了诸多生态城市的细节,并对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指出了可能的方向,也提供了一些成功的范例,比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城。城市该如何发展,如何建设人性化的城市,这都是前瞻性的问题,需要政府和他的选民卓有远见,仅凭作者一个人见解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本书可以使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追求的不是大师所说的,而是追求大师所追求的。本书更多的是提出了设想,或者说是理想,并给予同路人以借鉴。
      
      【译后记】—全文各章内容:
       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委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室承担了本书的翻译工作。
       全书共分为12章。第一章阐述建设形态如何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城市大多数为汽车所主宰,富有生命力的生活被抛弃了。几乎没有自然生态,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被扭曲。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提供大量城市建造和管理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把功能分割的城市重新整合起来,建设一类紧凑、亲近和多样化地的生态城市。
       第二章阐述城市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生态问题:城市的演化使空气组成发生了变化,对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了影响;城市化迫使农耕业离开了那些原来靠近城市中心的富饶土地而成为一种能量集约的产业。在污染增多、人口增长的的同时,城市、公路、农田、森林采伐地、堤岸大湖将大陆分割成众多小型生命的孤岛。而我们有义务认识物种灭绝与进化间的联系,令其在城市及其腹地区域中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并重新接合在一起,创建半开放的、与毗邻的腹地和当地生态系统高度协调的生态城市。本章还介绍了三位城市,这是一种的新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将城市进化推向更高层次的革新。
       第三章说明城市是文化生化的自然组织模式,如果城市布局得好,功能也完善,城市可以成为一种使文化
      和自然融洽的极佳的工具。人类应该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紧凑的城市能够大大减轻人口对自然的压力,应该将城市与其”腹地”紧密联系起来。城市的重要特征就是能为其居民生产出多样化的、丰富的产品,并积极与腹地和其他城市进行贸易,通过增加市场品种来促进国家的生态多样性。人类应该向自然学习。
       第四章追溯了城市产生的历史过程,分析了由乡村过度到城市的必然性。指出乡村和城市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自从城市第一次出现以来,对城市和自然平衡的追求就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回顾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已经几百年了,现在正是把这两种发展路线(城市和乡村)再次结合起来的时候了,以实现乡村和城市、人和自然、社会和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第五章在反思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所伴生的环境灾难之后,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和伦理、适用技术的综合与生态思想的整合是生态城市理论和时间的核心。随后分别举出了不同类型的范例,如比尔·莫里森所占网的永续农业、勒纳和他的同事们所建设的库里蒂巴生态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今日城市的前景和魅力。
       第六章分析了过度依赖高速公路和机动车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所存在的诸多弊病:事故频繁,占用大量的土地,浪费时间和能源,污染环境,把城市肢解得支离破碎,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破坏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等。未来城市的设计应当采取紧凑布局的策略,人们应当就近就业,商业中心布局也应该实弹分散,以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应最大限度的减少机动车的使用;自行车和人行道的设计应该更注重人性化,尽量安排一些绿地;如果需要修建高速公路,也应该尽量减少其占地面积,从而增进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联系。
       第七章从各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出一套包括三位立体发展、结构与功能协调、建设顺序合理、以自行车和轨道为主的交通网络、保护土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在内的一系列生态城市建设原则。在此基础上勾画出一幅步行生态城市的美丽蓝图,并就其建设格局、新型复合社区、水源的合理安排与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建筑等方面做了详尽的描述,使人们对生态城市的内涵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第八章简述了生态城市管理的经济和政治方法,自然系统由太阳能、动植物和矿物质的循环组成,人类社会更加复杂,他以个人、家庭、民族、种族、职业、城市、国家联盟、联合国等形式运作,但粉笔遵守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人类以自己的方式在自然界营造它的大厦—城市,在这个过程中要受到经济和政治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人类的活动与它们相违背,就会出现问题。
       第九章介绍了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阐述了生态城市思想产生的过程以及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介绍了作者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所受的挫折和取得的经验,这为建设更多的生态城市提出了借鉴。
       第十章介绍了向生态城市转型所需要的一些适宜的方法、手段。作者提出了生态城市区划的宗旨、方法、步骤以及他对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城市区划是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注重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区划对发展商、环境学家、技术家和立法者而言都是一个向导。要制定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要抛弃以汽车为主的发展模式,采取有效防止城市的扩张蔓延。最后介绍了
      国际生态重建项目的进展、主张以及目前国际上生态城市组织的情况。
       第十一章是作者在该书第一版出版后的三年里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评论与反思,可以说是从消极的方面来促使人们转到建设生态城市上来。”9·11“事件给人震惊之余,对建设生态城市来说未尝不是机会。但我们只能看到令人遗憾的世贸中心重建方案。如果这还不够严重,那么还有更严重的重大事件,那就是石油峰值(及其他主要资源的峰值)问题。矿物燃料不再是廉价的,更不是取之不竭的。有谁想过后石油时代的生活?作者提醒,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不能再用常规的思路,更不能无动于衷,我们鼻血采取一种全新的思路,那就是尽早着手建设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庶几免于文明和社会的“崩溃”。
       第十二章提出了向生态城市转型所需要的一些侧路,如:强化自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有机疏散建设的策略;“城市心脏”工程的策略;建设一种可接受的文化策略和冲的呢发挥艺术与想象力的的策略。这些策略需遵循一定的原则:1 土地规划,开展生态城市的概念性规划;2 经济生态规划,包括生态城市区划、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人的能力建设;3 交通规划,建立蛛网式交通系统,同时考虑生物的栖境和廊道;4 功能规划,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5 情景规划,预测未来可能的各种变化和风险。
  •     裳裳五月 2010-7-26
      
      怀着沉重的心情,一页一页的翻读完这本社会文献,一共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或许,是一本稍显枯燥的文献,但是,其中包含的对这个地球,对生态,对人类未来的焦虑和谋划,以及作者所付出的极大的努力,让人不由的深深的被打动了。
      
      我们家附近有这样一条路,以前是一车道,两旁则绿树如荫,并将汽车和单车、行人隔开了。夜晚,经常还有旁边工厂的恋人在树下纳凉拍拖。去年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大堆推土机,哗啦啦的把树木都推倒,砍掉,然后干脆利落的淋上沥青,成了一条两车道的马路。现在如果行走在这条路上,光秃秃的路,阳光极毒,会将人晒得虚脱。唯有汽车,行驶得非常畅快。
      而这样的路,在这个经济发达程度超过国内非常多二级城市的小镇上,比比皆是。
      
      所以,即使我在这里住了七年,买了房子,开了车,但内心里,依然有着极度的排斥感。这里,仅仅是富裕的工厂老板和公务员的天堂,对弱势群体,绝无一丝的怜悯之情。成千上万的工人为这里的经济洒尽汗水,却很难得到人性化的照顾和同情,甚至,连行走在路上,都失去庇荫的权利。
      
      而这样的不平等待遇,在很多发达地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默许的惯例。比如,大量必须行走极远的人行天桥,且多半是露天的,无法遮风避雨;取缔所有的摩托车和电单车,让那些在风雨中送外卖、送水的人必须以自行车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人行横道不知不觉的消失,更不提那些盲人道;公园改造成停车场……城市变成了汽车的奴隶,而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总在怀念那乡间的生活,怀念鸟儿成群哗啦啦早起捉虫的声音,怀念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田地。好想,回到那样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城市,太乱太挤太肮脏了。
      
      所以,当看到这样一本书的时候,眼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还有多少人,是真的关注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的?人们抱怨着自己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劣,却极少有人想过自己该为这个环境做点什么;规划城市建设的领导急功近利,一切都以“为了实现现代化”这个所谓伟大的目标而奋斗……所以,大自然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惩罚着伤害她的人类——君不见,今年的天灾比往年多了多少倍?即使我们的灾后重建工作做得再好,即使我们中国人再如何众志成墙,如何有爱心的去捐献自己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怎么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灾害?到底,怎样才能防范于未然?
      这样一本《生态城市》,给予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作者的描述中,一个取缔了私家车的美丽城市出现在眼前。在这里,每一座建筑物都不是独立的,冰冷丑陋的高楼,而是连贯的群体式的区域,人们在这里工作、购物、居住,四处都是鸟语花香,温室被用于寒冷地区的室内增温;而大大的顶棚则在热带地区可以更好的促进通风和纳凉的效果,从而无需使用空调;积肥区域减轻了水质的污染;人们骑着便携式的脚踏车,鞋子是可两用的滑轮鞋。等级制度因为私家车的消失也消失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世界啊……
      简直就是乌托邦的世界了。
      
      作者,就是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写下这样一本书。他在全世界都不断的演说自己的信念,希望,更多的人,会渐渐的接受和考虑他提出的方案。即使,那是一件无比艰巨的事情啊。
      
      真希望我们的政府官员,都能够人手一本的阅读这本书,并有所触动;真希望所有的周围的人,都能够正确认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并自觉的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最起码的,不要为孩子购买需要电池的玩具,尽量减少电池的使用;减少垃圾,使用环保袋;在短途路程中,尽量使用公交车和步行、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少开或者不开空调,减少各种电器的使用;尽量做到水的再循环使用……我以诚恳的心向您发誓,以上就是我平时一直坚持的,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做到。
      
      请多多爱护我们的地球吧。共建生态城市,才是未来地球的希望!
      
  •      看书过程中问儿子,什么叫童话?儿子写作业,头也不抬地回答:“就是哄小孩的”;那什么叫神话?“就是大人小孩一块儿哄的。”
       忽悠我,不着调。其实儿子不是个不着调的人,比他那个爹强多了。他很清晰地给我讲解过何谓交响乐的“大调”和“小调”。上次苏幕遮同志写了一首《玉炉三涧雪》传来,儿子念了两遍,十分肯定地说这是《西江月》。还有一次读一首诗《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儿子准确地接上了最后一句,“今日水犹寒。” 一字不爽。今天显然是忽悠我。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查。童话,以想象和夸张编写适合儿童看的故事;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看这本书怎么想到这个问题呢?
       作者设想的“生态城市”不依靠石油,道路变窄,出门步行,高楼之间建塑料桥连接,扩大绿化,空气清新流通,资源循环再生,“三维的、无车的、生态健康的”城市,象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村落的现代升级版。总之,你尽可以驰骋你的想象力,建立一座生态的城市。
       按照神话和童话的定义,这种设想究竟算哪一种呢?
       仔细想想,即非童话亦非神话,是科幻,对于未来的科学幻想。
       在我们以往的科幻中作品中,未来城市都是极现代的,看不到人,只有机器。我有一天夜晚出门,在宽阔的马路上只看见一排排的汽车,一闪一闪的车灯,穿梭在车流中,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未来世界。然而现在,那样现代化的青山绿水的生态的城市反而更像是科幻了。
       作者说,最有潜力建设生态城市的地方是中国。中国正处在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希望不要重蹈美国的覆辙,按照“汽车——城市蔓延——高速公路——石油”这样一种模式去发展经济。中国要在别人发展汽车社会的同时“另辟蹊径”。
       我这个人,管不住脑子,又要开始“使坏”,想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久前的一次讲演。其潜台词可以解读为:美国不能容许中国人过上和美国人一样的日子。如果所有的中国人过上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那么整个地球资源都不够中国人用。
       这本书的作者似乎为国家分忧,为其领导人分忧,为中国人画一个大大的“饼”——看到了吧,这是你们的城市,你们的生活方式,你们这样生活吧,这样的生活多好啊!这是我们美国人想过都没有机会过上的生活,你们过吧。
       多么科幻!谁不知道这样的城市好啊,这样的城市谁不向往啊?!你做得到吗?美国人做不到就让中国人做吗?
       所以,有人说环境问题不是环境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是典型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但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解决的,想民主的确是个好东西,那就实行民主吧。既然保护环境这么重要,那就保护吧。
       事实远不是这样简单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